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 考试试题汇编 古诗词对比鉴赏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离开隐居地南阳,替主分忧,为统一天下而四处征战、出谋划策。
B.蜀国的江山被刘禅轻易断送,两朝君主对卖主求荣的谯周一定心有怨恨。
C.本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析他成败的缘由,叙事和议论巧妙结合。
D.诗人游览古迹,追思古人,并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耐人寻味。
16.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称诸葛亮为“英雄”,但是两个“英雄”所寄寓诗人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
(6分)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苏轼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
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
②昏昏:朦胧貌。
③泛泛:流动貌。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 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 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安徽省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首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去追记坐间所言①陆游征西幕罢几经春,叹息儿音尚带秦。
②每为後生谈旧事,始知老子是陈人。
③建隆乾德④开王业,温洛荣河⑤厌虏麈。
倘得此生重少壮,临危敢爱不赀⑥身。
[注]①坐间所言:陆游晚年闲居家中,但以其诗名和主战态度名著当世,韩侂胄主政,曾一度主持北伐,可能是朝廷当局派人来向陆游征求意见。
②陆游1172年(47岁)被任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携同家眷赴任,1178年被回朝廷。
这期间曾亲赴南郑前线抗金。
③陈人:过去时代人物。
④建隆乾德:是宋太祖开国时的两个年号。
⑤温洛荣河:《尚书中候》“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又《易·乾凿度》“帝盛德之应,洛水先温”,诗中总指中原之地,为古帝王所都。
⑥不赀:价值无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壮岁从戎的经历,家眷同去,小儿咿呀学语时在边防前线度过,至今还带有秦地的方音,这常常又使诗人回忆起那段前线抗金的峥嵘岁月。
B.诗人生于硝烟战火,长于万方多难,对于南宋王朝屈辱的历史记忆犹新,而那些生长于承平之际的后生们对历史却一无所知,还常常嘲讽诗人是落伍之人。
C.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将“老子”与“后生”对待历中的态度,宋太祖开创基业的宏伟与南渡君王之萎弱进行对比,传达出“斯人独憔悴”的孤寂情怀。
D.尾联照应标题,是对来客坐间所言之事的回应;如果人生还能再少,面对国家的的危难,我毫不爱惜自身,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杀敌报国。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14.B(“还常常嘲讽诗人是落伍之人”错,于诗无据。
“始知老子是陈人”是诗人感慨于年轻人对历史真相无知,再加上统治者美化历史,在年轻人面前谈历史,诗人自感落伍,是激愤之语。
)15.①对曾经的征西抗敌的战斗经历难以忘怀;②对年轻人不知历史的痛心、忧虑;③对宋王朝抗金大业后继无人的忧愤;④对南宋君主长期以来贪图享乐,腐朽无能,不思抗金的讽刺;⑤表达了老骥伏枥,时刻准备奔赴战场,杀敌保国,勇于牺牲的决心。
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含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含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精品)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分类汇总古诗词鉴赏(含详解)湖北黄冈中学

湖北黄冈中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
(3分)14.(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
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
(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
(2分)(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5分)(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1分)河北冀州中学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闺情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
(2分)(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
(2分)安徽蚌埠二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4)

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①。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淑气:和暖的天气;黄鸟:即黄莺。
蘋:一种多年生水草。
(1)对这首诗所属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和诗B.怀古诗C.五律诗D.近体诗(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精巧生动B.质朴平易C.委婉含蓄D.典雅庄重(3)王夫之认为,画线部分没有融情入景。
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结合全诗具体内容作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苏轼屋土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释】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中鸟儿殷勤招唤诗人,门前水池里的水像鱼鳞似的泛起波纹,描绘出早春时节鸟儿清脆啼鸣、池塘冰消水动的画面。
B.诗中“红裙”一词所用的修辞手法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红巾翠袖”相同。
C.“惊”字写出诗人发现新增白发的震惊,“空”写出诗人面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和无奈。
D.虽仍卧病在床,但听到友人邀约寻春的鼓角声便毅然起身,可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2023年上海市16区高三上学期语文高考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 含答案

2023高三一模专题:古诗鉴赏(23一模·静安区)利剑(唐)韩愈利剑光耿耿①,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②剑锋折。
决云③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
②心腐:痛心。
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唐)刘叉①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以“任气”著称。
追慕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4分)12.A(2分)13.B(2分)14.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宝剑不能击杀坏人让诗人无比痛心;(1分)定要冲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那时,诗人甘愿功成身退。
(1分)刘诗写遇到不平之事心中愤怒却又无奈,把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1分)以此表现胸中的义愤,不平之气呼之欲出。
(1分)(23一模·黄浦区)观雨(宋)陈与义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2.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对比鉴赏1.(甘肃省兰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4分)(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4分)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
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彳荐写菊不用“菊”字。
③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冲地表现厂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2.(广东省高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唐· 韩氏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唐·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这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尽相同的,请分析其异同(4分)。
(2)韩诗委婉含蓄,元诗平白如话,请指出各采用什么手法写宫女的心事和命运。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
不同点: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
而元诗流露出凄凉哀怨、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2)韩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
元诗:反衬或乐景写哀或相互映衬或托物言情。
3.(湖南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春夜闻笛①唐李益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南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
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
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
朱诗朱诗。
答案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
4.(江苏省沭阳县庙头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5.(四川省巴中市巴州七中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暮春即事(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扬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苹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2)“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案(1)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
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
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2)不相同。
“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约客”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6.(河南省醒民高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先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
抒发了欣喜之情。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
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赏析:[范词:“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
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
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
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7.(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8月模拟考试)阅坊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苏轼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答案(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
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
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
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8.(陕西省乾县一中2011年高考情景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白居易。
都持批评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玉环的死做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做对比。
9.(浙江省余姚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傍晚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西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广东省汕头英华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读陆放翁集梁启超(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①意不平。
【注】①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
(1)两首诗歌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2)这两首诗作于梁启超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
请比较两首诗歌不同的主旨。
答案(1)前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后一首主要用了反问修辞手法。
(2)前一首通过“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突出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主旨。
(2分)后一首主旨是为陆游鸣不平,融进自己失意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对陆游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无从施展,愁闷之余以诗歌抒发襟抱的深切理解。
11、(四川犍为罗城中学2011届高三校第3次调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