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7

合集下载

【精品PPT】广东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课件★★★★★第1轮 第1单元中国古代史(共42页)

【精品PPT】广东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课件★★★★★第1轮  第1单元中国古代史(共42页)

•考点 2 •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5年4考) • 了解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 1.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 黄河 流域) 地点 (_______ 种植 作物 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7000年 长江 流 浙江余姚(________ 域) 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 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河姆渡居民 (1)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迄今发 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 井)。 (2)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 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 为主。 (3)会制作陶器和玉器,有 简单的乐器骨哨。 (4)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 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 2.原始农业的发展 • (1)起源: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 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 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_________流域 黄河 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 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
军功
旧石器 • 1.图1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处于_________ 时代,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该遗址中 火 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出他们已经学 会使用______。 彩陶 • 半地穴 2.据图3、图4可知,半坡人制作________, 住__________式房子,因为他们生活在黄河流 域,气候寒冷干旱,风沙大。 水稻 • 3.据图5、图6可知,河姆渡人种植________, 该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干栏式 住__________房子,因为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 南方潮湿温热。
商 鞅 作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变 用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 法 国奠定了基础

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1

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考点1: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3.生产生活:制作并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群体生活:已学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考点2: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带(黄河流城);种植作物:粟(黄河流城是投培粟的最早起源地)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作彩陶(鱼纹)。

2.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种植作物: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在遗址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考点3: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考点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用)1.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1)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人教部编版2019年广东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人教部编版2019年广东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2014年考查)。

1.原因: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大量白银外流;摧残士兵体质;造成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时间: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3.禁烟的高潮: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考点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015、2017、2018年考查)。

1.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为了开辟海外市场;②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虎门销烟)。

(2)起止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定海→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英军强占香港岛→攻占虎门炮台,关天培等战死→占领广州→北上攻占厦门、定海、宁波→进犯吴淞,陈化成牺牲→8月初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

(4)鸦片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虎门之战的关天培、吴淞之战的陈化成等;(5)结果: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6)清朝战败的原因:①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

②经济落后,武器落后。

2.《南京条约》的签订(1)时间:1842年8月。

(2)主要内容: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3)条约特征: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1)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2016年考查)。

2019中考历史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

2019中考历史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
返回
B
返回
B
返回
D
返回
C
返回
课堂巩固 D
返回
D
返回
C
返回
B
返回
B
返回
D
返回
B
返回
C
返回
B
返回
C
返回
C
返回
D
返回
A
返回
B
返回
D
返回
C
返回
C
返回
C
返回
A
返回
B
返回
C A
返回
C
返回
C B
返回
D
返回
C
返回
D
返回
C
返回
D
返回
C
返回
B
返回
B
返回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
目录导航
01 中 考 导 航 02 知 识 网 络 03 考 点 突 破 04 历 史 图 片 05 五年广东中考 06 课 堂 巩 固
考纲要求
1.北京人。 2.半坡居民、河姆渡 居民的生活。 3.黄帝、炎帝的传说 故事。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 内容及其作用。
B
返回
B
返回
D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1.炎黄联盟: (1)部落联盟的形成: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相传,当时___黄__河___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 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__部__落__联__盟____,并推出 部落联盟_首__领_____。 (2)炎黄联盟的发展: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_阪__泉_____与炎 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_炎__帝_______失败,归顺黄帝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在__涿__鹿________打败 东方的__蚩__尤________部落,势力和声望大增,_黄__帝_____被推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点大全精华版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特点和时期分布;2. 周代的分封制度和天子的“宗法思想”;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诸子百家思想、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4. 秦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对外战争和统一中国等方面;5. 汉朝的政治制度、官制、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7.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对外关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8.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对外关系、科技、商业、手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变化。

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2.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内容、历史地位和意义;3.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结果;4.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5.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矛盾和国际地位;6.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及其影响;7.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意义;8. 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历史地位和思想基础;9. 国共内战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发展、历史地位和军事思想;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建、政治制度、对外关系、改革开放及其成就;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体系。

三、世界史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2. 农业革命的起因、内容、特点和影响;3.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特点和影响;4.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特点和影响;5.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文化、宗教、哲学、科学等方面的特点和影响;6.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起、内容、特点和影响;7.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10. 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冷战的形成和结束;1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2.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热点问题及其影响。

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2

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考点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用)1.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1)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投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考点5:青铜工艺的成就)1、青铜器出现:黄河流域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数量增多、种类丰富:商朝用途:饮食、祭祀及军事构成及方法:掌握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商朝青铜精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点6: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1.商鞅变法背景:铁制工具、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2.商鞅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的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商鞅变法的内容:(1)政治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国富)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兵强)①奖励军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获得官爵的途径)5.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6

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考点23:宋代的都市生活)繁华的都市生活1.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文化生活:瓦子是开封城内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产生的原因:城市的繁荣,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

●勾栏是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

●宋元时期戏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杂剧形成于宋,在元朝兴盛起来。

●传统节日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第6课北宋的政治(考点24: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①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正文轻武的政策(1)措施: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投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2)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考点25: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1.原因:(1)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

(2)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2.商业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人,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1课元朝的统治(考点26: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疆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一、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由禹建立,传了十五代,历时约四百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古国,发展了青铜器、商朝文字等。

•周朝取代了商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推行了法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著名的长城。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科技、文化和经济都有显著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三国鼎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这些事件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和文化的交融。

4.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强力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修筑了著名的大运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开放了丝路、科技和文化也有很大进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

5.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王朝,南宋时期经历了北方的金朝和蒙古的侵略。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开展了很多商业交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海上贸易和航海活动都有重要的发展。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时期经历了与西方的接触和战争。

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这次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先河,为中国革命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军阀混战•军阀混战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局势,各地军阀相互争斗,导致国家处于分裂和混乱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点28: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朱元璋强化皇权
(1)措施:
①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互不统属的“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中央:废除永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③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组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2)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权力大为加强。

2.科举考试的变化
(1)表现:
①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嘉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②明胡科举对考试容论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用“八股文”。

(2)影响:禁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波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亚风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专制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

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在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考点29: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成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2)概况: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好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2)概况: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他统领的军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人称“戚家军”。

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郑成功收复台湾(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1661--1662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划人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人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保,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1685年和1686年康照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1689年,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考点30: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
1.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册封: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国号;1713年,康照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颖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代达顿和班神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报请朝廷批准。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时,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咯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点31: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1.原因:(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加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士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含义: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3.具体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2)请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3) 1757年,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

4.影响:(1)对西方殖民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的发展进程。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考点32:明代科技成就和影响)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业著作:《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明清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一、明清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①朝代: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朝代:元末明初《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运用白话文描写故事进程和任务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③朝代:明代中期《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④清朝的小说创作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

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整理续写。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矛盾,揭露了统治者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语言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精炼而生动。

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文学名著。

2、明清艺术
明朝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①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始流行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特点:昆曲体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提到,保留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代表作是明清最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传世之作清朝前期,昆曲发展到了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清朝中后期,剧目多是逃避现实和歌功颂德庸俗
作品,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因为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②徽商组织的四大徽班,形成徽调,徽调吸取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作和改进。

道光年间,徽调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皮黄戏博采众长,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