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由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名族特征。
多元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滋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追求。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由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组成,它们都宣扬道德,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思想智慧: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和思想体系。
其基本特征无疑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传统、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认为这些传统代表着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尊重长辈、尊敬前人,注重宗族活动、节日庆典,这种对传统的尊重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崇尚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种崇尚中庸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中。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谦逊,反对极端和过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智慧。
三、注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之道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仪式典礼之中。
中国古代的礼仪体系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礼节、礼仪和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崇尚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都与礼仪相关,体现了对秩序、规范和尊严的追求。
四、重视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思想传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孝道,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五、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画,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诸家都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六、重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儒家思想中“教育为本”、孔子“教无定法”等观念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才能,强调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举例:1、时节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中华文化有八大显著特点。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瑰宝,也是我所深深敬仰和热爱的一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形式、文化符号等,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崇尚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这种和谐理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尊重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它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对传统的维护和延续。
这种尊重传统的态度在中国的文化符号、节日习俗、社会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3.注重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社会责任。
这种人文关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4.追求完美: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完美,追求技艺精湛。
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深入的。
小时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对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大学期间,我选择了中文专业,通过对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项目,我也开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工作后,我继续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通过阅读各种经典著作、观看文艺演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丰富和深入。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三、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