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史 第六讲 元朝的政治制度
七年级下册元朝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元朝历史知识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对于元朝的历史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七年级下册元朝的历史知识点。
一、元朝的建立元朝是由蒙古族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的。
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并开始征服周边的国家。
1211年,他率领军队入侵金朝,金朝宣宗自杀,金朝灭亡。
此后,铁木真开始统治中国北部,并在1234年称皇帝,建立了元朝。
二、元朝的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是蒙古族的部落制度和中国传统制度的结合。
元朝建立后,颁布了《大定律》和《元典章》等法律法规。
元朝的官制包括丞相、尚书、中书省、侍郎等,与宋、元、明、清四朝相似。
但元朝的官员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上任。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伯颜书院等学校,为后来明朝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的文化元朝时期是蒙古族和汉族文化交流的时期。
元朝皇室鼓励蒙古族人学习汉文化,汉族人也开始学习蒙古文化。
此外,元朝还崇尚哲学思想,诗文歌赋等文学和绘画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金朝的《金瓶梅》就是元朝时期写成的小说。
四、元朝的经济元朝统一了中国北部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元朝时期,通商口岸成立,外交贸易得到了发展。
同时,元朝还开始开疆拓土,垦荒种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元朝产生了丝绸之路和蒙古草原上的贸易路线,使中国的经济活动得以发展。
五、元朝的灭亡元朝在13世纪末于南方建立了大都(今北京),之后逐渐向南扩张,统一了南方的地区,足迹传至今日的缅甸、越南等。
但元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衰弱。
1368年,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并割据南方,最终消灭了元朝。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元朝的历史知识点。
元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其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了解元朝历史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
元代 制度 -回复

元代制度-回复标题:元代制度的深度解析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制度建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逐步解析元代的制度特点和运行机制。
一、政治制度元代的政治制度以蒙古族的部落制度为基础,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行省制”。
1. 行省制:元代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十个行省,每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单位。
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权力极大,不仅负责地方行政事务,还负责军事、财政等重要事务。
这种制度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又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管理需要。
2. 中书省与枢密院:元代中央政府设有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大机构。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日常政务;枢密院则是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事事务。
这种分工明确的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 御史台:元代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和地方官员,保障国家法制的执行和公正。
二、经济制度元代的经济制度以农耕经济为主,同时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
1. 土地制度:元代实行“户绝田”和“公田”制度。
户绝田是指无继承人的土地,由政府收回并重新分配;公田则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主要用于安置流民和难民。
这两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2. 商业政策:元代鼓励商业发展,实行开放的市场政策,取消了许多商业限制。
同时,元代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三、文化制度元代的文化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又有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
1. 教育制度:元代重视教育,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儒学,推广儒家经典教育。
同时,也尊重和保护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文化。
2. 文化交流: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时期,各种文化交流频繁。
元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四、社会制度元代的社会制度以等级制度为核心,包括蒙古贵族、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
宋元时期知识点总结

宋元时期知识点总结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对宋元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
一、政治1. 宋朝政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宰相为中心的,宰相统领全国政治,颁布法令,推行政策。
宋朝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文官主要从学宫和科举考试中选拔,武官则以武功为主要选拔条件。
这一政治制度在当时是相对完备的,有一定的制约和平衡。
2. 元朝政治元朝政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制度,它是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权。
元朝政权的基本构架是大汗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大汗统筹全国政治,掌握军队,颁布法令。
其次是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分为行政和军事两大类,行政官员统辖地方政治,军事官员则负责地方的军事活动。
元朝政权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是中央集权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并不如想象那样强大,地方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二、经济1. 宋朝经济宋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日益发展,农民普遍掌握精耕细作的技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大大提高。
此外,宋朝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很多新的产业。
宋朝手工业主要以陶瓷、丝绸、造纸、铁铸等制造业为主,其中的瓷器、丝绸等产品享誉世界。
商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长江江浙一带成为了全国商品交易的中心。
2. 元朝经济元朝的经济与宋朝相比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元朝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是农业生产技术远远不如宋朝时期那么发达。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的严重荒废和农民的世代负担,这使得元朝的农业生产大大滞后。
元朝时期虽然常经历了一些农业生产发展的好时期,但总体上来看农业经济并不如宋朝时期那般发达。
元朝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并不如宋朝那么繁荣,元朝的手工业主要以纺织业、陶瓷等为主,商业经济主要以丝绸、茶叶、盐业等为主。
《高中历史课件:元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

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3
夷夏之辨
元朝推崇夷夏之辨,追求中原文化的尊 崇与根本。
研究经典文献
元朝重视经学,进行了对经典文献的研 究和整理。
元朝的文学、艺术和哲学
元曲
元曲是元朝的重要文学形式,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 形式广受赞赏。
绘画艺术
元朝的绘画艺术充满了浓厚 的宫廷文化气息,以山水画 和人物画为主要流派。
金银
通货膨胀问题
元朝的大量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对国内 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金银依然是元朝的重要货币形式,但由于大量的 货币发行,价值逐渐贬值。
元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元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对 外关系和经济发展。
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元朝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与不同国家建立友好关 系,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高中历史课件:元朝的 政治、文化和经济》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本课件将深入探讨元朝政治、文化和经 济的方方面面,带您重温这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
元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成吉思汗的征服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元朝的基石。
元世祖的改革
元世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确立了元朝的统治 体制。
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度
元朝的宗教和信仰
佛教
佛教在元朝得到了广泛传播, 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
道教
道教也得到了元朝的重视和支 持,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元朝的西北地区得 到了迅速发展,与其他宗教共 存。
元朝的经济和贸易
繁荣的农业
元朝农业发达,粮食、棉花和茶叶等农产 品大量生产。
繁忙的商业
元朝政治制度有哪些_元朝政治制度大全

元朝政治制度有哪些_元朝政治制度大全元朝与蒙古帝国的皇位继承异于中国历代朝代,元朝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元朝政治制度解读,希望大家有用哦。
元朝政治制度:中央制度库里台大会元世祖建立元朝后,有意立真金为太子,定传子之局,可惜真金早死而使继承问题又浮现。
元朝而后常因皇太子早死或兄弟争位而动荡不安,中期又有武仁之约的协定,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继承皇位,然而又因元仁宗废除协定而再度混乱。
元朝的继承问题直到元惠宗方稳定,但也进入元朝末期。
一省两院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
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
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
下分左右丞相,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
平章政事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
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
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与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设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与行御史台。
此外又有掌管学校的集贤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驿传的通政院,其他还有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与将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诸监。
最后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元朝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
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
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
历史大一轮课标通史版课件:专题三 6_第6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
2.主要内容
富国之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
法
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
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
考点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 ,可知,这一 举措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A项错误;材料中设置行省 的出发点与提高 行政效率无关,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多人为打破山川 地形的自然疆 界”“汉中以及安康……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 不将它们划入四 川而划入陕西”可知,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实行是适应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2,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 点。 提示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
考点
(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走 向完善的标志。综合以上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 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 提示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地方完全失 去独立性,绝对 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考点
解析 材料中“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 皇权受到了 决策程序的制约,所以本题选择D项。
考点
3.(2018湖北重点高中协作体联考)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 为打破山川地 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 其生活习俗C与 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 元朝设置行省的 出发点是 (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宋辽金元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13)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中国政治制度史》。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六章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宋辽金元。
学习宋辽金元这章内容的关键是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在宋、辽、金、元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关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变化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讲所有的内容,只能讲其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
下面首先讲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的历史时期。
宋朝统治者总结了唐五代以来的历史教训,为防止藩镇割据和文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擅权,镇压人民反抗,防御外族侵扰,维护王朝统一和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使全国各地的任何事权都归于中央政府,在中央则分权,设中书门下掌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大权,设三司掌财政大权。
北宋的政治制度,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两朝的调整,至真宗朝,呈现出权力过分集中;机构重叠,名不符实;造成大量冗官等严重弊端。
神宗元丰改制时,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对政治制度做了重大调整。
南宋的政治制度多沿袭北宋,但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一、宋朝中央行政体制北宋前期,中央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权、军权、财权,合称“二府(政府、枢府)三司”,三者互不统属,均直接隶属于皇帝。
原来集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皇帝的权力则得到空前的加强。
宋初循唐五代旧制,在皇城内设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中书门下内省,又称政事堂,是宰相处理政务之所。
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中书门下所属有舍人院,舍人院所行词命为中书制书,通称为外制,以区别于翰林学士代皇帝起草的内制。
中书门下所属还有制敕院,负责处理各项行政事务。
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常以文臣充任,以文制武。
北宋前期,枢密院对中书有很大的牵制作用,至神宗元丰改制时,始稍有改变。
元朝的政治制度

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对汉人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
那么这个马上民族到底是怎么统治中国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元朝的政治制度,希望对你有用!元世祖忽必烈图片元朝的政治制度蒙古国对华北的统治方式,是草原贵族原有的统治体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区的延续。
汉地户口的一部分直接领属于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给诸王、宗戚和勋臣。
蒙古统治者把主持军事、财赋征敛的部分官员和监临各级地区的达鲁花赤派到华北,同时又以款服入质、领军从征、缴纳差发为条件,允许自金末战乱以来出现在北方的大小军阀世侯,继续行使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实际统治权。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世侯们集兵刑赋役之政于一己,俨若列藩,不相统属。
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这种局面才获得根本转变。
他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的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汉法”,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重新在华北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以及相应的各种典章制度。
中统、至元间的创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
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
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设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
元朝的政治制度中央机构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元朝的政治制度行政建置元帝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
耳朵里委付了来。已委付了的大营盘看守着,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
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谋异心,不图位次,
依本分与国家出气力行来,诸王哥哥兄弟每、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
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诸王大臣、军上的诸王驸马
三
中书(省)总庶政,枢密(院)领兵戎,而台
大
谏(御史台)司纠察。
蒋易
机
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
构
手的。
《草木子》载忽必烈语
一 省 六
天下之事具在于省。省之事责之六部。
魏初《奏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
都堂总朝廷之枢柄,…六部乃朝廷之手足。
制
郑介夫《奏议》
相 权 :
家 臣 政 治
皇权与相权
世祖皇帝…立官府置郡县,各有其职。而上下 相承,内外相维,联属贯通,以通功成务。丞 相治中书以统之,上承天子,出政令于天下, 较若画一,莫敢逾焉。 虞集
条
元 朝包括皇帝在内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族文 明比较缓慢,其中大多数人则相当长的时间内 对中原文明十分隔膜。
载《元史论丛》第一辑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
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
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
臣僚、达达百姓每,众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虚。惟我是薛禅皇帝
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
也无有。这般,晏驾其间,比及整治以来,人心难测,宜安抚百姓,使
天下人心得宁,早就这里即位 ”提说上头,从着众人的心,九月初四日,
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
今大小政事,总于都省,有奏皆准,言无不行。
意欲若此,君亦从其若此;意欲如彼,君亦从
其如彼。
郑介夫
天下事重,宜委宰相决之,庶可责其成功。若 躬自听断,则必负恶名。 阿鲁辉贴木儿
皇 权 :
主 奴 观 念
主奴观念进入元朝君臣关系是受蒙古旧制影响的 结果,并且它已经渗透到汉式的皇帝-官僚关系中 间。
乾隆重刊殿本《元史·泰定帝纪一》的改译
元 朝 汉 化 迟 滞 的 原 因
• 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 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 困难。
• 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 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 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
元蒙、汉对照《百家姓》 元蒙、汉合璧授官制书
• 臣素不读汉人文书,未解其意。 《元史》卷139《阿鲁图传》
• 太子(顺帝子爱猷识理达腊)尝谓左右曰:“李先生教我 儒书许多年,我不省书中何言,所言何事。西番僧告我 佛法,我一夕便晓。” 权衡《庚申外史》至正二十二年
• 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 《廿二史札记》卷30“元诸帝多不习汉文”
• 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是蒙古世界帝国的 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 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 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
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
汉化迟滞
作为疆域空前辽阔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寿命 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终元一代基本没有 强大的外患,其衰亡主要亡于内忧。内忧的根源, 似乎需要从文化背景方面去寻找。也就是说,元朝 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 文化差异未能弥合,亡于汉化迟滞。
八思巴蒙古文圣旨
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利用藏文字母创制新的蒙古字,作为元 朝的法定官方文字,称为“国书”,后世习称八思巴字。
所谓汉法,不仅仅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方 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 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汉法的采用进一步 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 取得了汉族地主阶段的支持。
忽必烈虽行汉法而建元朝,但对“汉法”的推 行并不彻底。如开科举、颁法典等等屡议不决。 而大量蒙古旧制被保留下来。
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 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自古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期。……考之前 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北)魏、辽、 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 然然可考。 ——《元史•许衡传》
赦书行有!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载泰定帝即位诏
朕考晋献武王,薛禅皇帝之嫡孙、裕宗皇帝之长子也。圣慈眷爱,封 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就国以后, 恪遵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凡军马人民一切事宜,咸由正道而行, 故数年之间,群臣各敬其事,百姓得安其业。嗣后完泽笃皇帝命朕继 承藩服,仍统领四大斡耳朵及北边军马,翼戴朕兄曲律皇帝、普颜笃 皇帝,朕侄硕德八剌皇帝。历事累朝,无贰尔心,以继朕皇考固让之 志。恪恭厥职,屏卫王家,朕之行事,诸王宗室臣民皆所素知。今大 行皇帝上宾,迤南诸王大臣军士及诸王驸马臣僚、达达百姓等,咸谓 天位不宜久虚,乾纲固有专主。近属之中,惟朕为薛禅皇帝嫡曾孙、 裕宗皇帝嫡冢孙,以长以亲,于义皆无可让。况大行晏驾,事变非常, 及今加意抚绥,犹恐皇皇未定。宜早正宸极,镇安百姓,使天下人心 得宁。朕以臣民劝戴之故,俯顺舆情,九月初四日,即位于成吉思皇 帝之大斡耳朵。布告中外,咸与维新,可大赦天下!
第六讲 元朝的政治制度
一、治国方策的变化 :“汉法”与“ 旧俗” 之争
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 三、军事制度 四、选官制度 五、四等人制及民族政策
汉法”与“ 旧俗”之争
(蒙古大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 牧地。”楚材言“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 税商税……之列,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 足以补给,何谓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 长贰悉用士人。 ——《元史•耶律楚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