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异法方宜论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1《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2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国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

中国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

C ivilization tour 文明之旅28针灸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用针刺、艾灸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是中国独有的、世代相承的医学瑰宝,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灸起源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是中国独有的、世代相承的医学瑰宝,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 文赵哲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

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

《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

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

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79)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79)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79)作者:潘长宏2022年11月19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79-原文(12)】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三篇范文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三篇范文

医生《黄帝内经》三篇范文医生《黄帝内经》1临窗的夜晚,坐于桌前,翻看起流传千年的典籍——《黄帝内经》,典籍并不厚重,但是我们谁又敢说《黄帝内经》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轻轻的、自然不过的字句,组成了中医理论的根底,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被多少人拜读过、思索过、注释过、讲解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本次读书心得分享会中赵坤教授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对生命探究了几千年,但我们并不理解生命的本质,也不理解情绪对生命的影响,我们不理解命运安排的真相,我们不清楚灵魂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意念对思想的左右,我们不知道梦境为什么有神奇的预见。

我们体内有太多看不见的生命现象。

”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未能全面的理解生命,但是所有我们生命活动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表达生命本身。

《黄帝内经》是一本书写人类生命自然的书,包罗万象,但又整体统一,密不可分,去阅读《黄帝内经》,去考虑它,去应用它,我们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进入学习真正中医的第一步。

关于《黄帝内经》,我们常常议论的有:治病求本、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脉学和经络等等,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卫出三焦理论”的思索和应用,更让人受益匪浅的还有关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维拓展。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通过本次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不仅要阅读它,掌握它,要从中提炼精华,还要抓住一点,分析^p 、联络它,从而到达以点知面的高度。

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就是作为我们中医人的三大原那么,要想体验中医有多么神奇,就要知道经典有多么重要。

没有什么比如今开场更早的了,让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路上扬帆起航,道路越来越宽广吧。

医生《黄帝内经》2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根底理论、中医诊断学根底,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绘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

【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白话文翻译上篇:黄帝内经古文原著目录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10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11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12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13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 14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 15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 17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篇 18灵兰秘典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 19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 19五藏生成——《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 21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 22异法方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二篇 22移精变气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三篇 23汤液醪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 23玉版论要——《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五篇 24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六篇 24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篇 25平人气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八篇27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篇 28三部九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 30经脉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一篇 31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 32宣明33血气形志——《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五气——《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三篇篇 34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 34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六篇 35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 36通评虚实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八篇 37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 38阳明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篇 39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一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 40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篇 39三十三篇 40逆调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四篇 41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五篇 42刺疟——《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六篇 43气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 44欬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八篇 45举痛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九篇 45腹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篇47刺腰痛——《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一篇 47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二篇 48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三篇 49痿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四篇 50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五篇 51病能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六篇 52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 53大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八篇 53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九篇 54刺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篇 55刺齐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一篇 55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二篇 56刺志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三篇 57针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四篇 57长刺节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五篇 58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 58经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七篇 59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八篇 59气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 61骨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篇 63水热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一篇 64调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65缪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三篇 67四时刺逆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四篇 68标本病传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五篇 69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 70五运行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七篇 71六微旨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八篇 72气交变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九篇 74五常致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篇 77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 81刺法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二篇 89本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三篇 92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四篇 95着至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五篇101示从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六篇 102疏五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七篇 103征四失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八篇 104阴阳类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九篇 104方盛衰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篇105解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一篇 106叙——《黄帝内经灵枢》 106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 107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108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110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 111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113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114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115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116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117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 118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122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123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 124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125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126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126脉度——《黄帝126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127四时气——内经灵枢》第十七篇《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128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129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 129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130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 130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 132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 132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133——《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 134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134口问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 135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 136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 136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 137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 137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 137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 138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139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 139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139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 140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141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 141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142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 142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 143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 143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 144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145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 146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147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 148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 149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 149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 149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150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 150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151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151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 152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 152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153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 154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 154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 154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 155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 156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 157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 158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 159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 159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 159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160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 161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 162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 163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163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 165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 166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167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 168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 169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170黄帝内经 / 黄帝著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 24 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为了让作者黄帝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您购买请购买正版图书书籍介绍: 《黄帝内经》 ( 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黄帝内经中对杂合以治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对杂合以治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对杂合以治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的“杂合以治”是指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选择不同针灸方法的原则。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提到,不同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产生了五种不同的体质及易发疾病,从而进一步形成砭石、毒药、艾灸、九针、导引、按跷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不同的针灸方法并非随意使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经络的疏通作用是不同的。

比如,针刺可达深部经络系统,艾灸擅长祛除经络中的寒邪,刮痧的治疗面积较大,善于治疗邪气中于经络表浅层次且分布较大的疾病,如风寒客于足太阳经,拔罐对于寒邪凝滞局部的治疗效果较刮痧强度大,耳针对于急性痛证效果佳,磁贴疗法对经穴刺激轻柔且改善微循环效果好。

因此,“杂合以治”强调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配合使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原文加译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译文:
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

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象自然界万物长养的气候,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雾露经常聚集。

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

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按蹻的方法。

所以导引按蹻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一个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

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

这是由于医生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大法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