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元朝的政治制度
元朝的统治制度

元朝的统治制度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王朝,其创立者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统治制度。
元朝的统治制度不仅考虑到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也对民族关系、地方官制、社会秩序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和调整,是一个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综合性制度。
一、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由万户、十万户、百万户和行省等组成。
万户是元朝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处理重大决策和行政管理。
十万户、百万户则是实际执行政策的官员,分别管理各个行省和省份。
行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单位,分别管辖各个区域内的事务,并与军队一同负责维护社会秩序。
2、民族政策元朝在征服汉地后,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以稳定国内固化人民的支持。
首先,元朝设立了汉人王公,以巩固汉族的地位。
其次,元朝以慷慨地对待汉族官员和军队,以缓解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九塞蒙古制度”,即对蒙古、满洲和其他边疆民族进行宽松的治理,以便于其更好地维护边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3、官制元朝的官制分为四级:蒙古军、千户、万户、百万户。
千户、万户通常担任地方中小官僚,而百万户则负责管理大地区内的行政管理。
由于元朝不实行科举制度,因此官员多是由王室或被推荐的大臣直接任命的。
和更早的时期相比,元朝的官制改善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创造一个相對平衡的治理环境。
二、法律制度元朝法律制度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制度,其基础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法律制度也逐渐发展和完善。
元朝法律制度体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并具有相当的进步性。
其主要特点是:1、法律的调和性元朝法律制度注重平衡和调和各方利益,保障不同民族的平等与和谐。
在各个领域中,元朝法律带来了明显的政治灵活性,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得到了更好的缓解。
2、法律的多样性元朝法律还体现在多样性,它是一个古典和民间法律相结合的体系。
这种多元体系促进了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法律交流和合作,有助于不同族群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元朝的皇帝制度

元朝的皇帝制度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由蒙古族建立,其皇帝制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元朝的皇帝制度,包括皇位继承、皇帝权力和官僚体系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朝的政治组织结构和制度特点。
1. 皇位继承元朝的皇位继承方式与其它中国历代朝代有较大的不同。
元朝实行的是"世袭制",也就是皇位由君主直系亲属继承。
新皇帝往往是由前一任皇帝亲自指定的,例如忽必烈就是他父亲窝阔台亲自指定的继承人。
此外,元朝的皇位继承还存在一定的权谋和斗争,家族中有能力和背景的成员往往会积极争夺皇位的继承权。
这种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位的相对稳定性,但也带来了后期元朝政治的腐败和内乱。
2. 皇帝权力元朝的皇帝拥有极其庞大的权力。
首先,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决定重大政治事务的权力,例如制定各种政策、发布各类法令等。
其次,皇帝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也具备决策权,可以指挥军队进行战争,并与外国进行外交活动。
第三,皇帝还拥有丰厚的土地和财富,可以分赐给皇族和重臣,以维持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这些权力的集中使得元朝的皇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3. 官僚体系元朝的官僚体系是其政治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体系中的官员被分为多个等级,包括按照地位和职责划分的九品官、四等人员和军政治职官等。
这些官员通过选拔和升迁来进入官僚阶层,并承担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元朝在官僚体系中注重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同时,官僚体系中还存在省、府、州、县等不同的行政单位,以实行有效的地方管理和社会控制。
整个官僚体系为元朝的统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并对其政治系统的运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区别于其他王朝的特点元朝的皇帝制度与先前的中国王朝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
首先,元朝的皇帝并不采取汉族儒家的传统文化和礼制,而是继承了蒙古族的文化特点,其中包括一些蒙古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元朝统治

中国古代的元朝统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其统治时期从公元1271年到1368年,共计近一百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元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元朝统治期间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发展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元朝的历史。
一、政治制度元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集权制度,统治者为汉族和蒙古族的皇帝,废除了宋朝的科举制度,改为设立皇帝直属的官员。
为了加强统治的控制,元朝设立了行都司、三等路、千户所等行政机构,实行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直接管理。
同时,元朝还设有内外两京,即大都和上都,以及遍布全国的州、县,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二、社会经济状况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为繁荣。
元朝通过大规模的农田开垦、灌溉工程建设以及对商业发展的鼓励,使得农业和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元朝还大力推广纸币流通,创造了稳定的货币供给体系。
此外,元朝开放了对外贸易,加强了与西亚、中亚以及东南亚等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了繁荣的丝绸之路。
三、文化发展在文化方面,元朝在艺术、文学和科技等领域都有较为显著的发展。
元朝皇帝推崇蒙古文化,提倡蒙古文学艺术,但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汉文学、绘画和音乐的发展。
著名的四大元曲,即《元明月》、《窦娥冤》、《汉宫秋》和《西华山》在元朝广受欢迎。
此外,元朝时期还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郭守敬、李时中等,他们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古代的元朝统治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发展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集权制度、农业和商业发展以及文化繁荣都是元朝统治的显著特点。
通过对元朝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以上文段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扩充和修改。
元朝政治制度有哪些_元朝政治制度大全

元朝政治制度有哪些_元朝政治制度大全元朝与蒙古帝国的皇位继承异于中国历代朝代,元朝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元朝政治制度解读,希望大家有用哦。
元朝政治制度:中央制度库里台大会元世祖建立元朝后,有意立真金为太子,定传子之局,可惜真金早死而使继承问题又浮现。
元朝而后常因皇太子早死或兄弟争位而动荡不安,中期又有武仁之约的协定,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继承皇位,然而又因元仁宗废除协定而再度混乱。
元朝的继承问题直到元惠宗方稳定,但也进入元朝末期。
一省两院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
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
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
下分左右丞相,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
平章政事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
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
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与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设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与行御史台。
此外又有掌管学校的集贤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驿传的通政院,其他还有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与将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诸监。
最后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元朝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
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
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具体如下:中央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秦朝: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管理国家政治事务。
3.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以藩镇管理方式控制地方。
5. 宋朝:实行收精兵、文官制,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加强皇帝对中央官僚的控制。
8. 清朝: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统治。
2.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 汉朝:实行州郡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州郡,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4.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道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6.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
7. 清朝:实行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选拔官员。
2.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选拔官员。
3.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选拔官员。
5.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6. 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法,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7.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不同族群官员的选拔有不同要求。
元朝中央集权的制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央集权特征。
以下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 中央机构: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全国的行政管理;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
2. 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3. 科举制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透明,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4. 法律制度:元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5. 民族政策:元朝实行民族政策,对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元朝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管理,同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一、中央行政机构
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以中书省为中心,掌握全国行政大权。
中书省设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实际由右丞相及其他副丞相兼领。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各方面行政事务。
二、监察机构
元朝设有御史台和行御史台,分别负责全国的监察工作和巡察工作。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若干监察御史,分察各地官员。
行御史台则负责监察行省官员。
三、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每个行省设行省官掌管全省事务。
行省官由中央官员担任,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等地方机构,分别负责地方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
四、官吏制度
元朝的官吏制度包括官品、官阶和官俸等。
官品分为正一品至从九品,共二十一品。
官阶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文官有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武官有平章政事、都督等。
官俸则根据官员品级和职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五、俸禄制度
元朝官员的俸禄以实物为主,包括粮食、布匹、丝绸等。
官员的俸禄根据其官品和职位而定,从高到低分为不同等级。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俸禄田制度,官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作为俸禄的一部分。
六、其他制度
元朝还有一些其他制度,如荫袭制度、匠籍制度等。
荫袭制度是指官员可以荫庇子孙,使其子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继承官员的职位和荣誉。
匠籍制度则是指工匠必须隶属于官府,成为“匠户”,不得私自脱籍。
这些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元朝政治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政治制度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统治的王朝。
元朝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现就元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介绍。
元朝政治制度的核心是蒙古人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大丞相、大宰相和大司徒,担任国家最高行政职务,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重要事件。
九卿则是宰相之下的九个部门,分别负责国家的各项事务。
这种行政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元朝政治制度中还设立了一个重要的组织——行院。
行院的职责是监察中央官员的任职能力和廉洁程度,以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
皇帝每年都会派遣行院巡视各地,听取百姓的意见和投诉,并及时进行政府改革。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政治制度之外,元朝还有一些独特的制度。
首先是蒙古人建立的宗统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了皇位的继承顺序,只有乳母的儿子才能成为皇帝,其他子女只能担任地方官职。
这种制度有效地保持了统治者的血脉纯正,防止了宗室内部的争斗。
其次是元朝的属国和行省制度。
元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属国,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通过朝贡和向元朝称臣来维持与元朝始终。
行省的设立则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大批的地区,行省设立官员,实行统一的土地规划和税收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虽然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合理。
元朝实行科举制度,但是由于统治者跟没有意识到推行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导致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官员选拔普遍存在贪污、买官卖官等问题。
其次是民族关系的紧张。
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汉人处于统治下层,蒙古人对汉人进行各种程度的歧视和压迫。
这种民族关系的紧张导致了社会稳定性的下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总而言之,元朝政治制度虽然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然而,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央行政机构
一省六部制度 中书省:中书令、左右丞、平章政事、参 知政事等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
3.地方行政机构
3.1.漠北蒙古族人生活地区 按部落划分行政区域:部落联盟制度传统 3.2.漠南地区 行中书省——路——州、府——县 特殊地区: 中书省直辖地区——腹里,大都附近 宣政院管辖地区——吐蕃地区 地方政府均设蒙古族人担任的达鲁花赤作为监管机构 3.3.投下分封制度 蒙古族人实施分封制度,在占领区产生了特殊的行政区
4.司法、监察制度
4.1.司法制度 无独立司法系统,行政长官同时掌握司法 权力 4.2.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设行御史台(行台)和提刑按察使 (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5.元朝军事制度
5.1.指挥系统 A,大蒙古国时期:可汗下设左右万户长统领蒙古军队, 设统军都元帅统领汉军 B,忽必烈之后,设枢密院管理军队 5.2.军种 蒙古军: A,中央军:怯薛和新建侍卫新军 B,地方军队:探马赤军,驻扎在军事要地的军队 汉军:收编的汉族军队 新附军:南宋降军
思考: 古代的少数民族国家对汉民族地区的统治 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大蒙古国时期,君主和忽里台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忽里台大会由各部落联盟首领担任 君主由固定家族世代相传,但需经忽里台大会推举 1.2.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 君主产生由皇帝指定并设立预立太子制度,忽里台大会的推举变得只 具有象征性。 决策制度上,模仿汉制建立新的中央机构,架空忽里台大会。 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中央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皇帝主持下的三个机关的长官集 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忽里台大会和怯薛歹也常常影响着最后的决策(怯薛是皇帝的侍卫)
第九讲.元朝
1.皇帝与决策制度 2.中央行政机构 3.地方行政机构 4.司法、监察制度 5.元朝军事制度 6.人事管理制度 7.社会等级制度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368年,元朝被明所灭,国家北移,称北 元
1.皇帝与决策制度
6.人事管理制度
官员的选拔途径:
科举制度 国学贡举(贵族官僚子弟可入国学,经考 核后获得贡举资格) 荫叙和承袭:高级官僚、军人 宿卫出职 吏员出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社会等级制度
7.1.四个等级: 蒙古人 色目人:西夏及其他西北地区民族 汉人:原金朝统治区域的民族(北方汉族、契丹、女真、 高丽等) 南人:南宋汉族 7.2.等级特权 官职:主要官职为蒙古族人垄断,色目人可以担任次要官 职,汉人和南人在政府中任职的数量和级别都很低 司法权利: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对上等人宽松, 对下等人严苛 经济、社会权利:不许拥有武器、养马、集会等,遭到严 密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