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民俗

合集下载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繁荣的地方。

在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江南民俗文化的奥秘。

一、走进民居江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景线。

江南民居的外围常常是高墙深院,被篱笆、院门、门楼等结构所围。

院门是江南民居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特点。

江南民居一般都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园错落有致,非常漂亮。

二、闻香识茶江南人向来喜欢喝茶。

夏日,江南地区的艳阳天里,闲逛街头巷尾,不难找到口感醇厚、芳香四溢的茶馆。

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茶叶,还可以体验到江南人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艺表演、品茗、买茶、品茶配菜等环节,为江南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三、赏花品月江南四季如春,景色怡人。

春天,桃花、梅花的盛开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夏天,荷花与睡莲错落有致,不失清新与雅致;秋天,金秋时节,菊花绽放、牵牛花盛开,美不胜收;冬天,梅花孤零零地在冰雪中含苞待放,为大自然增添一份韧性和美丽。

四、欣赏表演江南人生活情趣丰富多样,包括有音乐、舞蹈、民间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如苏州最有名的园林——拙政园内,不仅有着美不胜收的景点和建筑,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

从民间说唱到盛大的音乐演出,无不深深地捕获人们的心灵。

五、品尝美食江南风味也是独特的。

无论是苏州的小笼包、杭州的龙井虾仁、南京的盐水鸭、无锡的锡兰酥油茶、浙江的乌龙面包,都是值得品尝的。

在江南的小街小巷里,总有一些小店饱含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小店里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有时候,只需要到江南一处小餐馆坐坐,品尝当地的小吃美食,就能领略到江南人的热情和友善。

江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美好记忆。

当人们沉浸在丹青妙手、飘逸曲舞、喝着香甜的茶,品尝着美味佳肴之中时,那才是真正的江南。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地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地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地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地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地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地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地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地土地地热爱之情.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地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地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地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地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地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地“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地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地石林、千姿百态地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地“三江”并流,江狭水凶地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地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地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地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地神奇之地.美丽、富饶地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地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个国家级风景区,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米终年积雪地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地原始森林,险峻深邃地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地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地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地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地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地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地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地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地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地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地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地.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地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地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地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地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地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地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地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地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地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地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地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地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地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地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地幽远地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地孩子,长到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地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地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地祭祀方式.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地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地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地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地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地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地普遍地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地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地信仰具有悠久地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地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地宗教活动之一.。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 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 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 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 ……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 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 合院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
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 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 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 ,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
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 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 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 界称为式有两种:一:砖
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 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 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 、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 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 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 、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 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绿





(四)台基
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 后不会沉降塌陷,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 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因此,建筑 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 “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台基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根据建筑物的级别而有 不同。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 式。它是用集合住宅的方式, 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 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 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凝聚 力。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 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 式上的承袭。土楼和现代宿舍 建筑类似,但又具有现代走廊 式宿舍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 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 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的 典型地段,与城市空地、绿地、 立交桥、高速公路、社区等等 典型地段拼贴。这些试验都是 在探讨如何用土楼这种建筑类 型去消化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 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 地。由于获得这些土地的成本 极低,从而使低收入住宅的开 发成为可能。土楼外部的封闭 性可将周边恶劣的环境予以屏 蔽,内部的向心性同时又创造 出温馨的小社会。将传统客家 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 结合在一起,更标志着低收入 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 的视野。
磁器口
巴渝民居
文化村镇/ 人造旅游 景点
开平 镇北堡
广东省江 门市 宁夏银川
侨乡 军事要塞
开平碉楼 月亮门等
岭南民居 西北民居
世界文化 遗产 影视城/人 造旅游景 点
一、 传统汉族村镇的民居保护及村镇发展
• • • • •
优秀的传统汉族民居,完整、典型、可观 在继承中保护民居古建 展现民居建筑之精巧,地方文化之丰富 地方政府大力整治 典型案例:同里 /甪直/周庄,苏州,江苏省
客家民居
世界文化遗 产
名称 乌镇
位置 浙江省嘉 兴市桐庐 市 浙江省东 阳市横店 镇 安徽省黄 山市黟县 江西省上 饶市婺源 县 湖南省岳 阳市岳阳 县 湖南省湘 西州永顺 县
村落类型 汉族水乡 村镇 汉族村镇
民俗
民居
民居类型 江南民居
现状性质 文保单位
浙江民俗: 江浙分府 中元河灯 等清代民 等 居 秦王宫/明 清建筑/等
确定了禁止随意拆除或改建,“保护优先”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 采取措施吸引原住民留在古城范围内居住,在不损害古城遗址的前提下开 展经营活动; 政府组织文艺演出,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宣传保护古城的重要意义。
丽江古城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2 村镇发展制度与模式: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等; 创新体制,搭建合理的管理架构和资金筹集平台; 1 2 3 4 5 6 实施古城全面修复工作 实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实施古城内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程 实施古城水资源保护工程 实施古城美化工程 实施古城民风民俗保护工程
3 空房空地利用项目
4 公共环境建设项目
污水处理,灯光亮化, 建设体育活动设施
苏州地区传统江南小镇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5 客栈建设项目 古镇区居民腾出住房,出现私人运作的民居客栈 6 公房维修项目 7 房产开发项目 8 示范性项目:鱼行桥168号低成本住宅改造
类似性质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还有:
类似性质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还有:
1 继承传统文脉的手法:a.通过对传统建筑空间的显性的实体及隐性的空间组织序列的利用,达到赋予传统建筑新的意境; b.北京菊儿胡同将传统四合院的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与楼房单元相结合,组成住户居住的基本单位; c.借鉴了江南传统民居明朗亲切的色调,带给北方民居形式一抹来自水乡的清新秀丽; 2 更新与创造传统文脉的手法:a.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胡同- 院落体系,维持了原胡同 - 院落体系 b.新改造的菊儿胡同四合院结合新材料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把儒家“天人合一”的思 想贯彻其中,实现了场所精神位的回归
丽江古城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3 民族特色发展与保护: 1 制定优惠政策,方便原住居民; 2 修复名人故居及重要历史建筑; 3 鼓励和奖励当地居民穿着本民族服装服饰进行文化类旅游活动
类似性质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还有:
三、古代边贸/码头/渡口/的民居保护及村镇发展
• • • • •
典型的边贸/码头/渡口,结合商路/边关/航运文化 重点保护特色民居古建 重点展现相关文化,同时展现地方文化 地方政府大力整治 典型案例:磁器口镇,沙坪坝区,重庆市
现存大量传统民居的村镇曾经是:
1 普通汉族村镇 2 少数民族及族群村镇 3 边关商埠,码头渡口,军事要塞
现存大量传统民居的村镇包含以下几类:
1 世界文化遗产单位
2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3 文化村落 4 影视城/人造景区
名称
碛口镇
乔家堡村
位置
山西省吕梁 市临县
山西省晋中 市祁县
村落类型
边贸小镇; 黄河渡口
案例四:一舍山居(北京,大料建筑, 2016)
基地离京挺近,开车一个来小时吧,不会在路上耽搁太久,可以经常在热闹的城市生活和闲静的隐居生活间摇摆。这里环 境还成,虽没有极致景色,但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就在边上,可以发现所谓上风上水的皇陵宝地确有神奇之处,城 里雾霾爆表,这里蓝天依旧。 。
案例五:土楼公舍(佛山,都市实践, 2008)
汉族平原村 镇
民俗
民居
明清民居
民居类型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
现状性质
文化村落
文保单位, 博物馆
山西民俗
乔家大院
张壁村 党家村 滦州镇
山西省晋中 市介休市 陕西省韩城 市 河北省唐山 市
汉族平原村 山西民俗 镇/军事要塞 黄土高原村 镇 汉族平原村 镇 陕西民俗 河北民俗: 祭火大典,皮 影,评剧, 剪纸
张壁古堡等 明清民居 滦州古城
1 2 3 4 5 6 7 8
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风景建设项目 空房空地利用项目 公共环境建设项目 客栈建设项目 公房维修项目 房产开发项目 示范性项目:低成本住宅改造试点
苏州地区传统江南小镇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1 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2 风景建设项目
修复古代桥梁,疏浚传统水系,保护古树名木
苏州地区传统江南小镇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磁器口镇码头及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磁器口优势和特色 1 川东地区长江码头,特色文化突出; 2 距离重庆主城区距离近,大城市带动作用明显; 3 小镇格局反映地方特色。
磁器口镇码头及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自清末以来,磁器口一直是重庆繁华的码头之一,从早到晚,过往商旅川流不息,,被誉 为”小重庆“。这种繁荣,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脑海中。当年流传一首民谣: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来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 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指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 灯、汽灯,经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闪烁。 1958年,码头移至汉渝路,磁器口过去水陆码头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逐渐消失。为 了保存这片蕴藏丰厚历史和文化的遗迹,政府采取培修和恢复明清建筑风格进行开发,将 磁器口古镇建设成为了民俗文化街区景点。1997年,重庆新发行的一套《最后的回忆》地 方磁卡,与解放碑、通远门、临江门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码头。
湖南民居
文保单位
芙蓉镇
少数民族 村寨
土家族民 居
文化村落
名称 和顺古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位置 云南省保 山市腾冲 市 云南省丽 江市古城 区大研镇 贵州省黔 东南苗族 侗族自治 州雷山县 四川省成 都市双流 区
重庆市沙 坪坝区
村落类型 边贸小镇、 古代商埠; 少数民族 及汉族村 镇 少数民族 村寨群
民俗
民居 八姓宗祠 等
中国传统民居民俗
Xxx 20140205xxxx Xxx 20140205xxxx 指导老师:丁XX
案例选择 :
1 全国范围内通过保护,发展,传承本地民居,结合地方 文化取得发展成就的村落,村寨,镇等; 2 全国范围内通过吸收传统民居精髓的优秀设计案例。
传统民居
名镇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
• 1990年后开始,起步较晚 • 逐步从文物保护单体建筑到村镇乡土整体性保护 • 《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 碛口宣言》
苏州地区传统江南小镇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苏州地区传统江南小镇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
同里大事件: 1982年 江苏省唯一的省级文保单位 1995年 江苏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2001年 民居 退思院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 2000年 委托同济大学编制历史名镇保护规划:物质遗产,古镇 格局和风貌景观
横店镇
影视城/人 造旅游景 点 皖南民居 世界文化 遗产 文保单位
宏村、西 递 江湾、篁 岭、李坑
汉族南方 村镇 汉族南方 村镇
宏村古民 居等明清 民居 皖南民俗: 明清民居 晒秋节, 傩舞等 上新屋、 石大门、 潘家冲等 民居 土家族民 俗:毛古 斯舞等 土司行宫 等土家族 民居
皖南民居
张谷英村
汉族南方 村镇
民居类型 西南民居
现状性质 文化村镇
丽江古城
纳西族民 俗:东巴 音乐等 苗族民俗
木府(丽 江世袭土 司木氏衙 署)等 吊脚楼等 苗族民居
西南民居
世界文化 遗产
西江千户 苗寨
苗族民居
文化村落
黄龙溪
汉族村镇、 四川民俗: 明清民居 古代商埠 茶文化
内河港口 重庆民俗: 古码头等 巴渝文化
川蜀民居
文化村镇
山西民居 陕西民居
文化村落 文化村落 人造旅游景 点
甪直,同里
江苏省苏州 市
汉族水乡村 镇
江苏民俗: 保圣寺等清 民谣,宣卷, 代民居 地方舞蹈 江苏民俗: 茶文化 沈万三故居 等
江南民居
文保单位
周庄
江苏省苏州 市昆山市
汉族水乡村 镇
江南民居
文保单位
永定土楼
福建省龙岩 市永定区
客家村镇
承启楼(客 家土楼)
类似性质的民居保护和村镇发展还有:
二、传统少数民族及族群村镇的民居保护及村镇发展
• • • • •
优秀的少数民族民居,完整、典型 在继承中保护民居古建 展现少数民居建筑特色,民族文化特色 地方政府大力整治,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水平 典型案例:丽江古城,丽江,云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