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以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观念、社会等级观念、孝道伦理、儒家思想、和谐观念、长幼尊卑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观念。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孝顺父母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德行,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子女的首要责任。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等级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人们根据自身的地位和地位来进行相应的尊敬或尊敬。

这种社会等级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

孝道伦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中国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根本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通过教育和家庭传统,孝道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即人的道德修养和关心他人。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和谐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文化强调和谐的价值观,主张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观念体现在社会关系中,不仅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长幼尊卑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长者享有尊敬和尊重的地位,而年轻人则需要回报和尊敬长者。

这种长幼尊卑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得到体现。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更加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其次,在社会等级观念方面,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等级观念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平等和机会平等。

孝道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德行的核心,而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权利和个人幸福。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从社会制度、宗教、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一、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社会制度方面,西方文化主要是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其它的制度设施都是建立在这两大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制度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生存空间,但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危机、社会冲突等。

相反,东方文化的社会制度是以家族、氏族为基础的,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传统的习俗。

这种制度给东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二、宗教的差异西方文化的宗教以基督教为主流,而东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则相对比较复杂。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东方文化的宗教分支有道教、佛教、印度教等。

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清晰、单一的基督教,东方文化的宗教信仰较为多元,并且这种多元可能导致信仰者思想的混杂。

但也正是这种众多多元的宗教信仰才使得东方社会更加宽容和开放,吸纳了各个文化领域的传统成分。

三、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文化理念倾向于自我中心化;而东方文化强调社会价值和集体意识,文化思想倾向于自我压抑和自我放弃。

西方文化的自由和权利是以个人为基础的,而东方文化的社会价值和集体意识则是以集体为基础的。

这就使得西方文化讲究权力和竞争,不重视道德,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道德和良知,强调“以人为本”,看重和谐共处。

四、道德伦理的差异敦煌壁画上的比丘舍利塔泗洪九华宫的释迦牟尼像道德伦理方面,东方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主张“礼敬天地,敬爱长辈,和睦相处”,其中佛教念经歌词中也有“和气生财”的道理。

而西方文化则追求个人财富和成就,主张“自由、平等、博爱”,需要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有相关约束,如民主法治等规范与制度的塑造。

这也导致了两种文化对道德标准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在互相交流时需要加倍注意与尊重。

从社会礼仪角度看中西文化对比

从社会礼仪角度看中西文化对比

从社会礼仪角度看中西文化对比礼仪是文明社会的一种不成文规定,受到不同国家特定历史和地域环境影响,也同样是文化的象征。

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指的是一种礼貌性的礼节,而西方文化中的礼仪更多指礼节、习俗或者是协议。

只有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应用于中国当代社会,达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

一、会面礼仪在中国,朋友之间会面时,尤其在跟长辈或是上级会面时,会身体微微向对方倾斜,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个动作意味着自己的卑微和缺乏自信。

除此之外,中国人之间的寒暄问候往往是伸出右手紧紧握住对方的右手,甚至用紧紧拥抱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中,上述姿势只能在亲密朋友间使用,如果在正式会晤中使用这种方式会让人举得对方很虚伪、不真诚。

“你吃过了吗?”“刚刚去哪啦?”中国人对于这些寒暄的句子再熟悉不过了。

然而,如果把这些话跟西方人说,他们会大吃一惊,甚至感到局促、不知所措,因为这些所谓的问候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对隐私保护的底线。

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很简单,他们一般会简简单单说一句“你好”,或者根据时间来作相应问候,如“早上好” “中午好”“晚上好”等。

二、名字礼仪中国文化中,对于年轻人、长辈和领导的称呼都大不相同,如果称呼不当,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甚至没有教养。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称呼用语包括自谦用语和对对方的尊称用语。

如“鄙人” “愚人”等自谦语表达谦卑、谦逊的行事风格。

而用“令” “贵”等尊词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尽管在西方皇室、宗教、军队和法律领域中会在对方第一个名字前加上相应称谓,但是远远没有中国的这些称谓繁琐复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之分和等级体系,要求年轻人必须对长辈或者领导使用尊称表达尊敬而不能直呼其名,如果一个中国孩子直接称呼其父母、老师或祖父母的名字,则是没有礼节教养的表现。

西方文化中的称谓比较灵活随意,除非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不管对方的年纪、社会阶级,都可直呼其名。

三、会话礼仪这里所讲的中西会话礼仪主要是对于隐私的评价标准。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的想法了。這樣把中鸝文化的議論,重重入較瑰寶三位活中,報信會對向學在認識中頭文
化的重袋上者用幫賜。
1996年 6 月第 38 期
9
在總結這篇講稿時,我想再多說一個例子。記得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從前中國司
法官想把犯人定重罪的時候,就說此人「雖屬情有可原,究竟罪有應得J ;若想定輕罪
的時候,就說此人「雖屬罪有應得,究竟情有可原 J 0 聽起來,好像在玩文字遊戲,但
值觀念。
除了中西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特徵存在上述種種差異之外,中西的文學也有
如下的特徵:
東方
主要描寫社會家庭、倫理問題
西方
主要描寫個人奮鬥、冒險事件
愛情故事注重「才子佳人」 豔情文學多
結局偏於喜劇(大團圓)
愛情故事注重「英雄美人」
愛情文學多
結局偏於悲劇
由上表所引簡單的文學特徵,可以進一步看出中西婚姻觀的不同。中國男人娶
聯絡。
來稿一經接納,版權即屬本刊所有。未經本刊書面同意,不得在他處發表或男行 出版。
請用單面有格稿紙,以正楷橫寫。
古文字、罕用字、外文、音標等,務請曙錄清哩。
統一用公元紀年。帝王年號後,請附註公元。
引文務請自行核實,並註出處。譯文請附原文。
本刊編輯對來稿有刪改權,不願者請註明。
合用或不合用的稿件,均於三個月以內回覆作者。
妻,主要是安家傳宗,所以愛戀的對象自然不僅僅是求美貌,而是要兼有頁好人格的
8
中國語文通訊
「佳人 J (內毛主黨, (詩經〉所謂「窈窕淑女 J) 。西方男女的婚姻,較為重視「權利式J 的個
人滿足和「、很潛式 j 的二人關係,所以英雄斃人的故事,上的神話下至小說,多不勝
數。叉的於中盟婚姻強調家接聯繫,特室設夫婦立厚重守,而對男女 f性愛 j 的意識和表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外文化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外文化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外文化差异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即使在相互联系不断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依然存在。

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以及交际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学的视角。

首先,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即使人们不知道它的存在。

因此,对文化差异的研究需要重视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影响。

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包括各种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信仰、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

这些元素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它们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想法。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这种思想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和儒家思想等多种元素所构成的。

其次,文化差异的研究需要关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

随着国际交流和移民人口的增加,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这种交流并不会导致文化差异的消失,反而会创造更多的混合文化,这种文化就像流浪者一样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漂泊,并不断吸收和改变。

最后,文化差异对人们的行为和交际方式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客气话”和“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与美国文化中直接而直白的表述方式非常不同。

同样,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重视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这与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体主义和竞争精神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在总结文化差异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是每个社会和每个个体的重要特征、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积淀、是一切行为的背后灵魂。

借助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应当注重文化内涵的研究、重视文化的交互作用、并且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和交际方式。

只有在心胸开阔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面。

1. 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个人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财富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聪明才智。

社会结构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重视个人的凭借和成就而获得的新财富。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社群更为重要。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并且传统上重视家族地位和连续性。

在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的家族背景和关系。

人们还更加强调忠诚、尊重和道德规范。

2. 人类关系中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很重要。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相对独立的。

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隐私、自我表达和寻求自我满足。

这种独立性的倾向甚至可以出现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强调群体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

因此,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包括家庭、扩展家庭和朋友群体。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遵循社会规范,表达忠诚、敬重和感激之情。

3. 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

因此,时间管理和效率至关重要。

人们通常会精确安排自己的日程和会议时间,并尽可能利用每一分钟。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有时被视为无限的,已经过去的时间不太重要。

人们通常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时间。

对时间的观念和管理也可能较为灵活。

4. 通讯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直接、坦率、甚至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个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是非正式的。

观点的对立和争论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是在公众场合。

交流往往更加正式和拘谨,尤其是在没有熟悉的情况下。

人们通常会利用非言语交流方式来展示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和西方文化的
差异
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和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和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
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和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

人和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和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

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和中国
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

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

西方人也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中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

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

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

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

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

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

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

家和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

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

又如:一个人在写字,
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

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