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合集下载

一江山战役

一江山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编辑1战役概况全国大陆解放后,国军的残余部队退至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其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拱卫台湾和对大陆实施反攻的前进基地。

一江山岛地图一江山岛位于浙东沿海,主要由南一江、北一江两个岛屿组成,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

据守该岛的国军由“一江山地区司令部”所辖之第4突击大队、第2突击大队第4突击中队及1个炮兵中队共1000余人。

华东军区根据浙东沿海国军所占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重点是大陈岛,而一江山岛是屏障大陈岛的前沿据点等情况,遂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攻占一江山岛,尔后再转兵攻取大陈岛,以击破国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

1955年1月18日,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华东军区部队发起了进攻一江山岛战役。

这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

发起进攻的当天,华东军区出动舰艇188艘,航空兵22个大队共184架作战飞机,并以地面炮兵4个营又12个连、高射炮兵6个营担负火力支援和对空掩护,陆军则以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及第180团第2营约1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登陆艇在一江山岛强行登陆。

由于华东军区战前已经夺得了战区制空权与制海权,使国军方面的海空军当天未敢出动。

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过程中,华东军区陆、海、空军的火力有效地进行了协调衔接,在航渡期间更是有效地压制了大陈岛国军的火力,从而保证了登陆部队的顺利上岛。

[1]进攻部队在一江山岛登陆后,经一天激战全歼岛上守军。

守岛的国军不仅筑有坚固工事,其成员也大多是在大陆受过斗争的逃亡地主、恶霸及其子弟,对共产党有刻骨仇恨,在进攻部队成功登陆后仍依托岩缝、暗堡拼死顽抗。

进攻部队则采取小群战术,逐个消灭各暗堡。

在海、空军火力的掩护下,进攻突击部队冲上主峰,以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第4突击大队队部的坑道,并以无后坐力炮、火焰喷射器抵近攻击和爆破方式逐个消灭了残存敌暗堡,至20日下午5时30分,除少数敌军投降外,大部守敌被歼,至此战斗结束。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毛泽东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位于浙东台州湾口外的大陈岛,分上大陈和下大陈两岛,距离解放军舰艇锚地海门仅46公里。

其西北方向和南北两侧有一江山岛、渔山列岛、披山岛、南麂山岛等多个岛屿。

1953年驻扎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有一万多人,占国民党驻浙东岛屿总兵力的一半,由胡宗南担任司令,并有舰队司令齐鸿章和“海上突击纵队”司令黄八妹协助。

大陈岛成为国民党海军在浙东沿海的军事指挥中心。

1953年6月20日,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夺回大鹿山、小鹿山、鸡冠山和羊屿4岛,并乘胜追击夺回积谷山岛后,胡宗南被蒋介石调回台湾。

接任大陈防卫司令部司令的是陆军中将刘廉一。

此人亦出身陆军,对海军虽不甚了解,但心高气傲。

刘廉一重整旗鼓,撤的撤,换的换,进行了一番整顿。

1953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

其时,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毛泽东在这个时候重提解决台湾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无疑“山姆大叔”有些不甘心。

其时,美国正和蒋介石阴谋酝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台湾和台湾海峡,并以台湾作为干涉中国“不沉的航空母舰”。

而蒋介石却利用“山姆大叔”来给自己撑腰杆子,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做起反攻大陆的美梦。

早在1951年3月,刚刚调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就把解放大陈岛和浙江沿海岛屿列入了自己的计划。

7月,陈毅把他叫到上海,要他主持研究浙江和福建沿海岛屿问题,这正好是不谋而合。

不久,在张爱萍的主持下,提出了一个“从北往南打”的作战方案,旨在首先解决大陈岛,然后依次由北向南,逐个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然后接着一直到解放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和大小金门等岛屿。

张爱萍率领工作组经过反复研究和实地勘察,将成熟的方案呈送给司令员陈毅。

陈毅将这一“从北往南打”的方案报告了毛泽东主席。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地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地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

这标志着我军作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探索我军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山岛作战概况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前哨阵地。

国民党军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有国民党海军舰船十余艘,吨位大,火力强。

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经过充分准备,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作战。

1月18日拂晓登陆部队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四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岛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二艘、护卫艇八艘、武装渔轮四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四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

六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18日8时,我空军四个轰炸机大队、三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

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

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三个营的三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

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

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

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守军有组织的抵抗。

至19时全歼守军。

至此,一江山岛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一江山岛作战特点我军赢得了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缴获各种火炮枪械1082门(件)。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二、登陆战准备工作的需要
1.调查周边气象、水文、岛屿情况 张爱萍将军亲自带着参谋人员, 按照现代化立 体作战要求, 乘飞机、登军舰、爬山头、涉险滩, 对浙东沿海及岛屿实地勘察, 对涉及地形、岸势、 天气、水流、潮汐等方面都作了十分仔细的考虑 研究;还组织空军、海军对大陆外围岛屿进行空中、 海上侦察;派出侦察兵越海捕俘, 抵近拍照, 全面掌 握了战区地形和敌情。
目录
打击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准备工作的需要
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打击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需要
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失败后,为了继续霸占我国领土台湾与澎湖,于一九 五四年十二月二日同卖国贼蒋介石集团签定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政府 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 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的战争。 为了粉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阴谋,进一步推动海防对敌斗争,保卫祖 国社会主义建设,锻炼和提高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能力,并为继续解放 沿海岛屿和最后解放台湾、澎湖创造条件,军委命令华东军区以第60师为主,组 织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这就是为什么解放一江山岛要 在1955年初进行的原因。因为我们 要回应“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打碎美蒋阴谋。
一江山岛战役研讨
——登陆时机的选择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我
军进行了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此次战斗,
是我陆、海、空三军首次对近海敌占岛屿 的联合登陆作战。战斗中,各军、兵种参 战的部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沿海渔民 和广大民兵的大力支援下,密切协同,勇 敢战斗,全歼一江山岛守敌,并迫使大陈、 披山、渔山等岛屿之敌逃往台湾。
三、当时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
2.选择12时左右登陆的原因 一江潮汐比海门早一个小时多,基本情况与 大陈略同。由于岛屿影响,潮流方向多变,在同 一次涨(落)潮中,潮流变向四次:涨潮时,最 初由东北流向西南约一个小时半,变由正东流向 西约二小时半,再由东南流向西北约一小时,最 后南北交流约一小时。这样算来,12时左右,正 是涨潮的时候,这时候水深有利于渡海登岛。

三军直指一江山岛

三军直指一江山岛

三军直指一江山岛[背景链接]:1952年夏季,坐镇上海的陈毅,召见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授意由他主持拟制解放浙、闽沿海敌占岛屿的作战方案。

张爱萍几经考虑,拿出一个先攻取大陈岛,由北向南推进的作战设想。

后根据中央先取大、小金门等南面岛屿,以期北面诸岛屿蒋军不攻自退或稍打即退之意向,作了全面修订。

陈毅首肯后,报北京得毛泽东、彭德怀批准,并指定由张爱萍担任总指挥。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4年8月2日,彭德怀主持了研究如何实现毛泽东意图的作战会议。

张爱萍向与会者讲述了关于解放大陈岛的作战设想:首先夺取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得手以后,全力强攻大陈岛。

彭德怀认为该方案可行,一定要充分准备,谨慎出战,战则必胜。

粟裕同意彭德怀的意见,他补充说:“这是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的第一次协同登陆战,作战情况要比以往复杂得多;而且要考虑到美国可能会插手,要准备艰苦作战。

”8月10日,张爱萍主持召开了浙东前线指挥部作战会议,制定了三军联合作战方案。

华东军区调集了陆军一个步兵师,海军集结了各类舰艇137艘,空军集结了22个大队。

进行了近半年时间的分练、合练与实战演练。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首次联合渡海作战的一江山岛登陆战打响了。

清晨,空军混合机群首先飞向一江山岛,对蒋军守岛阵地猛烈轰炸,继而远射程大炮密集轰击。

下午,由海军舰艇和其他舰船运载的登陆部队强行登岸,经过8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千余人,取得了首战一江山岛的胜利。

易守难攻的一江山岛一江山岛位于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是一座四处悬崖陡壁、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的荒岛。

中间横着一条夹江,把全岛劈成南北两半。

它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至头门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7公里。

该岛分北江、南江。

北江稍大,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宽100~7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

南江东西长约101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南北两岛隔海对峙,相距100~200米。

新中国成立初一场痛快淋漓的解放台湾预演战役——一江山、大陈岛战役追记

新中国成立初一场痛快淋漓的解放台湾预演战役——一江山、大陈岛战役追记

1949年底,除西藏外,全国大陆已全部解放。

此时国民党残余部队依然驻守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企图凭借这些岛屿作为军事基地,拱卫台湾、抵挡人民解放军渡海,实施反攻。

蒋介石摆出攻势防御架势,以贴近浙江和福建沿海岛链为前沿,构架起一个直接伸向大陆的攻防体系。

这个体系北面以浙江大陈岛为防御核心,与南面的金门构成牛头上的两个犄角,直顶华东沿海。

防,可以有百余海里的战略纵深;攻,可以在大陆鼻子底下捅刀。

蒋介石频频以此为依托对华东沿海地区袭扰。

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打击、消除国民党军队的袭扰进而解放台湾,必须“清理门户”——金门、大陈岛一开始就在人民解放军整体作战计划之中。

中美苏大国格局之中解放台湾计划宕后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上武装——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诞生。

百万雄师过大江攻占南京那天,陈毅给张爱萍委派新任务,让他带着二三百人,到江苏泰州白马庙组建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张爱萍旋即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给海军首次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够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海军一成立,就针对解放闽浙沿海被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盘踞的金门、大陈岛和台湾设计方案,进行演兵操练。

1950年5月19日,解放军第二十二军进占长涂,国民党守军狼狈撤逃,长达10个月的舟山战役结束,舟山群岛全部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心一举渡海登岛,实现全中国的完全统一。

面对锐不可当的人民解放军,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承认,台湾问题是中新中国成立初——一江山、大陈岛战役追记国内政,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

风云突变,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共产党军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下令其驻菲律宾的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按预定计划,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

从此,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三军协战一江山岛的首创意义及深远影响

三军协战一江山岛的首创意义及深远影响

三军协战一江山岛的首创意义及深远影响1949年浙江大陆解放后,驻浙国民党军退守大陈诸岛,组成“大陈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一江山岛四周多为陡壁岩礁,岩质坚硬,岩皮光滑,岛上驻有敌第四突击队1100余人,并构筑三线阵地,配置四层火力网,筑有明暗碉堡154个。

各阵地和各碉堡之间以堑壕、交通贯通。

阵地前沿密布铁丝、地雷、绊网等障碍物,构成永久性的环形防御工事体系,自吹为“美国造击不沉的战舰”。

1954年8月华东军区组成浙东前线指挥部,以张爱萍为司令员,确定以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形式发起解放一江山岛之战。

1955年1月17日,经国防部长彭德怀报请党中央领导同意后,于18日上午8时开始,经过两小时激烈战斗,登陆部队全部占领一江山岛。

它的胜利,迫使国民党于1955年2月8日与25日先后撤离渔山、披山、大陈、台山、南麂等岛,使浙江沿海敌占岛屿全部解放。

一江山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协同作战,意义深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一、为解放军的现代化作战和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的重大胜利,不仅为解放军各军(兵)种协同作战,两栖登陆战和攻坚战创立了范例,而且为解放军的现代化作战和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对于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人,永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一江山岛战斗之前,在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的决策下,以张爱萍为首的浙东前线指挥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复酝酿,改变单兵种作战的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站在现代战争的高度,终于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跨海登陆作战的崭新方略。

当时,战区海、空权还在蒋介石手里,还有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撑腰。

然而,到临战时,战区海、空权已被我军夺过来。

曾有人“帮”我军算计有几架飞机,军舰也不行,指挥员也都未受过现代化训练,这都是枉费心机,战斗被我军打胜了。

也有人算计过我军指挥员的学历,扬言:“共军还没有能指挥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指挥员,只有国军才有能联合登陆反攻大陆的将才……”单从学历来看,我浙东前线指挥部组成的首长们文化学历都不高。

解密: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

解密: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

解密: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
解密: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
近几年,围绕我国周边一些岛屿主权、海洋权益的纷争愈演愈烈,周边个别国家制造夺岛作战的紧张气氛,使得一些军迷和网友越来越关注岛屿攻防作战。

岛屿攻防作战是十分复杂的作战样式,包括登陆、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等系列问题。

研究岛屿攻防作战有一个鲜活的标本,1955年1月,解放军首次进行的三军联合登岛战役——一江山之战。

结合一江山岛作战,讲一讲岛屿争夺作战的一些情况。

一、从作战力量来看,一江山岛之战兵力投入之多达到战役规模
说到一江山岛作战,很多资料表述为“一江山岛登陆战斗”,作战时间为1955年1月18日,登岛兵力是一个加强团,实际上是陆军四个营,按照我军战斗和战役的划分,单从登岛兵力构成来看,这次确实只是一场战斗规模的作战。

实际上一江山岛之战的作战规模远不止这些。

从一江山岛登岛作战这两天作战投入的兵力来看,按照现在的公开资料,是陆军四个营,另外有炮兵的四个营又十二个连,还有高炮六个营,海军舰艇188艘,航空兵22个大队,184架飞机。

加上海军、空军的兵力,用一场战斗来界定这次作战显然是不准确的。

这正是现在称之为一江山岛战役的原因,是从三军联合的更大的视角来看这场作战。

一江山岛之战是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要解放浙江
东部的沿海岛屿。

浙江东部的沿海岛屿是以大陈岛为核心,攻占一江山岛实际上是解放大陈的前奏。

在攻击一江山岛之后,大陈岛的守军自动撤退。

放在大陈战役这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到现在很难查出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投入的总兵力究竟有多少,这个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江山岛战役分析
一江山岛,这座实在荒寂得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小岛,一眼望去,全岛遍布的只有怪异无规则的岩石。

再靠近,依稀可以看到一丝绿意,从岩缝中探出的杂草,点缀着裸露的地面。

“哗~”不时地,一个巨浪激起,撕命般地拍打着礁岩。

天低浪高,脚下的小岛似乎就要被海浪和天空击碎了、吞噬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冲刷和销蚀了许多往事,但是当年栽种的马尾松依然在呼啸的海风中挺立,似乎要告诉世人当年的凶险和悲壮。

台州土地上最后一场解放战役,在这里结束了,并给这个海边城市留下了难忘的红色印记……
1955年的冬天
“海军作战的环境是残酷的。

海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败了,唯一的去处就是葬身海底。


身为机械员的徐永祥,回想起1955年那个残酷的冬天,仍然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战争期间,大陈海域严寒得残酷。

风高浪急的季节,所有的渔船都休眠了。

有谁会顶着日夜呼啸的狂风、冒着六七级的涌浪去横渡海峡呢,敌军怎能料到,在这样一个多风和阴雨的冬季,我军会发起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呢, 通过分析综合,1月16日至20日是好时段~风力不大于5级,浪高不大于4级,能见度、云量和云高,适于炮兵、舰艇和航空兵执行战斗任务的天气。

1月18日8时整
“那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的,时整。


至今,当初担任文化教员的老军人张钦增依然清晰地记得:1月17日,他们还在温州练兵,然后接到命令前往宁波象山港。

这一绕道远行,令很多战士都不知道明天就是大战的时刻了。

为了隐蔽企图,部队由象山港出发,黄昏时再折转到头门山西南伏击,给盘踞在一江山岛的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目标,一江山,高地,两个齐射,放~”炮兵开火了~
“目标,一江山,分三个批次,起飞~”航空兵空中轰炸~
“目标,一江山,成展开队形,冲击~”登陆兵登陆~……
全国第一场海陆空战役爆发了。

“轰!轰!轰!”……刹那间,一江山岛顿时火光闪烁、烟雾腾腾,成了雾岛。

一发发炮弹、
一排排照明弹、一颗颗求救信号弹划破长空,整个天空和海洋都战栗了。

一江山,顺势成了一个燃烧的岛。

1月18日12时左右
不可否认,岛屿登陆作战,是所有战斗中最惨烈的一种作战。

登陆兵在海上似完全暴露的活靶子。

另外,登陆上岸后向纵深发展时,更是困难重重。

滩头阵地易守难攻,敌人在滩头阵地上,布置了许多水雷、铁桩和铁丝网,构筑在水平面上和岩礁缝里的碉堡和暗堡到处皆是。

1955年1月18日12时左右,由100多艘登陆舰艇和运输船组成的编队,满载着3600名陆军指战员向一江山岛进发。

“岛上草丛足足有1米多高,当时你根本看不到埋伏,我们只能一个劲地拿枪扫射。

”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曾为突击队队员的陈龙岗对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枪声接连不断,子弹在身体周遭穿过,身旁的战友什么时候倒了下去也不知道。

“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往前冲,占领高地……”在充满了敌意的草丛间,我军战士连遮蔽的战壕也很难找到。

1955年2月8日至12日
一江山岛总面积不足,平方公里。

在地图上,只能用放大镜才能找到它。

然而,就这么个“弹丸之地”,却成为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跳板和重要的前哨阵地。

“在狭小的岛上,密密麻麻地修建了明、暗地堡100多座,四周的岩石上层层叠叠打凿的尽是机枪发射孔。

”回忆起当初的战争情形,曾为我军助理军医的单德义说,在短短几百米的海滩上,到处都是黑洞洞的枪口,不少战士倒在战壕前。

血腥味、焦糊味,夹着海水的盐腥气在这座小岛上弥散。

在海陆空三军英勇奋战下,1955年2月8日至12日,国民党1万余名守岛部队,在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掩护下,撤离大陈岛。

一江山岛战役胜利了~后来有人形容一江山岛战役为“中国的诺曼底登陆”。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第一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场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攻克一个海上岛屿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