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寄生—(一)微生物间的寄生
小型细菌寄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 例:蛭弧菌可以寄生在G-细菌中
Bdellovibrio
寄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极其普遍,各种植物病原体都是寄生物。
白粉菌属(Erysiphe)
霜霉属(Peronospora)
寄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生
程
度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寄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病原微生物,种类 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研
人体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究
方
向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杀虫剂 或生物 农药
不利甲,不利乙
(6) 不利甲,损乙
(7) (8) (9)
损甲,不利乙 损甲,利乙 损甲,损乙
甲乙 ++ +- +O O+
OO
O- -+ -O --
类型 共生、互利共栖 寄生、捕食、拮抗 互生、偏利共栖
例同(3)
中性共栖
偏害共栖 例同(6) 例同(2) 竞争共栖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 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
细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拮抗又称抗生(antagonism),指由某种生
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 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
豆科植物
刺激根瘤菌生长,提供 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氮素养料
根瘤菌
豆科植物
根瘤
根瘤菌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的形成过程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菌根菌与植物
丛 枝 状 菌 根
外 生 菌 根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既多样又复杂。
微生物间、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5种典型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生物共居在
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
难分难解、合二为一、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
细胞内共生性细菌为宿主提供B族维生素 等成分或促进它们大量繁殖。
共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2.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反刍动物 (反刍胃)
纤维素、无机盐、水分、温度 pH、良好的搅拌、无氧环境
纤维素
提供生长繁殖的环境 提供所必需的养料
微
瘤胃微 生
物
生物
发
酵
有机酸 菌体蛋白
感谢聆听!
关系。
“双赢”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共生—(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1g 土壤
100万种 微生物
Dr. Gaines
<1%
可培养!
>99%
不可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离开其它微生物单独生存!
环境生物学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8.1 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环境质量: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即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具体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生物环境质量: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周围生物群落构成的特点而言,不同地区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组成持点不同,其生物环境质量也有差别。
•环境质量基准: 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它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
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
具有客观性。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以前者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法规,体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
具有主观性。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考察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背景值、自然环境状况、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环境因素危害等.•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环境质量调控:达到一定的标准;污染物不超出许的容纳量。
•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具体就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毒物、污染物的反应变化及变化程度去监测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受污染程度。
➢生物监测重点放在个体和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生物监测至少应具备条件:对比性;重复性◆生物监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变化•生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毒物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循环运转的分析•个体生态状况以及群落生态结构变化分析等◆生物监测的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是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具有维持一定地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生物监测基本方法1、指示生物法指示生物: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 ;另有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环境微生物第八章

根据比值 BOD5/CODCr的大小,可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见表 8.l所示。
土壤消毒试验
培养法 指在室内模拟生产、工程过程时,研究可生物降解性的一类方法。
(3)微生物降解实验法
第二种情况(图8.l(b),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表明虽然投加了基质,微生物仍进行内源呼吸,说明该基质在测试时间内不可被微生物降解,但该有机物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第三种情况(图8.1(C),生化呼吸曲线在内源呼吸曲线之下,说明该基质不仅难于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致使其呼吸受到影响。生化呼吸曲线越接近横坐标,说明抑制作用越强。
根据进水、出水的CODCr、BOD5等水质指标,活性污泥增长状况和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镜检,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
02
还可通过测起始CODCr和第30d的 CODCr(即 COD30),得到最高的 CODCr去除率。
03
②培养法
(4)其他方法和指标
库仑仪法、脱氢酶活性测定、ATP量测定、总有机碳测定等也能用于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一些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非自然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开始,人类就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用微生物清除各种废弃的人工合成物质的技术。
事实证明,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是人类安全、有效、低成本清除有害物质的一条途径。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化学物质的能力
降解作用是微生物将复杂的污染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污染物分子碳链断裂或碳原子数目减少,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机物被彻底分解为CO2与H2O时,称为终极降解。 转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污染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该过程不强调污染物分子碳链的断裂或碳原子数目的减少,所产生的能量也不及降解作用多。 微生物对复杂的有机污染物的代谢方式主要为降解作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

知识点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
2、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3、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如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如光照长短。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水体内的钙和锶。
4、作用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5、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3、经度地带性1.3最小因子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
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3、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高考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重点易错知识总结)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高一生物的必修一包括了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
下面将逐章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 细胞的功能:物质的交通运输、新陈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等;4. 生物体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1. 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物质的进出、消化、吸收、运输等;2. 能量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DNA的复制、RNA的合成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由组合规律;2.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遗传交叉;3. 变异与进化: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第四章生物规律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互利共生、竞争与掠食等;2.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圈的层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3. 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保护。
第五章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1. 入口通道:呼吸道、消化道、皮肤;2.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蛋白质、糖类、脂类的消化与代谢;3. 反应体内环境变化: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
第六章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 管道系统与细胞隔离:维管束、维管组织;2.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根压、开花植物中的输导组织;3. 物质的分泌与排泄:生物体的排泄器官、排泄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生物体的机能调节1. 器官的作用:神经、内分泌两个主要调节系统;2. 感受器官与感受性:传感细胞、感觉器官;3. 机体的稳态调节:负反馈、正反馈、适应。
第八章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物与光:光能的利用、光合作用的规律;2. 生物与温度:适应温度、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3. 生物与水:维持水分平衡、寄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13.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14.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16.下列不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蚜虫D.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17.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发生竞争18.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 •④迁出和迁入数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④①19.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20.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21.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生态系统 B.群落 C.个体 D.种群22.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
种群绝灭的机会最大。
A B C D23.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2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A.明显增大B.明显减小C.相对稳定D.先增后减25.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驴数量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26.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B.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27.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28.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
A.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B.雪兔能随季节变化变换毛色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D.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2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30.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31.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32.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A.K/2 B.K C.K/4 D.K/333.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增长越来越小34.所有生态系统都可以区分为四个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A.非生物环境B.温度C.空气D.矿质元素35.下列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生产者的是()。
A.动物B.真菌C.酵母菌D.绿色植物36.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北方针叶林B.温带落叶林C.热带雨林D.温带草原37.下列产品中不属于是次级生产的为()。
A.肉B.毛皮C.毛栗D.鸡蛋38.中国现在的人口现状是()。
A.零增长型B.负增长型C.增长型D.不确定型39.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内容包括()方面的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
A.科学技术B.人口C.生产D.环境保护二、判断题1.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上层。
()3.生物的环境就是生物周围对其有影响的无机环境。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态分布的因素就是生态因素。
()5.内稳态机制只是为生物提供一种提高耐受性的一种方式。
()6.生态幅因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7.直接对生物生长发育发生影响的是小环境,大环境对生物不起作用。
()8.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9.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越来越小。
()10.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11.种内互助对种的生存有利,种内斗争对种的生存不利。
()12.捕食动物有时变成了猎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13.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强。
()14.生物的适应性不一定会创造“最好”或“最优”的表现型。
()15.社会生活对每一个社会性生物总是非常有利的。
()16.能量通过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由低向高流动时逐级增加,形成能量金字塔。
()17.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或遭受毁灭。
()18.从陆地上看,凡是水的循环越活跃的地方,生命的活动就越活跃。
()19.池塘污染造成鱼死亡,大量鱼死亡后造成池塘污染更严重,从而造成更多的鱼死亡,这种现象是负反馈。
()20.人工改造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
()21.铁矿属于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2.藕田养泥鳅不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水产生产方式。
()三、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生态平衡;反馈;生物地化循环;环境;生境;生态幅;限制因子;生态因子;最小因子定律;有效积温;内稳态;生物的光周期;群落;种内竞争;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竞争;捕食;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四、问答题1.什么是环境?环境和生境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有那些?3.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那些类型和特点?4.光对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影响?5.温度对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影响?6.水分对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影响?7.什么叫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8.试举一例说明作物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9.试举例说明大环境和小环境分别怎样影响作物的生长?10.什么是种群?种群有什么特征?11.种群的数量受到哪些参数的影响?这些参数是怎样影响种群数量的?12.种群的增长有哪些模型?13.种群的社会关系有哪些?14.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15.生物群落有哪些结构?16.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17.群落演替包括哪些过程?请举例进行说明。
18.地球上有哪些生物群落?19.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20.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该规律有何实际意义?21.论述逻辑斯谛方程的存在条件及所描述的种群变化过程,该规律有何实际意义?22.试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3.试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作用。
24.什么是正反馈和负反馈?请分别举一个正反馈和负反馈的例子,并分别说明其反馈机理。
25.试分析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6.中国现在的人口现状怎么样?如何应对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27.什么是资源?资源的分类如何?28.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有什么特点?生态农业有哪些主要类型?29.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有哪些重大影响?你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