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合集下载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介绍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介绍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介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这种中药,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有什么神奇的功效,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可以阅读以下的文章,你们就会知道如何去利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了。

对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这种药物,我们可以用来治疗小儿肺热以及咽喉炎、痤疮等,药用价值是比较高的。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一剂辛凉解表药,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

主治邪热壅肺证。

证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有汗或无汗,舌苔黄,脉数。

临床主要用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风热感冒。

还常用于荨麻症、咽喉炎、痔疮、口疳、鼻窦炎、肺心病等属邪热壅遏于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由于生石膏药性寒凉,容易损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应限制其剂量。

同时应避免空腹服用。

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方解1.本方为清宣肺热,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

以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本方既可治无汗之咳喘,又可治有汗之咳喘。

有汗而喘,为热壅于肺,其热尤甚,石膏的用量可五倍于麻黄;无汗而喘,为热闭于肺,其里热程度较热壅于肺为轻,石膏的用量可三倍于麻黄。

3.急性气管炎,肺炎属于肺热炽盛可用本方。

如痰阻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肃降肺气。

痰黄稠者,可加瓜蒌、贝母等清热化痰。

喘咳、发热甚者,可重用石膏,并可选加知母、黄芩、青天葵、瓜蒌实等,以清泄肺胃之热。

关于文章介绍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药用功效,希望你们可以好好的利用它,当你们遇到文章介绍的病症,你们就可以采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去治疗它了。

对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这种药物,我们想要利用它就需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处方】麻黄去节,四两(9g)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 甘草炙,二两(6g) 石膏碎,绵裹,半斤(18g)【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加减】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方解】本方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若表邪未尽,可因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

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

方中麻黄辛温,开宜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

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学时应用心体会。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俱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配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配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配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称“麻杏石甘汤”,首见于《伤寒论》。

原书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方证之于临床,既有汗出而喘者,又有无汗而喘者。

于此,应用中主张不论有汗或无汗,皆可投之。

【组成】麻黄三钱(9克)、杏仁三钱(9克)、甘草两钱(6克)、石膏(先煎)一两(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蕴,发热咳嗽,喘息急迫,口渴,脉浮滑而数,苔薄白或黄。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小儿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病症。

1.社区获得性肺炎:将76例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甘石汤化裁治疗,疗程20日。

以咳嗽、咳痰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哕音消失,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为显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 74%,对照组78. 95%。

(《吉林医学》2013年第4期)2.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选取门诊及住院患儿240例,治疗组120例头孢噻肟钠针剂和口服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对照组120例应用头孢噻肟钠针剂和病毒唑针剂治疗,疗程1周。

以1周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等症状消失,白细胞恢复正常,X线胸片示炎症性改变大部分吸收为显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对照组78. 3%。

(《宁夏医学杂志》2010年第4期)3.流行性感冒:应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38例,与金刚烷胺、阿司匹林、抗生素等西药治疗38例作对照,2周为1个疗程。

以体温正常、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无复发为痊愈标准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86. 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

导语:说起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也很正常,毕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出现的不多。

下面
说起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也很正常,毕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出现的不多。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别名】麻杏甘石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麻黄9克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碎,绵襄)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

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扇动,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黄。

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 1.4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备注】方中麻黄宣肺平喘为君;石膏清泄肺热为臣;杏仁降气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得宣,肺热得清,喘咳自止。

【摘录】《伤寒论》
使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来恢复注定不会是个太快的治疗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所改善的。

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应该及早预防。

生活常识分享。

解表方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解表方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12克,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克,甘草6克,石膏250克,棉裹24克。

【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热邪犯肺。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

【方解】:发热,喘急,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症属表邪化热,壅遏于肺。

有汗或无汗,鼻煽为次要症状。

本方证由风寒或风热表邪化热犯肺所致。

邪在表,可见身热,恶风或恶寒。

表邪化热犯肺,肺热壅盛,熏蒸津液,可见有汗;若热闭于肺,皮毛闭塞,亦可无汗。

二者相较,有汗表实为里热更甚。

肺热气壅,失于宣降,故见咳嗽,甚则鼻翼煽动。

热伤津液而口渴。

脉浮滑而数为表有热之症。

本方以清肺热为上,为辛凉重剂。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即可清热生津,又能透热外出,为主药。

麻黄宣肺平喘,外解表邪,配石膏寒热并用,清宣相合,为辅药。

临床应用时,汗出而喘,石膏可五倍于麻黄;若无汗而喘,里而较轻,石膏可三倍于麻黄。

总之,本方必须辛寒大于辛温,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佐以杏仁,于麻黄宣降并用,加强降气平喘之功。

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发热、口渴、咳喘气急,脉数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痈、百日咳,小儿咳喘,小儿夏季热、麻疹、忧郁症、遗尿、盗汗、眼科疾患、鼻窦炎、烂喉痧、白喉、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痔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如咳喘甚者,加桑白皮、地龙、黄芩、瓜蒌;发热甚者,重用石膏,加黄芩、连翘、银花;咳痰黄稠,加瓜蒌、贝母;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桑白皮、枇杷叶;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口渴,加知母、沙参;咽喉肿痛,加枝梗、山豆根、板蓝根;胸痛、加郁金、瓜蒌、白芥子;麻疹,加牛蒡子、蝉蜕、荆芥、桔梗;麻毒内陷,肺热炽盛,加大青叶、黄芩、连翘;鼻渊,加辛夷、地龙、苍耳子、薄荷。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剖析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剖析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剖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来源于《伤寒论》,主治肺热喘咳证。

笔者通过熟读原文,研究分析其组方配伍用药规律、特点,药用剂量特点,以期指导于临床。

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来源《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从上述2条中得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是肺热喘咳证。

何以得此?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者,为麻黄汤证。

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气逆而喘者,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之汗出而喘,则异于表实无汗之麻黄汤证;有汗而身不恶风,脉不浮缓,则又异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由此可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之汗出,为里热所迫而非表虚,喘为肺热,而非肺寒,且无大热,此无大热实为体表反无大热,为热郁于肺的明证。

因此,此证内热壅盛,所以汗出;肺气不利,所以作喘。

如用桂枝汤,阳盛则毙。

至于条文中所言,“ 发汗后”和“下后”的问题,“发汗后”,表邪化热,热邪犯肺而喘;“下后”,乃表证误用下法后,发生的变证之一,下后表邪不得外解,反而入里,导致肺气壅遏,不得宣通,郁而化热,热邪犯肺而喘。

条文中“发汗后”和“下后”虽然发病原因不同,但热邪犯肺的肺热喘咳证病机同一,因此治疗也相同。

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治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是肺热喘咳证,当清肺热以平喘咳,然邪自外来,也需透邪于外,给邪出路;又肺外合皮毛,肺热通过透散,能够外出。

因此,本方证治以清肺热为主,宣透肺热、外邪为辅,即以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为法。

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论4.1 组成及用法本方药物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囊。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4.2 组方配伍特点方中麻黄宣肺解表泄热,有“火郁发之”之意。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现代应用]1.发热和咳喘性疾病多见本方证。

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麻疹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小支气管肺炎、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肺脓肿、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药物热等。

2.五官科疾病。

如化脓性鼻窦炎、鼻衄、酒渣鼻、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舌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角膜炎、暴发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

3.皮肤科疾病。

如泛发性牛皮癣、银屑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等。

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疮、睾丸炎、术后尿潴留、遗尿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时候。

[经验参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此处之“喘”乃呼吸系统疾病,“汗出”是点睛之笔,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故次序排在喘之前。

《名医类案》载张友樵先生曾治疗一酒客,夏月痰喘气喘,夜不得卧。

服凉药及开气药不效。

有议用《金匮》麦门冬汤者。

张诊之,右寸数实,此肺实非肺虚也,投以人参则立毙矣。

遂用葶苈五钱,焙研,滑石五钱,煎服立愈。

明年复感客邪,壅塞肺气,喘咳复作。

医以葶苈进,不效,反烦闷汗泄。

张诊其右寸浮数,口渴恶热,冷汗自出,喘急烦闷,曰:此热邪内壅,肺气郁极,是以逼汗外越,非气虚自汗也。

服葶苈反烦闷者,肺热极盛,与苦寒相格拒也。

夫肺苦气上逆,本宜苦以泄之,而肺欲散,又当急食辛以散之。

与麻杏甘石汤,一剂肺气得通,喘止汗敛,诸证悉平。

《经方传真》载胡希恕先生曾治一男,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解热止痛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十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剖析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剖析

所 所 肺气 壅遏 , 不得 宣通 , 郁而 化热 , 邪犯肺 而 喘 。 热 条文 枝 , 以增 加 了麻黄 的用 量 。又 因石 膏质 重 而降 , 中“ 汗 后 ” “ 后 ” 然 发 病 原 因不 同 , 热 邪 犯 以方 中主 降 的药 物应 适 当减 少 ,这样 才 有利 于宣 降 发 和 下 虽 但 平衡 , 因此 减少 了杏 仁 的量 。甘 草用 量 的增 加 , 除用 肺 的肺热 喘 咳证 病 机 同一 , 因此治疗 也相 同。 其 调 和诸药 外 , 还在 于 顾护 胃气 和生 津 ,伤寒 论 》 《 的 3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汤 证治 麻 黄杏 仁甘 草石 膏 汤证 是肺 热 喘 咳证 ,当清肺 白虎汤 中炙 甘草用 量也 是二 两 。 热 以平 喘 咳 , 邪 自外来 , 需透 邪 于外 , 邪 出路 ; 5 麻 黄杏 仁甘草 石 膏汤应 用讨 论 然 也 给 . 无大 热者 ” 问题 《 的 伤寒 论》 文 中两条 原 又肺 外合 皮 毛 , 热通过 透散 , 肺 能够 外 出 。因此 , 本方 51 关 于“ 证 治 以清 肺 热 为 主 。 透 肺热 、 邪 为辅 , 宣 外 即以 辛 凉 都 言及 “ 大 热者 ” 所 谓 “ 大 热者 ” 表无 大热 , 无 , 无 乃 实 言大热在 里 , 由于热邪 内陷 , 表反 而没有大 热 , 外 而在 宣 泄 、 肺平 喘为 法 。 清 内之肺热 盛也 , 因此发越 内陷之郁热 , 实为必 须 , 以 所 4 麻 黄杏仁 甘草 石 膏汤方 论 清肺平 喘的麻 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治疗 。 41 组 成及 用 法 本方 药 物组 成 : 黄 四两 , 节 ; 用 辛凉宣 泄 、 . 麻 去 52 关 于“ 无 汗 出” . 有 的问题 《 伤寒 论》 文 中两条 原 杏 仁 五十 个 , 皮 尖 ; 草 二 两 ; 石 膏半 斤 , , 去 甘 炙 碎 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心的药店店主慢悠悠地对穷人说:“要退烧,就得吃羚羊角,离了羚 羊角,发烧退不了。”穷人急忙问道:“那羚羊角需要多少钱?”刀黑 心说“退烧需要五分羚羊角,名贵药材,一分一两,五分五两银子。” 穷人哪里有这么多银子,便向刀黑心哀求能不能少要点钱。刀黑心把脸 一沉说:“穷鬼,买不起药就别来,我还不想卖给你呢!”穷人听了非 常气愤,但又没有办法,无奈之下只有忍气吞声走出药店。穷人刚一迈 出药店店门,就碰见了一个叫花子。叫花子同情地对穷人说:“退烧不 一定要吃羚羊角不可,我教给你个法儿,不花一分钱,就可以退孩子的 烧。”穷人听了非常感激,急忙问道:“好师傅,什么法儿?”叫花子 说:“你赶快到池塘边挖些芦根,用水洗净后,给孩子煎成汤药喝,烧 就自然退了,”穷人听了连忙到村外池塘边上挖了些鲜芦根,用水洗去 根上的泥沙,切成半寸长,煎成汤给孩子灌下去。果然,三剂过后,孩 子烧退病愈。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知道芦根能解大热,是一种退烧药, 谁家有发高烧的病人,便去挖些芦根,再也不去药店求那个刀黑心了, 芦根功效
芦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 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 淋涩痛。
芦根的应用
1、芦根清中兼透风热,治风热咳嗽可用,常配桑叶、 菊花、桔梗等药,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如《温 病条辨》桑菊饮。 2、芦根用于热病烦渴。 3、鲜用药力更强。 4、芦根用于热淋涩痛。
7、芦根兼透散之性。 8、芦根还可用于河豚鱼中毒。单用捣汁,或配生姜、 紫苏叶等,煎水饮。 9、芦根用于胃热呕吐。芦根既能清热和胃止呕,又不 滋腻碍胃,故为治胃热呕哕之要药。轻者单用即可,重者 常配竹茹、生姜、粳米等,以增强清热降逆,和中止呕之 功,方如《千金要方》芦根饮子。
芦根的应用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15~30g (鲜品60~120g);或鲜 品捣汁。外用:适量,煎 汤洗。
芦根的应用
5、小儿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可以芦根配薄荷、蝉衣,疏 风清热,宣毒透疹。
6、芦根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清泄肺热,兼 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 咳吐脓血,治前者,常配桑白皮、黄芩、贝母等药,以清 热化痰止咳;治后者,常配桔梗、鱼腥草、生苡仁、金银 花等药,以清肺排脓,解毒疗痈。
鲜芦根
干芦根 呈压扁的长圆柱形。 表面有光泽,黄白 色,节部较硬,显 红黄色,节间有纵 皱纹。质轻而柔韧, 不易折断,气无, 味微甘。 均以条粗壮、黄白 色、有光泽、无须 根、质嫩者为佳 。
干芦根
芦根的民间传说
相传从前有一户姓田的穷人,有一年在秋冬之交,由于孩子受了风 寒,烧得满面通红,昏睡不起,穷人急忙去镇 上的药铺买药。外号叫刀
芦根的鉴别
【植物形态特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 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 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 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 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 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 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 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 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 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 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 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 期9~10月。
芦根植物形态
? 【产地】
? 全国各地的池沼地、河溪边、湖边、池塘两岸、 砂地、湿地等多有野生。
? 【采收加工】
? 本品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 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 鲜芦根 呈长圆柱形,有的 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 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 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全 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 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质 轻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黄 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 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 皮疏松,可以剥离。气无,味 甘。
2015年8月11日学习课题 一、中药芦根的鉴别、功效、应用、
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
用法、功用、主治。
芦根的鉴别
? 【来源】
?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 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殁膜状叶,鲜用 或晒干。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服芦根。
芦根的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量的维生素 B1、B2、C以及蛋白质 5%,脂肪 1%,碳水化合物 51%,天冬酰胺 0.1%。又含氨基酸, 脂肪酸,甾醇,生育酚,多元酚如咖啡酸和龙胆酸。 还含2,5-二甲氧基 -对-苯醌,对 -羟基苯甲醛,丁 香醛,松柏醛,香草酸,阿魏酸,对 -香豆酸及二氧 杂环已烷木质素。后者的氧化降解产物为苯丙烷的 愈创木酚基,丁香酚基和 4-羟基苯基的衍生物。另 含薏苡素,小麦黄素,β -香树脂醇,蒲公英赛醇, 蒲公英寒酮和由阿拉伯糖,木糖和葡萄糖按摩尔比 10:19:94所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20000的多糖。 又含游离的脯氨酸和三甲铵乙内酯类化合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