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文化下的人文主义之比较
浅谈中国人文主义(全文)

浅谈中国人文主义(全文)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中国人文主义人性仁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的欧洲开始出现的,中国学者在翻译英文Humanism时把它译成“人文主义”。
长期以来,当人们讲到人文主义的时候,一般总是把它看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在当时来讲,它成为一个主要思想流派或思想体系,主要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主要内容为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及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现世生活和现世的幸福反对来世说教和禁欲主义,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反对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等等。
人文主义一词最早在公元前150年产生于罗马,出自西庇阿斯(Suipios)家族。
当时人文主义是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的口号,相对而言,这个新帝国的文明不如古希腊文明那样精致和高级,所以提出这个口号与野蛮或野性相对立,以告别野蛮人的行为方式,表示教化的理性。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谈到中国人文主义问题,很多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文主义这种意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兴起的,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也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才开始出现的,到了近代才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认为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过人文主义这种思想意识,只是到了近代慢慢学习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才出现人文主义这种思潮的。
中西传统文化的区别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区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程学院机自15刘飞虎2112001122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区别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于南欧、北欧;盛行于西欧、北欧、北美、澳洲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以下几点:1.中国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则重理智。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哲理名言充分体现了西方对理智的偏重远远大于对人情的重视。
这也与中西方的伦理观念不同密切相关,西方人认为人与人之问是契约关系,人与人之问只是依靠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讲究“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三纲五常”等等。
2.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不过是人的陪衬。
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和物质利益,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认为人有能力而且必须征服自然以获取生存的条件。
而中国人从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天、地、人一统于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从史学视野看中西人文精神之异同

从史学视野看中西人文精神之异同摘要:中西人文精神的发生均以究天人之际为基点,但西方人文精神源于天与人的彻底分离,而中国人文精神源于天命的人间化与道德化。
与之相应,西方人文精神以追问人性与命运的本质为基本命题,而中国人文精神以寻求道德与天命的贯通为主要内容。
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根源于思辨理性与经验理性的区别,前者以主客对立的认识模式与批判分析的思维进路去追问神与人的本质,后者则用主客不分的认识模式与经验证悟的思维进路协调天与人的关系。
不同的理性精神与迥异的认识模式、思维进路,促使中西人文精神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各自的主题,从而塑造了中西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关键词:中西人文精神;天人分离;理性精神;认识模式;思维进路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38(2011)03-0078-03究天人之际:中西人文精神的共同基点从史学视野探寻人文精神,西方史学可溯至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而中国史学则可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集英雄传说与神话故事为一体,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一个神人不分的世界,但其赞扬英雄、嘲讽众神的叙事倾向凸显了人的形象、人的力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与西方史学不同,中国古史不仅宗教性的神话与神话中的人物很少,而且很多传说人物诸如伏羲、神农、燧人氏、黄帝等,他们皆亲自从事生产劳动并创制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器物,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神灵。
[1]这与古希腊那种远离人间、光怪陆离的幻想性神话迥异,呈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希罗多德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而撰写《历史》,标志着古希腊史学之人文精神的正式产生。
当然,《历史》并未完全排除天堂的各种力量以及征兆、神谕、预言在历史中的作用,但它不仅认识到史学的主题在于记述人事并探究其发生演变的原因,而且还明确指出神是人的创造,神在人的历史中退居到一个虚幻的位置上,[2]人的活动与人的智慧于此开始成为古希腊史学的主题。
中国史学之人文精神,同样伴随着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深入认识而发生,殷周之际周公等人认识到天命并不停留在某一家一姓身上,它随着统治者道德的有无以及民心的向背而发生转移,如此一来,统治者就必须敬德保民以维护政权、永葆天命。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
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内涵,是维系民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文明圈之一,它们各自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借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会探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西方传统文化相对年轻,在近代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更注重理性思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2、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忠、信、孝、悌”等传统美德,更强调对家庭、社会等大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权保护,主张社会的基础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
在人生观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追求。
3、中西方文化传统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中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蜚声世界,解读着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对个体情感和经验实现的表达,以音乐、浪漫主义文学等形式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激发。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已久,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传承中积淀和传递了大量优秀的道德、美学和哲学经验,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文化认同。
西方传统文化则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着眼于理性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
它最具有影响的是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人物区别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人物区别看中西文化差异1中西神话人物的区别在西方神话中的诸神,他们与人类的同形同性正表现出他们的“入世”。
他们拥有人的七情六欲,神的社会也和人类社会一样充满各种矛盾。
以希腊神话为例,其中大大小小的神都是满身烟火味:众神之王宙斯,放荡不羁,到处拈花惹草;神后赫拉,嫉妒成性,经常因爱生恨而做出很多蠢事……这些神除了在力量与水平上高出凡人外,在情感性格方面与人是一样的,每个都个性十足。
而反观中国上古神话,从女娲补天、造人,到神农尝百草,再到大禹治水……每一位神都是崇高而圣洁的。
他们从不戏弄人类,更不会嫉妒、残害人类。
他们从来都是十分注意品德修养,并且尊贤重能。
这些摒弃了情感和个性的神们,成为一个个高尚道德的象征,高高在上地守护着人类,也默默承受着人类的仰视和崇拜。
2造成中西神话人物区别的原因2.1西方神话人物产生根源———人文主义西方神话人物的特点,能够用一句话来总结:神话人物更具有“人味”,是完美人类的典型代表。
这其实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体现。
在古罗马时期,作家西塞罗就用过古拉丁文中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
人文主义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支柱,它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它认为自然是人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人类的对立关系”。
由此可见,西方神话人物实际上代表的就是人类自身,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未知力量时,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和肯定。
我们甚至能够理解为,是人类在寻找自己身上与自然界进一步抗争的潜在水平。
2.2中国神话人物产生根源———天人合一思想中国神话人物的特点,则能够总结为:神话人物脱离了人类,超越了人类,是直接与自然融合的代表。
这其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人合一”哲学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
中国神话人物实际上就是将人与自然融合、加工的产物,它是人类期望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心愿表现。
3中西原始文化差异的产生根源根据上文的论述,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倾向和中国的“天人合一”文化倾向是造成中西神话人物区别的主要原因。
中西传统人文主义精神的对比

尽 管 中国和西 方人 文主义精 神在 一些 方面存 在不 同 , 但其核心 和本质是 一样 的 ,以人为本 ,都是在强涮人类本身 的价值和在整个大 自然 中的核 t L , 地位 ,都具有反神学主义精 神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天人 关系一直在被强调 ,天道是服 务于人道 的,而神道是 被人 道所 压制的。西方的人文主义精 神来源于文艺 复兴 时期 ,同样 也是以人为 中 t k , ,批判封建主 义思想和神学 主义精神 ,它们都 是以人的价值为 出发点 ,对 人 权 主 义 的伸 张 。
中西传统 人文主 义精神 的对 比
刘吉威
湖南省 长沙市明德中学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8
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本 文通过从对 中西方人 文精神 的深入分析 出发 ,对 中西方人 文精神 的异 同进行深入探 讨 ,这对新人 文精神 的
研 究 具 有 重要 而 积 极 的 意 义 。 关键 词 : 中西 传 统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关 注 对 象
一
的。中国的神学 主义氛围在殷 商以前十分浓厚 ,在青铜器上 刻上饕 ,用 以表达对 神明的崇 拜 ,并放在去世者或者宗庙 中来 进行 祭祀仪 式 。周朝 时期 ,统治 者为 了巩 固 自己的政 权 ,将 之 前 的 “ 天命 观”变成 _ 『 “ 人 德 观 ” ,冲 淡 了之 前 的
神 学 主 义 精 神 , 中 国 开 始 形 成 属 于 自 己 的 文 化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而孔子 时期对人事 的重视使 神学主义更加淡化 ,由此可 见 中国的人文 主义精神 是在对神学的斗争 中产生的 。西方人 文主义精神 的产生 同样 也是在对神学的反对 中产生 的,文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文化下的人文主义之比较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的本意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注重人性,尊重人权,反对神权。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来也有“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集中表现在封建“民本主义”的传统上。
做为儒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其内涵是爱仁。
儒家传统文化主张人格独立,尊重个体人格。
例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格独立。
总之,中西人文主义的相同之处都主张尊重人,重视人格独立。
人文主义做为一种文化思潮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大差异。
差异之一,两种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佛文化)为主体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文化。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是一种古代奴隶制文化,但其作品中自然科学和哲学具有唯物
主义因素,中世纪罗马教皇封建神学思想统治着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复兴古典文化”旗号下去反对封建神学体系。
差异之二,两种人文主义思想下的社会管理方式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重视封建礼治(人治),主张君权神授。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于一身。
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封建统治者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采纳董仲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明清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中央集权加强达到了顶峰。
西方人文主义反对君权神授,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主张国家至上论,他认为君主共和制是最大好的政体形式。
差异之三:两种人文主义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主张人“无知无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主体“道”家文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权”,提倡让人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这严重地限制了人的理性发展,其结果是知足的中国人自安于愚昧,不注意真理的发现和技艺器械的发明。
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赞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人追求知识,追求人生幸福。
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但丁在《神曲》中歌颂了个人情感、自由理想和求知的精神,法国人文主义代表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歌颂了人的力量伟大,嘲讽了宣传禁欲主义的教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差异之四:两种人文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同。
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即《书》、《诗》、《礼》、《乐》、《春秋》、《易》,而它又是封建社会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
教育的目的着眼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稳定社会和谐人际关系。
教育作用:维护封建统治,嵌制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主要内容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等。
教育的目的:摆脱君权神授,宗教束缚,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教育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教会精神统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繁荣了文化艺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文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差异之五:两种人文主义的“民本思想”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本主义精神传统上来,所谓民本是古代专制社会的产物。
民本主体是封建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注意宽仁受民。
汉高祖刘邦为了维护其统治,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之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方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主主义”精神上,它的主体是人民,要求人民享有权力,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人享有自由,但它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纵观中西传统文化下的人主文主义差异,中国人文主义虽然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嵌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文主义也有其肯定之处。
例如,中国人文主义对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有很大作用。
今后,在人文主义精神方面应该中西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