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_一辩稿
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猜论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首先由我来冒昧揣测对方辩友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进行立论:
第一,对方辩友可能会认为中庸之道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
认为一个人勇敢而不细心就会显得鲁莽,正直而不风趣就会显得枯燥,憨厚而缺乏情趣就会显得乏味,只有掌握中庸之道,才能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第二,对方辩友可能会认为,提倡中庸之道能够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中庸之道强调度的把握,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
在人们发生矛盾时,中庸之道让人们不要偏激,不与别人发生争执,最后将事情和平解决,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第二,对方辩友还会认为,中庸之道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的进步。
现在社会面临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关系的失衡。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方猜论,猜对与否,还请大家拭目以待。
谢谢!
结辩:。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它的解释是: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完善的啊!而我方今天的观点正是:“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值得在当今社会被提倡呢?现在就让我方带领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庸之道吧!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通俗点来说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它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含义为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需细细研读,在此我方只是一个概括的介绍,但相信各位一定已能感受到其广泛的涉及范围和正确的思想。
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庸之道似乎有着错误的理解:不知各位是否听说过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这句话,它的本意是老子鼓励人们就算环境不富裕,也要乐观地生活。
但是这句话却被现在的很多人误解成了不要有更高的追求的含义。
而中庸之道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方在此强调,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不是平庸,没有创新,甚至没有原则,也不是以为退缩,更不是阿谀奉承。
这些都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确理解。
当然中庸之道这些理论性的优点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全部原因,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庸之道对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去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面对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倒在血泊中的幼小的身躯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的人性正在一点点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
还有,全球热议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因为改革初期对树木的大量砍伐,我国现有沙漠面积174.31万平方千米,目前国土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除了在经济上带来了巨额损失,而且也使上千万的人民受到影响。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一辩,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通过调和平衡来达到和谐。
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追求更加积极有为的发展态度。
中庸之道注重平衡,但在现实社会中,有时需要打破平衡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挑战。
中庸之道强调传统和谐,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单纯追求平衡和调和可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单纯提倡中庸之道可能使我们滞于原地,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激进的措施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中庸之道过于倚重道德伦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庸之道重视的是社会秩序和和睦相处,而忽视了个体的特点和差异。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提倡中庸之道,而应当倡导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
谢谢大家。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延续一辩的观点并为大家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过于保守,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挑战。
中庸之道过于注重传统和稳定,可能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遇。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的平衡和妥协,可能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当代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单纯追求平衡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推崇4辩稿

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推广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提倡!首先,我很遗憾地指出正方立论中地几点错误:(随机应变)一,对方辩友定义中庸之道为度的正确把握,可中庸之道本身就排斥是非曲直的判断,正确和错误又何以区分?二,对方辩友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庸之道如何衡量极端与适度的界限。
度的判定每个人不同三,和谐与中庸是两个完全不能混同的概念,现在是提倡的和谐社会,但从来没有说过提倡的是中庸社会啊。
四,谈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诚然需要继承,但对于其糟粕,到底还要不要继承呢?五,对方辩友眼中的中庸之道诚然十分完美,但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事物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在世俗的实践中成了一种没有明显态度,不走极端,一味和稀泥的处世哲学。
在它不断被提倡的两千多年中,造成了国民人格上的卑怯与保守。
而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所以现在我方还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和巩固我方观点。
.一,中庸提倡的精神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符合的。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我们宁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要随波逐流步人后尘。
二、中庸之道从古至今最大的特点是,你只能去缓和矛盾,你无法去解决矛盾,孔子终其一生还是无法以中庸之道天下大同,最终统一六国的还是秦始皇,我们需要解决社会上的一系列的弊病和缺陷的本质才可进步,不是把问题缩成蚂蚁大小,问题就不见了,中庸之道只让这个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难道对方认为表面风光就可以么?一味的缩小问题,忽视问题,最后只会问题越积越多。
当高铁以遭雷劈的荒唐理由想化解危机,缓和社会,最终中庸之道爆发了民愤,欲盖弥彰只能真相大白。
可见我们都明白为了和谐而去和谐,这不是和谐,是自欺欺人!一个自欺欺人的社会难道还会进步么?三.中庸之道压抑和扭曲国人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造力。
从卢沟桥事变到侵占东北三省到华北事变一步步升级到最后的全面侵华,若不是国人秉持中庸之道一再忍让,逆来顺受,哪有长达八年的民族血汗史?换一个方式说,没有后来的民族觉醒,建立统一战线,我华夏子孙想必已经裹在太阳旗下了。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提倡是指对于好的事物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能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正确理解,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才可以提倡。
我方认为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庸之道是不应该提倡的。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1我们不能否定中庸之道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但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更要基于当下的社会。
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想要更快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突破创新,而这种突破是与中庸之道中的保守思想是相冲突的。
在社会中提倡中庸之道,导致人们作事力求中庸,那么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
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滞不前了。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这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2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中庸是道缺乏术,中庸是道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实行。
就好像告诉我们向前走,却没有告诉你走哪条路!中庸之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也正是因为中庸概念的模糊化难免会让公众的滥用和误用,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但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4中庸之道让人看到好的和谐的一面,而无视矛盾冲突,这样暂时的幸福感真实可靠吗?中庸之道所提出的是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零矛盾的社会,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存在矛盾的一面,这就是掩耳盗铃的表现,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
辩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一辩稿】

【一辩:破题立论】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
所谓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不求改变谓之庸。
然而,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
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中庸之道是否应该被提倡的标准。
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应该先对其精神有所理解,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后再做决定。
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理由如下:第一,从哲学上说,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要永远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永远保持旧质的稳定性。
按照中庸之道,事物如果过或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
但是,中庸之道却把这种质的界限神圣化了,把旧质的稳定性绝对化了。
在这里,它把旧事物说成是一种不可克服的力量,是神圣的、永恒的。
很显然,中庸之道就是把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加以绝对化和神圣化,否定社会的革命变革,否定社会的前进运动,主张保守,主张复旧。
中庸之道虽然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但它强调“不过分”,而这个衡量的度,恰好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
如果不越过这个分界线,那又如何由量变走向质变,产生新的事物,产生新的发展与变革呢?如果我们是用中庸之道去调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没有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果敢,那么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可能到来吗?第二,从个人角度看,中庸提倡的精神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符合的。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而中庸告诉我们,在竞争和挑战面前要明哲保身,在创新和改革面前要不露锋芒安分守己,在决策面前要折中调和不置可否。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_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场,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
何谓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天”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古人对“天”保持着衷心敬畏,并认为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与人是能相感应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天'”对“大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标准和法度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人滥用误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磨损人的锐气,消耗人的斗志;中庸倡导平稳安定,容易埋没人的创造力,折损人的创新精神;中庸倡导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会让人缺乏大胆说出自己独特鲜明看法的勇气,丧失竞争能力,这些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一辩稿

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谢谢主席和对方辩友。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被提倡”,我方认为,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上的解释,中庸之道指儒家的一种主张,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的方法论。
辩题中的应该表示理所当然,提倡就表示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所以我们对辩题的理解就应该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应该被鼓励让大家实行。
需要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指的是稳中求胜,而非单纯的折中主义,而“应该被提倡”则是指并非要全盘接受中庸之道的观点或排斥其他不同观点,而是指辩证地接受。
我们的标准是站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上,鼓励中庸之道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否可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上看,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做人处事追求适度、得当,以不偏不倚为宜,提倡的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中庸之道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做墙头草,也不是庸俗的极端主义,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思想。
此外中庸之道的思想还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对立又统一,与不同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还是未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我们都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其次,站在我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看,我们都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政治上一国两制方针和永不称霸的承诺,经济上宏观调控政策和互利共赢的思想,文化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无不彰显着中庸之道在我国方针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把代表着社会主流思想的中庸之道融汇到国家方针政策中,才保证了我国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中庸之道既做到了重视发展速度,又做到了兼顾社会的安宁,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再次,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中庸之道也要求我们坚持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符合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有助于我们每个个体融入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场,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
何谓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天”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古人对“天”保持着衷心敬畏,并认为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与人是能相感应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天'”对“大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标准和法度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人滥用误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磨损人的锐气,消耗人的斗志;中庸倡导平稳安定,容易埋没人的创造力,折损人的创新精神;中庸倡导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会让人缺乏大胆说出自己独特鲜明看法的勇气,丧失竞争能力,这些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行事做人的一套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并且这个原则发挥正确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早已沦丧,没有标准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往往被滥用误用,给社会的进步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需要解决问题:1.信仰缺失。
信仰: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2.为甚么度不存在了。
找例子?每个人的度都不一样了在古代对于同一件事的度大概是一样的而现代缺乏天人和以后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度就不一样了3.内心的信仰工业社会物理和工程学自由辩:1.对方辩友是否承认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多时候被误用了呢?2.NGO等30多家环保组织发现苹果公司在中国的生产链重金属污染严重,并且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现象正是因为中国环保执法过程中的中庸啊,只要交一点钱就没有实质性的处罚啊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实践上是失败的(加大量的例子和事件)科学和理性成为现在的度思想理论的变化(两种:升华淘汰找例子)中庸之道:天人合一被去除了,理论基础都不在了一个被改的面貌全非理论还是对方辩友说的中庸之道了就像对方辩友去麦当劳要了麦辣鸡堡如果里面的鸡肉都被换成豆腐了了你还会高兴吃他吗?精典辩词7——中庸之道应不应该提倡(续)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显然,我们就发现对方陷入了一个悖论。
对方今天是中使静止地看中庸之道,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不好,可却忘了中庸之道也在发展,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在历史上不好,但却犯了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毛病,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观点。
中庸是理念、方向,是对度的准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达到和谐的追求,无论是在孔子《论语》,子思《中庸》还是宋明理学的注解,都承认这个道理,我们做饭要不生不胡,我们吃饭要不饿不撑,才能吃得开开心心,饭没有做熟而停止不做,就是不及,饭已经熟了而仍求彻底,则饭将糊不可食。
我们青年人对于长辈,自然要尊敬,但若是事事都遵照长辈的话,让我们产生依赖,对我们的成长显然不利,又例如我们说商人卖东西,要价太多,则不会很多人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只有把握好商家和买家的关系,才能让商家财源滚滚,买家舒心。
中庸之道否认矛盾的斗争和质变,而是使矛盾斗争和质变稳步进行。
我们不是看见面前的河不知深浅就退却了,我们也不是因为饭可能熟可能不熟就不吃了。
中庸之道能让我们小心的探求水的深浅,摸到能让我们踏着过河的石头。
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小心的控制好火量,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中庸之道不是断裂的,是与时俱进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色和意义。
抗日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摈弃前嫌的合作,而我们中大也选择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我们的校训,给中庸之道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中庸之道的本源给了我们方向,中庸之道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它对社会的适用性。
中庸之道的相对于某事及某情形的具体分析又使我们不至于静止地看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以往地历史不自觉地凝成一瞬,我们充满希望而又目光坚定,当我们在保护民族地同时要打开国门,当我们在发展东部经济地同时加强“西部大开发”。
在利用自然资源地同时要保护我们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我们反思以往的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时,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理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也许超前消费可以使人们极大的消费欲望得到满足;也许超前消费会让经济短期的的得到发展;也许超前消费让我们仿佛找到新天地的花明柳暗,但是,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管子》里说:“无度而用,则危本。
”超前消费消耗的是社会生产的积累,带来的是积累与消费结构的失衡,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实现,我们又怎么让未来充满希望?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底子薄,人口多,资源少,地大而物不博,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3000万,超前消费又怎么让我们的老百姓可以担当?依*超前消费来拉动的生产,既是总量的不足,更是结构的失衡,只能是寅吃卯粮,杀鸡取卵,这样一种饮鸩止渴的发展又怎么让我们可以理得心安?看看吧,我国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就在隙缝中奋力拚搏,千万贫苦人口在血汗中寻求出路;超前消费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盲目消费、奢侈消费,享乐之风随之而来。
职场中庸之道<转一、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
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
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了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因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
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领导往往欣赏的是有个性、有主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才能独当一面,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
在职场中,要想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你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好,只待时机一到,马上就能担当重任,而且还要做得很出色。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节奏很快。
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按时“充电”。
即使身处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也应该“居安思危”,考虑以后形势的变动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他人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职场中人与人相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全都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诚相处的。
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要针锋相对、一味地去挑对方的毛病,那样只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感情,无利于职场和睦。
首先应该检讨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对对方产生了伤害,站在他的立场上审视自己。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
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
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序言当在网上搜索此辩题时,正方的资料多的让人眼花缭乱,而反方资料却凤毛麟角。
我是反方四辩,今天的辩论虽然输了,但我的这篇四辩稿还是很出彩的,我谨将此稿上传,望以后有打此辩题者有所参考。
正文感谢对方辩友的慷慨陈词,是你们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
(以下为纠错段,视具体情况而定,仅此举例)方辩友刚才一直在强调中庸的定义,孰不知我国五千年思想文化史上,各种思想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何晏集》中有云:“中者,中立也;庸者,常也。
”(前半句是为辩者编纂,原著并无此句)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中也有:“才能不及中庸”之句。
所指“中庸”即为平庸平常。
对方辩友总强调你一家之言,是否以偏概全了呢?(以下为原稿)还记得2003年的美伊战争吗?美国以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打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幌子,向弱小的伊拉克展开狂轰滥炸。
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呢?在中庸思想的驱使下,他们在权衡了与美伊兩国的利益关系后,撤出了所有在伊拉克的工作人员,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任凭美国对伊拉克的残忍轰炸而作壁上观。
对方辩友,在座的抱有中庸思想的各位朋友,多少伊拉克人民在这霸权主义的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