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一、思想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包括尊重礼仪、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仁爱、重视孝道等。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的规范,并以孔子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散文、戏剧、音乐、绘画等。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典雅、含蓄、意境丰富而著称。
散文则注重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表达,质朴自然。
中国传统戏剧有京剧、豫剧、昆曲等,它们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音调,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常常运用笔墨渲染情感,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传统绘画堪称瑰宝。
三、礼仪道德: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四、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继承、儒学教育和尊师重道为特点。
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领悟、体验和模仿,重视师生关系和师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强调整体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五、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
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传说故事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六、长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有着长期积累的特点。
它是中国民族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道德、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长期积累等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传统和权威:中国文化强调尊重传统和权威,传统文化被视为具有丰富价值和深远积淀的源泉,应当被珍惜和保护。
2. 崇尚礼仪: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3. 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表现出宽容、协作、合作的精神。
4. 倡导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即坚持恰到好处、尽量避免极端和走向两个极端。
5. 重视教育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和思想受到高度重视,孔子的儒学和老子的道学影响深远。
6. 尊重家庭和家族:家庭和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承的载体。
7. 讲究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发展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长时间的历史和智慧积淀,包
含了多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和准则对现代社会的建设、进步和发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和思想体系。
其基本特征无疑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传统、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认为这些传统代表着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尊重长辈、尊敬前人,注重宗族活动、节日庆典,这种对传统的尊重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崇尚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种崇尚中庸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中。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谦逊,反对极端和过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智慧。
三、注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之道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仪式典礼之中。
中国古代的礼仪体系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礼节、礼仪和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崇尚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都与礼仪相关,体现了对秩序、规范和尊严的追求。
四、重视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思想传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孝道,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五、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画,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诸家都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六、重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儒家思想中“教育为本”、孔子“教无定法”等观念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才能,强调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举例:1、时节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中华文化有八大显著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
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
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
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
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统一的世界观,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
《老子》把道看作“先天地生”的一种“物”。
然后才产生天地、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气
以为和”,万物既相反、又同和,道又被看成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提出了“天道自然”、“爱民治国”的思想。
儒家则把《老子》的学说进一步展开,荀子的天道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而变化起”,
三、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
儒家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来论证人的德行。
认为天道之“气”,区分为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正气与邪气、顺气与逆气、清高之气与低浊之气等等。
四、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孔孟时代,儒家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显学。
到了战国末年(一说汉之际)整理成书的《易传》“十翼”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礼运》、《乐记》等篇儒家的代表作,则是后期儒家取各家之长的结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欲多样性的统一
二、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与和谐、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
四、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接,向求,不重视理论推演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
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于是,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就变成了对权威无条件的伦理服从。
高居于万民之上的君主就获得了维护自己统治权的堂而皇之的理论依据,并把以道德教化控制臣民变为现实,这就是“以孝治天下”。
二、重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
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的特点,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
《周易大传》的作者就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这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总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征。
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理想”和“中庸之道”。
“理想”的实质,是一种和合境界的追求。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人和社会关系达到和谐境界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
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农业文明直接相关的畴除了“知行之辨”外,还有对于“恒”与“变”关系的认识。
在四季的有序交替,农业生产简单而又重复的周而复始中,中华文化逐渐积淀出了重“恒”轻“变”,追求“久远”的特征。
“恒”即是“常”,即是一般,即是规律,也即是“不变”、“变”不过是“恒”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特殊阶段,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乐于安定,要求顾全大局,能委曲求全,这种“恒”与“变”的观念表现在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国家政治理论中的“五德终始”、“天不变,道亦不变”,哲学思想里的“阴阳轮回,五行相生相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寓“变”于“恒”之中,使“变”与“恒”结合,更使中国文化的“重稳定”深入到了民旅心理的深层。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更是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以此确定了它们在仕文化中的统治地位。
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问题置之度外。
他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统一体。
我们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加以总结批判继承的优秀传统,又有不可忽视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