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合群现象分析
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小孩在幼儿园不合群

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小孩在幼儿园不合群
小孩在幼儿园不合群有多种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内向或害羞:有些小孩天性内向或害羞,不容易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融入集体中。
2. 新环境适应:进入幼儿园是一个新的环境,对于一些小孩来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规范。
3. 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幼儿的社交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例如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程度、家庭关系、父母自身的社交能力等。
4. 自我意识:某些小孩可能过度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导致不愿意和他人互动或参与集体活动。
5. 兴趣爱好:小孩可能有着自己特定的兴趣爱好,导致与同龄人的共同兴趣有限,进而导致不合群。
6. 性格差异:每个小孩的性格都有差异,有些孩子可能更喜欢独立活动,而不太喜欢参与团体活动。
7. 特殊需求:一些小孩可能有一些特殊需求或发展延迟,这可能影响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和社交能力。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建议与老师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并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中:
- 鼓励孩子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给予奖励和称赞。
- 提供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和合作,例如组织一些小组活动。
-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适应新环境,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 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导他们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 如果孩子有特殊需求,可以与学校沟通,寻求专业教育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案例

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案例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的合群问题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有些孩子则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
在幼儿园中,这样的孩子们往往会面临不合群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案例,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谈谈小明。
小明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是他总是不太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每当老师组织游戏或者活动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参与进来。
他的不合群行为让他在幼儿园里变得孤立,而且也影响了他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我想谈谈小红。
小红是一个很文静乖巧的女孩,但是她总是不太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交流。
她在幼儿园里总是一个人玩耍,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合作。
她的不合群行为让她在幼儿园里变得孤立,而且也影响了她的情感发展和学习能力。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们解决不合群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团体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比如,组织一些小组游戏或者合作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合作。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和互助意识。
比如,组织一些情感分享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来帮助孩子们解决不合群的问题。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予孩子们关爱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而家长可以在家里多和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孩子们解决不合群的问题,让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有效改善孩子不合群方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如何有效改善孩子不合群方式
导语:不合群并不表明宝宝没有与人交往的意愿,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让孩子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避免孩子不合群。
如何有效改善孩子不合群方式
不合群表现类型及原因
1、宝宝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喜欢一个人呆在角落。
形成原因:这样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弱,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大多数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际,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或者父母经常制止孩子与其他人接触。
2、孩子在家很活跃,在幼儿园却不声不响,沉默起来。
形成原因:这种孩子在家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而到了幼儿园,老师要面对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关注和表扬,适应不了集体生活,或者感觉自己不如其他人而丧失了自信心,习惯退缩。
3、孩子在爱哭闹、捣乱、不肯吃亏,爱打架咬人,最终与其他小朋友不合而成为孤独者。
形成原因:孩子在家被大人溺爱,要成娇惯蛮横的个性,做事随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儿园之后继续随心所欲,导致与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欢迎,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终成为不合群的孤独者。
不合群带给孩子的影响
在幼儿园不合群对孩子来说影响是深远的,这是孩子社交心理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和发育形成的,说明孩子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健康心理。
孩子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是孩子内心孤僻的一种表现,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及时纠正,那么孩子的这种孤僻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导致最后成为“冷漠心理”甚至是“报复心理”,孩子以后走上歪路的可能性也增。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孩子不合群多有以下几种原因:(1)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如孩子小的时候,很少带孩子出门玩。
孩子稍大时,又怕外面空气不好,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结果,就导致孩子怕生人,怕陌生的小朋友。
(2)不良环境。
如,很多孩子由保姆照顾,保姆如不爱出门,不爱说话,孩子也会受不良影响,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
时间长了,必然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
这类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合群。
(3)很多孩子在家时,父母太溺爱孩子了,什么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但到幼儿园假如也这样,必然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挤,时间长了,这类孩子也不合群。
孩子不合群,父母可这样做:(1)父母可带孩子经常去孩子多的场合,去之前,让孩子多带几个玩具,并由他分配给其他孩子玩。
这样就能让别的孩子喜欢或主动跟孩子玩。
(2)鼓励孩子跟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玩,父母可邀请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自己家做客。
当孩子因抢玩具而发生争执时,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3)父母可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如,想玩小朋友的玩具时,要说“我能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吗”,“我有大汽车,你有长枪,我们换着玩好吗”,等等。
(4)假如邻居的孩子与自家孩子上同一个幼儿园,可让他们结伴走。
因为这样就能给孩子创造结交好朋友的机会。
(5)在其他孩子做游戏时,父母能够先参与,并做出玩得很快乐的样子。
这样就能吸引孩子,从而对游戏感兴趣,并慢慢有参与的想法。
假如家中有不合群的宝宝,父母不能这样做:强逼着孩子去与小朋友玩。
这样做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听之任之,孩子不想去跟小朋友玩就不去。
这样不利于孩子社交水平的发展。
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在幼儿园的欢乐天地里,孩子们本应无忧无虑地一起玩耍、学习和成长。
然而,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他们仿佛置身于热闹之外,显得孤独和无助。
这种不合群的表现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幼儿园生活,更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探究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过度溺爱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满足其一切需求,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分享和合作精神,难以融入集体。
2.家庭氛围紧张家庭成员之间频繁争吵、关系不睦,孩子长期处于不安和恐惧之中,缺乏安全感,对外界产生防备心理,不愿与人交流。
3.缺乏陪伴与交流家长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与孩子交流沟通不足,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变得孤僻内向。
4.居住环境封闭孩子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区或高楼大厦中,邻里之间互动较少,缺乏与同龄人自由玩耍的机会。
(二)孩子自身因素1.性格内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腼腆、害羞,面对陌生环境和人群时,适应较慢,表现出退缩和回避。
2.语言表达能力弱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与同伴交流中存在障碍,容易产生挫折感,进而不愿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3.社交技能欠缺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不懂得倾听、不会轮流、不懂礼貌等,容易在交往中引起他人不满,导致被排斥。
4.身体或心理障碍部分孩子可能存在身体上的缺陷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影响其与他人正常交往。
(三)幼儿园因素1.教师引导不足教师未能及时关注到不合群的孩子,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使这些孩子在集体中越发孤立。
2.班级规模过大班级孩子数量过多,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孩子的需求,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容易被忽视。
3.活动安排不合理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或者活动难度过高,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一个不合群的孩子(案例分析)

孩子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与同伴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获得集体生活快乐的源泉。
然而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很快学会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因为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造就了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该如何看待不善交往的孩子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时在新《纲要》中也这样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通过小班一年的教学,我发现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中类型的幼儿:1、缺乏交往技巧的幼儿。
案例一:某一天中午午餐后,小朋友们都三三两两结伴游戏,惟有XX还左顾右盼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她拿起一本书,向玩跳棋的小朋友走去。
她扬起手里的书大声说:“谁让我玩跳棋,我就把书给他看。
”大家玩的正开心,没人理会她。
他失望地走开了,又转到娃娃家,面带笑容地说:“如果你们让我也玩,我就把书送给你!”“我们不信,这书是老师的,不是你的!”“你骗人!”XX只好闷闷不乐地走了。
分析原因:从XX和小朋友单一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的交往能力有限,不会利用多种技巧与同伴相处,所以吃了几回“闭门羹”。
解决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向甜甜传授积极的社交方法,引导她用要求、分享、合作、提示、等待等特定的技巧去得到所需要的东西。
同时还可着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游戏时,甜甜想参加某个游戏,就请她看看,正在游戏的小朋友需要什么?启发她为别人提供东西,从而得到共同游戏的机会。
如果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她就会有了交往的信心。
如果她一直惯用老方法,教师和家长给她提醒,使她再次使用新的交往技巧。
2、喜欢“暴力”的幼儿案例二:我们班的XX最喜欢模仿武打动作,与老师叫上劲时,也会摆个架势来示威。
因此与同伴交往时,常作出一些攻击性行为,同伴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
小孩不合群的缘故,家长需要注意了

小孩不合群的缘故,家长需要注意了小孩不合群的缘故,家长需要注意了很多缘故久而久之就造成小孩“不合群”,那么致使小孩不合群的具体缘故有哪些呢?咱们依照幼儿的心理分析出以下几种:一、宝宝表现为怕生。
老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
这些宝宝往往不肯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动气。
二、小孩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伙儿不按自己方式去做就会不快乐。
3、由于小孩身上的某些缺点。
例如,爱拆台、爱骂人等缘故,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小孩也不肯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
关于他们第一要增强体质,要找医生诊治,把小孩体力恢复起来。
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小孩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路玩耍的适应了。
五、智力发育迟缓的小孩,总情愿跟比自己小的小孩一路玩,这也不奇怪。
若是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小孩一路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斥,因此造成小孩易怒、粗鲁,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成效。
六、性格怪僻的小孩也不肯和朋友一路玩。
他们一样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转变。
关于他们,教师和父母必然要有耐心,要锲而不舍地和小孩交流情感,尽力明白得小孩,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咨询,以便矫治小孩怪僻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小孩。
八、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小孩带同窗抵家里玩。
九、担忧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小孩去。
10、小孩没常性,与别的小孩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一、不爱和同窗说话,老是自己埋头看书。
1二、没老实劲,不是逗弄那个,确实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肯和他玩。
父母能够多鼓舞小孩与同龄儿童交往。
大人不要在小孩身旁,也不要吩咐太多,乃至小孩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向理,家长尽可能不要去干与。
让小孩广交朋友。
同各类类型的小孩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小孩。
尽可能改变小孩的依托状况。
要让小孩自己穿衣用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
若是小孩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小孩在幼儿园不合群

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小孩在幼儿园不合群在幼儿园里,总有那么几个小孩显得格外不合群,他们要么独自玩耍,要么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这种现象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孩在幼儿园不合群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家庭因素1.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变得敏感、孤僻。
2.过度溺爱: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往往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快乐,从而导致不合群。
3.缺乏陪伴: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长时间缺乏陪伴,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在幼儿园不合群。
二、幼儿园因素1.教师关注度不足: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繁忙,有时候难以关注到每个孩子的需求。
如果一个小孩在幼儿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不合群。
2.环境不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家里有很大差别,有些孩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合群的行为。
3.同伴关系不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
如果一个小孩在和同伴交往中受到排斥,很容易导致不合群。
三、自身因素1.性格内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他们更喜欢独自玩耍,而不是和其他小朋友互动。
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容易感到自卑,不敢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3.适应能力差:有些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合群的行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合群的问题呢?2.幼儿园方面: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及时发现孩子不合群的原因,给予关心和引导。
同时,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3.自身方面: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教不当导致孩子不合群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谭校长说,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过分溺爱是当前家庭教育最常见的弊病。
不少家长将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这容易让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
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不愿服从同学的意愿,一旦有同学与其意愿相违背,心理就会受不了。
家长溺爱孩子,还体现在过分保护和关心孩子上,他们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事事代为安排,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不受同伴欢迎。
另一方面,家长过度赏识也会导致孩子不合群。
谭校长说:“现在一些家长特别注重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夸奖过度,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们看不起别的小朋友,时间久了,便很难融入同学之间,即便勉强在一起,也常常是不欢而散。
”父母过于严肃也是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一些初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过于急切,常常出现管教过严的情形。
这些父母很少以和蔼、友善的态度接近孩子,孩子也就很难学会用友善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博得他人的喜欢。
怎样帮助孩子合群孩子不合群,入学以后就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养成孤僻、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或形成做事追求完美、钻“牛角尖”的个性。
孩子不合群的危害一是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孩子正常的心理包括“学习心理”、“社交心理”、“法律心理”等,而其中的“社交心理”又是孩子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社交心理,那么孩子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健康心理。
二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心理。
孩子不愿意与社会交往,其实就是孩子孤僻心理的一种表现。
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那么孩子的这种孤僻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
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就是这样因为心理的变化而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三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
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也是在孩子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如果不及时改变孩子的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合群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要关心小孩,子女要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
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交朋友。
父母闲暇常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人家去串门。
在孩子带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并鼓励孩子热情接待。
对孩子在共同玩耍、游戏中出现的争执,父母不要过早地干预,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会自行解决,这也能使他们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
对于不合群的孩子,家长还可让他多与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这是最好的互补法。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缺乏生活能力或生活能力低下的孩子不受同伴欢迎。
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要适当,对孩子不宜过分夸奖、赞扬,否则使孩子变得高傲和任性,而不愿与他人平等交往,从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对孩子也不宜管得过严,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僻的性格,不敢与人交往。
成功案例选登A家长: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我是这样改变孩子的。
在看到孩子有不合群的倾向后,我就开始想办法了。
生硬地要小朋友们和孩子玩不太可能,这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正巧孩子的生日快到了,我就同孩子商量,咱们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好吗?没想到孩子高兴地答应了。
在一个周日的午后,我准备了一个小型的生日聚会,邀请了几个小朋友来家里,小朋友们都带来了准备的小礼物,孩子显然很兴奋,第一次主动给小朋友们拿东西吃,有了小主人的感觉。
我还让小朋友们一块唱生日歌,带着他们做丢手绢的游戏。
孩子因为在自己的家中,就有一种主动性,玩得特别高兴。
以后,隔一段时间,我会把小朋友们邀请到家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块儿玩,慢慢地孩子就有了玩伴。
点评:不合群的孩子通常适应能力差,父母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循序渐进,找到合适的契机,家里是孩子最熟悉和放松的地方,可以从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为起点,交往的效果会不错。
B家长:从一个玩伴开始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不是很合群,总是独来独往,我问他有没有好朋友,他一个名字也说不出来,我很着急,没朋友的小孩肯定不喜欢幼儿园。
果然,儿子总是撅着小嘴不肯去幼儿园。
我干着急。
儿子还小,不懂交往能力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我就多了一个心眼儿。
每天我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孩子们一般都要玩一下再离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开始主动和儿子班上小朋友的家长搭腔,也主动和小朋友搭腔,逗他们玩,缩短儿子的心理距离。
一周后,我通过暗中观察,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不错,很大方、讲道理的小朋友。
于是我同那位家长商量好,每天让他和儿子同路,在路上我让他们手拉手,跟他们谈幼儿园的事,小孩是喜欢小孩的,很快,儿子就叽叽喳喳和他的小伙伴谈开了,这样一段时间后,儿子和那位小朋友就成了好玩伴。
慢慢的,在那位小朋友的带动下,儿子的小伙伴从一个发展为两个三个,最后融入了集体中,每天都说幼儿园好,我开心极了。
点评:孩子带动孩子效果会不错,聪明的家长不妨让孩子从一个玩伴开始锻炼交往能力,让他懂得去享受交朋友的乐趣,慢慢地,孩子就会自然融入了。
C家长:多带孩子参加朋友聚会封闭的环境通常会造就孩子不合群的性格,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是有好处的。
每周我和先生商量好带儿子去朋友家串门,朋友的小孩也和儿子差不多大,儿子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是一种很好地锻炼。
我们有意识地在聊天说话时,让小孩在一起玩,让他们多打交道,有时干脆两家人相约去郊游,在自然界中,孩子都很兴奋,捉小虫、玩泥巴,很容易调动极积性。
有一段时间,我还特地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饭局,让他见识一些场面,面对众多的陌生人,儿子不再胆怯,慢慢就变得开朗了。
点评:不要总是嫌带孩子参加活动很麻烦,其实,父母的合群会很好地带动孩子。
D家长:带孩子玩一些群体游戏孩子3岁时也不大合群,于是我每天带她散步时,会和她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而小鸡当然要小朋友参与了,于是我又让孩子去邀请小朋友,孩子沉入到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融入了小朋友中。
有时候,家长还会让几个小朋友表演节目,评比第一名,我当观众,一个接一个地看,小朋友们都很有表演欲,全情投入,孩子也有了表演的机会,主动参与进来了。
有时候,我会讲故事的开头,故意让小朋友们接着讲,看谁能讲出来,小朋友们都争着讲,气氛可热烈了,一来二去,小朋友们都喜欢围在我的周围,孩子自然就不缺玩伴了。
点评:家长可以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小孩的合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不妨做个有心的家长。
班里的一位新生刚来的时候天天哭闹,现在虽然不哭了,但是就是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
老师叫小朋友们做操、跳舞时,其他小朋友都在参与,就他一个人站在一旁一动不动。
他是不屑一顾还是不合群?他的爸爸妈妈也担心这种情况,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像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去适应?解读:怕生有的孩子在进幼儿园之前在家里很少有小伙伴,特别是初入园的孩子,之前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亲人,突然进园面对众多的小朋友有陌生感,一时难以适应。
优越感有些幼儿家里条件优越,到了幼儿园,自我感觉与众不同,往往不高兴与条件不如他的小朋友打成一片。
耍赖幼儿不肯参加集体活动,好多是态度问题。
有些幼儿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耍赖,就闹情绪了,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
娇惯有些幼儿在家被娇宠惯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为中心。
他们在幼儿园,觉得没有在家自由、舒适,于是对园里的生活没有兴趣,对其他小朋友也没有感情。
措施:不合群,对于现在城市里高楼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了。
那么,不合群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就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是个好孩子,长大以后没用呢?当然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由于儿童成长的可塑性大,这种不合群的个性是可以改造的;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这种不合群的个性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听得进大人讲的一些简单的道理。
因此,家长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进行一些说教式的沟通,谈一些与小朋友交往的好处和乐趣,启发他们人际交往。
●对那些有交往兴趣,又羞于交往的孩子,家长可以自己和他们一起开展一些儿歌、舞蹈等活动,让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有长人之处,这样可以提高他们交往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个人卫生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克服他们的依赖心理。
●和老师联手进行纠正,老师多给予赞许、鼓励,少些谴责、批评。
并且老师还可以将那些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孩子进行交叉搭配组合,为他们的交往创造一个互补的环境。
■如何让孩子变得合群“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家长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王华副校长说,如果发现孩子不太合群,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只要教育得当,孩子同样可以改变。
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合群———□挤出时间亲近孩子。
家长应保证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
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
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家长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
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王副校长告诫广大家长,培养孩子的“合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轻易放弃。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能随便给孩子戴上“不合群”的帽子,而应努力为孩子提供机会,并适当给予鼓励,促进孩子主动、快乐地与人交往,积极地融入集体中去。
因为最近接触孙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才真正懂得为人父母真正的责任和义务。
儿子四岁了,上幼儿园中班,三岁时才开始说话,在这一年时间里,他的语言发展仅能表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很简单的交流,所以,在园里大都时间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玩,因为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小朋友也不太愿意和他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