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发热证治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
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
吐利,心腹濡软为里虚;呕吐而下利,心下痞硬者,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
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
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
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
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证。
汗出解后,心下痞硬、下利者,是生姜泻心汤证。
此心下痞硬,协热而利,表里不解,似桂枝人参证。
然彼在妄下后而不呕,则此未经下而呕,则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矣。
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胁下,斯虚实补泻之所由分也。
故去参、甘之甘温益气,而加枳、芍之酸苦涌泄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里证。
热自内发,非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心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纳水谷也。
吐利心痞,自是太阴证,而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非太阴而阳明也。
大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者,病机已属阳明。
心脏本实,虽胃系脉道所属,为营气出纳之所,但容积甚隘,心中正不当有痞,可知所谓心中痞者,特虚气为胃中实热所迫,阻遏于心之部位而不能散,故转似心中痞硬,实即后文胸中痞耳。
《伤寒论》发热症治疗八法

有发热症 的太阳 中风表虚证用桂 枝汤治疗 。本病 为外
邪犯表 ,卫 阳浮盛 ,抗邪 于外而 发热 。桂枝汤解肌祛 风 ,调和营卫 ,使营 ]和 而热 自灭 ! J
《 经 》 云 :“ 者 血 , 肺 者 气 , 血 为 营 ,气 为 难 心
感 受风热 的外感发热症不 能适用 。并且,值得注 意的 是:发汗 能损伤津液 ,而过汗会 使汀出不止,造成亡 阳等不 良后果。所 以一方 面应 掌握适 当剂量,一方面
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 2 调和营卫退热 法
《 伤寒论 》1 条 云: “ 3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
维普资讯
e
O
f
r
a
d
t
O n
《 伤寒论 》发热症治疗八法
李 芳
u呈 . C
e
唱 d №
C
( 甘肃 中医学院
甘肃兰 州 70 0 3 00)
舱
【 摘要 】发 热症在 临床 是种常见症 ,其治疗方法 多种 多样。《 伤寒论 》发展创造 了关于发热症的辨证涵义 ,并
a d v r e . { r a i e o e r 1 d s a e 》 d v l p n r a e t e d a e t c l m l c t o b u n a i d t e t s n f b i e i e s e e o s a d c e t s h i l c i a i p i a i n a o t
[ e w r s t e t s n f b i e d s a e ;h t s m t m , r a m n K y o d ] ra i e o e r l i e s o y p o s ;t et e t
对《伤寒论》发热的总结

对《伤寒论》发热的总结【中图分类号】R2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61-01发热病于伤寒者,首见于《素问·热论》曰:“今夫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伤于寒也,则病为热”。
而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更为详细。
其所著伤寒论用的六经辩证,是以发热贯穿绐终的,而其所述发热者更详于三阳经,而对于三阴发热,则仲景只设少阴二条,谓之反发热也,即“少阴病使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由此可见,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是详于三阳经,而略于三阴经的。
对于伤寒发热的状态,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已有确切的描述:“伤寒发热何以明之?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散而成热是也。
”明确地说明了太阳发热是发于皮肤之间,所谓翕翕发热。
对阳明发热,即所谓烦燥者在内为潮热之热,是有时而热,不失其时是蒸蒸发热也。
少阳之热是谓寒热之热,是寒极而热,相继而发是寒热往来也。
以上是指三阳本身的热态,除此之外尚有三阳之热与邪气互结之热,即太阳之热与水邪互结的太阳热结证。
是日哺小有潮热。
阳明之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日哺所发潮热。
少阳之热与气互结的少阳热结证,是热与气结而致郁郁微烦。
因此,本人根据仲景伤寒所述发热之旨,对其总结如下:太阳发热,伤寒论所述最为详细,但全面看来,可总结为三个汤证,即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大陷胸汤证。
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其病机为邪热客于阳经,郁而阳蒸,争则蒸而为热,因此把邪之居于阳而阳郁发热的证候,归类于此。
谓之太阳伤寒发热证,如青龙汤等证。
桂枝汤主治“太阳病,阳强而营弱,阳强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其病机为太阳被风邪所伤而致阳强阴弱发热,所以将有类似病机的病证归于此,谓之太阳中风发热证,如桂枝加芍药汤等证。
《伤寒论》发热证治

少两感 证” 症见 : 发热 。 恶寒甚 , 精神倦 怠 , 脉沉 时 此
辨证要 点为沉 脉 . 沉脉 主里 为少阴里 虚寒证 的确据 但本方 非常服久 服之 品 . 见效 即止 . . 2 营卫不 和发 热
肾主 水 , 少 阴 阳虚 . 若 气化 失 司 , 不 化 津 . 水 水湿 病 发汗 出不 解 , 人 仍 发热 , 下 悸 , 眩 , 喟 汗 其 心 头 身 动. 振振 欲擗 地 者 . 真武 汤 主之 。 此 条 中发 热不 应 为 ”
宜表 里 同治 . 用 麻黄 附子 细辛 汤温 阳解 表 时 的 之气 泛 于肌 肤 亦可 造 成发 热 伤寒 论 } 2条 : 太 阳 故 此 《 8 “
床 有重 要 的指导 意 义 不揣 浅 陋 , 《 寒论 》 现 将 伤 中关 强 , 故使 汗 出 , 救 邪 风 者 , 桂 枝 汤 其 临床 特 点 欲 宜 ”
于发热 的证治 进行 归纳 整理 . 俾对 临床有 所 参考
1 外 感 发 热
பைடு நூலகம்
是发 热 、 出 、 寒 、 汗 恶 脉浮 缓 , 即太 阳 中风 证 , 此 以桂 枝汤 调和 营卫 . 解肌 祛风
风寒 外袭 . 表受 邪 , 阳被遏 , 肌 卫 营阴郁滞 , 正邪 3 蓄水发 热 交争 , 故而发 热 伤寒论 } 5条 :太 阳病 , 痛 发热 , 《 3 “ 头 因膀 胱 气 化 不 利 , 道 失 调 , 蓄 于 内 , 使 上 水 水 致 身疼 腰 痛 , 节疼 痛 , 风 , 汗 而 喘 者 , 黄 汤 主 焦 不 行 而 营 卫 不 利 , 骨 恶 无 麻 故有 发 热 之 证 。 《 寒 论 } 8 如 伤 2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其中关于发热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对发热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发热的基本概念《伤寒论》将发热分为两种类型:实热和虚热。
实热是指实际发热的病理过程,常伴有身体发热、头痛、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虚热则是一种无实质性热量,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热感。
在《伤寒论》中,发热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气侵袭、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六淫邪气是指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入侵体内,导致体温异常升高。
发热的症状表现《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发热的症状表现,包括以下几点:1.发热:发热是发热病的主要症状,常伴有面红、汗出、口渴等症状。
2.头痛:发热时常伴有头痛,头痛的位置和性质可根据具体病情做出进一步分析。
3.其他症状:发热还可能伴随着口渴、胸闷、咳嗽、呕吐、腹痛等不适感。
发热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发热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排汗疗法:对于实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汗法,通过药物或物理疗法使患者出汗,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2.温补疗法:对于虚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温补疗法,通过补养阴阳平衡来改善发热症状。
3.清热疗法: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热病属于实证范畴,因此对于实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清热疗法,如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4.调整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发热的治疗很重要,可以多摄入寒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缓解发热症状。
总体而言,《伤寒论》对于发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为医学界对于发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借鉴。
然而,《伤寒论》写作于古代,对于现代医学的发热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以上是对《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内容进行的梳理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发热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
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
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
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
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伤寒论》六经发热特点浅释

六经理论 渊源于《 黄帝 内经 》《 问 ・ 论 》 外 ,素 热 将
感热病 临床症状 的部 位分 布 同六 经循 行 路线 联 系 起
来 , 出了外感 热病发病后 依太 阳、 提 阳明 、 阳 、 阴 、 少 太
体属 纯阳 , 热病最 多 。如何采取 更多样 有 效 的干预 措 施 治疗热性 疾病 , 临床 医师 面 临 的关 键 问题 。《 是 伤
通 讯 作 者 : 静 ,1 0 9广 州 , 州 市 黄 埔 区 中 医 院 。 张 502 广
【 要】 张 仲 景 在 《 问 ・ 论 》 经 分 证 理 论 的 启 发 下 , 造 性 地 把 外 感 疾 病 错 综 复 杂 的 证 候 , 其 摘 素 热 六 创 及
演 变 的 规 律 加 以总 结 , 成较 为完 整 的 六 经 辨 证 体 系 ; 对 外 感 热 病 的 发 生 、 展 和 辨 证 论 治 , 出 了切 合 形 并 发 提
许 华 , 张 雪 丽 , 张 静
作 者单 位 : 14 5广 州 , 500 广州 中 医药 大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儿 科 ( 华 , 许 张雪 丽 )5 0 2 ; 10 9广 州 , 州 市 黄埔 区 中 医 院 ( 静) 广 张
作 者 简介 : 华 (9 5 ) 女 , 授 、 任 医 师 ,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D 液 病 、 许 16一 , 教 主 博 dJ血 消化 系统 疾 病 、 疫 系 统 疾 病 的诊 断 与 治 疗 。 免
ma o xc l20 9 1 4( ) 1 — . c lTo io , 0 , 0 1 : 7 21
中 国 中 西 医 结合 儿 科 学 2 1 0 2年 2月 第 4 第 1 卷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小便黄赤短少。或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舌 苔黄腻。脉沉数,治以菌陈蒿汤以清利湿热。
因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调。水蓄于内.致使上 焦不行而营卫不利。故有发热之证。如《伤寒论)28 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 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其头项强痛。非为表证.乃是水邪郁遏太阳 经中之阳气所致。其辨证要点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 即为气化不利、水邪内停的反映。故治用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主之。
编辑:张越傅如海
万方数据
弘岩中医药!竺竺璺竺竺兰苎!竺固
因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被格拒于外而现假 热的证候。《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 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 干姜、附子的用量较大。因而温阳驱寒、回阳救逆的 力量更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虚阳外越的证候。
热;(10)虚阳外越发热。并分别总结出其特点及其治法,最后指出《伤寒论》中还有两种病因同时所致的发热。 关键词发热 伤寒论 中医学术发掘
中图分类号 R.22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08)09—0018—02
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伤寒论》中有100多个 条文提及发热.明确其病因.确立治法.充分体现了 辨证论治的法则。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目前仍对临 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现小揣浅陋,将《伤寒论》中关 于发热的证治进行归纳整理。俾对临床有所参考。 1外感发热
~学术探讨
《伤寒论》发热证治
张涛常秀生王彦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600)
摘 要 通过整理归纳《伤寒论》中有关发热的条文,把发热的病因归纳为IO个方面:(1)外感发热;(2)营卫不和发
热;(3)蓄水发热;(4)瘀血发热;(5)阳明气分发热;(6)热郁胸膈发热;(7)阳明里实发热;(8)湿热郁蒸发热;(9)少阳病发
第一作者:唐清华(1982一),女,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温病辨证方法与临床。电子邮箱:
tangyaya_O@163.om
收稿日期:2008—03—24
编辑:韦 杭冯广清
田兰塑!兰竺苎竺堂兰!塑弘善中医药另一方面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又 能产生内热.停水与内热相互搏结.则形成了水热互 结这一特殊的病理结果….亦可导致发热.此时当以 猪苓汤育阴利水清热。 4瘀血发热
外邪入里化热,津液受伤,燥结成实,或邪热与 肠中宿食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所致发热, 也即三承气汤证。其临床特点是日晡潮热.手足溅然 汗出.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 燥起刺.脉沉实或实大滑数,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 热.荡涤燥屎.此乃阳明腑实重证的治法。若燥坚不 甚.可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泻热除满。 8湿热郁蒸发热
因瘀血阻滞于内.气血运行不畅.血与热结于下 焦,引起发热。《伤寒论)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町余药, 宜抵当丸。”临床特点为:少腹满而小便通利。舌质紫 暗或有瘀点.脉涩。以抵当丸攻下瘀血nij除热。 5阳明气分发热
此乃邪气内传阳明.从燥化热,无形邪热,充斥 表里内外而致发热。《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本条里有寒,应 作里有热解。其临床特点为不恶寒.但恶热,大汗出, 脉滑数.其中脉滑为辨证的关键。若伴有渴欲饮水. 乃热盛津伤.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生津。这 里应注意的是.仲景是用人参保胃中津液的,而不是 石膏,试观《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 渴。而白虎汤各条.均没有提到口渴。由此可知。 6热郁胸膈发热
上为湿热并重之法.若热大于湿.可予栀子柏皮 汤为主加减;若兼有表邪未解.可予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 9少阳病发热
少阳病发热.其主要的特点是往来寒热,即寒热 交替出现,因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纷 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往来寒热。《伤寒论)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其临床特点 即为上述柴胡四症。及其提纲症,即口苦、咽干、目 眩.此外。脉弦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症,有时发 热并不表现为典型的往来寒热.可以只凭脉即定为 少阳病发热,如《伤寒论)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 发热者.属少阳。……”此条补出少阳之脉。至此可以 看出。同为头痛发热.脉不同而病位各异。若脉浮而 头痛发热,是病在太阳之表,当用汗解;若脉沉而头 痛发热。乃太少两感证。当助阳解表,太少同治;若脉 洪大或滑数而头痛发热.是病在阳明之里.当清下里 热: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是病在少阳半表半里,当 和解治之。可见学伤寒应前后互参,方能融会贯通。 lO虚阳外越发热
除此以外.在临床上也常常见到两种病因相兼 而致发热的证候,仲景在书中也有论述。如《伤寒论》 第38条的大青龙汤证.是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证。 立解表清里之法;《伤寒论》第40条的小青龙汤证, 是风寒束表、里有水饮之证.立解表化饮之法;《伤寒 论》第146条的柴胡桂枝汤证.是太少并病之证。立 太少双解之法:《伤寒论》第165条大柴胡汤证,乃少 阳阳明并病之证.立和解少阳兼通下里实之法。不一 而足,均需对证而用。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ll参考文献
此类发热乃是由于无形之邪热扰乱胸膈而蕴郁不 去所致。在于火郁而不伸。《伤寒论》76条:“……发汗 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憔, 栀子豉汤主之。……”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 中窒者……”78条:“……身热不去,心下结痛者……” 均表明有火邪蕴郁于胸膈之上.或下胃之上脘而表现 虚烦,甚则懊侬.或胸中窒。或心下结痛等症状。懊侬指 烦郁特甚,坐卧不宁。使人难以忍耐,口不能述其状。手 不能指其苦.乃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火郁症状闭。治以栀 子豉汤以清宣郁热。若热邪伤气而见少气者.则加甘草 以补之:若兼呕吐者.则加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 7阳明里实发热
散.最易伤阴耗气.暑邪久热就易f}{现气阴两虚之 证。此证除夜寐不安、食不甘味、神识不清,还可伴见 气短、EI十、舌苔干、脉细数等。吴氏用三才汤治之。 此方补气、益阴兼顾,用人参、天冬、干地黄.方后补 充道:“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是以甘凉法复其 气阴。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对邪热已去、伏暑已解 之饮食未进及不寐,提出“敛液补虚”之法,以人参、 茯神、麦冬、五味、炒自芍、辰砂治之。
风寒外袭。肌表受邪.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邪 交争,故而发热。《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 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 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一 般而言,其临床特点是: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舌淡 苔白,脉浮紧。治当以发汗解表,立麻黄汤以开之。临 床注意不可过汗。若其人年高体弱或平素阳虚.则寒 邪易直中少阴.因太阳、少阴为表里,故此证又称“太 少两感证”。症见:发热,恶寒甚。精神倦怠,脉沉。此时 宜表里同治.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此时的 辨证要点为沉脉,沉脉主里。为少阴里虚寒证的确据。 但本方非常服久服之品.见效即止。 2营卫不和发热
【l】陈明.刘渡舟运用猪苓汤的经验:76例验案分析.山东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41
【2】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86 第一作者:张涛(1973一),男,主治医师,本科学
历。中医内科专业。电子邮箱:ztwk2005@sina.corn 收稿日期:2008—03—20
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致 发热、汗出之证,,《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 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十呕者,桂枝汤主之。”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 和也。”95条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 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其临床特点 是发热、汗出、恶寒、脉浮缓,此即太阳中风证,以桂 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3蓄水发热
肾主水,若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水不化津。水湿 之气泛于肌肤亦口r造成发热。《伤寒论》82条:“太阳 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条中发热不应为
虚阳外越之发热。乃阳虚水泛、水气泛于肌肤所致, 此时应以真武汤温阳利水.水去则热除。
若少阴阴虚。无以主水,可致阴虚水停。不过,肾 阴不足所产生的水液病变在病理上有其特征: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