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整理)方剂背诵表格整理完整版

B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燥屎不行,下行不通
元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增液承气玄地冬
更加硝黄力量雄
温病阴亏实热结
养阴泻热肠道通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A小柴胡汤
《伤寒论》
1伤寒少阳证
2妇人热入血室证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3柴胡-舒邪透表
4人参-扶正祛邪、益气实里
A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少阳湿热证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短少,舌红苔白腻,脉数弦滑
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蒿芩清胆夏竹茹
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加味逍遥散=逍遥散+丹皮、栀子;疏肝健脾,和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
黑逍遥散=逍遥散+生地/熟地;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1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袪湿;薄荷-助柴胡疏肝,兼散肝郁之热;烧生姜-温运和中,辛散达郁;炙甘草-益气和中,兼缓肝急
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附子细辛汤
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
寒重热轻咏沉良
B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的方证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旳发展 《本经》反应了,古人据症,用相应旳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构成方剂治疗,这么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旳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阐明,经方旳复方也是 用药物旳寒热温凉,治疗疾病旳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旳不同,治用不同旳措 施,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旳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旳。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旳方证
一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旳基础理论概念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下列同)、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旳范例。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旳内容,这便是《伤》旳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旳人都清楚,它旳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证,是论述某方剂旳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旳 形成,是古人长久医疗经验旳总结,是经方发展旳 特点,也即构成《伤》旳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旳特 点。
⑴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⑵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⑶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⑷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塩,豉。
《伤寒》:去塩,称之为瓜蒂散。 ⑸熨耳以通肾方:戎塩,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
方剂学表格整理(打印版)之欧阳德创编

《景岳全书》
胃热阴虚证
清胃热,滋肾阴
头痛,牙痛,牙龈出血,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师弟卖母牛
36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协热下利证
解表清里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53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湿热痢疾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黃腻
(白虎)粳石母甘,(好残酷)。
(白虎)精食母肝,(好残酷)。
39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
甘草 人参 半夏 竹叶 麦冬 粳米 石膏
草人半夜卖米糕
4.2清营涼血
40清营汤★
《温病条辨》
热入营分证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牡丹皮、芍药
犀地牡丹芍,(清热凉血好)。
西地牡丹少,(清热凉血好)。
4.3清热解毒
42黃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三焦火毒热盛证
泻火解毒
大热烦躁,错语不眠,口燥咽干,吐衄,发斑,痈肿疔毒,舌紅苔黃,脉數有力
黄柏 栀子 黄连 黄芩
百子练琴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
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备急千金要方》
肺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黃腻,脉滑数
苇茎、薏苡仁、冬瓜、桃仁
苇仁瓣桃。
伟人搬桃。
伤寒论精简版汇总

《伤寒论》研究进展三、《伤寒论》方剂研究总方:114方有名无药:2方(禹余粮丸、土瓜根方)单味药:4方两味药:8方三味药:23方四味药:23方五味药:17方六味药:8方七味药:17方八味药:6方九味以上:6方《伤寒论》方剂由于选药确切,配伍非常严谨,一味药的增减,药物用量的多少,均可引起方剂的变化和主治的不同,故《伤寒论》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
历代的《伤寒论》注家对《伤寒论》中的方剂都有专门的解释,而临床家又对《伤寒论》方剂的运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均都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宝贵资料。
但由于各家主张不一致,又给学习《伤寒论》方剂带来了较多的麻烦,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关于《伤寒论》方的研究方法:就是怎样研究《伤寒论》方?(一)、理论研究1.方药类比1.1以主方为主的类比法1.1.1加味(以桂枝汤为例)1.1.2加量与加减(以桂枝汤为例)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2.方证互勘1.方药类比所谓类比,就是求同析异,归类比较的方法。
把许多具有共性的方剂先进行归类,再就同类方剂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各个方剂的特点与配伍规律。
最早使用本法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是唐初的孙思邈,使用的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把太阳病篇方证条文,按法归类,分为: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汤法,用柴胡汤法,用陷胸汤法,杂疗法七大类,同类方剂附例于后。
1.方药类比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药证”明·施沛的《祖剂》,都使用的是类比法。
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全部方剂归纳为十二类。
具体方法为:“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
其方之精义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
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了然。
”优点:如徐灵胎所说:“见证施治,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颇受许多医家的赞赏,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伤寒论》注家中的一大流派。
1.方药类比1.1以主方增减的类比法:1.1.1加味1.1.2加量与加减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都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证,但由于药物的性味不同,加上配伍药物有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应用中绝对不能混淆。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李翰卿目录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着。
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
论述较前详实.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数据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6、太阳病,发热而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13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26、服桂枝汤,3134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38,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135138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154、心下痞,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翕翕发热12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发热汗出95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卫阳受遏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内停水饮表症40风寒束表发热而咳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邪未解中风发热74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头痛发热386表邪未解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表邪入里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发热发热汗出者⋯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湿热瘀蒸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胃肠结热不恶寒,但热者蒸蒸发热者发热邪结胃肠其后发热者实证但发热谵语者大肠燥结日晡所发热者发热汗多者70248清下荡热调胃承气汤209 泻结清热小承气汤212240 攻下泻热大承气汤253发热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82 温阳利水真武汤虚证虚阳浮越表热未解日晡所发潮热104 解表泻热先宜予小柴胡汤解外,里热化燥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里热化燥发潮热,脉滑而疾214 泻下清热小承气汤谵语有潮热215潮热燥热成实有潮热者208攻下泻热大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209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220热郁在里发潮热⋯胸胁满不去者229小柴胡汤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231实热内结日晡所小有潮热137 泻下结热大陷胸汤表邪未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96往来寒热,休作有时97 清解表里小柴胡汤邪热入里往来胁下鞕满⋯⋯往来寒热266寒热表邪未解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147 解表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里有水饮邪热结滞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清下邪热大柴胡汤风寒束表啬啬恶寒12解肌散邪恶寒者,表未解也164 桂枝汤表邪未解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 调和营卫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疏邪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恶寒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风寒郁表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38 解表清热大青龙汤表邪未解恶风寒⋯⋯而胁下满痛,目及身黄98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148 解表和胃邪尚在表发热微恶寒146 解肌和表柴胡桂枝汤卫阳不足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温阳泻痞附子泻心汤表邪未解而反恶寒者⋯⋯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恶寒里热炽盛背微恶寒者169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热证汗出表疏汗后阳虚反恶寒者,虚故也68 敛汗温阳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寒盛阳虚其背恶寒者304 温阳散寒附子汤阴盛亡阳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虚证回阳救逆四逆汤阴盛阳浮发热恶寒⋯⋯手足厥冷388阳虚阴脱恶寒,脉微数而复利385 回阳益阴四逆加人参汤风邪外袭淅淅恶风12调和营卫桂枝汤腠理疏松汗出、恶风13风邪外袭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14 疏风解肌桂枝加葛根汤经输不利恶风汗多阳虚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20 温阳固表桂枝加附子汤表证风湿郁表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175 温经去湿甘草附子汤风寒束表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经输不利风寒束表恶风,无汗而喘者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恶风里热炽盛时时恶风,大渴168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热证汗出表疏阴弱者汗自出12发热汗出,恶风13营卫不和热汗出者⋯⋯故使汗出95调和营卫桂枝汤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汗出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表证病常自汗出者53风邪在表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 解肌和表桂枝加葛根汤表邪未解伤寒,汗出而渴者73 化饮解表五苓散水停下焦邪热迫肺汗出而喘63宣肺清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汗出而喘163热邪外蒸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34 清热解表葛根黄芩黄连汤汗出里热炽盛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辛寒清热白虎汤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219热证邪滞热蒸汗出不解,心下痞鞕165 泻下清热大柴胡汤燥结郁蒸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鞕213 攻下泻热小承气汤里热蒸腾阳明病,发热汗多者253攻下燥结大承气汤里热燥实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220汗出水邪外攻手足漐漐汗出⋯⋯汗出不恶寒者152 逐水攻下十枣汤里证大汗出,热不去353阴盛阳脱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内寒外热389回阳就逆四逆汤汗出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虚证吐利汗出388真阳欲脱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者370 温阳固脱通脉四逆汤阳脱阴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390 回阳通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恶风,无汗而喘者35风寒束表脉浮紧,无汗发热46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脉浮,无汗而喘者235邪郁肌表以其不得小汗出23 解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表证卫阳受遏翕翕发热,无汗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白朮汤水饮内停风寒束表太阳病⋯⋯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无汗邪热内郁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231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无汗湿热内瘀但头汗,身无汗⋯⋯身必发黄236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热证水热郁蒸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136 泻下热结大陷胸汤头湿热上蒸但头汗出⋯⋯身必发黄236 清利湿热茵陈蒿汤汗郁热上蒸心中懊憹⋯⋯但头汗出者228 清宣郁热栀子鼓汤出郁热上蒸头汗出⋯⋯今头汗出148 清解郁热小柴胡汤阳郁上迫但头汗出,往来寒热147 疏邪解郁柴胡桂枝干姜汤风寒在表太阳病,头痛,发热13 疏风解表桂枝汤表热不解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56 解表清热头痛风寒束表太阳病,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表邪外束表证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92 温里救表四逆汤里阴寒盛表邪不解霍乱,头痛发热386 救里和表热多:五茯散寒多:理中汤里证水饮上攻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152 逐水泻下十枣汤寒证浊阴上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 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头脾虚水停仍头项强痛,小便利28 健脾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脾虚痛82阳虚肾虚水泛心下悸,头眩温阳利水真武汤水停水气上犯起则头眩67 通阳行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颈表证项强里证身痛表证身痛虚证表证肢节疼风湿痛虚证表证身热证重虚证拘急水停经输不利仍头项强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邪闭经输项背强几几31 解表散邪葛根汤邪郁不解颈项强98疏解清热小柴胡汤颈项强99邪结郁阻结胸者,项亦强131 攻下结热大陷胸丸寒邪束表头痛发热,身疼腰痛35辛温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身疼痛46身疼痛者⋯⋯后身疼痛91表邪未解身体疼痛者372 解肌去邪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87寒邪束表发热恶寒,身疼痛38 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霍乱表邪头痛发热,身疼痛386 温里和表五苓散、理中丸表邪未解脉反沉⋯⋯身体疼痛92 温阳救里四逆汤里寒又急汗后营虚身体痛,脉沉迟者62 温养血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阳虚湿搏身体痛⋯⋯脉沉者305 温阳除湿附子汤寒邪束表太阳病⋯⋯骨节疼痛35 解表散邪麻黄汤表邪外束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146 疏解表邪柴胡桂枝汤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74 温经祛湿桂枝附子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175 温经散邪甘草附子汤寒湿凝滞骨节痛,脉沉者305 温经散寒附子汤阳虚不布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 回阳通脉四逆汤风寒在表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39 解表散邪大青龙汤热盛津伤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清热去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津液耗伤腹满身重,难于转测219 清热生津白虎汤邪热伤气不恶寒者,其身必重208 泻下热结大承气汤阳虚水泛四肢沉重疼痛316 温阳利水真武汤气虚精亏其人体重,少392 清虚热烧裈散阳虚津亏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 温通经脉桂枝加附子汤筋脉失濡脚挛急29益阴缓急芍药甘草汤胫尚微拘急30阴虚不润或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392 滋阴清热烧裈散阳气衰微内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回阳救逆四逆汤四肢拘急,手足逆冷388阳衰阴竭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390 回阳通脉通脉四逆汤加猪脂汁表邪太甚反不烦解者24解肌发表桂枝汤表邪未尽半日许复烦57烦表邪未解微恶寒,肢节烦疼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表证表热被劫解烦导水文蛤散弥更益烦⋯急欲饮水,反不解渴者141水热内结化水和表五苓散烦脉浮,烦渴者72水饮内停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74 温化水湿五苓散里证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156大烦渴不解26里热炽盛大渴,舌上干燥而烦168 清热生津除烦白虎加人参汤口燥烦,心烦169阳热过重其人发烦,目瞑46 发散火邪麻黄汤邪热郁阻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96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邪热结滞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清下热邪大柴胡汤热扰心神胸满烦惊⋯⋯谵语107 清热镇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烦阳热内遏往来寒热,心烦者147 疏解阳郁柴胡桂枝干姜汤热扰胸膈心下痞鞕而满⋯⋯心烦不得安158 消痞泻热甘草泻心汤热证虚烦不得眠76热扰胸膈而烦热胸中窒者77 清热除烦栀子豉汤下利后更烦375热扰胸腹心烦腹满79 清热行气栀子厚朴汤胸热下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上温下栀子干姜汤热结胃肠腹微满,郁郁微烦123 和胃荡热调胃承气汤心火亢盛心中烦,不得卧303 滋肾清心除烦黄连阿胶汤肾阴亏虚胃肠燥结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 润燥荡热调胃承气汤烦燥屎内结心中懊憹⋯⋯若有燥烦者258攻下燥结大承气汤燥屎不尽烦不解,腹满痛者241实证胃肠热滞微烦⋯⋯大便因鞕者250 下滞和胃小承气汤痰实内结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355 涌吐痰实瓜蒂散中阳虚弱心中悸而烦者102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烦气血不足虚证虚火上炎少阴病,下利⋯⋯心烦310 滋阴降火猪肤汤阴虚火结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319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烦阴盛格阳厥逆无脉,干呕烦者315 回阳固脱白通加猪胆汁汤寒证肠寒胃热,蛔虫窜扰而复时烦者338 安蛔除烦乌梅丸烦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74 温经散寒桂枝附子汤风湿相搏175风湿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温经除湿甘草附子汤热不汗出而烦躁者38 解表清热大青龙汤表郁里热证实烦躁,心下鞕251 攻下泻热小承气汤胃肠燥实证津伤阳虚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温阳济阴甘草干姜汤厥逆,咽中干,烦躁30烦躁虚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61 温阳祛寒甘姜附子汤阳虚阴盛证59阴伤阳虚发汗,若下之⋯⋯烦躁者扶阳救阴茯苓四逆汤心阳受伤因烧针烦躁者118 温阳除烦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寒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 温阳散寒吴茱萸汤寒邪犯胃证热证不得眠虚证虚证惊热证悸水停喜忘实证热证发狂虚证谵语热证热扰心神虚烦不得眠76 清热除烦栀子豉汤阴盛阳扰昼日烦躁不得眠61 温阳散寒干姜附子汤热扰心神心烦不得眠319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水停邪扰烦躁不得眠71 通阳化水五苓散心阳损伤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 温补心阳桂枝甘草汤中阳虚弱心中悸而烦者102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心血亏虚脉结代,心动悸177补益心血炙甘草汤心阳不振温通心阳热扰心神下之,胸满烦惊107 解热镇惊柴胡龙骨牡蛎汤饮停心下伤寒厥而心下悸356 温化水饮茯苓甘草汤水气凌心心下悸,头眩,身瞤动82 温阳利水真武汤水气上凌或心下悸96 疏利水邪小柴胡汤阳虚水停其人脐下悸者237 温阳化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瘀血内阻其人喜忘者65 破血逐瘀抵当汤热扰心神其人如狂之⋯⋯但少腹急结者106 破瘀泻热桃核承气汤心气散乱亡阳,必惊狂112 温阳安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里热炽盛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219 辛寒清热白虎汤热扰心神胸满烦惊⋯⋯谵语107 清热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肝胆火炽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142热入血室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143 清泻肝热刺期门下血谵语者216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胃肠燥实但发热谵语者谵语,有潮热谵语大便难而谵语者实证胃肠燥实谵语,发潮热热结旁流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胃肠燥结若胃气不和谵语者懊憹心中懊憹热扰胸膈热证217212215攻下燥结大承气汤220214攻下热结小承气汤37429 润燥下热调胃承气汤76221 清热除烦栀子豉汤228懊憹邪热内扰心中懊憹134 攻下热结大陷胸汤实证燥热上扰心中懊憹而烦238 攻下燥结大承气汤太阳病⋯⋯无汗而喘者35表邪犯肺喘而胸满者36 宣肺平喘麻黄汤咳喘阳明病,无汗而喘者235表证发热而咳⋯⋯或喘40温肺化水小青龙汤水气射肺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41表邪壅肺下之微喘者43 解肌利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邪热迫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宣肺清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162咳喘34邪热蒸肺利遂不止⋯⋯汗出而喘者清解平喘葛根黄芩黄连汤热证96邪热郁肺胸胁苦满⋯⋯或咳者清热利肺小柴胡汤水热犯肺下利六七日,咳而呕319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咳喘腹满而喘208攻下燥实大承气汤实热壅滞242实证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咳喘316寒水上犯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温阳利水真武汤虚证邪结气阻太阳病⋯⋯短气躁烦134 攻下邪结大陷胸汤水饮攻肺干呕短气152 逐下水饮十枣汤短气175气化失宣汗出短气温阳化湿甘草附子汤里证231邪阻气机短气,腹都满清热解郁小柴胡汤实邪阻闭阳明病⋯⋯短气,腹满而喘208 泻下燥结大承气汤气虚热郁若少气者76 益气清热栀子甘草豉汤短气392气阴两虚阴阳易之为病⋯⋯少气滋阴清热烧裈散虚证397气虚津亏虚羸少气益气清热竹叶石膏汤寒邪犯胃吐利,手足逆冷309 温中散寒吴茱萸汤寒湿凝滞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305 温经散寒附子汤阳衰阴盛手足厥逆,脉微欲绝317 温阳散寒通脉四逆汤阳衰阴竭厥逆无脉315 回阳通脉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逆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绝351 养血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阴盛阳脱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370 回阳固脱通脉四逆汤寒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353阴盛阳衰回阳救逆四逆汤吐利汗出⋯⋯手足逆冷者388寒热错杂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357 扶正宣郁麻黄升麻汤正虚邪郁清上温下阴竭阳脱吐已下断,汗出而厥390 回阳固脱通脉四逆汤热厥里热沉伏脉滑而厥者,里有热350 寒凉清热白虎汤气厥气郁阳遏少阴病,四逆⋯⋯318 宣畅气机四逆散厥蛔厥蛔虫内扰蛔厥者338 寒热并用乌梅丸扶正安蛔逆355痰厥痰阻胸阳病人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涌吐痰邪瓜蒂散饮厥饮阻阳遏手足寒,脉弦迟324 温阳散寒四逆汤伤寒厥而心下悸356 温阳化饮茯苓甘草汤湿瘀血分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262 散瘀利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郁于里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98清热解郁小柴胡汤胁下及身痛⋯⋯一身及目悉黄237发黄血结发黄身黄,脉沉结,少腹鞕125 破血行瘀抵当汤湿热郁蒸伤寒身黄,发热261 清热利湿栀子柏皮汤湿热瘀蒸此为瘀热在里,身必黄236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身黄如橘子色260湿热阻滞小便不利⋯⋯身必发黄236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260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231小便邪热郁阻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98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胸胁苦满⋯⋯小便不利96不利热郁不行胸满烦惊,小便不利107 疏利三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热证242燥热阻结病人小便不利⋯⋯有燥屎也泻下燥结大承气汤水热互结渴欲饮水,小便不利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气机郁滞或小更不利318 疏调气机四逆散水气不化或小便不利40 温阳化水小青龙汤水停下焦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化气行水五苓散小便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156不利三焦失疏小便不利,渴而不呕147 疏利三焦柴胡桂枝干姜汤气化水停不化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28 化湿行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不行风湿阻遏风湿相搏⋯⋯小便不利175 温经化湿甘草附子汤小便阳虚不化小便不利316 温阳化水真武汤下元不固小便不利,下利不止307 温暖下焦桃花汤不利汗多亡津虚证其人恶风,小便难20 温阳固表止汗桂枝加附子汤阳虚不化热证里热下迫小便数,大便因鞕者250 清下滞热小承气汤燥热迫津涩则小便数247 攻下润燥麻子仁丸热结在血小便自利者124抵当汤小便自利125 破血攻瘀实证水无内停小今反利者126 抵当丸便津液下泄须小便利,屎定鞕251 攻下燥结大承气汤利津泄致燥小便自利者233 润燥下结蜜煎导法虚证阳虚水泄或小便利316 温阳化水真武汤里虚阳衰小便复利,身有微热377回阳救逆四逆汤元阳将脱小便复利而大汗出389胸邪郁于肺喘而胸满者36 宣肺散邪麻黄汤胁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者77 清宣郁热栀子豉汤满胸闭不伸脉促,胸满者21 温通胸阳桂枝去芍药汤邪阻邪扰胸中胸满烦惊107 清热除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中虚火上扰咽痛,胸满,心烦310 滋阴降火猪肤汤设胸满胁痛者37胸胁苦⋯⋯或胁下痞鞕96胸邪热内郁伤寒四五日⋯⋯胁下满99胸胁满而呕104 清疏邪热小柴胡汤胁胸胁不利满胸胁满不去者229邪郁胁下鞕满266胸胁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98水饮内阻胸胁满微结147 散邪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血瘀热阻胸胁下满如结胸状143 清泻肝热刺期门胁痛饮聚胸胁引胁下痛152 逐下水饮十枣汤实证胁痛设胸满胁痛者37邪犯胸胁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98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热证胁下及心痛231腹热郁气滞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 清热行气栀子厚朴汤胀热邪郁阻腹满胁下及心痛231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满湿热郁结小便不利,腹微满者260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热证邪热内盛腹满身重219 清热生津白虎汤腹邪热内滞腹微满,郁郁微烦123 行滞泻热调胃承气汤燥热内阻腹胀满者249 清下燥结胀腹满痛者254满燥实阻结腹满不减255 攻下燥结大承气汤实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322腹胀脾虚气滞发汗后,腹胀满者66 补脾行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满脾虚寒凝因尔腹满时痛者279 温阳通脉桂枝加芍药汤虚证脾阳虚衰下利腹胀满372 温复脾阳四逆汤寒凝于里胃中有邪气,腹中痛173 温中通阳黄连汤腹痛脾虚气滞因尔腹满时痛者279 温脾通脉桂枝加芍药汤下焦虚寒腹痛⋯⋯便脓血者307 祛寒止痛桃花汤虚寒阳虚阴盛腹痛,小便不利316 温阳化水真武汤阳衰阴盛下利清谷⋯⋯或腹痛317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腹痛燥屎阻结发汗不解,腹满痛者254 泻下燥结大承气汤邪热阻滞或腹中痛96 疏利气机小柴胡汤实热肝郁气滞少阴病,四逆⋯⋯腹中痛者318 疏肝行滞四逆散热结气滞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泻热行滞大柴胡汤心下邪热郁结心中结痛者78 清宣郁热栀子豉汤心下因鞕134满鞕心下痛,按之石鞕者135热证水热互结攻下热结大陷胸汤从心下至少腹硬鞕而痛不可近者137若心下满而鞕痛者149心下燥实在里烦躁,心下鞕⋯⋯须小便利,屎定鞕251泻下里实大承气汤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321满鞕痰实壅滞心下满而烦355 涌吐痰邪瓜蒂散实证152饮停胸胁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逐下水饮十枣汤心下水湿内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28 和脾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满鞕饮停心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 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虚证胃虚气逆心下痞鞕而满158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甘草泻心汤心下因鞕,则为结胸134大结胸水热互结结胸热实135攻下热结大胸陷汤但结胸136结胸此为结胸也149小结胸邪与痰结小结胸病138 消痰开结小陷胸汤寒实寒实内结寒实结胸141 攻痰破结三物白散痞热聚心下心下痞,按之濡154 泻热清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寒热互结心下痞鞕,干噫食嗅157 散邪消痞生姜泻心汤热证热痞表虚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消痞固表附子泻心汤气虚邪滞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49 和胃消痞半夏泻心汤痞胃虚气逆医见心下痞⋯⋯其痞益甚158 补虚消痞甘草泻心汤胃虚痰聚心下痞鞕,噫气不除161 消痞降逆旋覆代赭汤虚证脾虚寒逆利下不止,心下痞鞕163 健脾温中桂枝人参汤水湿停聚痞不解⋯⋯小便不利者156 温阳行水五苓散痞饮停心下心下痞鞕满152 逐下水饮十枣汤实证痰邪壅阻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患者166 涌吐痰实瓜蒂散热郁气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97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膈内拒痛134实证邪结阻滞从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137 泻下邪结大陷胸汤痛若心下满而鞕痛者149痰热互结按之则痛138 涤痰开结小陷胸汤腐秽积滞大实痛者279 泻秽止痛桂枝加大黄汤风湿风湿相搏近之则痛剧175 温经止痛甘草附子汤寒证水气内停心下有水气⋯⋯少腹满40 温化水气小青龙汤邪聚下焦少腹里急392 清利下焦烧裈散少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106 泻下瘀热桃仁承气汤腹实证血结下焦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124攻下血结抵当汤满少腹鞕⋯⋯其人如狂者125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126 缓攻血结抵当丸邪热内结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137 攻下热结大陷胸汤水气上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 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气虚证寒气上乘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117 温通心阳桂枝加桂汤上平冲降逆冲虚热上冲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392 清热降逆烧裤散实证痰实壅滞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166 涌吐痰实瓜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