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学-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学-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核衣壳

?螺旋对称的结构(杆状)

?复合对称的结构(蝌蚪状)

6390bp

2130(158aa/衣壳粒)

噬菌体的基本形态核大小

u烈性噬菌体繁殖的裂解性周期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第四章 病毒与亚病毒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溶源性溶原性是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特性。即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存在,但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的能力 2.类病毒指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单链环状RNA分子,但没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其复制完全利用宿主细胞酶的专性寄生于高等生物的一种亚病毒。 3.温和噬菌体指侵入宿主后,因生长条件不同,可具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可选择的生长途径。一条是与烈性噬菌体相同的生长路线,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种是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该细菌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并使宿主细胞溶原化的噬菌体 4.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重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6.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因子,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因子。 7.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形体微小,活细胞内专性寄生,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二.填空

1.TMV 是螺旋对称体,腺病毒是多面体对称 T 偶数噬菌体是复合对称_ 2.通过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其两个重要的特征参数,分别是潜伏期和裂解量 3.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三个时期. 4.昆虫病毒的种类有核型多角体、质型多角体、颗粒体和无包含体病毒四类 5.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尾丝 6.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蛋白质),壳体内是(核酸),二者共同构成(核壳体);有些大型病毒(病毒体)外还包有封套,主要是有(脂类)或者(蛋白质)组成 7.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植物病毒多为(RNA)病毒,噬菌体多为(DNA)病毒 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释放 9.温和噬菌体能以(原噬菌体)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形成(溶原性)细胞,该细胞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具免疫性,溶原性细菌的复愈,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特性等几个特征 10.前噬菌体是噬菌体感染宿主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DNA,将这种细菌菌株称前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1.亚病毒是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的统称 12.噬菌体繁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和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13.病毒的特点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高度寄生性、特殊的抵抗力。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复习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 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 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 6、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 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3、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14、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1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16、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17、抗原的分类 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 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19、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20、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 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20200524014340)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 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 缺陷(过低) 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 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 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 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 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 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 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 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 御功能。 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 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 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 防御功能。 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 6、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 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 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 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 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溶源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随着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 的分裂现象。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 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 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二、填空题 1.病毒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分子,后者又分为类病毒、拟 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和朊病毒。 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nm 作为度量单位,最大的病毒为似菌病毒和一 种海洋原生病毒,最小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PCV)和长尾鹦鹉喙羽病 毒(PBFDV),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1:10:100 。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苗,清《种痘心法》中有水苗法的记载。(2)18世纪后叶, Jenner发明牛痘苗。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Louis paster (1822-1895)减毒疫苗 Richet portier(1920)超敏反应 Owen(1945)免疫耐受 Metchnikoff(1890)细胞免疫 Ehrlich(1897)体液免疫 Burnet(1957)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受体多样性 信号转导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免疫细胞发生 免疫学应用:DNA疫苗,重组CK,单克隆抗体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了解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免疫(Immunity)的概念 朴素的免疫概念:免除瘟疫 传统的免疫概念:抗感染免疫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系统的功能 A、免疫防御: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反应 B、免疫自稳:通过免疫网络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C、免疫监视:识别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并将其清除 二、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a、出生即有的天然免疫,遗传获得。 b、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1)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可以遗传 (3)对一切异物均发挥免疫作用(4)各个体间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2.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B 血-脑屏障 C 胎盘屏障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a. 物理阻挡作用 b. 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 c. 通过肠蠕动、纤毛摆动等生理功能排除细菌 d. 正常菌群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血-脑屏障 组成:软脑膜、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 组成:基蜕膜和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功能:阻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 2)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A、补体系统 细菌的胞壁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活化)溶菌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防御素 (1)α-防御素:阳离子多肽。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一些细菌和有包膜的病毒。 (2)β-防御素:主要由上皮细胞产生 C、溶菌酶 (1)来源:巨噬细胞(2)作用机制:破坏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溶解 D、细胞因子 A.种类多,作用广泛 B. IL-1、IL-6、IL-8、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C.IL-12、IFN-γ:活化NK细胞,加强免疫监视 D. IFN-α、 IFN-β:干扰病毒复制 3)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A、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作用 (2)巨噬细胞的杀菌途径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讨论题

临床医学5年制教改试验班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讨论课问题 一、呼吸道感染 报告标题 1. 引起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有哪些? 2. 选择2个不同病原体,分析其致病机制。 3. 感染性肺炎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那些?应如何预防该病? 案例: 41岁,男,淋雨后头痛,发烧,服用四天感冒药,体温有间歇波动。一周后患者出现咳嗽,同时咳铁锈色痰(血细胞渗出),近日右侧胸痛(与解剖学有关),气促,面部出现紫绀,诉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 体检:体温:39.8,脉搏98,叩诊浊音,听诊右侧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触诊语颤增强。化验:白细胞18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7%,单核细胞3%,嗜酸2%。X线检查右肺可见大片阴影(恢复需要时间)。 住院后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急速好转,2天后体温正常,但肺部阴影及湿罗音仍旧存在,检查右肺可见不规则大片模糊阴影,住院十天后,X线检查肺部正常,痊愈出院。 1.本病应作出何诊断?可能为何种病原体感染?应进行何种检查以确诊? 2.本病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3.为什么治疗后症状消失而体征及X线检查仍不正常? 二、消化道感染-食物中毒 报告标题 1. 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2. 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 如何进行预防? 案例1 女性,25岁。因持续发热10天,伴乏力、纳差、腹胀、腹泻黄色稀便,4-5次/天。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T 40℃, R22bpm,BP120/70 mmHg,P 78bpm。 神志尚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急性热病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 78bpm,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稍饱满,腹壁可见数枚淡红色斑丘疹(?),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可及,质软有触痛(?),脾左肋下可及,质韧。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鼓肠(+),腹水征(-),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 Blood Rt: WBC 4.2×109,N70%,L23%,EO 0%。 Stool Rt: 黄色稀便,潜血试验(+)(?)。 LFT:ALT 134U/L,AST 105U/L,TBil 22umol/L。 问题: 1. 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由什么病原菌引起? 2. 根据诊断如何安排下一步检查计划? 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报告标题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哪些? 2. 感染途径如何?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那些? 案例: 患者,女,36岁。 主述:头痛、呕吐、发热1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多天前因受冷感冒头疼,伴有寒战、高热(体温不详),以后头痛加重,呈刺跳痛,尤其前额部明显。10天前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当地医院诊断为“流感”,予以相应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乏力,急诊入安。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呼吸30/min。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四肢可自主活动,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3指。克氏征(膝关节)、布氏征阳性(仰卧,抬头,双腿随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综述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选择题 1.病毒的大小以 ( ) 为单位量度。 a) A m b)nm c)mm d)答:( ) 2.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 和 RNA。 3.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脂类 4.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5.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A.DNA 和 RNA B.DNA 或 RNA C.DNA D.RNA 6.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7.NPV 是 A.核多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颗粒体病毒 8.GV 是: A.无包涵体病毒 B.颗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9.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10.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 A.寄主 B.形态 C.核酸 11.在溶源细胞中 , 原噬菌体以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游离于细胞质中 B.缺陷噬菌体

C.插入寄主染色体 12.溶原性细菌对具有免疫性 : A.所有噬菌体 B.部分噬菌体 C.外来同源噬菌体 D.其它噬菌体 二.判断题 1.原噬菌体即插入寄主染色体 DNA 上的噬菌体 DNA。 答:( ) 2.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 , 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 主细胞。 答:( ) 3.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答:( ) 4.DNA 病毒以双链为多 , 而 RNA 病毒以单链为多 答:( ) 5.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 DNA, 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 RNA。 答:( ) 6.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 鞘收缩将 DNA 注入寄主细胞。 答:( ) 7.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 答:( ) 8.温和噬菌体的毒性突变体与寄主细胞的关系和一般的毒 性噬菌体一样。 答:( ) 9.各种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时释放出约 1 个病毒粒子 . 答:( ) 10. (+)DNA 即是与 mRNA 序列互补的 DNA. 答:( ) 11.逆转录病毒 RNA 可以反转录为 DNA. 答:( ) 12.朊病毒 ( 奇异病毒 ) 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 答:( ) 三.填空题 1.毒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等五个阶段。. 2.TMV 病毒粒子的形状为____________, 所含核酸为_______________。 3.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 注入寄主 细胞。 4.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病毒的蛋白质除了构成壳体以外,还与病毒的__________ 有关, 有些则是一些酶,如___________, 与溶解细菌细胞壁有关。 6.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 即 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植物病毒多 为 __________病毒 ; 噬菌体多为 __________病毒。 7.病毒是一种无 _________ 结构 , 能通过 ________ , 严格寄生于 __________ 的超显微生物。 8.类病毒是美国的 __________ 在研究 __________ 时发现的 . 9.病毒的核壳体结构是: 外壳是 __________, 壳体内是 _________ , 二者共同构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 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 能通过细菌滤器; 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 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 ?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 ?培养液变清澈 ?细菌过滤器 ?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培养液变清澈 ?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 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 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 ★什么是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故称之为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 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 (二)病毒的形态 (三)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1.病毒粒的结构 2.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3. 病毒的群体形态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 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称之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可用肉眼观察, Eg: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噬菌斑(plaque); 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空斑(plaque); 由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lesion,病斑)。 4. 噬菌体的形态 从结构上噬菌体可分为六个类群 Ⅰ类:有头有尾,尾部可收缩,双链DNA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依据分化程度、化学组成可分为3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滤过器,无典型的细胞结构,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寄生于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如病毒、阮粒。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但两种核酸不同时存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形成的拟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射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具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中具有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 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具有致病作用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11世纪时,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 荷兰人列文虎克于1676年用自制的能放大266倍的显微镜检查了污水、齿垢、粪便等,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57年首先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于1864年建立了巴氏消毒法,防止酒类腐败变质,即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奶类消毒的方法。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自此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德国学者郭霍,他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和染色体技术使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成为可能,并先后确定了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巴斯德与郭霍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第一个发现了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随后许多对人类和动物植物致病的病毒相继被发现。 1929年英国人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次大革命。 寄生虫是指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物。 截至2007年已完成测序的微生物有303种,正测序有505种,其中病原菌占42%。 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组成。 1、医学蠕虫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软体,借肌肉伸缩蠕动。160种,重要20-30种,如蛔虫、钩虫、血吸虫和绦虫。 2、医学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具有独立和完整的生理功能。40种,主要有溶组织阿米巴、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阴道毛滴虫。 3、医学节肢动物或称医学昆虫主要有蚊、蝇、虱、蚤、螨、蜱等。 WHO防治的十大热病中,除了麻风病、结核和登革热分别由麻风分枝杆菌、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英译中 microorganism:微生物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 bacterium:细菌 lipopolysaccharise (LPS) :脂多糖 plasmid:质粒 endotoxin:内毒素 growth curve:生长曲线 exotoxin:外毒素 pyrogen:热原质 antibiotic:抗生素 bacteriocin:细菌素 culture medium:培养基 colony:菌落 bacteriophage:噬菌体 heredity:遗传 variation:变异 disinfection:消毒 sterilization:灭菌 antisepsis:防腐 asepsis:无菌 cleaning:清洁

bacterial inactivation:灭活infection:细菌感染 normal flora:正常菌群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 toxin:毒素 toxoid:类毒素 virulence:毒力 bacteremia:菌血症 toxemia:毒血症 pyemia:脓毒血症 septicemia:败血症 invasiveness:侵袭力 apparent infection:显性感染 hospital infection:医院感染 ASO: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 vaccine:疫苗 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卡介苗virus:病毒 virion:病毒体 inclusion bodies:包涵体 antigenic drift:抗原漂移 antigenic shift:抗原转换hemagglutinin (HA):血凝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