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内分泌内科诊疗规范(最新版)

内分泌内科诊疗规范(最新版)

内分泌内科诊疗规范(最新版)
目录
1. 引言
2. 诊疗准备
3. 诊断标准
4. 治疗方案
5. 随访管理
6. 病例记录
7. 结束语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内分泌内科医生提供最新的诊疗规范,以指导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工作。

规范内容基于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专家共识,在保证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下,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2. 诊疗准备
在进行内分泌内科诊疗之前,医生应充分准备相关检查设备和
试剂,并确保其正常运作。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
和体格检查,以获取全面的病情信息。

3.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综合判断,
医生应确立准确的诊断。

本章节提供了各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4.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医生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和用药注意
事项,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随访管理
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

本章节提供了随访
管理的具体内容和频率,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
情变化。

6. 病例记录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认真记录患者的病情信息和诊疗过程。


章节提供了病例记录的要点和格式,以保证病例记录的完整和准确。

7. 结束语
本文档的目的是为内分泌内科医生提供最新的诊疗规范,以提
升诊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生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
运用规范内容,并持续研究和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

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

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内分泌科是专门研究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科室。

作为内分泌科的医生,在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了解常用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

一、专业技术1.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首要的任务是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

内分泌系统疾病表现多样,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等。

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内分泌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室检查技术,如血糖、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

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进一步辅助诊断。

3.影像学技术应用影像学技术在内分泌科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超声波技术可用于检测甲状腺结节、肾上腺肿瘤等病变;X线、CT和MRI可用于检查下丘脑和垂体疾病;骨密度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评估。

医生需要掌握这些影像学技术,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内分泌科的工作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处方。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治疗方案;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等。

医生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禁忌症和副作用等,确保有效治疗并避免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肿瘤、垂体瘤等,药物治疗可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手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需要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并与外科专家密切合作,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计划。

3.其他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内分泌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对于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和营养指导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内分泌科诊疗范围

内分泌科诊疗范围

内分泌科诊疗范围内分泌科是专门研究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科室,其诊疗范围涉及多个器官和疾病。

下面将从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三个方面介绍内分泌科的诊疗范围。

一、常见疾病1.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结节等;2. 垂体疾病:如垂体瘤、垂体功能减退症等;3. 胰岛素分泌异常:包括糖尿病、胰岛素瘤等;4. 甲状旁腺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5. 性腺疾病:如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6. 骨质疏松症: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等。

二、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如血糖、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等;3.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用于观察器官的结构和异常情况;4. 激素刺激试验:通过给予特定药物或物质来刺激患者体内激素的分泌,从而评估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

三、治疗手段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胰岛素注射治疗等;2. 激素治疗:对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瘤、肾上腺疾病等,可能需要使用激素进行治疗;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切除的疾病,如甲状腺结节、垂体瘤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4. 放射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肿瘤或无法手术切除的疾病,如甲状腺癌、垂体腺瘤等,可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5. 中医中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中医中药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总结来说,内分泌科的诊疗范围涵盖了多个器官和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胰岛素分泌异常、甲状旁腺疾病、性腺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激素刺激试验等。

治疗手段则根据具体疾病选择药物治疗、激素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中医中药治疗等。

内分泌科疾病诊疗规范

内分泌科疾病诊疗规范

内分泌科疾病诊疗规范
简介
内分泌科疾病是指由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文档旨在规范内分泌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
生活质量。

诊断
1. 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了解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疾病风险因素。

2. 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生理指标。

3. 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
中各种激素水平的测定。

4. 根据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治疗
1. 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包括补
充甲状腺激素。

2. 控制症状,减轻不适感。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控
制饮食、锻炼和合理用药来控制血糖水平。

3. 与患者进行营养指导,鼓励健康的饮食惯和生活方式。

4. 做好患者的随访工作,定期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 患者应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 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4. 温馨提示患者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

以上是内分泌科疾病诊疗规范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内分泌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诊断临床表现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病等。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GTT)、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治疗中医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以养为主,辅以攻治”。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饮食调理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饮食,合理安排三餐,保持适量运动。

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度进食、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以补益为主,辅以清热利水、降低血糖等功效。

具体的药物应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体质等因素综合选择。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山药、苦瓜等。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可以较好地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

其他治疗如滴注中药、膏方外敷、氧疗、光疗、芳香疗法等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血糖,促进身体康复。

2.必须遵医嘱服药。

如有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3.定期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合理膳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膳食控制非常重要。

应避免过量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

5.注意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加剧病情。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正确选取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以保障身体的健康。

中医诊疗方案内分泌科

中医诊疗方案内分泌科

中医诊疗方案内分泌科
一、引言
中医诊疗方案内分泌科旨在通过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对内分泌科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本文档将介绍中医诊疗方案的概述、疾病分类、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的中药方剂,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在内分泌科的诊疗中。

二、疾病分类
内分泌科涵盖了许多疾病,常见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2. 垂体疾病:如垂体肿瘤、垂体功能亢进症等。

3. 肾上腺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上腺髓质增生症等。

4. 糖尿病及代谢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肥胖症等。

5. 性腺疾病:如男性不育症、女性不孕症等。

三、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在内分泌科的治疗中,遵循以下原则: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调补阴阳: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

3. 疏通经络: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病情。

四、常用中药方剂
在内分泌科的中医诊疗中,常用的中药方剂有:
1. 肾气丸: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内分泌失调症状。

2. 甘露消渴丸: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

3. 八珍益母丸:适用于女性不孕不育症患者。

五、结论
中医诊疗方案内分泌科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为内分泌科疾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内分泌科室工作方案

内分泌科室工作方案

内分泌科室工作方案内分泌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等。

内分泌科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代谢和功能,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内分泌科的工作方案需要精心制定,以确保科室的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科室规范化建设。

内分泌科室要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包括患者就诊、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各个环节。

在患者就诊环节,科室应当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在诊断和治疗环节,科室应当建立规范的诊疗方案,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

在随访环节,科室应当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科室人员培训。

内分泌科室的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内分泌学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医生应当不断学习最新的内分泌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护士应当掌握内分泌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科室应当定期组织内分泌学术交流会议,让医护人员有机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三、科室设备和药品管理。

内分泌科室要配备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确保能够进行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科室要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科室要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对常用的内分泌药品进行分类管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科室质量管理。

内分泌科室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科室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科室要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及时了解患者对科室工作的评价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科室要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科研和学术建设。

内分泌科室要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科室要建立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

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

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

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内分泌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和治疗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在内分泌科工作中,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生在内分泌科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与治疗方案。

一、专业技术1. 疾病诊断:在内分泌科工作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

2. 实验室技术:内分泌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室技术,如血液、尿液、唾液等标本的采集和检测,以及激素水平的测定等。

这些实验室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3. 影像学技术:除了实验室技术,医生还需要了解和运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如超声波、CT扫描、MRI等,来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内分泌腺体,发现病变和异常情况,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4. 微创技术:在一些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医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微创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技术、内镜检查和经导管介入治疗等。

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二、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对于大部分内分泌疾病,医生通常会首先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并且监测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2. 替代治疗: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需要进行替代治疗。

医生会给患者补充相应的激素或药物,以维持或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和代谢状态。

3. 外科手术:在一些内分泌疾病中,药物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或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此时医生可能会考虑采取外科手术的方式。

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制定手术方案并进行手术操作。

4. 介入治疗:在一些内分泌疾病中,医生还可以采取介入治疗的方式,如肿瘤介入治疗、放射性碘治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内分泌科2015-201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目录内分泌科诊疗方案2015年 (3)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12)聚证(代谢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15)内分泌科诊疗方案2016年 (18)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19)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29)聚证(代谢综合征)诊疗方案 (33)诊疗方案优化表 (36)内分泌科诊疗方案2015年●消渴病(糖尿病)●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门诊)●聚证(代谢综合征)(门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2015年)消渴病对应得2型糖尿病,其ICD-10编码为E11、902,中医病名“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就是诊断消渴病得主要依据。

有得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得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肾阴亏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③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④浊证: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代谢2号方+大柴胡汤加减: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

代谢2号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等。

③脾虚胃热证:辛开苦降。

代谢2号方+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草等。

④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

代谢2号方+乌梅丸加减: 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乌梅、黄连、黄柏、干姜、蜀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

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代谢2号方+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黄、藕汁等。

⑥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代谢2号方+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等。

⑦肾阴亏虚证:阴阳双补。

代谢2号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偏阴虚,左归饮加减;偏阳虚,右归饮加减。

黄芪、灵芝、乌梅、女贞子、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

(2)兼证①瘀证: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②痰证:行气化痰。

二陈汤加减;偏痰热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

③湿证:健脾燥湿。

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等。

④浊证:消膏降浊。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红曲、生山楂、五谷虫、西红花、威灵仙等。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可选用大柴胡颗粒。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

可选用牛黄清胃丸、一清胶囊、新清宁片、复方芦荟胶囊。

③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

可选用乌梅丸。

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糖脉康颗粒。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胶囊、参芪降糖胶囊(颗粒)。

⑥肾阴亏虚证:阴阳双补。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胶囊、左归丸。

(2)兼证①瘀证:活血化瘀。

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片)。

②湿证:健脾燥湿。

可选用二陈丸。

③痰证:湿证:健脾燥湿。

可选用参苓白术颗粒。

④浊证:消膏降浊。

可选用加味保与丸。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四)基础治疗1、降糖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选择治疗方案。

配合使用“双C方案”即动态血糖监测加胰岛素泵治疗。

有适应症者,进行胰岛移植与/或干细胞治疗,以及臭氧治疗。

2、并发症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选择治疗方案。

配合非药物疗法,如安诺治疗仪、气压循环驱动治疗等。

(五)中药外用1、中药泡洗:下肢麻与/或凉与/或痛与/或水肿者,可采用汤剂泡洗,可选用腿浴治疗器与足疗仪。

2、中药外敷:可选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中药研末加工双足心贴敷。

3、中药离子导入: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使用中药离子导入。

可配合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六)非药物疗法1、膳食与药膳调配:做到个体化,达到膳食平衡。

尽可能基于中医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

2、运动治疗:运动治疗得原则就是适量、经常性与个体化。

坚持有氧运动。

保持健康为目得得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得活动,运动时注意安全性。

其她尚有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游泳、打球、滑冰、划船、骑自行车等。

3、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磁疗等。

阴虚热盛证:鱼际(LU10)、太渊(LU9)、心俞(BL15)、肺俞(BD13)、脾俞(BL20)、玉液(Ex-HV12)、金津(Ex-HV13)、承浆(RN24)。

气阴两虚证:内庭(ST44)、三阴交(SP6)、脾俞(BL20)、胃俞(BL21)、中脘(RN12)、足三里(ST36)。

肾阴亏虚证:太溪(KI3)、太冲(LR3)、肝俞(BL18)、脾俞(BL20)、肾俞(BL23)、足三里(ST36)、关元(RN4)。

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5、其她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治疗糖尿病合并得骨质疏松症,三部推拿技术治疗糖尿病合并得难治性失眠,结肠透析机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等,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七)护理1、糖尿病教育: 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穿于糖尿病整个防治过程。

通过教育使患者了解治疗不达标得危害性,掌握饮食与运动得方法与实施,了解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合理使用及调节,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预防、处理,慢性并发症得危险因素及防治。

血糖得监测、自我保健得重要性与必要性等。

2、饮食护理: 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应做到合理搭配,食养以尽,勿使太过。

谨与五味,膳食有酸、苦、甘、辛、咸等五味以入五脏。

五味调与,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脏腑调与。

食应有节:一日三餐应做到定时定量,合理安排。

主食量分配:早餐占全日量得25%、午餐为40%、晚餐为35%、或全日主食分为5等份,早餐为1/5,中餐与晚餐各2/5。

并提倡适量膳食纤维、优质蛋白、植物脂肪。

戒烟限酒:烟可促进患者大血管病变得发生与加重。

酒精可诱发使用磺酰脲类药或胰岛素患者低血糖。

可限量1-2份标准量/日(每份标准量啤酒285ml、白酒30ml等约含10g酒精)。

限盐:每天限制食用盐摄入在6g内,高血压患者应更严格。

3、运动护理:运动方式多样,内容丰富。

日常选择散步、中速或快速步行、慢跑、广播操、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游泳、打球、滑冰、划船、骑自行车等。

提倡比较温与得有氧运动,避免过度激烈。

运动量可按心率衡量。

有效心率计算:男性最高心率=205-年龄/2;女性最高心率=220-年龄/2。

最适合运动心率范围,心率应控制在最高心率得60%~85%。

运动必须个体化,尤其老年或有较严重并发症者,量力而行。

4、心理护理: 人得心理状态、精神情绪对保持健康、疾病发生,病情转归等发挥重要作用。

情志过激,超越生理调节限度,使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可诱发疾病、或使疾病加重或恶化。

“喜则气与志达,营卫通利”精神愉悦,正气旺盛以利战胜疾病。

5、药物护理:了解药物得功效主治与服用时间,注意药物之间得交互作用,预防药害。

三、难点分析临床上,消渴得并发症主要涉及临床其她系统,容易被其她专业分流,故消渴在中医药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治疗中发现糖尿病患者除临床主症多尿、乏力外,常伴口干、多饮、多食、盗汗、自汗、视物模糊、肢麻、肢痛等,且消渴患者因病程缠绵,气血亏虚,阴损及阳,其证多为在虚实夹杂,而非单纯实证与虚证,故在治疗中需对自拟方进行随症加减,如加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制剂,不可固执一方,当因人而异。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效)评价与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得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得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