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讲解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原创版】目录一、《异法方宜论》概述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四、结论正文一、《异法方宜论》概述《异法方宜论》是出自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素问》的第十二篇文章。
该文主要论述了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同时强调医生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到的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个方位。
五个方位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东方:东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万物生长。
因此,东方人的生理活动较为平衡,疾病发生相对较少。
2.南方: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适宜万物生长。
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易感受暑湿邪气,导致疾病发生。
3.西方:西方地区多山谷,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明显。
西方人因此适应能力强,但易感受风邪,导致疾病发生。
4.北方: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适宜收藏。
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易感受寒邪,导致疾病发生。
5.中央:中央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
中央人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易感受湿邪,导致疾病发生。
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异法方宜论》指出,医生在临床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疗大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这是因为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影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结论《异法方宜论》通过对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强调了医生在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
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

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① “神不使”的含义:神机衰败不能遣使治疗措施和方法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汤液、醒醋、毒药、针石、艾灸等只是医疗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否产生治疗作用,关键是患病机体神的作用状态,即“神机”,与邪气相对时称“正气”。
《素问· 五常政大论》日:“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 《灵枢· 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
”这是无数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所以,《灵枢· 本神》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并阐明其道理谓:“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与本节经文所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同意。
张介宾说得好:“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
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
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经气不应,此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而已,是即所谓不使也。
”关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理解,指病人的精神与志意为正气。
滑寿《读素问钞》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日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
”② 神机决定治疗效果:神机使则病可治;神机不使则病不可治。
经文已明确指出:神不使的原因是“嗜欲无穷,忧患不止”。
“嗜欲”和“忧患”是耗精伤神的主要原因。
神不使的机理为“精气弛坏,营涩卫除”,因为精气、营卫是生神、载神的物质基础o ’神不使的表现是:形弊血尽,多治不效。
由上述各种原因导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精坏神去,神去之而病不愈。
( 2 ) “标本不得”的危害“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论点精辟地论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处理好标本关系的重要性。
①标本的含义:标本是相对的概念,此处“标本”医家有三解:其一,指病人为本,医生为标,“标本不得”即病人与医生不配合。
黄帝内经:素问第12章 异法方宜论

异法方宜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翻译】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翻译】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翻译】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翻译】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
棋经十三篇原文及翻译

棋经十三篇原文及翻译论局篇第一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
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
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分而为四,以象四时。
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
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
局之线道,谓之枰。
线道之间,谓之罫。
局方而静,棋圆而动。
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
《传》曰:“日日新。
”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翻译] 万事万物的数量,总是从一开始。
围棋的路数,总计为三百六十一。
所谓一,这是其他数产生的依托,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控制四方。
所谓三百六十,这是模拟周天的数目。
分成四个角,这是模拟四季的数目。
每角各分九十路,这是模拟每一季的天数。
周围七十二路,这是模拟时令的变化。
枯棋三百六十,白子和黑子各占一半,旨在仿效阴阳。
棋局的线、路叫做棋盘,线、路交错所构成的方格称之为拐。
棋局是方形的、静态的,棋子则是圆形的、运动的。
从古到今,对弈中从未出现过相同的棋局。
文字记载:“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所以,棋手应该用意深微,考虑周密,以探求胜败的原因所在,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达到前人未曾达到的水准。
枯棋:〈玄玄棋·棋经十三篇〉严德甫、晏天章注:“枯棋,韦宏嗣〈博弈论〉有‘枯棋三百’之语,其义不详。
或曰,古者棋局棋子,皆以木为之,故曰枯棋。
”得算篇第二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
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
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
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
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 所谓围棋,以常规的方式形成态势,以随机应变的机智制服敌手,所以必须胸有成竹并体现在布局上。
双方还未交手而计策占上风的,他得胜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计策处于劣势的,得胜的可能性就小。
双方已经交手而不能判断胜负的,只能说是没有谋略。
兵法上说:“多谋者胜,少谋者不胜,何况没有谋略呢?”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胜负是一目了然的。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许多医师治病时,同样的病,却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有时方法不同,但病人皆会痊愈,这是为何呢?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夭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跦理。
其病皆为痈痬,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歧伯回答道,那是因为各地方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例如东方之地,乃日出之地,是天地阴阳始生之地,近海岸边,也为鱼盐生产之地。
居此之民嗜食鱼类且嗜咸味,人民皆安居此处,且对此食物满足而习惯。
鱼类贪物,能使人中焦气热,咸味能使血变粘稠,所以人民因过食鱼类与咸味,造成皮肤黑且纹理粗糙,其所得的病大都是痈疡之类的病症,此际治法直靠针灸,所以针灸的技术就是自东方发展来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域的地方,是出产金属和玉器的地方,砂石居多,是日落之地,也就是天阳地阴收隐之所。
人民居在山陵之上,多风吹,土质水份少而坚硬,人民不穿细丝绸做的衣服,穿皮毛之衣而坐在地上。
人民喜食肉类与酥酪等物,造成脂肪层较厚,所以邪气自外入侵身体内的病较少,体内发生的病较多,此时治病之药宜用较强烈且带有毒性的汤药内服入体内,是故强烈的毒蘖皆自西域传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此方来。
北部地区,乃天寒地冻之所,天阳地阴所闭藏的地方。
地势较高,处处山陵,因日光较少,天寒地冻,人民乐于居住帐棚中,处野地上,而以奶酪油脂类食物较多,人们常因寒气深入体内,面呈现胀满之病,此时必治以艾灸热熏方有效,所以艾灸热熨皆自北方傅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

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异法方宜”,本是《素问》的篇名,论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易发生不同的病证,故提倡医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的道理,学“圣人杂合以治”,使病证和治疗“各得所宜”。
达到各类病证虽“治各不同,皆愈”的目的。
本单元集《内经》有关治则、治法内容予以阐释,这些方法对今天临床实践仍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一、原文分析【原文】 901【提示】本节从治疗学角度讨论、创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校注】( 1 )天地之所收引:自然界收敛凝聚之气所在处,此喻秋季之气象。
张介宾注:“然天地之气,自西而降,故为天地之收引,而在时则应秋。
”( 2 )华食:鲜美酥酪骨肉之类的食品。
( 3 )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
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 4 )天地所闭藏之域:自然界封闭固藏之气所在的地区。
马前注:“天地严凝之气盛于北方,故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也。
”( 5 )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
张介宾注:“嗜酸者收,食肘者湿,故其民致理而挛痹。
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 ( 12 )微针:毫针。
( 6)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
即《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载之镌针、员针、提针、锋针、铁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 7 )得病之情:晓悟病情。
【分析】本篇所论的各种治疗方法,是从东南西北中各地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它适宜的不同病情。
因此,启示医生们在临证上必须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人的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掌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中对于“杂合以治”的实践意义,作者用“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作文章结语,强调良医必须懂得“杂合以治” , 必须做到“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
借“圣人”二字突出“杂合以治”的重要性;通过“各得其所宜”,体现“杂合以治”对提高疗效的作用;以“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做实现“杂合以治”的保证。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题解】本篇论述了居住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点,因而发生的疾病各异,在治疗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故篇名为《异法方宜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注释】①地势:指高低、燥湿等因素。
②始生:开始生发。
取法春生之气。
③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
因鱼性属火,多食使人热积于中,而痈发于外。
④盐者胜血:盐味咸,咸能入血,多食则伤血。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盆的地方。
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盆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
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
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
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注释】①沙石:即流沙,今称“沙漠”。
②收引:收敛引急,秋天的气象。
③陵居:依山而居。
④不衣:不穿丝绵。
褐荐:用毛布为衣、细草为席的生活习惯。
褐,毛布。
荐,草席。
⑤华食:指吃鲜美酥酪、肉类食物。
⑥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
【译文】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
第九单元异法方宜

第九单元异法方宜(教学大纲)【教学要求】1.掌握因地制宜、同病异治的治则。
2.掌握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则。
3.熟悉“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理解“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5.掌握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6.掌握“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概念和方法。
7.理解人有耐毒不耐毒,病有气反者,治宜适事为故。
8.熟悉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
9.了解妇人重身时治疗的注意事项。
10.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11.理解“人之精,莫不恶死而乐生”,施用精神劝慰疗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1.“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地势使然也”。
提示同病异治、因地制宜。
2.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则。
3.“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5.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6.“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概念和方法。
7.人有耐毒不耐毒,病有气反者,治宜适事为故。
8.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
9.妇人重身时治疗的注意事项。
10.正治、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11.掌握“人之精,莫不恶死而乐生”,施用精神劝慰疗法的意义。
第九单元异法方宜异法方宜,本是《素问》的篇名,论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易发生不同的病证,故提倡医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的道理,学“圣人杂合以治”,使病证和治疗“各得所宜”。
达到各类病证虽“治各不同,皆愈”的目的。
本单元集《内经》有关治则、治法内容予以阐释,这些方法对今天临床实践仍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学习要求]1.掌握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 理论学科
纪立金 教授 李凌空 讲师 梁海凌 讲师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本是《素问》的篇名,论述不 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 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本单元集《内经》有关治则、治法内容予 以阐释,这些方法对今天临床实践仍有很 好的指导价值。
原文906(三级)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小大不利而后生 病者治其本。
自学指导:
先治本病 急则治标 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 标本先后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原文910(一级)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4、“客者除之”、“留者攻之”:二者相 同点是祛除邪气。不同的是,“客者除 之”,其除之邪是外来的六淫之类的邪气。 而“留者攻之”其攻的邪气,是由于机体 代谢障碍,功能低下,气化不利而形成的 蓄水、停饮、停食、瘀血等。 5、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 疗。
6、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 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7、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 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8、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 方法。 9、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 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 的治病方法谓“劫之”。
10、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象用药, 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正治。顺其 病象用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谓之反 治。 11、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 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 之假热证。
12、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 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 13、塞因塞用:前一“塞”字,指阻塞不 通之证;后一“塞”字,指补法。即正虚 所致的痞满,宜用补益法治疗。如脾虚大 便不通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之类。 14、通因通用:前一“通”字,指邪实于 内的泻利证;后一“通”字,即下法。谓 用攻下法治疗下利的病证。如用承气汤治 疗“热结旁流”之类。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 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 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 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 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注释
1、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 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 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 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3、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902(一级)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 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 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 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 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 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13、血实宜决之:血分邪气壅盛,血行不 畅而淤滞者,治疗宜疏通水道,常以针刺 破血或以药物活血通瘀。 14、气虚宜掣引之:掣引,即指补气升提 之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
一、论述了针刺要掌握时机。 二、论述了因势利导治疗原则。 三、提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则。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证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因其衰而彰之 气虚宜掣引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因其轻而扬之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因其重而减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血实宜决之 调整阴阳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原文903(一级)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 之谓也。”
分析
指患者的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为 标。如果患者体内的神机衰败,则不能使医工 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此论点精 辟地论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 证关系,反映了处理好标本关系的重要性。
《素问· 标本病传论》
11、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介宾注: “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 《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 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 12、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吴昆注:“定, 安也。诸经皆有血气,宜安定之,使之各 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也。
7、其下者,引而竭之:病位低,邪在下焦 者,亦当因势利导,运用荡涤、疏利的方 药引导邪气从下而去。 8、中满者,泻之于内:对中焦胀满的病证, 以消导的方药,使积滞消除于内。 9、渍形以为汗:用汤液浸渍、熏蒸形体肌 肤,使其出汗。 10、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对病势急猛的 患者,医工需迅速采取措施,制伏病势。
注释
1、其盛,可待衰而已:对某些疾病,当其邪 气方胜时,不可迎其势而刺治,等待病势稍 衰时再行刺治。 2、因其轻而扬之:病邪轻浅的病证,当用质 轻而升散的药剂或方法治疗,以驱邪外出。 3、因其重而减之:病情深重者,应逐步攻减 邪气。
4、因其衰而彰之:气血虚衰的病证,要用补益的 方法,使气血充盛而彰显。 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精相对而言,则形为阳,精为阴;气味相对而 言,则气为阳,味为阴。形体虚弱的要用益气药 和温化助阳之法,以促使脏腑机能恢复;凡精不 足者为阴精亏虚,治疗当用味厚滋养阴精之品以 滋肾填精。 6、其高者,因而越之:病位高,邪在上焦时,应 因势利导,运用升散、涌吐的方药治之。
病情
实证
其实者,散而泻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 汤液醪醴论》
原文903(一级)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 也。”
[注释]
1、形弊血尽而功不立:形体败坏,血气竭 尽,治疗无效。 2、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 发挥治疗作用。
[分析]
原文论述了神机对疗效的作用。 神不使的含义。 神机决定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