诸葛亮与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聆听他们的智慧与见解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聆听他们的智慧与见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
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聆听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化名人的智慧与见解。
第一位文化名人是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理念,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的智慧和见解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记录,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石。
第二位文化名人是诸葛亮。
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才华出众。
他提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主张以智谋取胜,而非依靠武力。
诸葛亮的《孔明传》和《出使东吴书》等著作,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见解,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示。
第三位文化名人是唐太宗李世民。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李世民在政治上实施了许多重要改革,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贤能重用,提倡和平治国,推崇道德和人才管理。
他的《唐史》和《贞观政要》等著作,详细记载了他的智慧和见解,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第四位文化名人是文天祥。
作为南宋末年的抗元名臣,文天祥坚持抵抗元军,因其坚贞不屈的精神而备受赞扬。
他的《与韩忠献书》和《正气歌》等著作,传播了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文天祥的智慧和见解,鼓舞了无数后来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面旗帜。
最后一位文化名人是鲁迅。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他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以及大量的散文和评论,展示了他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鲁迅的智慧和见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文学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聆听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的智慧和见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他们的智慧和见解不仅激励着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也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英雄传承中华文化的英雄故事

英雄传承中华文化的英雄故事英雄,是文化的注脚,是时代的见证,更是榜样的化身。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英雄故事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位在英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品格,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
岳飞:忠诚与传统的典范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大将,以其忠诚、纯粹、坚毅的品格而著称。
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忠诚的象征,是中国国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岳飞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他成为将军之前,他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传统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深深热爱。
在他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如忠诚、正直、纪律等。
岳飞与他的父亲从小就注重教育,通过书写国史、传世经典等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岳飞。
岳飞从小就受到了家族赋予的责任感,他深知义务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正是源自传统文化,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使得他能够在历经战争和考验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忠诚和果敢。
岳飞的英勇事迹使得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一代又一代。
屈原:中华文化的思想家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化传承者。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屈原文化的代表。
屈原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被后人称为中华文化的思想家。
屈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
他独创了楚辞的艺术风格,并以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积极宣扬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忠诚、正直、爱国等。
屈原还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坚定地为自己的国家奋斗并捍卫着传统文化。
他的辞章中透露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迫切心愿,他的作品成为后人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诸葛亮: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传承者。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被尊称为“千古之伟人”。
”出师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何重要意义?

”出师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何重要意义?一、历史价值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名将诸葛亮致刘备的一封辞表,记载了他才识卓越、忠诚奉献的一生。
这封表短小精悍,却凝聚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它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珍品,更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出师表》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体悟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二、价值观传承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以身作则,展现出忠诚和奉献的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忠诚和奉献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传承《出师表》,我们能够引导人们崇尚忠诚和奉献,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思想启示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他的智慧不仅为他自己所用,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通过研究和传承《出师表》,我们能够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加深对智慧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文化自信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研究和传承《出师表》,我们不仅能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增强对中国文化
的自信心。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传承
《出师表》这样的经典文献,我们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和价值。
总结起来,《出师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
和传承《出师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传承价值观、获得思想
启示,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因此,我
们应该珍视这样的经典文献,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型人物——诸葛亮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型人物——诸葛亮摘要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强有力的治国理念,在我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总以智慧的形象出场,并且谈笑间智谋横出。
他的出现使得刘备如鱼得水,并亲自为他打下了半壁江山。
他是传统文化精华的象征,他一生的努力作为,忠诚廉洁的高风峻节和呕心沥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后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基础,围绕其“智”和“忠”来进一步对这一传奇人物加以分析。
在“智”这一方面,主要叙述诸葛亮开疆拓土、驻军排阵以及治郭安邦之智。
在“忠”这一方面,将其分为诸葛亮六次北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流芳百世这三个方面加以描写。
最后总结归纳出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力求突出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
关键词诸葛亮“智”“忠”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核心人物,经过千百年的盛传,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在罗贯中的笔下,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一直到现在,在中华人民的眼中,他不光是一位忠臣,更是一名智者。
一、诸葛亮之“智”在作品中,作者从第三十六回开始一直到一百零五回,可以说每个章节当中都有诸葛孔明,每个回目当中也都有些许计策。
但是,认真总结,因为他运用智慧的宗旨不一样,以致最后的结局也有了差别。
具体来说:(一)开疆辟国之智作品第三十八回“隆中对”,第七十二回孔明用离间计赚到马超,并且以救援的名义一路出击,最终取得汉中。
第七十三回刘备占领了汉中然后自立为王,第八十五回“孔明运筹帷幄平五路”以及后来的“七擒孟获服蛮夷”,“六出祁山进中原”。
从这些章节中可以看出,孔明想方设法,大展计策,为的是他为刘备在“隆中对策”中筹谋的“三足鼎立”的霸业,他作为蜀国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刘备对他的雨露之恩,后来又受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重任,他为了蜀汉竭智尽忠,可以称得上是大智。
从第三十八回《隆中对》说起,那个时候他才岁,先帝问其一统全国的计策,他准确地总结了那个时候的情形,建议刘备起初要先夺取荆、益两州当作他们的军事据点,对内要改进政事,对外要连合吴国,西边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对南边的少数民族进行扶持,让他们发展生产。
从《三国演义》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论文

从《三国演义》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群雄逐鹿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三国演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三国演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诚《三国演义》中的忠诚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忠诚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例如,诸葛亮忠诚于刘备,赵云忠诚于刘备,关羽忠诚于刘备,他们都是忠诚的典范。
这种忠诚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涵。
智慧《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智慧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例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智慧,关羽的智慧,他们都是智慧的典范。
这种智慧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涵。
勇敢《三国演义》中的勇敢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勇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例如,诸葛亮的勇敢,赵云的勇敢,关羽的勇敢,他们都是勇敢的典范。
这种勇敢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勇敢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涵。
道义《三国演义》中的道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道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例如,诸葛亮的道义,赵云的道义,关羽的道义,他们都是道义的典范。
这种道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涵。
二、《三国演义》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国演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这些精神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精神、智慧精神、勇敢精神、道义精神等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旨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诚信故事:1.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寻找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个人品质的基础,只有具备诚信,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2. 管仲与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大臣。
他们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互相信任。
后来,管仲因为被诬陷而被捕,鲍叔牙设法营救了他。
最后,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他感慨地说:“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友谊的基石,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3.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臣,他与美女西施相爱。
为了国家的利益,范蠡将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
后来,越国打败了吴国,范蠡带着西施离开了越国。
他们在太湖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国家利益着想的表现,只有忠诚于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4.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改革家。
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然而,商鞅的改革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国家利益着想的表现,只有坚定地推行改革,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5. 诸葛亮与刘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与刘备结为兄弟,共同创建了蜀汉王朝。
诸葛亮一生忠诚于刘备,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国家利益着想的表现,只有忠诚于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荣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故事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人物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人物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素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孔子:古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注重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互助精神。
3. 唐太宗:唐朝皇帝,以开创贞观之治和推行唐律而闻名,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贤明的君主。
4.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智勇双全,以谋略和智谋著称,被尊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士之一。
5. 武则天:唐朝时期的女性政治家,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掌朝政多年,推行多项改革和开展外交活动。
6. 范蠡: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和政治家,以卓越的智谋和政治手腕著称,与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7. 关羽: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以忠诚和勇敢而著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武侠精神的代表。
8. 杨贵妃:唐朝宫廷里的美女,以其容貌和才艺受宠,并且为唐玄宗引发深情的爱慕,被封为“贵妃”。
9. 鲁迅:现代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现实和抨击封建道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梁启超:清末民初的学者、政治家和现代化思想家,他主张学习西方现代文明,反对封建礼教,被视为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
这些人物素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影响力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
人们不仅把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和智慧,把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具象化的典范,寄托了无限的崇敬。
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位千古传颂,有口皆碑,中外知名的人物。
这是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
研究这种现象形成和发展,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
一诸葛亮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
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名教、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兵家、法家、道家、纵横家、农家、墨家的思想又活跃起来,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新局面。
这种局面,为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博学诸子典籍,广泛吸取文化遗产,提供了条件。
东汉末年,全国到处一片荒废残破,而荆州一地却是例外。
“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三国志·刘表传》注引《搜神记》)。
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兴平元年,194年)跟随叔父玄来到荆州首府襄阳,投靠刘表。
这时的襄阳,人才济济,教育事业尤其是私学兴盛,学术空气浓厚,思想开放,经世致用成为思想学术界的大趋势。
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使诸葛亮能够广泛地师从有造诣的名士,而且使他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观察时事,形成独到的,深邃的见解,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以至在他出山的时候,就能够拿出《隆中对》这样的千古奇策。
总览诸葛亮的言论著述和政治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要成分。
他毕生为统一中国而奋斗不已的行动,正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实践。
他以儒家的忠信仁义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后出师表》说得很明白:“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讨贼,才弱敌强也;然不讨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他明知必败,仍要坚持。
在这里,道德是第一位的。
成败利钝则是次要的。
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和忠信仁义的道德标准,使他坚定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致“志决身歼”,完成了他悲剧般壮美的一生。
当李严劝诸葛亮宜受九锡时,他回答说:“今讨贼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对于义利的取舍,他是舍利取义的。
诸葛亮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要成分,但这并不是说,他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作为一个政治素养端粹,有主见,有报负的政治家,他的心目中不存在学派的界限,而是吸取各家之长,摒弃其短。
他不单纯地讲求儒家的“礼治”、“德治”,而是与法家的法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法治思想。
入川之初,法正曾用汉高祖刘邦入关后刑法宽简而使“秦人知德”的事例,劝诸葛亮“缓刑弛禁”。
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给他讲了一番只有恩威并举才能治理国家的道理:“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刘璋暗弱,自焉以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宠之以位,位极则贱。
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五事)将历史经验与现实结合,把辩证法生动地运用到立法上,体现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
这种法治思想,不同于汉代的“外儒内法”,不同于不教而诛的酷法,也不同于先秦法家不限制帝王作为而只责之于臣民的“独制天下而无所制”的法;其特色是:用法无私,执法必严,“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三国志·诸葛亮传》);量刑要看认罪态度,“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同上);反对不教而诛,“科”与“教”相辅而行;执法人要以身作则,取信于人。
正因为如此,蜀国才出现了“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同上)的局面。
诸葛亮在隆中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陈寿也称他是“管、萧之亚匹”。
我们从诸葛亮的言行中,随处可以看到他受管仲和《管子》影响的印记。
他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一段名言实际上是直接从《管子·心术》篇吸取来的。
他的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本末并重”,工商并举,发展盐铁、蜀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交通,兴修水利等经济思想和一系列经济政策,也都从管子的著作和政治实践中找到了渊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广泛吸取了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有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风范。
诸葛亮一生虽然没有给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论著,来反映他的思想理论体系,但我们仍可以说,诸葛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诸葛亮在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性孔子说:“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儒家认为德、才、功三者中,立德是首要的。
中国传统道德的本位是孝亲,所谓“百善孝为先”。
孝亲又推及为忠君:“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诸葛亮之成为传统道德的楷模,正在于他以彻底奉献的精神忠于“兴复汉室”。
刘备死了以后,“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而君臣无猜,人无疑议。
诸葛亮把这个“忠”发挥到极致。
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胸怀治国安民的大志,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坚强地负起责任,一身担当军国重任,始终兢兢业业,竭忠尽智,不怕失败,矢志不渝。
他的一生表现了中华民族敢于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沉着勇敢、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现和精华所在。
诸葛亮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国家社会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之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在如何治蜀的问题上,诸葛亮准确地看出了“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的弊病,驳斥了“缓刑驰禁”的观点,采用了严刑重典,恩威并济的方针,一扫刘璋时期“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使蜀汉风化肃然,政治清明。
诸葛亮深知后主刘禅生性暗弱,易受小人包围的弱点,在《出师表》中提出规谏,力求不使其毛病发展到危害社稷的程度。
诸葛亮知人善任,注重选拔贤才,培养人才,“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是史家所称的“治世之良才”,是人民心目中实行清明政治的国家领导人。
应当指出,诸葛亮治理蜀汉虽然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蜀汉毕竟是偏安一隅的小国,诸葛亮一生奋斗的“兴复汉室”的统一大业,也以悲剧告终。
他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但是他所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远远超过了许多对推动历史前进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
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必须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文化系统里,德性文化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东汉蔡邕更提出“人无贵贱,道在则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蔡邕〈劝学篇〉》)。
诸葛亮受到后人敬仰,正是由于他道德品质的高尚和人格的伟大。
诸葛亮一生谦虑谨慎,十分重视“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以“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他事事处处表现出来的“引咎责躬”的精神和虚心纳谏的作风,在蜀汉大臣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贤愚竟心,佥忘其身”,为国家效力。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诸葛武侯》诗中,对他的这种作风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作了十分精当的评价:“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虑心岂得贤。
”明代方孝孺说诸葛亮的虚心作风“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逊志斋集》卷五)。
诸葛亮清心寡欲,为官清廉,死后家内家外都没有多余的财产。
他遗命把自己葬于定军山下,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就行。
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搞随葬器物。
诸葛亮一生历尽坎坷。
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死,南中之乱,北伐失败,等等,这些打击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反而使他更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和性格。
诸葛亮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这些精神遗产,是中民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久不衰,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这些精神遗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相对永恒的价值内涵,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三历史人物诸葛与艺术形象诸葛亮的统一诸葛亮死后,引起了人民的深切怀念。
他们自发地开展各种悼念活动,“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人民的纪念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增无减。
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襄阳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宅,命太傅掾李兴写《诸葛丞相故宅碣表》,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崇高人格进行了全面的赞扬,并说他德高于管仲、乐毅、许由、周公。
东晋、南北朝是一个历史上大动乱、大分裂、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广大人民和封建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对现实极为忧伤和不满,迫切希望出现一个象诸葛亮那样的人,实行贤明政治。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罢官回襄阳后,“触目悲感,略无欢情”,每每“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呤”(《晋书·习凿齿传》)。
他又在《诸葛武侯宅铭》中,极力推崇诸葛亮是“堂堂传匠”,说他的信义是老百姓的典范,他的道德是士大夫的表率。
唐代是一个以诗言志为突出特点的时代。
由于社会矛盾的日益深化与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越来越多的文人以诗的形式抚今思昔,抒发感慨,对诸葛亮作了无以复加的评价。
宋元时期是汉民族充满危机和灾难深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和他进行北伐而殉身于前线的坚持斗争精神,正是符合宋元人民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含恨长咏杜甫咏诸葛亮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卒。
《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北伐时,“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获而北上燕京途中,作诗道:“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怀孔明》诗)。
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宗泽、岳飞、文天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精华铸造的“民族的脊梁”(鲁迅语),而宗、岳、文等英雄又都从诸葛亮的精神中,汲取了积极的营养和鼓舞的力量。
陈毅给成都武侯祠题词说,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千秋公论,不随时俯仰”。
与诸葛亮的史实世代传承相辅相成,诸葛亮的故事也在民间世代传诵,成为亿万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不可能严格按照历史记载,不走样地讲述诸葛亮的事迹;而是按照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把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现实的要求和办法,通过述说诸葛亮的故事,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向往,而吐露和宣泄出来。
诸葛亮身上充分体现和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已经发现了许多“每多舛互”的民间传说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