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论_麻杏甘石汤证再认识_陈明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八)——麻杏石甘汤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八)——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成。
严格来说,这个方剂不能归为解表发汗剂。
现在很多同道把这个方剂上升到“退热第一方”的高度,我认为这很值得商榷。
从退热效果上来说,它远不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这些经典的解表发汗剂。
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有两条,分别是: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描述很简练,历代医家对其中"汗出而喘,无大热"的解释一直争议。
柯韵伯对此文的理解是"无汗出而喘,大热",原文为抄写错误。
另有一部分经方家认为原文无排序错误,麻杏石甘汤对应的证就是"汗出而喘,无大热"。
,虽然麻杏石甘汤被广泛应用于肺炎、哮喘等急重病的治疗,但何为仲景原文所指"无大热"之说,以及“有汗用麻黄、无热用石膏”这些症状争议从未停止。
今天咱们抛开原文,先从药理上分析这个方剂。
麻黄、杏仁、桂枝我们讲过很多了,咱们放在最后讲,先讲石膏。
既然要讲,就要讲出点新东西来,老调重弹没什么意思。
【生石膏说到底,它是一块石头。
而石头这种东西,从质地上看,很沉重,很坚硬。
这就决定了,生石膏这个药的方向,会有向下和向内的倾向。
再和它晶莹剔透的形态结合在一起,生石膏的作用部位,大体上就会在肺、胃之间,这个区域里了。
但这样的话,石膏自己要到体表去,清体表的热,就会有点困难。
】要像这位同道一样胡说八道吗?那干脆闭嘴算了。
关于石膏的药理,近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石膏化学成分是硫酸钙,不溶于水”,那它是怎么起治疗作用的?石膏化学成分是二个分子水合一个分子硫酸鈣,分子式CaSO4·2H₂O。
过去认为含水硫酸钙是不溶于水的,实际上它的溶解度很低,微溶于水,1000克水大概能溶解14-22克左右的硫酸钙(石膏的溶解度与水温有关)。
《伤寒论》113方——麻杏石甘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麻杏石甘汤,典型医案3结膜炎——闫云科医案刘某,女,十三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余,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
经脱敏,消炎不效,来看中医。
患儿双眼肉伦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
醒后双睑眵封无隙。
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
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
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
纳便正常,喜食水果。
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为温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导致。
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
拟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4.5克,苡仁15克,苍术15克,苍耳子10克,二剂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也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在外溢,原方续服三剂。
三诊:目红瘙痒止,耳后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发。
《经方躬行录》论:鼻塞流涕咳嗽者,此是表闭肺逆也。
脉滑略数者,此是浮数之义,浮为表闭,数为经阳阳之热,不得外泄,滑为肺气失敛,阳气不降也。
麻黄发表闭寒,解脉之浮数。
表解肺降,收敛火降,则诸症俱解。
4脑炎与腮腺炎——陈宝田医案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足尖冷,气粗,项强,口噤,神昏,按腹部有痛苦表情,两耳下肿硬,大便不通,脉浮数,舌苔老黄尖红。
投以麻杏石甘汤加龙齿,生姜。
药后大汗,热退身凉,神清足温,唯大便仍不行,下午头痛,神志语言,似有迟钝,用白虎汤合承气汤加羚羊角粉,连服2剂,病愈出院。
《经方临床应用》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此是伤寒表实证。
口噤,神昏,此是痉病,也就是现在称谓的脑炎。
足尖冷,此燥热内侵,而里阴外客之象,白虎提纲证。
两耳下硬,此是少阳经气上逆证,也就是本案所说的腮腺炎。
先用麻杏石甘汤发表,后用白虎承气泄热。
11慢性鼻窦炎——门纯德医案杜某之子,15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疼。
诊其脉略滑,舌苔黄薄。
3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功效 辛凉宣泄, 辛凉宣泄
麻杏甘石汤 君:麻黄 —宣肺解表而平喘 宣肺解表而平喘 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 石膏 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 两药配伍, 两药配伍,麻黄宣肺平喘而不助热 石膏清泄肺热而不凉过 臣:杏仁—降利肺气而平喘 杏仁 降利肺气而平喘 配麻黄, 配麻黄,一宣一降 加强平喘 配石膏, 配石膏,一清一降 之用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 益气和中, 佐使:甘草 益气和中, 使大寒之石膏不致伤胃; 使大寒之石膏不致伤胃; 与石膏相合,甘寒生津以止渴, 与石膏相合,甘寒生津以止渴, 并调和药性。 并调和药性
麻杏甘石汤
风热
麻黄
口鼻 咽喉
生石膏
石膏
风寒郁而化热 风寒郁而化热
邪热壅肺 肺失宣降
麻黄 石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甘草
麻杏甘石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 汗出而喘法度良, 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宣泄能清肺, 辛凉宣泄能清肺, 定喘除热效力彰。 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伤寒论》
麻杏甘石汤
主治:肺热壅盛证 主治 肺热壅盛证
麻杏甘石汤
身热不解
肺 热 壅
有汗或无汗 咳逆气急鼻煽
盛 证
热邪壅闭于肺 肺气上逆
口渴 或
麻杏甘石汤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 甚则鼻煽, 甚则鼻煽,口渴
伤寒由表(太阳) 伤寒由表(太阳) 入里(阳明) 入里(阳明) 邪热壅肺 郁而化热 表邪未尽 温病由卫( 温病由卫(表) 及气( 及气(里)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云: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石膏半斤碎裹、甘草二两。
青龙试注:发汗后,汗出一个是中风,用桂枝汤,这里反而强调不可以桂枝汤说明这个汗出不合适桂枝汤了,因为进入阳明所以汗出。
脏腑辨证属于邪入肺胃,因此以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喘,石膏清肺胃之热。
这里无大热之意是指热邪并未进入腑实证,只是指的经证而已。
【功效主治】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
【适用人群】◎用于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翕,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象浮数等症。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顽固性咳嗽、小儿支气管肺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急性鼻窦炎、膀胱炎、寻常痤疮和肛裂等疾病,辨证属邪热壅肺型者。
【禁忌人群】◎凡喘咳证属上甚下虚型者,皆忌用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以致不利于温阳祛痰,且寒凉之品易伤阳气,而加重下元虚损。
其临床表现兼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腿软、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白,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外寒内饮型者,皆忌用方剂中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但无温肺化饮之功,反而伤及阳气,使寒饮更剧。
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痰涎清稀量多、胸闷、或头面四肢水肿、苔白滑、脉象浮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风寒束表型者,皆忌用方剂中的麻黄配伍大剂量的石膏,体现辛凉宣肺之法,而不利于辛温发汗,反助寒生害,徒伤正气。
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舌薄、苔白、脉象浮紧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煎服禁忌】◎麻杏石甘汤方剂中的诸药不宜同时煎煮,宜先煎麻黄,后入诸药,这样麻黄中的总生物碱含量最多,同时在沸水中加入苦杏仁,高温能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苦杏仁苷,如果在冷水中浸泡时间过久,苦杏仁苷太多会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在沸腾时则更易挥发。
临床经验:(1)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4.2)麻杏甘石汤、麻黄汤医案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4.2)麻杏甘石汤、麻黄汤医案4.2.1条文7.32麻杏甘石汤及喝水的方法我们来上课啊。
那各位同学,我们上一堂课呢,讲了干姜附子汤,讲了这个新加汤啊,那我们这一堂课呢,就来讲这个比较普遍被使用的麻杏甘石汤。
那麻杏甘石汤呢,算是《伤寒论》一个一般来讲比较常用的方子啊,比较大的方子。
但是相对来讲,其实我觉得在解释这个方剂的时候,就不像上两个礼拜那么困难,因为上两个礼拜那些教得方子是比较少用的方子,所以它辩证的点啊什么的,是比较不容易辩证,所以用起来会让人觉得比较头大,所以临床使用的几率低一些,那这种大家都会用的方子啊,其实教起来反而可能会轻松一点。
【7.32】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
那这个我们卷七的32条啊,他说“发汗若下后”,这个“发汗若下后”呢,在宋本《伤寒论》它是分成两条的,宋本《伤寒论》呢,它是下面的内容都一样哦,前面的内容是发汗后一条,然后下后一条这样子。
那桂林本把它两条并在一起,其实也是可以啊,就是发汗过之后呢,或者是用过下法后呢,他就说不可以再用桂枝汤。
那当然这个,这句话是完全逻辑是不通的啊,因为张仲景呢,在下之后,如果你的气会上冲,你的抵抗力还有作用,当然可以再用桂枝汤对不对?用过下法后,如果他的证型还是一个表虚伤风的证,那用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那如果说,像我们上个礼拜讲过的,当你用过汗法之后,第二次发汗就不要再用麻黄剂,原则上,如果发过一次汗,这个病邪没有发干净,那我们都会第二次发汗就用桂枝汤是不是?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发汗或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个逻辑是错的。
那一般的,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呢,就把这句话当作是像张仲景常用的那种倒装句的句法,就是发汗过之后或者下之后,有以下这些这些症状的时候呢,不可以用桂枝汤,所以这个“不可更行桂枝汤”就把它拔到这个“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面啊。
伤寒论有关麻杏石甘汤条文的论述

伤寒论有关麻杏石甘汤条文的论述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的麻杏石甘汤是治疗伤寒的常见方剂。
本文将针对伤寒论中有关麻杏石甘汤的条文进行论述。
伤寒论中,麻杏石甘汤的第一次提及是在“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九”中,其中提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项背强痛,鼻塞不通,呕吐清水,心烦,不欲食,饮热,欲饮冷,或腹中痛,或腹中坚,或泄利下痢,小便不利,时有潮热,或身不恶寒而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可见,麻杏石甘汤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的多种症状,如头痛、恶风、项背强痛、鼻塞不通等。
在同一篇章节中,还提到了麻杏石甘汤的配方,其中包括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
这四味药物的组合能够起到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平和胃气、润燥止渴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太阳病的目的。
此外,在“伤寒论·太阳病解第二”中,还提到了麻杏石甘汤的适应症,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等。
这表明,麻杏石甘汤不仅适用于太阳病,还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伤寒病。
总之,伤寒论中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较为详细,包括了其适应症、配方和主治等内容。
在临床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用此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陈明教授:伤寒论中的智慧

陈明教授:伤寒论中的智慧肝升肺降与四逆散、旋覆花汤□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肝升肺降理论肝升肺降的理论出自《内经》,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初看上去,这句话很有问题,肝不是在右边吗?怎么“生于左”呢?肺是一边一个,怎么只“藏于右”呢?原来,《内经》在这里不是讲解剖的,中医很重视内脏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讲到脏腑都是讲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讲的解剖概念,这与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
比如“脾”,中医认为它是主运化的,也就是负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是“脾”范围,人要靠吃饭、消化才能活着,所以中医把脾称作“后天之本”。
而西医认识脾只是一个解剖概念的脏器,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中医更多的是讲功能概念的脏。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天人相应规律讲肝、肺功能特点的。
前人在祭拜天地、神灵的时候必须向着太阳,即面南而背北,这样才能使体内阳气与自然界阳气融会贯通,对人体健康有利。
而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人体的左侧便为东方,右侧便为西方。
按照中医五行理论,五方分别对应五脏,东方属木,对应的是肝脏;西方属金,对应的是肺脏;南方属火,对应的是心脏;北方属水,对应的是肾脏;而中央属土,对应的是脾脏。
古人看到,每天日月从东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认为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东方应肝,所以中医认为肝主升,西方应肺,所以肺主降。
《内经》的这一句话,讲的正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应,阴阳升降,是大的周天,但人体内又有许多气机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下降;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脾气的上升与胃气的肃降等,从此维持着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气血平和,身体健康。
如果打破了这些平衡,当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点来讲,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由此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
如果肝气左升异常,所出现的胁痛反而多在左侧。
但是如果肝气左升了,肺气不得右降,也会出现胁痛,这种胁痛往往就出现在右侧,就像电路一样,有来无回,构不成回路,电灯是不会亮的。
伤寒论有关麻杏石甘汤条文的论述

伤寒论有关麻杏石甘汤条文的论述
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解毒、止咳化痰、镇痛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戊巴比妥中毒等疾病。
其中麻黄
汤系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而麻杏石甘汤是其重要组成之一。
在《伤寒论》中,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主要出现在“太阳病脉证并
治第八”和“太阳病论本解”两章。
其中,“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八”
中有条文指出:“若寒淫入络,络痹不仁者,脉散而微,当以麻黄杏
脯石膏汤主之。
”可见麻杏石甘汤在治疗寒淫入络引发的症状中具有
一定的疗效。
除此之外,“太阳病论本解”中也有多篇针对麻杏石甘汤的论述。
其
中一篇提到:“若脉来数,而反汗出者,为将病入里也。
里虚故也。
当与麻黄附子细辛石膏汤。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麻杏石甘汤,但
却与其具有相似的成分,即麻黄、石膏。
可见当时医家对于这些成分
的应用十分重视。
此外,在“太阳病论本解”中还有一篇题为“麻黄石膏汤证”著述,
其中提到“今麻黄石膏汤虽有麻黄之名,实则重膏而轻麻。
”这表明
当时的医家们对于药物的配伍和剂量掌握得非常准确,能够在实践中
不断摸索和调整,逐渐形成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伤寒论对于麻杏石甘汤的论述非常重要,不仅明确了其应用范围,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中医史上的经典地位。
经过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麻杏石甘汤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应用已成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杏甘石汤方及方后注: “麻黄四两 ( 去节) , 杏仁五十个 ( 去皮尖) ,甘草二两 ( 炙) ,石膏半 斤 ( 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升。本云黄耳杯。” 《伤寒论》 用于清解肺热常用 药对有二: 一是麻黄配石膏,清泻肺中邪热,主治 肺热而喘,代表方为麻杏甘石汤、麻黄升麻汤; 二 是麻黄配连翘、赤小豆,清利肺中湿热,本治湿热 发黄,现临床多用于治肺热皮肤痒疹较佳,代表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本方不仅可有效退高热,即使低热,如果属于 肺热实证者,亦可使用。如笔者曾治一老者,男, 65 岁,发 热 3 个 月 不 退,体 温 37. 5℃ ,最 高 达 37. 9℃ 。住院 2 个月,用抗生素、激素退热,但热 旋退旋升。刻诊: 无咳嗽、气喘,舌杏甘石汤合小 柴胡汤原方服用 14 剂,发热彻退。当然临床运用 麻杏甘石汤不仅治发热、气喘,也可用治咳嗽。如 患者,女,67 岁,咳嗽 30 年,饮食稍咸即诱发咳 嗽,少量黄痰,平常容易上火,手脚心发热,但又 恶食凉,小腿发凉,关节疼痛,舌红、苔黄厚,脉 细滑。辨证为痰热壅肺,属上热下寒之证。治以清 肺化痰为主,兼引火下行。处以麻杏甘石汤加味: 麻黄 6 g,苦杏仁 10 g,石膏 30 g,生甘草、炙甘草 各 6 g,蜜桑白皮 15 g,地骨皮 15 g,浙贝母 15 g, 桔梗 10 g,蜜 枇 杷 叶 10 g,芦 根 20 g,前 胡 10 g, 白前 10 g,肉桂 6 g。水煎服。上方连服 14 剂,咳 嗽痊愈。
认识 《伤 寒 论》 方 证 要 善 于 运 用 动 态 思 维, 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当有立体感。看似一些互相 独立的方证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比 如麻黄汤证,为外感之始,风寒侵袭体表,表现为 发热、恶寒、无汗,这是表证阶段; 如果此阶段没 有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就会由于表邪的郁闭,令 邪气内郁而生热,且内热可逐渐加重。如表寒重内 热较轻时,表现为 “不汗出而烦躁” 者,即为大 青龙汤证。所以大青龙汤为麻黄汤倍用麻黄加少量 石膏 “如鸡子大”,以开泄腠理,驱散外邪,兼清 里热; 而随着病情发展,外寒入里化热渐甚,里热 逐渐加重,壅滞于肺, “汗出而喘”,即形成麻杏 甘石汤证。然此时虽现里热,但仍未入阳明之里而 见阳明大热之象,故云 “无大热”,所以其治仍以 麻黄配石膏,令邪热从肌表而泄。再看三方用药剂 量之变化,麻黄汤中麻黄用三两,意以令风寒之邪 从表速解; 大青龙汤证由于外寒郁闭较重,而内热 尚轻,故方中麻黄用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相当 于三两) ,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 2 ∶ 1; 而麻杏甘 石汤证由于外寒逐渐入里化热,里热逐渐加重,所 以虽仍以麻黄配石膏,然其用量比例却发生了变 化,为石膏半斤、麻黄四两,石膏比麻黄用量高出 一倍,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 1 ∶ 2。因为此时内热 已起,若再大量使用麻黄,即使散出些许蝇头小 邪,然因其温燥之性必对肺热不利。而如果将石膏 用量压过麻黄,则不仅制约麻黄温燥,且助石膏散
3 识用
运用本方当抓住肺热的病机,可广泛用于治疗 外感发 热、 肺 炎 咳 喘、 支 气 管 哮 喘、 肺 气 肿 等 疾 病。如患儿,男,13 岁,外感后转为肺炎,高热 1 周不退,渐见咳喘,表现为白天咳嗽,晚上气喘, 某医院确诊为肺炎。经治疗 1 周后未见好转,仍发 热至 39°C 以上,且咳喘日渐加重,不能平卧,须 张口呼吸。来诊时患儿仍呼呼大喘,体温 38. 5℃ , 发热晚上为重,体温至 39℃ 以上,喉有痰声,咽 喉微有红肿,大便正常,舌苔黄厚腻,脉数。辨为 肺热痰喘。鉴于发热不除,处以麻杏甘石汤合小柴 胡汤加味: 麻黄 9 g,石膏 30 g,苦杏仁 10 g,炙甘 草 3 g,北柴胡 15 g,黄芩 10 g,法半夏 10 g,浙贝 母 15 g,瓜 蒌 皮 12 g,冬 瓜 仁 30 g,桑 白 皮 15 g, 枇杷叶 10 g,鱼腥草 18 g。3 剂,水煎服。嘱其母 令患儿当日服完 1 剂,如发热仍不退,或退后复热 者,可连服第 2 剂。患儿约晚上 10 点左右服完 1 剂,咳喘 减 轻,但 体 温 下 降 旋 而 复 升 至 38. 5℃ , 即令其服第 2 剂,服后温度降至 37℃ ,未再复升, 喘大减。恐复热,特问服第 3 剂否? 余告之可服, 3 剂服完,停药食养,令其清淡饮食,以防复发。
邪平喘,止逆为顺,一举两得。基于上述三方证之 表现和治疗用药,可以体会外邪发病入里变化之过 程,亦是诸多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发病的一般规律。 按此发病规律,可以推测疾病发展转归,比如麻杏 甘石汤证阶段如果没有处理到位,邪气仍会进一步 入里,侵犯阳明而成白虎汤证。此时表邪全无,尽 为里证,故治疗亦不需解表,麻黄非但不可再用, 而且必用大量石膏,所以白虎汤中石膏用一斤,同 时又配六两知母,以清阳明大热。
导致本证不易理解主要有两个问题。1) “不 可更行桂枝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为 何不云 “不可更行麻黄汤”? 乃是因其主症为 “汗 出而喘”,与 《伤寒论》 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所 见完全相同,所以应予鉴别。正如高学山 《伤寒 尚论辨似·太阳经中篇》 云: “夫汗出似自汗,无 大热似表尚未解,加之以喘,恐认为桂枝加厚朴杏
* 通讯方式: cmwg185@ sina. com
仁汤,故以此汤正之”[1]。然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为营卫不和,肺气上逆,故用桂枝汤调其营卫以止 汗,加厚朴、杏仁以治喘,证为 “表虚作喘”。而 麻杏甘石汤证为肺热壅盛,肺气上逆,故用麻黄配 石膏为主清散肺热。正因为二者主证表现相同,所 以张仲景提出以示区别,故 “不可更行桂枝汤”, 实际指 “不 可 更 行 桂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汤”。证 之 临 床,麻杏 甘 石 汤 和 桂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汤 均 可 治 疗 “汗出而喘”,然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汗出而喘, 同时还常伴恶寒或恶风,且患者没有内热之征; 而 麻杏甘石汤证除汗出而喘外,当伴有心烦、小便短 赤、口干口 渴、 舌 红 苔 黄、 脉 数 等。 临 床 不 难 区 别。2) “无大热”。这也是后世注家最为仁智互见 之处。如尤在泾认为,本证为 “肺自蕴热而表无 大热 ”[2]; 程 应 旄 认 为, 本 证 为 “表 里 均 无 大 热”[3]; 柯琴 认 为 “此 则 内 外 皆 热 而 不 恶 寒”[4]; 而黄元御认为是 “表寒里热”[5]。聂惠民认为,肺 热实证,一般身热较重,甚则壮热不退,但有时因 肺热内壅,反而 “无大热”,这与桂枝汤的 “翕翕 发热” 颇为相近[6],因此,这一问题令当今学者 颇为费解。如 李 小 波 等[7]; 认 为,麻 黄 发 汗,故 用于太阳表实; 石膏清热,故用于阳明经证,今汗 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似乎令人费解贾波 等[8]认为,麻杏 石 甘 汤 有 无 解 表 作 用, 能 否 兼 治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DOI: 10. 13288 / j. 11-2166 / r. 2016. 20. 018
《伤寒论》 麻杏甘石汤证再认识
·1785·
临证心得
陈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100029)
[摘要] 理解 《伤寒论》 麻杏甘石汤证有两个关键环节: 1) “不可更行桂枝汤”: 此 “桂枝汤” 当指桂枝 加厚朴杏子汤,因后者与麻杏甘石汤证均有 “汗出而喘” 的表现,故须作以鉴别; 2) “无大热”: 此 “大 热” 非指发热一症,而是一个专用词,特指 “阳明之热”,六经热证中,只有阳明热才能称为 “大热”。 “无大热者”,说明麻杏甘石汤证虽已离太阳之表,但仍未入阳明之里,实为太阳之里、阳明之表的 “半表 半里” 证。以此厘定本方证病位主要在肺,邪热壅肺为其核心病机。本方主要功效为清泻肺热,其方药配 伍特点是麻黄配石膏,石膏清肺之热,麻黄散肺之邪,二者相伍,一散一清,因势利导,令肺中邪热尽从肌 表而泄。 [关键词] 麻杏甘石汤证; 伤寒论; 经典理论; 经方运用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1787·
本方清肺热选用石膏也很讲究,清热药众多, 《伤寒论》 中清肺热药亦为不少,如黄芩、栀子、 黄连、桑白皮、连翘等,为何选用石膏? 盖因石膏 为辛寒之品,清热之中能够发散。假若使用黄芩、 黄连,因为苦寒之品有内收之性,故虽清热,但发 散不足,尤于清肺热中较为不利,因肺主皮毛、开 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清肺热宜向外发散,令 邪气从表而解,故本方选用石膏而不用芩、连之 属,确为允当。至于方中杏仁和甘草,一是助麻黄 平喘,一是缓麻黄辛散、石膏寒凉之用, 《伤寒 论》 中凡寒热并用之方,多用甘草调和之。
·1786·
表证,关键取决于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之所以 造成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关键是古今皆将 “大热” 理解为发热一症。的确,提起 “大热”,人们很容 易理解为高热,故有些注家认为,麻杏甘石汤证没 有高热,这是非常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麻杏甘石汤 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烧、肺炎等,疗效非凡,而且这 些发热多是高热,现代动物实验研究已充分证明了 麻杏甘石汤 的 这 一 功 效[9]。 既 然 如 此, 为 何 条 文 中说 “无大热” 呢? 其理解的关键是,这里所说 的 “大热” 不是指一个症状。 “大热” 在 《伤寒 论》 中有两种意义: 一是确指高热; 二是讲 “大 热” 是个 专 用 词,不 可 将 两 字 分 开, 是 专 指 阳 明 之热,阳明之热即称 “大热”。所谓 “无大热者”, 是说没有阳明的四大热证,也就是说本证虽然是表 证入里化热,但还没有到阳明热的阶段,此时可用 麻杏甘石汤治之,所以麻杏甘石汤证并不是真正的 里证,应为半表半里阶段,其病位主要在肺,这是 本证的核心点。
麻黄平喘效佳,但毕竟为温燥之品,肺热用温 燥岂不是抱薪救火,以热治热? 麻黄的确温燥,但 配伍石膏即可解决问题。麻杏甘石汤中麻黄用量是 四两,而石膏则用至半斤,石膏用量大于麻黄一 倍,其温燥之性不足虑矣。石膏大寒,善清肺热、 胃热,以石膏寒凉之性抑制麻黄温燥之弊,则令麻 黄散邪 平 喘 而 不 燥。加 上 “先 煮 麻 黄,减 二 升, 去上沫,内诸药” 之煎服方法,则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