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的现代意义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其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深受历代学者推崇。
中庸思想强调“中道”,即追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境界,以及实现“诚信”、“忠恕”、“中和”等价值观念。
这种思想方法论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对现实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思想的方法论蕴意体现在对待问题和处理事务的态度上。
中庸思想主张“中和”的方式,即在面对问题时,要坚持中庸之道,既不偏激,也不轻浮。
在处理事务时,要坚守中庸的原则,不积极也不消极,不急躁也不犹豫。
这种“中和”的方式,体现了一种稳健和克制的态度,使人更容易达到理性和明智的决策。
中庸思想注重“诚信”和“忠恕”的重要性。
对于诚信,中庸思想认为诚信是处世立身之本,只有诚信才能树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信任危机和道德沦丧问题,中庸思想的“诚信”理念正是对这一现实的一种警示和规范。
中庸思想还强调了“忠恕”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要对别人宽容和包容。
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注重“兼爱”和“中正”的思想。
中庸思想提倡人们要“兼收并蓄”,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包容和理解他人,不要偏执和片面。
这种“兼爱”的理念,正是对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和对立分裂的一种有益的思想引导。
中庸思想还强调了“中正”的重要性,即要坚持公平、公正和公道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当代社会中,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的问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关切,而中庸思想的“中正”理念恰恰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重要回应。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稳健、平衡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认为,人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做事,才能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天地和谐共处。
中庸思想的方法论,也是关于如何达到中庸之道的方法论。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了“辨明是非”的重要性。
辨别事情的是非轻重,遵循正义之道是中庸思想的核心。
其次,中庸思想要求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做到不张扬、不虚浮,不追求虚名和虚誉。
第三,中庸思想指出了“稳定恒久”的道理。
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庸思想主张要稳定心态,保持平衡,以求长久发展。
最后,中庸思想强调了“改正缺点”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有缺点需要及时改正,这是中庸思想的一种精神。
中庸思想方法论的蕴意是很深刻的,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工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现实中,中庸思想对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特别意义:首先,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拥有一种正直、谦虚和公正的待人态度。
在一个人人都力求超越他人,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践行中庸思想,才能保持社会平衡和和谐。
其次,在职业生涯中,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态度。
在职场上,我们会碰到各种挑战和竞争,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不偏不倚地应对各种情况,不被情绪左右,保持稳定心态,最终实现个人职业成就。
第三,在家庭生活中,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家庭和个人的关系。
家庭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小社会,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中处理好各种争执和矛盾,让家庭更加和睦、温馨。
最后,在自我提升中,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不断进取的品质,并推进自我成长。
中庸思想主张要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做到稳健发展。
同时,中庸思想也提倡平衡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均衡发展。
论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总第93期)J0um l0f t Il e P an y s ch∞l of C Pc办engzl l伽M unj ci pal c om Il l it te e N o.3,2008(s岫,93)文史哲研究论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张彦杰,刘振峰,余迎(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其追求的适度、动态平衡和人的道德境界的崇高,是对自我和世界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中庸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动态平衡;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670l(2008)03—0144—02中庸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阐述极多,但大多是将中庸从静止的、单一的、片面的层面进行理解和把握,没有从动态的、运动的层面去思考,导致认识上的片面和单一,无法解释孔子何以称“中庸”为“至德”。
我们认为,中庸乃是孔子综合自然之规律而总结并倡导的哲学思想,即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阴阳平衡与相互矛盾运动调和之规律。
任何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无论当前呈现何种形态,最终将在矛盾运动中调和至相对中性状态。
中庸强调的是构成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因素在自身的运动变化中保持与其他因素的平衡关系,即保持动态平衡。
一、中庸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庸思想来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尚中思想。
“中庸”这个概念由孔子首倡,首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从字面上看,“中庸”由“中”和“庸”两个概念合成。
“中”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和道德观念,最早出现于商代遗文《尚书盘庚》里的“各设中于乃心”。
所谓中,顾颉刚先生认为指“中正”,壬世舜先生译为“正道”。
《说文解字注》将“中”解释为:一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
”据《史记》记载,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并将其作为传位的受命辞。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此。
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宋代朱熹先生对《中庸》极为推崇,并对其加以注释、编辑和整理。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民众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某一个度都会使得其反。
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
采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依旧有其非凡的现代价值,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和影响。
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试论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我国的四书五经中,《中庸》为其中之一,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可谓中国人的灵魂。
胡适以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戴逸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中,“首先是儒家的中庸”。
毛泽东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亚里士多德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我历朝历代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中庸思想释义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首句三句话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这三句话是要人知道性、道、教都是“本于天而备于人”的。
本于天是指根源于天,来源于天,备于人是指具备于人身之内。
用当代新儒家的话说就是超越而内在。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样就把道与性密切联系出来,天命一性一道,自然而然的推出,逻辑性很强。
通过中庸之道把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三者本是同一个道。
从而把中道提高到宇宙的根本法则的高度。
二、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一)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极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论孔子中庸思想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中庸思想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作者:陈思思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3期摘要: 孔子追求中庸的理想人格。
中庸人格具有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
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子的阐述下有特殊的用意,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孔子中庸思想“和”一“中庸”一词出现在《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奉“中庸”为“至德”。
在孔子看来,中庸难求,不仅需要公心,而且需要经验和智慧,守经行权,故很少有人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毫无偏失。
孔子期望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提升人格境界。
细细体味,“中庸人格”有着如下三种特质。
(一)执两用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故两者都不可取。
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中诠显中庸思想的语言比比皆是,又如子夏为宰于莒父而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处理事情怠慢拖拉不行,过于求快亦是有害的,要成就大事就要执守“中庸之道”,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时期的大夫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晏婴发挥了史伯的观点,提出了“和与同异,否可相济”。
孔子发展完善了史伯以来关于“和”与“同”的思想,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一、导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庸之道被誉为礼仪教化的核心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中庸之道敦促我们以恪守中道、避免极端、保持平衡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塑造我们作为人的品格。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方面谈谈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二、追求道德的平衡中庸之道强调在道德行为上追求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冲突,比如公私兼顾的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等。
此时,我们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均衡个体利益与社会需要,尽量平衡各方的权益,达到和谐共处,避免极端倾向的产生。
三、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中庸之道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对待他人时,中庸之道提倡亲善、尊重和宽容,不论是与家人、亲朋好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相处,我们都应该秉持中庸的精神。
不仅要做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人格,还要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以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坚守诚实与正直的原则中庸之道教导人们保持诚实与正直的品行。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正直越发显得重要。
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应该以诚实和正直为准则,诚信为本,言行一致。
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如一地坚守诚实和正直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五、推崇温和与自律的生活态度中庸之道倡导温和与自律的生活态度。
不论是对待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应保持适度的追求。
生活中,我们应该适度享受物质的满足,但也不宜陷入无尽的追求和攀比。
同时,我们也应该自律,保持节制和克制,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六、塑造高尚的人格中庸之道教导我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儒学追求的不仅仅是以品行端正的人为典范,更是要在内心进行持续的修炼。
中庸的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品质,要善于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稳定。
七、结束语儒学中庸之道将人的行为和内心的修养有机结合,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庸的现代意义
摘要:本文全面概括了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指出中庸思想不仅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
挖掘中庸思想可以为今所用的有价值的涵义,然后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庸作了全新的诠释,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庸
庸是针对现实的入世进取,是积极拼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全面发展,有所作为的奋斗过程和努力实现成功的前进。
东汉郑玄说:“庸,用也。
”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样就把中庸的的内涵形而下为单一的器用层面,缩小了中庸的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庸并不是实用主义,哲学关照的是做为人何以为人,如何为人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深层面的生存之根。
中庸是哲学不是平庸和实用,胡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最初是因为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因具有时代的背景和需要而风行,但后来逐渐从西学东渐演化成了批判中庸哲学为核心的儒学的偏激的全盘西化。
中庸包含着权变思想,不是走中间路线的模式。
孟子有“嫂溺”施以援手的权变,也有讲究礼节的需求。
“中庸之道”及后世的“有理有节”都只是一个原则,怎样才能使用恰当,那是必须分别不同事物而分别对待的。
中庸的操作层面有很大的难度,需要高明的技术,甚至需要艺术性。
决不是低下的折中,调和,老好人,“乡愿”。
需要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至少中庸不走极端。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艺术,避免了杀戮和人心的混乱。
人的一生需要面对种种的抉择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境遇,稍一不慎就要走错,付出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惨重的代价。
当我们再次前进的时候一定会成熟起来,才会明白中庸的真正内涵操作决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
中庸就是避免极端。
无论从中庸偏向了它两翼上的哪一端,损失都是一样的。
但中庸的获得不是靠着消除“极”的存在,而恰恰是通过对“极”的价值的尊重与兼容。
两极间的张力是走上中庸之途的必要条件。
庄子说:“技进乎道”。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误会与摩擦其实都可以运用技术性的操作来避免和化解。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庸也是一种很高明和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合理,有利有节,有争有让,但不会一竿子插到底,片面偏执和一面倒。
中庸是一种务实的不争论的态度,是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保证不倾覆的周而复始良性循环的动态的前进。
毛泽东说:“中庸是两点论”是中允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在初期政治路线的右倾和左倾给革命造成的危害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善于总结教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创新,未来的道路也必须吸取经验教训,中庸的难以企及与此更可见一般。
文化大革命,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段时期内的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等等,还是在延续着同性质的偏离和过激,而影响了国家的方方面面的前进的顺利,可能失去了很多好的机会。
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世界,恐怖主义成了最大的安全问题,从侧面反映出西方文化的无能为力和在某些方面的失败。
中庸超越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无论是哪个民族和国家,也无论你是富翁权贵还是平民百姓,中庸都可以是日常践行的标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人需要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衡,否则就会成为追求欲望满足的机器,没有快乐和作为人的幸福,就会出现劳动工具,商品,名利对人的“异化”,在现代物质文明的高楼大厦里反而没有了自由,在人潮汹涌的海洋中却倍感孤独,甚至安全感都没有。
而一旦上升为政治路线,左倾,右倾的错误和危害便是一种灾难,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治思想和政策的失误造成的苦果,至今我们还能感觉得到。
中庸很难以把握,而且还不是一次性的运用就可以完成的。
中庸是动态的长期的一种最佳的前进状态,不是静止,固定的一个一次可以结束具体的行为客体。
毛主席在摆脱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干扰,率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丰功伟绩,但是也在和平时期,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中庸之道内含勇毅刚健之意而决不是软弱,很多文人在国破家亡之际,百折不挠,宁死不屈,如文天祥,慷慨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周易》里既有阴阳二爻不在中位时的“潜龙勿用”也有在中位即处于中庸的最佳时机的“龙飞在天”,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鼓励处于弱势的一方以柔克刚,孙子兵法也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策也”。
在现代社会,战争的作用逐步次于综合国力的较量,以核武器,信息武器为代表高科技含量的武器比战争本身更具有威慑力。
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在于,外在常态的平常,与内在的勇毅进取的完美合一。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治国理念必然不会长久。
中庸在当今中西文化的大环境下的意义在于,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文化作为生活理念。
中国文化从来不以金钱和利益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很长时间在为之奋斗,以之为人生价值,同样的作为一个生物层面的人,除了肤色不同,内在的深层文化精神也迥异不同。
中国文化更带有终极的价值追求,可以横亘千古,永不褪色,而西方则在一次又一次地在反思、在改变。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早熟文化,至少看到了这样的深层的文化差异。
正因为有中国文化的这种底蕴,无论世界经历如何的风雨艰险,中国则一直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