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100题带答案版精品资料
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

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16、海阔凭鱼跃,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文化常识以下88道题为常考文学常识及平时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文学常识贵在积累,必须持之以恒。
文学经典能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节省的大家的时间,现整理了常考的100道文学常识题,快来一起做一做吧!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文学常识100试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100试题及答案1.琵琶本名为“批把”,这个名称来源于演奏琵琶的方式。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元宵节。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
4.男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应该在外。
5.黑色在京剧脸谱中一般表示忠耿正直。
6.浑水摸鱼不属于《三十六计》。
7.“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卧具。
8.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最合适的是XXX。
9.XXX近来的喜事是妻子生了个男孩。
10.一仞约相当于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孤舟蓑笠翁,独钓XXX”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12.破釜沉舟的典故与XXX有关。
13.《百家姓》中没有XXX这个姓。
14.“净”是京剧中的男角。
15.“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16.如果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稿费应该是100元。
17.表示顺序的第五位常用的字是戊。
18.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
以下哪个典故最能体现这一特点?(A)“白马非马”或(B)“指鹿为马”?19.古代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是在傍晚。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C)是指酒。
22.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是指XXX。
23.文学史上被称作“XXX”的是XXX和谁?(B)是XXX。
24.“XXX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XXX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是黄河流域。
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
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是众多宫殿。
28.XXX的原型是XXX。
29.唐代诗人XXX“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30.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十个字。
31.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圆明园。
32.“水”字属于象形字构成方式。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100及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关于巴金的小说《家》,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小说中,觉新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
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B. 小说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
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民的真挚的爱。
C. 因有谣传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于是大公馆里除了觉新这一房人,其他人都投亲靠友避开去了。
D. 《家》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作品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 古人纪年,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为干支纪年,“岁在癸丑”为帝王纪年。
C. 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D.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等。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B. “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C.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 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缤和皇子公主等。
4.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句话来打发自己的思归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A.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D.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中华传统文学常识100题(含答案)

中华传统文学常识100题1、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B、中午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A、文章B、画作C、乐曲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 )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象形字B、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 )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 )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 )A、干B、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 )A、花旦B、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A、上古B、崇尚C、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孔子和孟子B、老子和庄子C、汉高祖和汉武帝D、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天文、地理、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孔子、孟子、老子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A、阴文印B、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A、鼓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弟子规》B、《三字经》C、《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A、十五岁B、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能B、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A、面部表情B、舞蹈动作C、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A、晚春B、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文学常识贵在积累,必须持之以恒。
文学经典能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老师为了节省的大家的时间,整理了常考的100道文学常识题,快来一起做一做吧!01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16、海阔凭鱼跃,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文化常识以下88道题为常考文学常识及平时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文学常识贵在积累,必须持之以恒。
文学经典能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
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备考: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答案: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C【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答案A“左迁”必是降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0.【答案】D。
【解析】皇帝的庙号。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5.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16.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
十二时辰制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A.陛,是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