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提壶揭盖法”临证体悟

万方数据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JETCM.Dee.2012,V01.21,No.12
藏”。气只有在不断的升降运动中,才能激发和推动人体各脏腑 的生理活动,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故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根本。如气化失司,气机不畅,则百病皆生。 肺位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置至高。其气以下降为 顺。“肺金清肃之令不和,升降之机亦窒”指出了肺气肃降功能失 常,肺气布散功能阻滞而气机不得升降导致气机郁滞。一则肺失 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代谢障碍,故见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甚至 水肿、尿少、尿闭。另贝|j肺之宣降亦可调节五脏气机,如《素问・灵 兰秘典论》日“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故日久可致肾不纳气, 加重宣降失司,出现喘促、气短、端坐呼吸等证。可见肺气的条畅 疏布对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提壶揭盖法”中“揭盖”即是开玄 府法陋],就是通过开宣肺气,开启人体气机,使气机通达,表解里 和,疏上源以利下流,启上焦之塞而下焦自开的道理,以升降相 因。董廷瑶所著《幼科刍言》,其治风水浮肿、血尿患者所用越婢 加味汤着重开玄府,因肺为水之上源,水湿祛,表气通,肺复宣降 则水津可以四布,水道得以通畅,源清则流洁,故能每每获效。清 代《石室秘录・大便闭结》日“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 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开玄府法,从调 节机体气机人手,使清者能升,浊者自降,而不强责求汗而使汗 出于自然。其临床治疗很多内科疾患时,常用生麻黄、桔梗、枳壳 等,轻而扬之,上达上焦开达肺卫肌表气机,使水道通调,邪气外 发。此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g, 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烟酒、辛辣、刺激、肥甘、油腻、生冷 之品。二诊(2011年8月12日):患者来电诉服药第3剂时,即 来月经。当时排出了很多黑色血块,并伴随有一过性的腹痛,腰 背部疼痛消失若无。嘱患者坚持服药,继续把瘀血多排出一些。 二诊后。笔者予柴胡剂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四逆散、逍遥 散等,调理1个月,随访1年,患者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基本正常, 无明显不适。 按:女子属阴以血为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脾生血,肝 藏血,精血互化等,均与妇女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医学认 为闭经重在调理肝脾肾冲任气血功能,或从养血调经,调理冲 任.健脾调肝.补肾着手,使血海满盈,胞脉通畅,经水自行;或峻 用破气破血之药使祛瘀通经。该患者月经3个月未至、右侧少腹 隐痛、口干、大便略干、脉滑,考虑有下焦瘀血,因患者患者病程 较长,考虑该瘀血并非一般的瘀血,而是比较顽固胶结之瘀血,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论》深刻地揭示了五行之说,把外治和内治有机结合起来,凭借其引人注目的治疗理法,深受病人的青睐。
《伤寒论》指出,“气虚则补,气实则抑”,所谓补能补气、活血宁心;抑则清肺热、除湿清肝,以达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作用。
以此为指导,《伤寒论》的方药运用有着非常深的医疗体会。
一是治疗失眠多梦。
《伤寒论》建议采用清热泻火的药物,如黄芩、陈皮、半夏等,其中,黄芩有“安神宁心”的功效,陈皮有“清热解表”的疗效,半夏可以起到“清肺利咽”的作用。
这三味药物可以结合使用,起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配合其他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药物,如杏仁、芍药、附子等,可以有效治疗失眠多梦的症状。
二是治疗发热咳嗽。
《伤寒论》指出,发热咳嗽多发生在气虚之中,因此需要补充气血,补益气机。
以气补为主,适当使用清热解表的药物,如黄芩、木香、当归、生姜、半夏等,其中黄芩可以安神宁心,木香可以清热解表,当归可以补气养血,生姜可以温中除湿,半夏可以清肺利咽。
这五味药物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疗发热咳嗽。
三是治疗热毒感染。
《伤寒论》建议采用疏肝活血的药物,如当归、附子、枸杞子等,其中,当归能补充气血,补益气机;附子具有活血理气的效果;枸杞子可以疏肝理肠。
这三味药物可以配合使用,有助于清热解毒,改善病人的肝热、肠热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热毒感染的目的。
《伤寒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理法,结合方药运用,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被许多病人所信赖,也深受病人的青睐。
运用《伤寒论》的治疗理法,可以清热解表、安神定惊,治愈各种疾病,令病人痊愈出院。
以上就是我对《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的一种总结和认识。
《伤寒论》临证次第思想浅析

握疾病的证候层次 ,才能作 出相应的治疗 。
2 法 之次 第
法 ,即法 则 ,是 指导 治 疗 的原则 和方 法 。柯 琴 有 言 :
“ 当知 仲景 治法 ,悉本 <内经 >一 …- 其 于表虚里 实 ,表热里 寒 ,发表和表 ,攻里救 里 ,病 有浅 深 ,治有 次第 ,方有 轻 重。 ” 指出并 肯定了仲景在 治法上是 很注 重次第 的 ,其临
2 . 1 先表后里
1 理之次第 。即六经次 第
一般情况下 ,外 邪触犯太 阳,然后 由表入 里 ,据 《 素问 ・ 标本病传论》先病 为本 , 后病为标 的理论 ,
则 当先治其 表 ,后治其 里 。尤其 是在 表里 同病 ,里为 实证
伤寒致病是一个 有规 律可循 的发 展变 化过程 ,它体 现 在 六经的传 变 上 ,而六经 的传 变是 有次第 的 。原 文第 4条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1 f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3 5・
其人躁 烦者 ,此为阳去人 阴故 也 。 ”2 7 0条 “ 伤寒 三 日,三
阳为尽 ,三阴 当受邪 ,其 人反能 食而 不呕 ,此 为 三阴 不受 邪也 。 ”虽然这几个条文 的精神核心是重在讲 传经与否 主要 以脉证 为依据 ,而 不是 以 日数 为断 ,但 一方 面也 揭示 了六 经传变是有 次第 的。正如明代医家方有执所言 :“ 一 日二 日 三四五六 日者 ,尤言第一 第二第 三 四五六 之次 序也 。 ” … 清 末 名医郑钦 安亦言 : “ 若 三阳之外 邪不解 ,则必传 于三 阴。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症候分类纲目-太阳主证-表里同病

《伤寒论》症候分类纲目-太阳主证-表里同病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寒为水之气,故寒邪很容易引动体内水饮形成,导致表有寒邪,里有水饮的表里相兼证。
人体感受外寒后引起体内形成水饮之邪的具体机理,是因寒邪阻遏阳气,或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体内的阳气;一旦阳气受损或被郁,且可导致气不布津,水津聚而为水邪,造成体内化生停蓄的水邪(废水)和饮邪;另外有些太阳风寒表证的患者,因发汗不当,导致表寒不解,甚至寒邪入里伤阳停水;或误吐误下伤及里阳而停水;或饮水过多,致心下停水。
诸如此类,终致形成表寒里水之证。
由于水饮产生和停蓄的部位不同,又可形成各种表寒里水证。
概括起来,《伤寒论》中载述的此类表里相兼证有三类:第一.为表寒兼水停心下膈间、水饮犯肺证者,属水停上焦;第二.为表寒兼水停心下中脘证者,属水在中焦;第三.为表寒兼水蓄膀胱证者,属水蓄下焦。
水停上焦犯肺证的现症,以咳喘为特点;水在中脘证的现症,以心悸、心下逆满为特点;水蓄下焦膀胱证的现症,以小便不利、少腹满、必苦里急(小便欲通难通、尿意窘迫墜急感)为特点。
故此,各种表寒里水证虽均有太阳表寒与里有寒水的共同现症,但上述上、中、下三焦水饮的不同现症特点,则可供我们作证候鉴别。
另外,视此类表寒里水证是否口渴,亦为鉴别上、中、下三焦究属何部停水的要点之一。
即口不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上焦;口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下焦;至于水停中焦是否口渴,则须视其气化受阻的程度,或渴或不渴。
所以然者,寒邪动水,停于上焦者尚属水势较轻,有部分津液因气化而尚能敷佈于口,故口不渴。
而中焦则病势稍深一层,加之中焦之水的生源有赖于水谷之海的胃腑,运化有赖于后天之本的脾脏,若脾胃阳气不足以化气升津,则亦现口渴;若尚有运化升津之力,则可口不渴,甚则口泛涎水。
若寒动其水、水势在下,则邪水之势重且深,肾阳及膀胱之气的气化功能受阻或受损的程度必然较重,此时非但气化排水的功能受阻难行(故小便不利),且人体津液升佈更为受阻,故多现口渴,甚至消渴引饮,只不过因体内废水过多,故其虽渴而反现“水入则吐”(73条)而已。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2017-08-12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
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
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
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1 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
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
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
每天1剂,水煎服。
服3剂即头痛消失。
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
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
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