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基本知识(2)
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内容摘抄

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内容摘抄森林消防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了解森林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措施,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火源防范、火灾报警、初期扑救等几个方面,摘抄关于森林消防安全的重要知识。
1. 火源防范在森林中,合理防控火源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火源防范措施:(1)禁止乱扔烟蒂:烟蒂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常见原因之一,每个人都应养成不乱扔烟蒂的良好习惯。
(2)禁止野外用火:严禁在森林中进行野外做饭、生火等行为,尤其是在干燥季节更要提高警惕。
(3)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而且对动植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切勿违规操作。
2. 火灾报警当发现森林中出现火灾迹象时,及时报警是保护森林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火灾报警方式:(1)拨打紧急电话:掌握当地应急电话号码,一旦发现火灾,立即拨打相关电话报警,并提供准确的火灾位置信息。
(2)使用应急信号: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大声呼喊、吹哨等方式发出求助信号,引起他人的注意。
(3)寻找自然高地:在火势蔓延较慢时,可以寻找离火场较远但视野较好的位置,用旗帜、火炬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3. 初期扑救初期扑救是指当森林火灾刚开始时的紧急处置措施,有效的初期扑救能够将火势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初期扑救方法:(1)用土埋掩火源:当发现小火苗时,可以用泥土、砂土等将其埋掩控制住,并定期巡视防止复燃。
(2)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果被浓烟包围,应及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有害物质。
(3)用湿毛巾或水湿化被躯干:若身上被火焰侵袭,可以使用湿毛巾或将身体躺倒在有水的地面上,以保护自己免受烧灼。
4. 防范森林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森林火灾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范措施:(1)保护森林生态:积极参与森林保护活动,不乱砍乱伐,合理开展绿化造林,保护森林生态平衡。
森林防火基本方法及防火安全常识

森林防火基本方法及防火安全常识森林防火是指对森林进行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工作。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森林防火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将介绍森林防火的基本方法和防火安全常识。
一、森林防火的基本方法:1. 防火道路和防火带的建设:在森林和山区的周边建设防火带,清除带状地区内的枯落物和干燥植被,确保防火带的清理率达到指定要求。
此外,还要建设防火道路,以便消防车辆进入森林并进行扑灭火灾。
2. 森林巡查和监测:加强森林防火巡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火源和火险,采取相应措施。
巡逻人员要熟悉森林地理特点,正确判断火情,及时上报和处置。
3. 设置警示标志:在森林入口和重要位置设置防火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森林防火工作。
标志上应包含防火安全知识,提醒人们注意保护森林。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森林防火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森林防火的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森林防火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森林。
5. 引导合理利用火源:合理利用火源是森林防火的重要环节。
人们在野外用火时应注意保护火源,确保火源不外泄,防止火灾发生。
6. 建立扑火队伍和装备:建立专业的扑火队伍,配备先进的防火器材,提高灭火效率。
并组织进行系统、科学的扑火培训,让扑火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7. 划定禁烟区和禁火区:在森林里划定禁烟区和禁火区,并设置相应的标识。
禁止在这些区域吸烟和进行火种燃烧活动,确保森林安全。
8. 加强火源监管:严格监管和管理火源,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火灾的概率。
加强对露天焚烧、野外烧猪草地等火源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燃烧行为。
二、森林防火的安全常识:1. 不要将烟蒂乱丢:吸烟时不要将烟蒂乱丢,确保烟蒂完全熄灭后再丢弃。
最好使用可熄灭的烟蒂收纳盒。
2. 不要在森林里野炊:不要在森林里生火野炊,避免引发火灾。
如果确实需要野炊,应选择专门设立的野炊区域,并注意火源的安全。
3. 禁止焚烧枯落物:禁止在森林内焚烧枯落物和垃圾,防止火势蔓延。
4. 遵守灭火器材使用要求:熟悉并掌握常见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要求。
森林防火 消防安全知识

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知识森林防火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在森林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
一、森林防火基本知识1. 森林火灾的成因森林火灾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雷击、自燃和疾病虫害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烟火、焚烧、林业生产等。
2. 森林火灾的传播途径和速度森林火灾的传播速度和途径取决于周围环境、天气条件、地形等因素。
火势蔓延速度往往非常快,火苗可在数秒内蔓延数百米,火焰高度也可达数十米。
3. 森林火灾的危害森林火灾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极大。
它们不仅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还会造成大量植物和动物的死亡。
此外,森林火灾还会引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人类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4. 森林火灾的防控措施森林防火工作包括预防、监测、扑灭和后期处理等环节。
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积极的落叶和干枯的木质物,设置防火道和防火带等;监测森林火灾的手段主要包括空中和地面巡逻,使用监测设备等。
扑灭森林火灾的主要手段是人工扑灭、机械作战和技术支持等。
后期处理主要包括清理火场、种植植被和恢复生态环境等。
二、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1. 建立火源预警网建立火源预警网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观察、巡逻、监控等手段,及时发现并报告火源,防止火灾的发生。
2. 清理可燃物定期清理森林中的积极落叶、干草和干枯木质物等可燃物,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 设置防火道和防火带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设置防火道和防火带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防火道是指在森林中开辟的宽度一定的道路,通过这些道路可以及时阻止火势蔓延和人员疏散。
而防火带是指在森林周边设置的一定宽度的无植被区域,用来阻止森林火势蔓延。
4.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火灾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并学会防火技巧和基本的火灾应急措施。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森林防火是指对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进行预防和控制火灾的一系列活动,是保障生态环境、人类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下面是森林防火基本知识:一、火灾危害1.草木枯败:高温火灾会直接烧毁森林植被,导致植被枯败,无法复原;2.生态环境恶化: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受灾区域内生态系统将几年、甚至几十年无法恢复原有较好的生态状态;3.生命财产安全:人身、财产以及野生动植物都面临火灾威胁,容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4.资源浪费:若长时间饱受火灾侵袭,所积累的森林资源将无力输出,造成资源浪费。
二、火灾原因1.自然原因:雷击、干旱等天气状况;2.人为因素:野外烤肉、野外用火、烟草、火柴、烟灰等现象;3.不可避免的事故:例如因机械故障、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火灾。
三、防火措施1.全面排查环境:以发现火灾隐患为目标,对当前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度排查;2.划定防火安全带:在森林、草原等易燃易爆场所划定安全带,进行有效防火;3.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了解天气状况,掌握极端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制定应对策略;4.宣传人民群众:为了提供人民群众的防火知识水平,加强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计划,宣传防火知识非常重要;5.设置牌标:在山林草原中,设立“禁止用火”“火源未控制严禁入内”等牌标,提醒人们远离火源;6.火源防范:对于火源如烟草、火柴、烟灰施行摆放和处理失当的后果,重点防范这些易引起火灾的措施。
四、扑灭火灾1.火灾的类型:指对火灾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判断,并判断火势的演变趋势;2.火源控制:立刻控制和挽救被火焰烧伤的对象,争取时间进行扑灭火源;3.大型灭火设备:利用消防车、水源等大型专业消防设备进行扑灭火源;4.手工灭火:利用冷却灭火、铲土撇水灭火等方式进行手工灭火。
以上就是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森林防火基本知识第一章林火基础理论第一节森林燃烧1、森林燃烧森林燃烧也就是林火,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
森林中的可燃物,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发光发热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2、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即:热源或称火源)。
三者构成燃烧三角。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项燃烧就会停止。
3、林火可以造成资源的破坏,可以造成动植区系的破坏,可以引起水土流失,污染大气等。
(1)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燃烧称为森林火灾。
(2)计划烧除。
计划烧除就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为达到预期的森林经营目的有计划的用火。
第二节林火发生的三个条件林火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森林可然物,火险天气和火源。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火险天气也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如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小、风大、长期干旱等。
火源是发生林火的关键因素,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
在通常情况下,发生林火的最低能量来自森林的外界。
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然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可燃物自燃等。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要火源。
有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人为火源引发的林火在世界各国都占有很大比例。
第三节林火行为森林防火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国家关于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法律;各地有关森林防火的法规。
四是森林防火的先进典型和火灾典型案例。
(3)宣传教育的形式: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广泛、深入,群众喜闻乐见,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
政府发布森林防火命令、指示,领导发表讲话、文章具有权威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具有及时性;在交通要道和重点林区建立森林宣传牌、匾、碑等,具有持久性;印制森林防火宣传单、宣传手册,举行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一条街、宣传周活动,具有群众性;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悬挂森林火险等级旗和防火警示牌,对一切进山人员宣传,具有针对性。
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知识宣传

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每年夏季,森林火灾频频发生,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的认识,加强火灾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些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知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自身安全。
一、森林火灾的危害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区域内发生的火灾,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首先,火灾会破坏森林植被,使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和食物来源,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火灾释放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火灾会造成土壤的侵蚀和退化,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
最重要的是,森林火灾还会威胁居民的安全和房屋的破坏,给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二、森林防火原则1. 预防为主:预防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核心,只有预防才能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公众应加强对火源的管理,禁止乱丢烟蒂、使用明火等行为。
同时,应加强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如设置防火带、防火墙和消防通道等。
2. 管理有序: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火灾风险的最小化。
同时,要加强对森林的巡视监测,及时发现火情,以便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3. 应急救援:当火灾发生时,及时做好应急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各级消防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协调救援资源,同时与公众保持紧密沟通,让大家了解火灾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
三、消防安全措施1. 提高自身防火意识:公众应提高防火意识,增强火灾防范能力。
在森林区域内,不要随意扔烟蒂,不使用明火和高温电器等。
游客在森林旅游时要注意遵守规定,不燃放烟花爆竹,不野炊和露营。
同时,要尊重自然环境,不损坏和乱丢垃圾。
2. 掌握基本的灭火技能:灭火器的正确使用可以在火灾初期阻止火势蔓延。
公众应学习基本的灭火技能,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平时要经常检查灭火器的有效性和操作性,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使用。
3. 积极参与防火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防火意识的重要途径。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第二节预防技术措施森林防火根本知识1. 什么是森林防火?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即对森林火灾进展预防与补救。
2. 什么叫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但凡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与扩展,烧毁森林资源,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或者造成人员伤亡的林火称为森林火灾。
3. 森林火灾分为哪几类?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森林火灾分为4类: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缺乏一公顷或者其他林地起火;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公顷以上缺乏一百公顷;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千公顷;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千公顷以上。
一般在荒山、荒地、荒滩范围发生荒火,没有造成林木损失,称为森林火情。
4.如何预防森林火灾?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就要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采取行政、法律、经济与工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
从火灾源头考虑,制止将火种带进林区,就会防止森林火灾发生。
5.如何扑救森林火灾?在了解森林火灾燃烧规律的根底上,建立严密的指挥系统,组织有效的扑火队伍,运用有效的扑火机具与灭火方法、技术,阻止林区火势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损失。
6.森林燃烧三要素是什么?可燃物、氧气与热源〔火源〕三者结合。
7.扑救森林火灾原理是什么?即破坏森林燃烧的条件。
只有消除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停顿。
8.北京市森林防火期是什么时间?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为本市森林防火期。
9.森林防火戒严期是什么时间?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3月15日至4月15日为本市森林防火戒严期。
10.森林火险等级划分及其含义是什么?森林火险等级分为一至五级,四级、五级为高火险天气。
11.森林燃烧如何分类?森林火灾通常分为地表火、树冠火与地下火三种类型。
三类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并发。
所有的森林火灾一般都是由地表火开场,烧至树冠的那么引起树冠火,烧至地下的那么引起地下火。
森林防火知识

森林防火知识森林防火知识森林防火知识(一):一、什么叫森林火灾:凡是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必须危害和损失的森林气候都称为森林火灾。
二、森林火灾的种类:根据森林火灾燃烧部位、性质和危害程度,可将森林火灾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大类。
1、地表火:最常见的一种林火,指火从地表面地被物以及近地面根系、幼树、树干下皮层开始燃烧,并沿地表面蔓延的火灾。
2、树冠火:是指地表火遇到强风或遇到针叶幼树群、枯立木或低垂树枝,烧至树冠,并沿树冠顺风扩展。
3、地下火:地下火一般容易发生在干旱季节的针叶林内,火在林内根系、土壤表层有机质及泥炭层燃烧,蔓延速度慢,温度高,持续时间长,破坏力极强,经过地下火的乔木、灌木的根部烧坏,超多树木枯倒。
三、森林防火期野外火源管理“十不准”规定:一、不准在山上烧黄蜂、烧山赶野兽。
二、不准在林区内丢烟头、火尾。
三、不准在山上烧灰积肥。
四、不准在山上烧木炭。
五、不准在山上烧香烛纸钱、放炮竹、放孔明灯。
六、不准在山边林内烧田坎、烧稻草、秸杆。
七、不准在山上玩火或烤火取暖。
八、不准使用火铳枪械狩猎。
九、不准在林区烧烤食物。
十、不准在四级以上高火险天气进入林区内炼山。
四、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
打早是指及时扑火;打小是指扑打刚刚发生的为;打了是指扑火的彻底性。
既要扑打明火,又要清理暗火,消灭一切余火。
五、扑火安全十二要素:1、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直接参与扑火。
2、扑火队员务必理解扑火安全培训。
3、遵守火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和高调度,严禁单独行动。
4、时刻持续畅通的通讯联系。
5、扑火人员需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扑火工具。
6、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天气变化,尤其要注意午后扑救森林火灾伤亡事故高发生时段的天气状况。
7、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可燃物种类及易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第一章林火基础理论林火基础理论主要阐述林火的性质、林火燃烧现象、林火行为,林火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林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它是阐述林火预防和扑救的基础。
第一节森林燃烧1、森林燃烧森林燃烧也就是林火,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
森林中的可燃物,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发光发热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森林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1)有焰燃烧:在点燃后,能挥发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产生火焰,也称为明火。
(2)无焰燃烧:在燃烧时,不能挥发出足够的可燃性气体,不产生火焰,也称为暗火。
2、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即:热源或称火源)。
三者构成燃烧三角。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项燃烧就会停止。
3、林火的两重性。
林火具有害和有益两重性,火可以造成资源的破坏,可以造成动植区系的破坏,可以引起水土流失,污染大气等。
但火可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可以维持景观的多样性,可以改善某些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开花、结果、产脂、更新等等。
我们要限制火对森林有害的一面,利用火对森林有利的一面。
(1)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环境、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燃烧称为森林火灾。
(2)计划烧除。
计划烧除就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为达到预期的森林经营目的有计划的用火。
第二节林火发生的三个条件林火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森林可然物,火险天气和火源。
1、森林可燃物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物质基础。
2、火险天气在森林可燃物和火源具备的情况下,林火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火险天气,一般来说,火险天气也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如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小、风大、长期干旱等。
3、火源火源是发生林火的关键因素,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
在通常情况下,发生林火的最低能量来自森林的外界。
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然(如泥炭自然)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可燃物自燃等。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要火源。
有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人为火源引发的林火在世界各国都占有很大比例。
第三节林火行为林火行为也就是林火的特性,即林火从着火开始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性。
林火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有林火的蔓延速度,林火强度、飞火、火旋风、火爆及林火种类。
其中林火蔓延、林火强度是衡量林火行为的2个主要指标。
1、林火蔓延森林着火后,向四周不断蔓延和扩展。
蔓延的本质是热传播。
(1)热传播的方式有三种: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
(2)林火蔓延形状。
林火蔓延主要决定于风和地形。
在地形平坦而又无风时,火向各个方向等速蔓延,其形状近似圆形。
风向较稳定时,火蔓延形状为长椭圆形,当风向不稳定时,呈小角度(30°—40°)摆动,火蔓延多呈扇形。
当遇到地形起伏时,火在谷地间蔓延缓慢,而在山的侧脊蔓延快,形成“V”形状。
当风向改变时,原来的火翼或火尾有可能变为火头。
当火场较大且地形较复杂时,火场的最终形状多呈鸡爪形。
2、林火强度林火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火线长度上能量释放的量。
林火强度可分为低、中、高3种强度。
通常认为低强度的火,其火焰高度为0.5—1.5m;中强度火,其中火焰高为1.5—3m;高强度火,其火焰高度为3m以上。
3、对流柱燃烧时产生的热空气垂直向上运动,四周冷空气补充产生对流热,加之火场有部分热能变为动能,推动热空气上升,这样在燃烧区域的上方形成一个升起的烟柱。
(1)飞火燃烧物在强风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传播到火线前方,产生新的火点,称之为飞火。
有时飞火的距离可达到几公里,十几公里或更远。
(2)火旋风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热的不平衡而使火呈快速旋转式向前蔓延,称为火旋风。
一般在山地比平原上发生火旋风多。
(3)轰燃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条件下,由于沟谷两侧的高坡徒,当一侧森林燃烧剧烈,火强度很大时,所产生强烈的水平传递(主要是热辐射)容易到达对面的山坡,当对面山坡接受足够热量,会突然产生爆炸式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轰燃。
(4)林火种类林火通常划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3种类型。
第四节林火时间与地理分布1、林火时间分布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及一天中不同时刻林火发生不同。
(1)季节变化在一年中,同一地区,由于不同季节气候条件和植被特点不同,森林火灾的发生随季节而变化。
防火期:指一年中具备森林火灾发生条件(主要是气候和植被)需要进行有组织地防火的各时期。
防火期亦谓火灾季节。
不同气候区,防火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通常可持续几个月或更长。
(2)日变化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由于温度、湿度、风等气象因子变化不同,林火发生不同。
大致可划分如下几个时段:地方时10:00—14:00时,最容易发生火灾;14:00—18:00时,较容易发生火灾;18:00—21:00及7:00—10:00能发生火灾;21:00—7:00时,很少发生火灾。
一天中火灾的发生除与气象因子变化密切相关外,还与人们活动有关。
容易发生火灾的时段也是人们活动频繁的时间。
2、林火地理分布林火的地理分布主要表现在纬度变化不同森林火灾发生不同。
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一般不发生火灾。
随着纬度增加为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森林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降雨量集中在湿季,干季为火灾季节。
随着纬度的又增加,则为温带气候,森林为针阔混交林,夏季多雨湿润、冬季积雪,火灾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春季火灾危险较严重,一般大的森林火灾都是在春季发生的。
第五节气象因子与林火林火气象因子是形成林火气象规律的关键要素。
气象因子种类繁多,现仅就林火密切相关的几个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简要介绍。
1、气温.气温的高低是随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的强弱而改变的。
太阳辐射是指地球接受来自太阳的电磁波能量,主要是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
通常气温是用来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指距离地面 1.5m高处的空气温度。
气温常用摄氏度表示(℃)。
每天气温以日出前最低,午后两点左右为最高。
温度直接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日最高气温往往是某一地区着火与否的主要指标。
气温升高能加速可燃物的干燥,使可燃物达到燃点的所需热量大大减少。
2、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
气温增高,相对湿度就减少;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就增大。
因此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即出现在清晨;有一个最低值,即出现在午后。
通常林区处在高火险天气时,相对湿度小于30﹪以下。
3、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体或固态水的滴粒称为降水。
降水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量,特别是死可燃物。
据调查,月降水量超过100㎜时,一般不发生火灾,即使发生也会降低火势或使火熄灭。
4、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称为风。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距离。
风是影响林火蔓延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子。
风不仅能加速可燃物水分蒸发而干燥,补充火场的氧气,同时增加火线前方的热量,使火烧的更旺,蔓延得更快。
在连旱高温的天气条件下,风是决定发生森林大火的最重要的因子。
第六节地形与林火1、坡向对林火的影响不同的坡向受太阳的辐射不一。
南坡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大于北坡,偏东坡上午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大于下午,偏西坡则相反。
即南坡吸收的热量最多,西坡要大于东坡,北坡吸收的能量最少。
南坡的温度最高,可燃物干燥、易燃。
2、坡度对林火的影响不同坡度,降水停滞不一样,陡坡降水停留时间短,水分容易流失,可燃物非常容易干燥;相反,坡度平缓降水停留时间长,可燃物湿,不容易干燥,不容易着火和蔓延。
火在山地条件下蔓延与坡度密切相关,坡度愈大,火的速度蔓延的愈快,相反,坡度平缓火蔓延缓慢。
3、海拔高度对林火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气温变化,同时影响降水。
一般海拔愈高,气温愈低,形成不同植被带,出现不同火灾季节。
4、坡位对林火的影响在相同的坡向和坡度条件下,不同坡位的温湿状况、土壤条件、植被条件不同。
从坡底到坡腹、坡顶,温度由高到低,土壤由肥变瘠,植被由茂密到稀疏。
其气温变化也较为复杂。
高山,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5℃左右。
其中小山地,山顶受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风速较大,夜间地面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小。
凹地则相反,气流不通畅,白天在强烈的阳光下,气温急剧增高,夜间冷气流下沉,谷底和盆地气温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大。
一般性况下,坡底的着火日夜变化较大,白天强烈,夜间较弱。
坡底的植被,一旦燃烧,其火强度很大,顺坡加速蔓延不易控制。
坡顶的林火日夜变化较小,其火强度较低。
5、地形风对林火的影响(1)山风和谷风山坡受到太阳照射,热气流上升,就会产生谷风,通常开始于每天早上日出后15-45分钟。
当太阳照不到山坡时,谷风消失,当山坡辐射冷却时,就会产生山风。
(2)峡谷风若盛行风沿谷的长度方向吹,当谷地的宽度各处不同时,在狭窄处风速则增加,称为峡谷风。
峡谷地带是扑火危险地带。
(3)渠道效应如果盛行风向不是垂直于谷长的方向,可发生“渠道效应”使谷中气流沿谷的长方向吹。
在扑救森林火灾和计划烧除时,不仅要注意主风方向,更要注意地形风。
(4)鞍形场涡流当风越过山脊、鞍形场,形成水平和垂直旋风。
鞍形场涡流带常常造成扑火人员伤亡。
第二章森林火灾预防森林火灾:凡是失去控制,在森林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称为森林火灾。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森林火灾预防是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的先决条件,是一项群众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林火预防必须坚持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不断提高、强化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坚持依法治火,严控火源,同时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防火设施设备建设,采取各种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努力提高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
第一节防火行政管理1、组织机构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森林防火条例》第四条规定,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防火工作列为重要任务,实行统一领导,综合防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指挥部总指挥,有关部门和当地驻军领导为指挥部副总指挥、成员。
森林防火指挥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2)护林队伍根据需要,经过批准,可设立防火检查站、边界森林防火联防站。
在重点林区,建立专业扑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