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针法的奥秘

合集下载

立新七针——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

立新七针——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

立新七针——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破译千古《黄帝内经》之员针、员利针、大针(三)2012-6-4 00:00|查看: 25|作者: 冰台我在临床治疗颈腰椎骨关节病痛方面,主要使用的是九针之中的员针、员利针、大针、长针、锋针、毫针。

这不是我的发明,只不过我领悟一下而已,所以你们不要认为冰台又模仿别人的针具发明什么针法来忽悠人了,这可是老祖先在书籍里早就记录的东西,只不过被我悟出来,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百姓受益,故此公诸于世。

有了这些法宝,临床中百分之九十的状况下,可以做到手到病除,绝非虚言。

我太了解国内针推界的一些“高人”们了,学术不思进取,但他们“聪明绝顶”,非常善于模仿。

所以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人改良这几种形状的针具,或者搞个空心可以注射药水的,或者针柄搞个不同材料,或者设计成一次性使用的,或者变化粗一些或更细一些,甚至长一点短一点,那就成了他们发明的了“某氏员针”、“某氏员利针”、“某氏大针”“某某筋针”等等,然后加以廉价搞培训,美其名曰广为传播医术,拯救众生,实则以捞利为本质,薄利多销赚的盆满钵溢,却名利双收。

因为他们并没有更多的去研究不同的治疗理念,只是针具稍作演变,理论还是那套理论,名称是更换了姓名的马甲,虽如此,却很受广大群众欢迎,这在中国目前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而我只想希望网友们作证,让网络时间作证,在这里所描述的员针、员利针、大针,这几种针具的形状,是由中国重庆一个网名叫“冰台”的针灸爱好者,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领悟出来的,假若以后市面上出现类似的针形,那样网友和网络就可以作证,不要让我反而背了“窃取”“模仿”等等罪名就行了,所以希望网友们大量的转发本帖。

员针:“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案例分享:患者女,中年,右侧腰痛数月,侧弯俯仰均感不适,曾在理疗所进行局部按摩和针灸,治疗后症状反而加重,腰椎拍片检查L3、4、5都有轻度骨质增生。

《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与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与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与中医治疗针刺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源于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疗法的内容被详细地记载,成为后世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疗法《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针刺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针刺疗法的起源、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黄帝内经》记载,最早的针刺疗法是由黄帝的臣子岐伯发现的。

岐伯在治疗疾病时,发现人体的穴位可以通过刺激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发现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了针刺疗法的理论体系。

针刺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人体有361个穴位,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疗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刺两种。

针刺是指用针刺激穴位,通过刺激来调节气血。

灸刺是指用艾灸烧灼穴位,通过热力刺激来调节气血。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针刺疗法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

例如,针刺疗法可以治疗头痛、胃痛、腰痛、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针刺疗法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二、中医治疗的特点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它包括针刺疗法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从《内经》《难经》论针刺之深浅

从《内经》《难经》论针刺之深浅

之. 婴幼儿 、老人、女性 、体质虚弱 、形 体瘦 小、身矮 、皮肤 白
哲 者 宜 浅 刺 、短 留针 ,灸 壮 数 宜少 , 每 次 针 灸 取 穴 可 稍 少 l ” 。 1 . 3 针 剌 深 浅 因 经 而 异
多益其数也 。 ”“ 瘦 人 者 ,皮 薄 色少 … … 浅 而 疾 之 。 ”总 结 起 来 ,

疾按其猜 ,无使邪 气得人……脉虚者 , 浅刺之 , 使精气无得 出, 以养其脉 ,独 出其邪气 。 ”《 灵枢 ・ 卫气失常 》日:“ 夫病变化 ,
浮 沉 深 浅 ,不 可 胜 穷 , 各 在 其 处 , 病 问 者 浅 之 。 ”
手探汤 。 ”《 灵 枢 ・终 始 》 说 :“ 一 方 虚 , 浅 刺 之 , 以养 其 脉 ,
因而在针灸治疗时 ,应按 四气性质的不 同,侵犯 人体 部位的不 同,而取相应 的穴位 ,故称为 “ 得 气穴为宝 ” 。
1 . 2 针 剌 深 浅 因人 而 异
《 灵枢 . j 顷 肥瘦 》 : “ 年质壮大 , 血气充盈 , 肤革坚固, ……
分 肉之间……秋取经腧 ,邪在府 ,取之合 ;冬取井荣 ,必深 以
留之 。 ”论 述 因 四 时 气 候 变 化 不 同 ,人 体 阳 气 亦 有 深 浅 不 同 ,
气藏府病 形》 :“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 ,以去其热 ;刺滑者 , 疾发针 而浅 内之 ,以泻其阳气而 去其热 。 ”《 灵枢 ・经脉》说 : “ 热则疾之 。 ”《 灵枢 ・ 九针十 二原》也说 :“ 刺诸热者 ,如 以
I 关键 词 】 针 ; 深 浅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l i s t s t h e v a r i o u s a n c i e n t wo r k s o f f a mo u s w r i t e r s a b o u t t h e d e p t h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T h e a u t h o r t h i n k s t h a t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针灸学方面更是精研至精至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针刺取穴方面以体表敏感反应点为对象,注重循扪切按等详细地经络体征检查,判断和寻找敏感反应点,从寸口脉象中去分析,针刺操作针对反应点性质的寒热虚实等确定相应的手法。

在方法论上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特色,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

笔者以其方法、程序和治病关键等,颇有墨绳、诀窍之奥妙,归纳之曰:针法三要素。

兹结合临床,分述如下:一、平脉辨经,按流注取穴平脉辨经取穴是《内经》急症针灸所要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程序,所谓“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用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个阴阳,即指病变的阴阳经络部位。

《灵枢》终始、经脉等作为中医症候学专著,就曾多处记载有“人迎、气口”诊法判断病变经络部位的方法。

经谓:“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论治法,经谓:“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少阳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少阳经。

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厥阴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心主经,余仿此。

治疗时阳盛必阴虚,故亟当泻有余而补不足的经穴。

但针刺前必须认真验证反应经穴是否准确,总之达到阴阳脉象平和、有关经穴敏感点体征消失为止。

这种通过脉诊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在现代一些《内经》注释本中已很少有人解释。

另外,大量地散见于《内经》一书中的平脉辨经方法,还有五脏脉论法、浅深轻重浅、三部九候法等数种方法,这些在《难经》一书中有系统详细地记载。

五脏脉论法以五脏脉特定形态和好发部位为标准,通过异常脉象的分析,判断病变的经络部位。

黄帝内针 (2)

黄帝内针 (2)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2)神为道之用于经络脏腑的体现 《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于神在东方、南方、中央、北方、西方都做了一定的描 述,神作为道之用,乃是将天地人一系列相关因素统一起来的宇宙力量。李阳波 将其归纳为“宇宙神系”,发明了“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
五行中每一行各自类属的脏腑、六气等属于同一“神系”。六气即风寒暑湿 燥火,具体联系便是三阴三阳,即《内经》所言之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 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可以说,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实质上就是该部位经络的神用功能出现障碍 使其不能与天地相感应的现象。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针刺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调动神用的力量来治病,即在针刺的治疗过程中实质就 是通过针刺作用于天地交通的经络上的穴位,调动行而上的神用力量使人体患病 部位与天、地恢复相感应来治病。
4、针刺治疗之阴阳互求法神本原理的本质揭示 《内经》在针刺的过程中强调治神,之所以要保持医患双方在清静的条件下,
摒除杂念,心灵相应,神气相随,即是为了发挥精神专直而通神明,与道相应, 身体自动调整向愈的作用。
合同于道的状态,则经络穴位神气游行出入,与天地相感应,或者说身体相关 “神系“与天地自然处于共振中,病患处便能在神用的生化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得 到调整恢复而至痊愈。
怒在喜在思,,,,;心与道相应——心道一体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3)针刺调神之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 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通过 “恬淡虚无”“清静”的功夫达到志意和,如此则精神专一而阳气固,终 致“服天气,而通神明”以达到人神与天地大纪通应的境地——“合同于 道”,人与道合一,则自然之力便成为我们生命活力复原的根本之源。

略论《内经》的针刺思想

略论《内经》的针刺思想

病人之态 ,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 失之意,五者 已伤,针不 可 以治之 也。 ”此处经文说 明针刺本神 的必要性 。治神一方面 强
调病者精神调 摄,一方面 强调医者全神贯注 。这两 方面中 ,无 疑 以医者 为主体 。患者精神调摄 则经气运 行相对调和 ,经气 的 激发和 调整因此而具有相对 良好 的基础 。医生全神贯注 ,则与
以提 高 临床 疗 效 。
【 关键 字 】 内经;针刺;思想
[ src ] E poeteau u c r ie lg nHu n d Ne i ,i od rt u drt dteb s r c l fau u c r Ab tat x lr h cp n t e d oo y i u ag i in n re es n ai pi i e o cp n t e jg on a h c nps u
潘海华
( 州中 医药大学 ,广 州,5 0 0 ) 广 14 5 中图分类号 :R 4 .1 2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7 .8 0( 0 1 30 7 -2 6 47 6 2 1 )1.0 00
【 摘
要 】 通对 探索 黄帝 内经》 中论述 的针刺 思想,以 了解针刺治疗 的基本原 则 ,为临床 针刺治疗提供可靠 的理论指导 ,
针刺 调气密切相关【。因此 针刺 必本于神是针刺 的重要思想原 2 】
则。
补虚泻 实,决壅通滞 的手法 。这样 才能做到 “ 万刺不殆 ”[。 3 1
在辨 证论 治 的前 提下 ,黄帝 内经也提 出针刺 要 因人而 异的观
2 补虚泻实
《 问 ・ 经论》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 素 调 :“ 。而补 与泻是
4 辨证施针 ,因人制宜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好大点事2016-01-31 11:05来自QQ空间日志根据2016年1月29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晚上好!讲课之前几点申明:一、本群为内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互攻击!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还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被清除。

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

本群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习交流的朋友。

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内容,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内容。

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复原《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到者应珍惜!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体内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如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何解?《黄帝内经》之“⼩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何解?⼩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语出《灵枢·九针⼗⼆原》。

针灸之术看似基础理论相对简单,腧⽳数量也不多,相对于⽤⽅遣药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少了些,但是应该注意到,临床针灸⾸先要开出⼀个正确的针⽅来,但在落实针⽅的含义时,在针刺⼊孔⽳后必须依靠医者的⼿,才能感知出正⽓与邪⽓的区别,同时也要依靠医者对⼿法的调整,才能起到补虚泻实或调和的作⽤。

针刺为中医思辨与⼿上功夫最好的结合点。

故《灵枢·官能》说:“语徐⽽安静,⼿巧⽽⼼审谛者,可使⾏针艾。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针精⽽少,疗效快且好呢?《内经》提出“粗守形,上守神”,意为粗劣的医者只是把针扎到孔⽳上,⽽精巧的医者则能更进⼀步,从守神的⾼度,来调整患者的⽓⾎盛衰。

守神⼜称为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有关于此,《灵枢·⼩针解》进⼀步阐释为:“上守神者,守⼈之⾎⽓有余不⾜,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也。

客者,邪⽓也。

”守神或治神,简单地讲,可以分为⼏个部分:针⼊先得⽓,审⽓之盛衰,辨⽓之正邪,得⽓后治⽓,医者有感应,患者能觉知。

得⽓是针刺获效的⾸要条件。

如“刺之要,⽓⾄⽽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九针⼗⼆原》),讲的即为此原则。

得⽓之后,进⼀步需要辨明⽓的状况,即虚实邪正,要依靠针刺⼊孔⽳后的⼿感来判断,如《灵枢·终始》是这样分辨邪⽓与正⽓的,“邪⽓来也紧⽽疾,⾕⽓来也徐⽽和”,即邪⽓在针下的感觉是坚紧⽽疾速,正⽓的感觉是徐缓⽽柔和的。

关于辨别正⽓的虚实,我们前⾯已经说过,⾸先要根据脉象来判断,另外针下得⽓缓慢或不得⽓也可是正⽓不⾜的表现。

相对正⽓虚来说,对邪正的判断更加困难,没有⼤量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的。

较为严重的虚证不是针刺的适应证,但可以使⽤艾灸或汤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建华:内经针法的奥秘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相信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原来与我们的针灸临床是那么的密切相关,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意义。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使我对中医尤其是针灸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我们“新概念针灸”关系较为紧密的有:
1)“素问”里很重要的内容是“五运六气”;
2)灵枢经为何也叫“针经”?实际上整本《黄帝内经》里很多篇章讲的就是针灸;3)若能深入学习、探索和临床验证的话,不难发现内经里很明确地有“调神”、“调气(气血、阴阳)”和“解结”三大方法;
4)判断针灸是否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看脉的变化;
5)有必要把分散在整本《内经》中的针法提炼出来,我称这一针法为“内经针法”。

当我从《黄帝内经》中一条条挖掘、整理出这一针法时,我感到整个人被震撼了!可以讲自从我学习针灸以来(不管是跟师傅学,向老师学,看书或与同行交流等等),这是除我一个道家师傅教我的那套“天易针法”外,与“八字治疗法”一样,能让我极感震撼的一套针法。

在给大家介绍这套针法时,我认为我绝对不会也没有刻意隐瞒什么!但我确实会给大家留下不少的思考题。

如果你什么都只要现成的,连一点点的脑筋也不愿意动或不愿意经过临床的验证,说实在话,我觉得你根本就没必要来房间听我讲课,也根本不需要听我的讲课录音,那对你是一种浪费!对我也是不公平的,毕竟讲课是要花时间也要动脑子的。

那么“内经针法”为何会让我感到震撼呢?我们回顾一下我已经讲过的内容(没讲的内容还请大家继续思考)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我相信所有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很多专家也论证这八个字是养生的法则。

我不否认这些,但我更认为这八个字真正体现了“内经针法”的精髓所在。

这套针法的一切法则及依据均是按照阴阳的变化和平衡来考虑的,同时在具体操作时,又完全可以用数来明确表达的(见下面的分析);
2)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经,其盛衰在人迎处表现;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经,其盛衰在寸口处表现。

(人迎盛表示阳有余,寸口盛表示阴有余);
3)内经针法与三大回环系统紧密相关;
4)若阴有余而阳不足:
盛一倍,则用第三套回环系统,即:盛一倍,用足(补少阳胆经,泻足厥阴肝经);盛一倍而燥,用手(补少阳三焦经,泻厥阴心包经);
盛二倍,则用第二套回环系统,即:盛二倍,补太阳膀胱经,泻少阴肾经;盛二倍而燥,补太阳小肠经,泻少阴心经;
盛三倍,则用第一套回环系统,即:盛三倍,补足阳明胃经,泻足太阴脾经;盛三倍而燥,补手阳明大肠经,泻手太阴肺经。

5)若阳有余而阴不足,与上述所述相反。

6)先补后泻原则(若二者都虚则不能扎针,要先吃药);两补一泻或两泻一补,阳经上全部是“二”(个穴位),阴经上全部是:“一(个穴位)“。

7)针刺频率:“厥阴--少阳”回环系统:一天一次;“少阴--太阳”回环系统:二天一次;“太阴--阳明”回环系统:一天二次。

8)表里经是用来调节阴阳平衡的;手足各三对同名阳经是用来接通经气的。

9)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

三、进一步的思考
一)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要有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即:
1)太阴----阳明回环系统
少阴----太阳回环系统
厥阴----少阳回环系统
明白了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你再去看内经,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不清晰变得易于理解了。

2)从三大回环系统又可以很容易推导出别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题,大道至简。

很明显从这张图里,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六对别通关系:
肺与膀胱相别通(手太阴----足太阳);脾与小肠相别通(足太阴----手太阳);
心与胆相别通(手少阴----足少阳);肾与三焦相别通(足少阴----手少阳);
心包与胃相别通(手厥阴----足阳明);肝与大肠相别通(足厥阴----手阳明)
当我独自推导出这张别通简图时,自己也十分的惊讶,这图十分简明扼要地把别通
的关系讲清了,且直指根本。

3)从三大回环系统里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何“萎症独取阳明”在临床上常常不见效,并且我们明白怎么做才会更有效。

二)取穴的原则
“内经针法”里主要是二补一泻或二泻一补,也就是要处理好这三个穴位间的关系,其要诀就是我在前面说的话: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

有人以络穴来划分所谓补、泻的说法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但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我们以祝华英道长书中的那个病案来说: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公孙穴,三阴交肯定比公孙穴高,那为何还是错的?(道长后来改了穴位,就马上见到疗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较,这很重要。

以络穴来划分的话,从理论上看似乎很对(大家可看络穴的定义),实际上是不对的,临床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者,除非你的针灸手法很好,否则根本不行。

我在讲座里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特意举了给金鱼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三)这套针法里讲的内容一定要在临床上去验证,反复验证方可找到更多的问题,也能找到答案。

1)怎样把“寸口脉”、“人迎脉”?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该怎样比较出来?
3)何谓“盛一倍而燥”?这个“燥”指的是什么?
4)人迎、寸口脉基本平和就一定没病吗?
5)当你通过“内经针法”基本解决了病人的症状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6)若你不会把脉的话,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法?该注意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