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
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的影响

高较低 , 内多有 吊顶 顶棚 , 室 形成 隔寒层 , 建筑 的南 向开大 窗, 以
纳冬 日阳光 , 同时做 成双层窗 。为 了保 暖 , 堂屋外 门挂有棉 门帘 , 堂屋 后半部 分隔 出小 房间 , 名为倒 闸, 专供 老人居住 。而北京地 区要兼顾夏 日通风纳 凉 , 以做成 双层支 摘窗 , 日可摘掉 下窗 所 夏 扇, 支起上窗扇 ( 上窗 内扇 为纱扇 )可获得 良好 的通风 , , 北方房屋
维普资讯
・
1 ・ 0
第3 3卷 第 2 0期 20 07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 3 No 2 }3 . 0
Jt 20 u. 0 7
文章编号 :0 96 2 (07)00 1 —2 10 —8 5 2 0 2—0 00
教信 仰、 风俗习惯 、 生活方式 等 , 中国建筑发 展史表 明: 中国传统
建筑实 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 :) 1在工官 掌管下建造 的官式 建筑 ( 如北京故宫)2 各地 自主建造 的民间建筑( ;) 民居 ) 。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 的 自然 环境 和社会条 件 的影 响和 支配 下形成 的。中国是 一个地域 辽 阔的多民族 国家 , 从北 到南 , 从东 到西 , 地质、 地貌 、 气候 、 水文条 件变化 很大 , 民族 的历 史背 景 、 各 文化传统、 生活习惯 、 审美观念等各有不 同, 因而形成许 多各具特 色的建筑风格。
为 主。
要素对 中国传 统民居建筑形制 的影响 , 2 世纪 的建筑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及借鉴价值。 为 1 关键 词 : 地理要素, 中国传统 民居 , 建筑形制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U一9 . T 08 1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一、传统民居类型及特点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
四合院以四边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面有房屋围绕,形成四合院的格局。
四合院的特点是布局合理,四通八达,适应北方地区的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
同时,四合院的庭院空间也是家庭生活与社交互动的场所。
2. 木屋:木屋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湖区。
木屋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简单,适应山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木屋的特点是环保、耐久、保温性好,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土楼:土楼是中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土楼群。
土楼是用土和石块建造的多层建筑,外形宏伟壮观。
土楼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福建地区的民族文化。
4.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地区。
马踏飞燕的特点是建筑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屋顶呈马踏飞燕状,能够有效抵御风雨。
二、现代民居类型及特点1. 花园洋房:花园洋房是一种现代化的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
花园洋房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周围有私人花园或院落,居住环境优美,居住者可以享受到独立的私密空间。
2. 高层公寓:高层公寓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高层公寓的特点是层高较高,居住面积相对较小,但可以通过共享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等)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
3. 别墅:别墅是一种高档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
别墅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通常有多层,有较大的居住面积和私人花园,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4. 老公寓:老公寓是指建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公寓楼,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老公寓的特点是结构老旧,居住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不同民居类型的特点比较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现代民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坚固。
高中地理高考微专题007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C.降雨强度大
B.高温多雨的气候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马头墙、小青瓦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 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
南方的雨水多,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 南方冬天不是很冷,屋内一般没有取暖设备; 南方空气潮湿,房子开窗大,墙壁高,要通风防潮。
东北地区的民居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 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 保温,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 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 璃,屋门、檐较为低矮。东北是 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 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 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 柱”。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 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 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 律。
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读下面地坑院示意图,回答1-6题。
1.地坑院能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山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3.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阻沙 D.遮阳
北京传统民居与北京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京传统民居与北京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se homes, known as siheyua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a central courtyard surrounded by buildings on all four sides.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是北京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住宅以其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为特征,中间有一个庭院,四周有建筑环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and the city's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a complex and significant one. The design and layout of siheyuan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s natural landscape, climat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北京传统四合院与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重要的。
四合院的设计和布局反映了北京的自然景观、气候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location of siheyuan wa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natural topography of the land. The layout of thecourtyard houses was designed to maximize sunlight and ventilation while providing a sense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for the residents.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四合院的位置往往是由土地的自然地形决定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素材:特色传统建筑——海草房

特色传统建筑——海草房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
在山东民居的邮票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处别具一格的屋舍: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
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
当你走进山东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历史渊源01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历史信息。
威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2020年)约有2700年,而威海的民居及其建筑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年代更为久远。
历史上威海、荣成一带,浅海域生长的野生海带草十分繁盛,大量成熟的海草被海浪卷上岸滩。
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聚拢、晒干,用以苫盖屋顶。
由此推断,海带草房古已有之。
胶东沿海传统的海草房,是独具特色的地区传统民居标本。
建设环境及材料02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当年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
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据介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
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
沿海的人们一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
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高三地理培优-传统民居(共59张PPT)

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 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 ~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 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 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 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 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 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答案】1.C 2.B 3.A
地形水文与传统民居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 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 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地理培优
传统民居
气候与传统民居
傣族竹楼
云南傣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 坡度陡,达45°~50°,利于排水。 竹楼下部架空,起到防潮、防虫、通风的作用
降水
江南水乡 降水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较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水。
降水
降水少的地区,屋面
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
18.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 布于我国 D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9.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B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20.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D
15.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 A. 海南岛 B. 辽东丘陵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16.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 A. 炎热潮湿 B. 高寒缺氧 C. 地表崎岖 D. 多滑坡泥石流
中国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窑洞
•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 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 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 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 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 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 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 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 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 了。
蒙古包
•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 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 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 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 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 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 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 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 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 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云南“一颗印”
•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 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 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 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 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 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 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 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 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 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 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 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 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 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 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 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 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 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 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形成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总之,木构架庭院式住宅的形成与分布地的自然环境 和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 ①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独门独院的庭院 式建筑 • ②气候冬冷夏热,采光需要——墙体厚实,门窗 较小,绢或纸覆窗。 • ③地处北半球,季风气候——座北朝南,背靠山, 房前开阔。 • ④雄伟,厚重(封建权势)——宫殿、庙宇宽大 的屋檐(南方宽大的屋檐原因不同)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 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 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红楼梦》
整体构架方正、封闭、对称。
• 正房建筑方位座北朝南,庭院方正比例大 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活 动场地。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 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 窗。 • 最大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北京故宫
二、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 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 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 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 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 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 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 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 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 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 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 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 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 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 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 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 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 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 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 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 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 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 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 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 房腰檐称“大厦”,耳房 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 厦”。大小厦连通,便于 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 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 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 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 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 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 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 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 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 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 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 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 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一颗印”民居形成原因: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 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 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 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 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 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 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 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 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 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 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 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 窨子屋。
门窗设置:冬季保暖,夏季通风,透光。
• 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 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 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 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 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 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 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 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 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 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 支下摘的窗户。
研究目的
我们这一代学生身处一个国际化 的时代,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 着电子游戏成长起来,在接受外来文 化影响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对本民族 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民居为切 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民居建筑不同层 面的探索实践,对中国民居的形成历 史、地域特征、建筑风格、艺术价值、 民风民俗及发展与保护等知识有一个 较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相 关书籍资料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建筑艺术的热 爱之情,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民族传 统文化,热爱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 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 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 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 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 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
• 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 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 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 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 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 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 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 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 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 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 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 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 东北地区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以便更 充分地接受日照。窗户要更小一些,墙体 也更厚一些,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暖防寒。 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则较狭窄,是为了 防避过多的日晒,同时可以减少风沙入院。
座北朝南的主房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 说 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 “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 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 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 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 • 从环境特点来看,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 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 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 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 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 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 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研究意义
• 网络收集资料
• 教师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四水归堂” 式住宅
中国典型的 传统民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简 介
•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 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 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 住宅以木构架房建东西厢房。由这种 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 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 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 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 格。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 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 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 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 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 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 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 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 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 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 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一颗印”民居的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 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 “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 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 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 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 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 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 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 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 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 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 布置十分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