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强调“活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僵化和刻板,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而“活教育”则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在课程设置方面,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认为,儿童的生活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教育资源。

例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雷雨、秋天的果实、冬天的冰雪,都是儿童学习和探索的素材。

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人物、事件,也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

他反对将儿童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鼓励儿童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了解社会的运作。

陈鹤琴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品德。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还提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游戏,让游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陈鹤琴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儿童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儿童认识植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亲自种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儿童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陈鹤琴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要仔细观察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儿童,要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陈鹤琴还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

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础,曾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建成以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对象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1928年,他和陶行知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多项“注重幼稚教育”的议案。

建国初期,他又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提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

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在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中,采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陈鹤琴反复强调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好模仿、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应该多给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作用。

幼稚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

(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

(3)凡儿童能够学得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

(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6)幼稚园首先要注意一的是儿童的健康。

(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

(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

《2024年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范文

《2024年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范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先驱,其“活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不仅为当时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当今的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详细探讨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概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注重儿童活动的多元化、丰富性,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2. 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他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3.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陈鹤琴认为,教育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如游戏、观察、实践等,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三、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应用1. 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活动空间,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3. 倡导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 强调家园共育。

家长和教师应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

四、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以下启示:1.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应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 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3.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兴趣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4.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革。

1、陈鹤琴教育思想中改革的重点
陈鹤琴提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进行自我改造,后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后从本质上进行转变,不再做旧教师,而是应该做一个人民的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第一主张:幼稚园应该适应国情,如:幼稚园的设施应体现本国文化,教材、教法只要不违背相关国情均可以使用。

第二主张: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千万不能存在孩子放在学校就认为是教师的责任心理,只有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方可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主张:陈鹤琴认为只要儿童能够学的都应该教他。

3、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学会生活。

第二,教育应源于生活,利用生活。

让幼儿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他人,并能以多种方式来引导幼儿认识了解、体验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对社会的印象。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教育教学界的知名专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出发,深入探讨其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陈鹤琴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她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她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陈鹤琴强调,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她认为,只有当学生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才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全面发展陈鹤琴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她认为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方面的提升,还包括体质、心理、情感等多个层面的全面提升。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包括文化课程、体育课程、美术音乐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鹤琴认为,只有当学生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应对未来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能力陈鹤琴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她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她认为,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陈鹤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方法,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四、以学生为中心陈鹤琴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校教育应该立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她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学生单位:指导教师:二○○六年十月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摘要本人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议)的要求,按照任务书确定的选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著作和文章,作了相应材料的准备,以论文的主题为前提,主要围绕了,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核心,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作了一些深入浅出的阐述。

在论文的写作中,我努力将陈鹤琴幼儿教育的思想成果与幼儿教育工作基础相结合,使自己能够在优秀的教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水平能不断得到提高。

目录一、概论二、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

1、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时期。

2、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的时期。

3、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的时期。

4、为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三、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

1、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2、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

(1)、目的论(2)、方法论(3)、课程论四、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运用和实践。

1、幼儿园课程的四大目的:(1)、“做怎样的人”(2)、“应该有怎样的身体”(3)、“怎样培养情绪”(4)、“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2、注重生活的课程内容。

(1) 、让孩子享受真爱。

(2) 、让孩子喜欢合群。

(3) 、让孩子学会爱人。

五、总结参考文献:1.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2.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生平年表.3.现代幼儿教育[M].金城出版社,2002年4.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概论中国的现代幼儿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对幼儿心理进行研究的人是谁?今天幼儿园里的各种教育形式是从哪里来的?请记住陈鹤琴——这个把一生献给了“小孩子们”的教育家。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

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着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着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是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

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东亚病夫,因此具各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

"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

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 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86-1979),字树翁,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教育家、国学学者。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她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体的人格修养,强调以德育人,提倡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她的教育思想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走向现代之路的开始。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生平、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陈鹤琴的生平陈鹤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喜爱学习,擅长诗文,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919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南洋女子学校,并担任校长。

她在南洋女子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开始了她的教育改革之路。

她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倡德智体群四育并重。

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应当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要。

陈鹤琴的教育事业并不仅限于南洋女子学校,她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了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南京淪陷,她随学校迁至重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她来到台湾,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和著作。

1979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主张教育要以道德为首,倡导以德育人。

她认为,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道德修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她提出“义理教育”的理念,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中都能秉持正确的道德标准。

在她看来,只有人格端正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人格修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除了德育之外,陈鹤琴还提出了“智育、体育、群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和社交能力。

她主张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倡导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崇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成因作者:程秀兰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03期[摘要]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

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陈老的幼儿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介绍陈老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教育实验和研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

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陈老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以利于在新时期继承、弘扬和发展陈老的幼儿教育思想,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时期(1919-1928年)陈鹤琴先生1919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

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逐日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摸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陶行知先生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

”1923年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支持,办起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国普通幼稚园当时大概有四种弊病:一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二是功课太简单;三是团体动作太多;四是没有具体的目标。

[1]1925年扩建鼓楼幼稚园园舍,邀请东南大学陆志韦等10人成立董事会,筹募资金,该园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派助教张宗磷协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诞生了。

陈先生主持实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并与张宗麟合写《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评论》发表。

是年夏,主办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编写的讲稿《幼稚教育》围绕“为什么办幼稚园”“幼稚教育的目标、原则、课程”等同题,对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作了全面论述。

1927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同时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根据自己办幼稚园的理论和实验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发展特点的15条办园主张,其中涉及到适应国情、家园共宵、教育内容、幼稚园课程、教师素养、师幼关系、教法、设备、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15条信条为当时中国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陈先生所言:“我们所主张的15条信条当然不是金科玉律尽善尽美,但从现在中国幼稚教育的情形来看,这15条信条也许是治病良方呢!”[2]是年,在《幼稚教育》上发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根据世界幼稚教育发展的情况,提出幼稚教育发展的7种新趋势:注重自由活动、注重户外活动、厘定课程、规定标准、研究幼稚生心理、幼稚园与一年级应联络、蒙养园运动,[3]种新趋势对当时我国幼稚教育的发展都有指导价值和意义。

1928年,陈先生负责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草拟和制定工作,5月与张宗麟合著《幼稚教育丛刊》,出版《幼稚园的读法》《幼稚园的故事》《幼稚园的课程》和《幼稚园的设备》,同时,反对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提倡“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

次年8月,陈先生负责编制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经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教育部颁发在全国试行。

该课程标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第二部分为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7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提出了17种教育方法及要点。

该标准成为指导我国当时幼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使我国的幼稚教育不再盲目仿效他人,它对推动我国幼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时期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既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原因,也不可忽视陈先生的个人因素。

从内因来说.陈先生1914年清华毕业赴美留学,考取的是庚子赔款奖学金,陈先生说:“清华大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款,我游学美国也用的是庚款,庚款是什么呢?还不是中国人民的民脂民膏!人民的脂膏栽培了我,我如何不感激呢!如何不思报答呢!”[4]他在启程去美国之前,原本想学医,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改变了注意,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他决定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的志向得到同舟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赞赏,后来两人一起在哥仑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另一主要内因是陈先生对儿童无限的热爱,正如陈先生所言:“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正是陈先生对儿童的这种纯爱,才确定了他献身儿童教育事业的人生志向。

从外因来说,陈先生留美期间.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知名教授,系统学习了美国的教育学说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对克伯屈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深感受益。

回国后,正值“五四”新文化教育运动时期,他以亲身经历批判封建宗法制陈腐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与残害,针对当时中国的幼儿教育被外国教会所垄断、全盘西洋化的现状,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

”[5]加之回国后就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儿童心理学课程.对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作了连续而周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些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更坚定了他从幼儿教育人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现代幼儿教育之路的决心。

二、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的时期(1928-1939年)经过陈先生和先辈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幼儿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时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陈先生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对儿童的热爱,受聘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任处长.为更多的中国儿童办学。

在主持教育处工作11年期间.办的6所小学都附设幼稚园,并在小学和幼稚园大力提倡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仍然关心幼稚教育的发展,编写了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类儿童课本和课外读物:1931年在《儿童教育》上发表《四年来中国之幼稚教育》,次年,与陶行知、张宗麟合著并出版《幼稚教育论文集》,编写出版《幼稚园课本》16册;1935年在《新闻报》上发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要求全民族、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教育儿童,为维护和保障儿童权益奋斗;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件发生之时,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北平举行第7届年会,陈先生参加主席团讨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带领南方与会同志绕道回沪,可见他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发表《怎样做父母》《怎样教小孩》;1938年与钟昭华合编出版《南京鼓楼幼稚园儿童生活写真》。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稚教育发展,必须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合作来做,他说:“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学进步,端在合作。

”“实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

”[6]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他大力创办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刊物,20年代他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到30年代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主编《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等刊物,广泛交流经验,扩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在战时的发展。

三、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的时期(1939-1949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老百姓一贫如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科学技术极不发达,教育也陷入陈旧腐败、抄袭外国、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儿教育显得尤为突出。

对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揭露: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陈鹤琴先生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也严肃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

”陶行知先生曾把旧中国陈旧腐败的教育概括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针对当时的这种教育现状,陈先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他要下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青年时期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

特别是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

这一进步教育运动抨击当时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和对儿童活动的束缚.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提倡“实验”的精神。

陈先生十分赞赏这种观点。

他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确合理的部分,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

”[7]但是,陈先生的借鉴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国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

”“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

”[8]另外,陈先生对欧洲11国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决心在中国实验活教育。

1934年7月,陈鹤琴先生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欧洲教育考察,他参观了许多新型的实验学校,与各国的教育专家进行了教育问题的讨论,对各国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这使他对“新教育”的源头——欧洲新教育有了真实的感受,从中看到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特性,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值得借鉴的。

特别是各国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这给了陈先生很大的启发,为他在中国实践活教育指明了方向。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实验过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特别赞赏和佩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陈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

但是,陈鹤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