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古代的绘画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中国山水画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抒发了画家对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和审美观念。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丰富而深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哲学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入手,探讨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蕴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蕴主要包括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反思、以及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幻想。

中国山水画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再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认为山水是大自然的精髓,是世间万物的灵魂所在,因此他们尊崇自然,将大自然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通过中国山水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山水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挚爱和赞美,表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中国山水画也表现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山水画常常以孤独的山水景色和孤独的游人为题材,通过对游人在山水间的身影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反思。

山水画家通过对游人的描绘,表现出他们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感悟,反映了中国文人雅士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领悟。

中国山水画也表现了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幻想。

中国山水画家常常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幻想。

通过表现出理想国家的山水风景,中国山水画家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期望,反映了中国文人雅士对理想社会的独特追求和想象。

中国山水画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激发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通过对人生境遇的表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对理想国家的描绘,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幻想。

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生命与时空的变化、以及心灵与气质的陶冶。

中国山水画常常以自然与人的和谐为主题,通过对山水景色和游人的描绘,表达了山水画家对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理念。

山水画家通过对山水景色和游人的描绘,表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和表达,传达了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可以清晰直观的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和生活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及空间的思想的呈现。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这种艺术美学的核心是“气韵生动”,即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不仅要具有感性的美,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创作者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和对自然特别是山水的理论认识和艺术诉求。

中国山水画在传统美学中具备了平静与谦卑的特质,用虚幻的景象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对自然界所怀有的态度。

山水画的意境可以说是最为独特和特殊的,通过具象的自然画面和诗意悠远的人文历史图景,表现出了一种生命的真谛,一种道德的理念和意念,打动着每一个欣赏者的心灵。

因此,中国山水画被誉为“画中之诗、诗中之画”,其“气韵生动”的艺术审美效果令人陶醉。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还表现出了一种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人文化表达和自然哲学的探寻。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基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作品气韵大方、宏伟浩荡、余韵无穷,表现出中国哲学思想里的“无极之境”、“不言之言”等核心概念。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较为深邃的美学特点,其含义由虚至实,由物至境,表现了自然的玄妙和深远的哲学思想。

正如《庄子》所说:“泉涌而不止,芸枝被其下游;膝行而不倦,日星斜其阳侯。

”山水画中出现的那些山水、花草、云雾以及动物生灵,都是有意味和象征性的。

画家运用线条、墨色、布局、气息等手法,带出心灵深处的哲理,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珍贵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意境优美丰富、博大精深,不仅让人流连忘返,更通过艺术的手段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包括自然、情感、哲学等多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所丰厚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通过画面中的意境来传达一种绵长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传承是一种从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之间所产生的质朴情感的表现。

中国山水画以“意境”最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观,意味着画家对于所描绘的山水之美的感悟。

画家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感悟来诠释自然之美,从而达到了更加深奥意境的效果。

这种意境主要表现在画面构思,画家通过画面创造一种清新、肃穆的感官气氛,营造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同时,中国山水画中自然元素的运用也显示了画家们的意境。

画家经过深入的生活,对自然界天空云彩、景物风貌、人文景观的关注是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重要意境内涵。

同时,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核心“永远不完美,却总是美丽”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敏感性的表现。

其实,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就是一种很迷人的美,包含了人生哲理、文化历程、美学思维等意识追求之美。

这种意境与中国文人对于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有很大关系,以及中国人与自然界相处的优美曲线等观念有关。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还描绘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山水情结”。

画家们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观察和表现,不仅揭示出了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和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历史传承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情结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意境可谓是接近天然、淡雅、恬静之美,它们的气场是一种从阴阳、自然和人文景观交融而来的感性情怀,具有陶醉、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总之,中国山水画雅俗共赏,在家庭收藏、博物馆展览和艺术市场之间往来自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其丰富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道美妙的光与影,直观地折射出中国书画艺术的气质和精神内含,这也是学习这门艺术的人应该关注和领会的核心精神。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意境与审美

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意境与审美

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意境与审美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意境与审美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绘画的手法和技巧,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

中国人视自然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对象,通过绘画手法,将自然的壮丽和恢弘展现出来。

这种敬畏和融合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是通过艺术手法和技巧表达出来的。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通过画家的笔触和构图,将自然景观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出来。

这种意境的表达,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再次,中国山水画注重观者的参与和联想。

中国山水画往往给人以开阔和深远的感觉,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参与感和联想。

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对画作进行自由的解读和体验,这种参与和联想的过程,使观者与画作产生了一种心灵的共鸣。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意境的凝练和抽象。

中国山水画往往以简洁的笔触和构图,表达出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它通过抽象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中的精华和灵魂提取出来。

这种凝练和抽象的审美追求,使中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中国山水画注重形神兼备的美感。

中国山水画不仅追求形式的美感,更注重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画家通过笔触和构图,将自然景观中的精神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作品具有灵动和生命力。

这种形神兼备的美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再次,中国山水画注重平衡和和谐的审美追求。

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山水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表现出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画家通过对山水的处理,使画作具有一种整体的和谐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种平衡和和谐的审美追求,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它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更融入了画家的情感、思想与哲理,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从起源、特点、价值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和壁画,这些早期的绘画作品已经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寄情于山水,山水诗、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逐渐成熟,出现了如王维、董源等山水画大师,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1.自然之美: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秀美。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自然景物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还是草木花石、飞禽走兽,都在画家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2.情感之美:中国山水画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

画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灵性与情感。

不同的山、水、树、石等元素都寓含着特定的情感与意蕴,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哲理之美: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画家通过描绘山水,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山水画中的空间布局、构图形式、笔墨运用等都蕴含着深奥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4.笔墨之美: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通过笔墨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山水画的笔法千变万化,墨色层次丰富,既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又有轻重力度的掌握。

画家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山水的气韵生动和形神兼备,使观者感受到笔墨的独特魅力。

5.气韵生动:中国山水画强调“气韵生动”,即画面要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自然意境、人文意境、哲学意境以及审美意境等方面。

首先是自然意境。

中国山水画,无论是山脉连绵的巍峨之势,还是江河湖海的波澜壮阔,都在画面中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恢弘景象。

艺术家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勾勒出山峦的峻俏、江河的起伏和云雾的缭绕,表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壮美和神秘奇妙。

这种表现手法既可以引导人们感受到自然风景的壮美,也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以物言情”的目的,从而表达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其次是人文意境。

中国山水画在表现自然的也常常通过人物和建筑等元素的插入,表现出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在山水画中加入人物、建筑等元素,艺术家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又表现出中国人对人文的情感追求。

山水画中的人物或建筑往往是与大自然相辅相成,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这种表现手法既扩展了山水画的意境,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山水相连”的世界观,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文情感的独特理解。

再次是哲学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这种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山水相连”等理念,常常在山水画中得到体现。

山水画通过艺术家的笔力,把握山水的神韵和气势,把自然中的神秘力量和哲学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山水画,中国古人常常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的畅怀、对生命的歌颂,体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追求真善美的哲学情怀。

中国山水画以恢弘、畅达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哲学内涵,既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理念。

最后是审美意境。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更是中国人在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帛画,而在唐代及以后的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国山水画更是达到了巅峰。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但它并不仅仅是对山水的写实描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情感和心境。

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超然物外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超然物外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赋予了超然的意义,被视为远离尘世的净土。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表现,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人生境遇的沉静。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并非简单的风景,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和表达,是艺术家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的精神寄托。

二、意境深远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意境深远的。

中国山水画重视表现自然界的宏伟壮丽,追求意境的深邃和情感的广阔。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山水的起伏变化、云雾的缭绕、树木的茂密等手法,使画面产生远近、空灵、凝重等立体感,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深远的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从中领略到人生的深邃和广阔。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意境清秀的。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并不是野性和粗犷的,而是清秀和淡雅的。

中国山水画追求简约、淡雅、清新的意境,让人在欣赏山水画时感受到一种清新幽远的境界。

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表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雅与含蓄。

五、超越现实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境象;高度的艺术手法所强化的使观者继续再创造诱发媒介。

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则相对较晚。

山水画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其发端。

其后,意境便被作为衡量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品评标准。

至明代笪有光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的发挥,之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所阐述,其中不少精辟见解构成了我国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那么意境就可以定义为:作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

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

它不仅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关键词: 山水画构成因素意境传统
一、山水画意境的理论构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

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泰山雄伟,华岳险峻,峨眉神秀,衡岳苍翠⋯⋯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者深刻的启示。

清人黄钺就总结了前人经验,概括出意境的二十四种品位特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超脱、纵横、淋漓、简洁、明净、空灵、韵秀⋯⋯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以气韵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尔后,晚唐诗人、评论家司空图则著以《二十四诗品》,以四言韵语论述诗歌风格,为后世所重。

到清末民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典诗论成就并结合西欧资产阶级美学成果,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

”在山水画高度发展的同时,画论也相应地触及到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景”说,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并阐明“真者气质俱盛”。

在此以前,山水画论多沿用人物画论“气韵”、“形神”等概念。

唐代王维极早地把这一诗学的审美要求借用到绘画上,并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自己的创作,形成早期传统山水画意境的构成格调。

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其“论山水树石”一节中,虽也有“凝意”、“得意”、“深
奇”的说法。

但这一时期对于“意”的提出,仍属创作中的主观意兴方面,而没有涉及到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这是由于当时山水画尚处在形成时期,从理论上还不可能提出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

直至宋代,在山水画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山水画论也才日趋成熟。

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开始具体的阐发“意”的概念。

他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他所谓本意是指山水可行可望而不如可游可居,是封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本意)。

同时,他还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由此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的问题。

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则有了划时代的突破。

重内心表现,重写意抒情,重以书入画的元代文人画家,在山水画审美意趣和笔墨表现上,作了深度的探求,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很大。

使明清文人对意境和笔墨的认识也更趋丰富,明清画论中论意境的著作很多,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石涛的《画语录》、恽寿平的《南田画跋》等,内涵丰富,极具理论深度。

二、中国山水画的特征及其类型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中国民族灿烂而又沉郁的哲学和历史相连的。

较之其他学说,儒、道二家思想在塑造中国文化的面貌和精神特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反映到美学上大致可以说儒家美学崇尚“和”,而道家美学追求“妙”,两者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两者相互补充而协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协奏曲。

中国美学的基础范畴大都强调其功能性关系,如:阴阳、有无、形神、虚实、刚柔等,即儒家美学的基本精神更加偏重于实践、理性,即儒家的美学是艺术的人生化。

从比较意义上讲,道家美学似乎更加强调审美自身的表现理性,即人生的艺术化,把握了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而中国艺术中重平淡的风格就与道家思想有关,如传神写照、得意忘形、气韵生动、空灵、意境等命题都与此相关。

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就是追求某种“韵外之致”。

可以说,儒道两家的结合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深厚底蕴。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具有丰富的面貌。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所画的是作者长年生活的关中一带的雄壮山景,雄奇险峻、气势磅礴。

它比之元代以后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也包含着画家思想感情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较为客观地描绘自然。

所以画中所体现的意境富有深厚的内容,给予人们审美感受也是丰富的,在这种好似纯客观地自然描绘中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情和人文关怀。

再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就不像北宋山水画那样全景式的表现自然物象,而是根据作品意境的需要,对客观景物做大胆的裁剪取舍,选择最能表现此刻诗境的局部与细节:整个画面只画了一叶扁舟上的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一种空旷寂寥、寒意萧条的气氛,同时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造,即需要屈原缠绵悱恻,又需要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按宗白华先生的说法,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芙蓉出水、错彩镂金。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境界,那就是初发芙蓉比之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造型艺术中,甚至深蕴在中国的一切艺术形态中,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中国山水画的构成与欣赏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涵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

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有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当任何一件艺术品展示在观众面前时,一方面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个解释作品的形象。

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所以欣赏者有再创作的性质。

再创造就是欣赏者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由于欣赏者所在的时代不同、阶级地位不同、个人的生活、审美经验也有所差异,因此再创造的过程结果决不会一样的。

意境,是使用的十分普遍的美学概念。

然而,却是中国山水画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也是山水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欣赏山水画的原则。

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产生的意象,新的意境是创造而不是重复,一个艺术家只有生活常新,感觉常新,思想常新和意匠手法常新,才会不断创造新的意境。

(作者简介:周一新,男宁夏书画院院长,自治区“313”人才,自治区美术家
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