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索入手阅读鉴赏古诗词:古诗词文字线索题

合集下载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

中国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5篇模版]

中国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5篇模版]

中国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5篇模版]第一篇:中国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王维)A、他是一位盛唐诗人。

B、他通常被视为山水田园赋诗人。

C、他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安禄山“大燕国”的伪官。

D、他的名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传千古。

2.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

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C、他是一位丞相。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文天祥)A、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

B、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

C、官至丞相。

D、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A、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 B、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C、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D、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5.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处名胜:(西湖)A、白居易写过它附近的鸟 B、杨万里写过它中间的花 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大美人D、柳永说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6.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人的名字:(杜牧)A、此人为世家之后 B、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 C、为小李杜之一D、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是哪首诗?(骆宾王《鹅》)A、这首诗共18字。

B、诗的后两句用了3个表颜色的字。

C、诗的第一句用了3个相同的字。

D、诗是作者7岁时创作的。

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A、出自一首唐诗。

B、作者是诗圣。

C、描写的是诗仙。

D、在这一联诗中,诗仙却自称酒仙。

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联名句出自一首著名的宋词。

B、词写于中秋。

C、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D、此联名句借月亮表达了与亲人长相厮守的愿望。

10.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出自杜甫的诗?(A)A、青梅竹马B、春树暮云C、清新俊逸 11.以下哪些诗词不是用芭蕉来表现忧愁的?(C)A、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古代诗歌阅读的线索

古代诗歌阅读的线索

知人论世

缘形明思

据言得意
←鉴赏的流程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现实→作者→思想→形象(景物人事)→
手法(达现修构)→语言(诗文小说)→读者
←读者 知人论世 ← 缘形明思 ← 据言得意 ←鉴赏的流程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现实→作者→思想→形象(景物人事)→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现实→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现实→作者→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现实→作者→思想→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现实→作者→思想→形象(景物人事)
15年甲卷: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 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年乙卷: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近三年课标卷 之古代诗歌阅读
13年甲卷: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13年乙卷: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 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线索之八:常识常理(知人论世: 苏轼、杜甫、辛弃疾;……)

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的简单介绍

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的简单介绍

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的简单介绍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句古代名句。

A写的是江南美景。

;B与杏花有关。

;C与春雨有关。

;D此句有六个字。

正确答案: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风入松·寄柯敬仲》作者:虞集(宋)画堂红袖倚清酣。

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译文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

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

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

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风入松·寄柯敬仲》为元代词人虞集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道园学古录》中。

作者通过对自己往年奎京阁当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唤起朋友柯敬仲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注释①柯敬仲:柯九思,浙江仙居人。

工诗藏,官至奎章阁学士。

②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

③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

④晚直:晚上当班。

直:通“值”。

金銮殿:皇帝宝殿。

⑤骖(ca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

这里泛指马。

⑥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⑦泮:溶解。

《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⑧挼:揉搓。

⑨银字泥缄:指书信。

中国诗词大会所有题中国诗词大会所有题目前央视已经在七号播出了总决赛,冠军武亦姝亚军彭敏,如果想看回放可以登录央视网爱国古诗词选择题题库爱国古诗词选择题题库网页链接上面链接是瑞文网中国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选择题,仅供参考。

诗词大会题库及答案。

中国诗词线索题

中国诗词线索题

古诗词线索题共75题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正确诗名及作者。

A.这是一首采莲曲,朴素、生动、别致B.鱼儿在莲叶四周环游嬉戏。

C.展示出水乡的美丽自然风光D.鱼戏莲叶间答案:《江南》汉乐府2.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正确的诗人。

A.盛唐著名边塞诗人B.后人誉为“七绝圣手”C.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出生在山西太原D.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答案:唐代诗人王昌龄3.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古诗词的名字及作者。

A.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的诗作B.这是一首七言诗C.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线热爱D.诗中有瀑布和银河答案:《望庐山瀑布》李白4.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古诗词的名字及作者。

A.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B.这是一位唐代诗人C.作者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D.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答案:《早发白帝城》李白5.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古诗的一句诗词。

A.这是一位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B.是他在成都涴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C.描写了草堂门前涴花溪边春景D.这是他当时创作四首中的第三首答案:《绝句》6.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A.他是一位盛唐诗人B.他通常被视为山水田园赋诗人C.他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安禄山“大燕国”的伪官D.他的名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传千古答案:王维7.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历史人物。

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C.他是一位丞相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答案:诸葛亮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A.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B.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C.官至丞相D.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答案:文天祥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

A.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B.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C.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D.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答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处名胜。

A.白居易写过它附近的鸟B.杨万里写过它中间的花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大美人D.柳永说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答案:西湖1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人的名字。

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

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

诗词大会文字线索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王维)A、他是一位盛唐诗人。

B、他通常被视为山水田园赋诗人。

C、他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安禄山“大燕国”的伪官。

D、他的名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传千古。

2.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

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C、他是一位丞相。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文天祥)A、宋代一位着名的状元。

B、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

C、官至丞相。

D、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A、王国维用这组名句来形容人生三种境界的一种B、名句的作者是北宋人C、此句常用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D、作者自称是“奉旨填词”5.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处名胜:(西湖)A、白居易写过它附近的鸟B、杨万里写过它中间的花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大美人D、柳永说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6.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人的名字:(杜牧)A、此人为世家之后B、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C、为小李杜之一D、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7.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这是哪首诗(骆宾王《鹅》)A、这首诗共18字。

B、诗的后两句用了3个表颜色的字。

C、诗的第一句用了3个相同的字。

D、诗是作者7岁时创作的。

8.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A、出自一首唐诗。

B、作者是诗圣。

C、描写的是诗仙。

D、在这一联诗中,诗仙却自称酒仙。

9.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联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联名句出自一首着名的宋词。

B、词写于中秋。

C、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D、此联名句借月亮表达了与亲人长相厮守的愿望。

10.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出自杜甫的诗(A)A、青梅竹马B、春树暮云C、清新俊逸11.以下哪些诗词不是用芭蕉来表现忧愁的(C)A、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的线索 PPT课件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的线索 PPT课件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年乙卷: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12年: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 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3年甲卷: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13年乙卷: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 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14年甲卷: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 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知人论世 ← 缘形明思

据言得意
←鉴赏的流程
创作的流程→
映射酝酿

寄寓表达 → 创作呈现
现实→作者→思想→形象(景物人事)→
手法(达现修构)→语言(诗文小说)→读者
作者←思想←形象(景物人事)←
手法(达现修构)←语言(诗文小说)←读者
知人论世 ← 缘形明思

据言得意
←鉴赏的流程
近三年课标卷 之古代诗歌阅读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古诗词赏析【含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古诗词赏析【含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应对策略如下:(一)品味炼字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解析题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如果把作品中的种种人物、景物、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丝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材料才能组织得有理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透彻,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挥。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培育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我认为抓线索读书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好方法。

“诗犹文也”。

一首好的诗词一般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

然而这根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中,也就是古人说的“一篇之骨”、“一诗之眼”。

因而阅读古典诗词时应该寻求其线索。

抓住了线索,也就找到了理解诗词内容的钥匙。

不致把诗词的内容理解得支离破碎,弄得似懂非懂。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全诗28个字,描写了落月、啼鸦、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和诗题中的“枫桥”以及不言而喻的江水,这8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珠子,而诗人用一个“愁”字,将这八个景物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带上了浓浓的情感。

你看客船中那个因“愁”而不眠的旅人,遥望那月色、树色,谛听那鸦啼、钟鸣,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表现一种“羁旅之思”和“孤寂之感”。

也正是这个“愁”字,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感伤的薄纱,在色彩的浓淡和光线的明暗中,同时激荡着一种郁郁的愁思,千百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阅读律诗与绝句的情况基本一样,律诗中间两联须对偶,所以体现线索的词语多在首尾两联,而很大一部分律诗的线索是很明显的。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全诗记叙了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的游踪。

作者起笔于地点,收笔于地点,始于方位,终于方位,由西向东,只在尾联用了一个“行”字,就把诗人游览的路线交代得清清楚楚。

由此可以看出“行”就是整首诗的线索,抓住了线索,理解这首诗就比较容易了。

诗的首联以“孤山寺”、“贾亭”点明地点,从北到西地介绍方位,划出了行的范围。

随着方位的确定,笔锋一转直写“行”所围绕的中心――西湖。

“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春云低垂,碧波荡漾,水天一色,融为一体。

一个“初”字传出了早春的气息。

中间两联写“行”之所见,一句一景。

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中,领略到诗人在寒冬过尽,乍见春色的欣喜之情。

这两联最关键的是对“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的理解。

只要抓住了线索,理解这几处就容易了。

“几处”而不是“处处”,这是行的所见,只觉有而不多,把诗人在行路上左顾右盼、循声而望的神色表现了出来。

“谁家”而不是“家家”,因在“行”中,难以判别清楚,只得出以轻婉的疑问口吻,却把诗人那且疑且喜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渐欲”,因“行”的速度缓慢,才有这样独特的感受。

“才能”“没马蹄”,既是俯视,又是对“浅草”“马蹄”两种景物所做的内心判断。

这样诗人那骑马而游、缓缓而行、边走边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随着“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入画,则是绿杨掩映白沙堤中诗人身影的消融,线索就在结尾处得到点明。

又例如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因见长安之月想到州之月。

诗人由己及人,联想到自己在长安对月思家,而家人也一定在对月思念自己。

“闺中只独看”的“闺中”应包括妻子儿女,为什么“只独看”呢?颔联接着点明了缘故。

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所以妻子“闺中只独看”。

颈联转写想象妻子“独看”之久,一定是“云鬟湿”“玉臂寒”。

如果说颔联是从侧面烘托“独看”的话,那么颈联就是从正面刻画“独看”的孤独凄苦。

尾联紧扣“看月”想象有朝一日见面的情景。

至于“双照”乃是自慰之辞,而仍带“泪痕”更是诉尽悲喜之情。

由此观之,全诗以“只独看”为线索,并在首联点出,只要阅读时抓住了线索,理解诗的内容就容易了。

词的阅读也和诗一样,也有线索可寻,无论是前景后情,还是前情后景,都有线索的存在。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对月怀人的词,整首词的上片第一句出现一个“月”字,下片结尾出现一个“月”然而全词没有一句不是写“月”,因此“月”字就构成了全词的线索。

你看,“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都是写的“月宫”;“弄清影”写的月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的月光的运行照临;“长向别时圆”写的是中秋月圆。

月圆而人不圆,人生“自古伤”此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但愿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此婵娟之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线索也在结尾处点明。

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全词只在下片的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一句不是写“别”的,一个“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

“长亭”,是送别的地方。

“帐饮”,是因为别。

“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

“留恋”是不忍别,“催发”不得不别。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是说不出来了;“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楚天空阔,千里烟波,难盛无限离愁。

“多情自古伤”这离别的事,又值此“冷落清秋节”。

这别情叫人如何受得?等到“今宵酒醒”,见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思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

线索在中间点出。

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有时并不容易。

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它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

因此,阅读古典诗词时应根据诗词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来理解诗词。

只有抓住了诗词的线索,认真地熟读深思,仔细领会,才能真正地读懂诗词,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我们阅读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绍华,男,教师,现居贵州余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