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合集下载

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

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开宗明义,什么是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

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

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的标准。

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我们的提倡应当是当下的提倡、对现状、对现实的提倡,而非对过去某个时点的提倡。

我方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理由如下:第一,提出中庸之道的背景与当今社会大环境不同。

中庸之道是封建制度下的历史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

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甚至会变成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利用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资改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提出中庸之道的目的不适用于当今时代。

从历史根源来看。

中庸之道是封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

是统治阶级安民、愚民的工具。

而当今我们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倡中庸之道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中庸提倡的调和折中,在中国官场上往往演化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现代法治要求明辨是非曲直,而中庸之道一贯各打五十大板的传统做法往往影响到司法的公正。

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第三,中庸之道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明显违背的。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而非恪守不变,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它的解释是: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完善的啊!而我方今天的观点正是:“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值得在当今社会被提倡呢?现在就让我方带领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庸之道吧!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通俗点来说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它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含义为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需细细研读,在此我方只是一个概括的介绍,但相信各位一定已能感受到其广泛的涉及范围和正确的思想。

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庸之道似乎有着错误的理解:不知各位是否听说过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这句话,它的本意是老子鼓励人们就算环境不富裕,也要乐观地生活。

但是这句话却被现在的很多人误解成了不要有更高的追求的含义。

而中庸之道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方在此强调,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不是平庸,没有创新,甚至没有原则,也不是以为退缩,更不是阿谀奉承。

这些都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确理解。

当然中庸之道这些理论性的优点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全部原因,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庸之道对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去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面对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倒在血泊中的幼小的身躯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的人性正在一点点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

还有,全球热议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因为改革初期对树木的大量砍伐,我国现有沙漠面积174.31万平方千米,目前国土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除了在经济上带来了巨额损失,而且也使上千万的人民受到影响。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一辩,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通过调和平衡来达到和谐。

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追求更加积极有为的发展态度。

中庸之道注重平衡,但在现实社会中,有时需要打破平衡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挑战。

中庸之道强调传统和谐,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单纯追求平衡和调和可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单纯提倡中庸之道可能使我们滞于原地,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激进的措施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中庸之道过于倚重道德伦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庸之道重视的是社会秩序和和睦相处,而忽视了个体的特点和差异。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提倡中庸之道,而应当倡导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

谢谢大家。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延续一辩的观点并为大家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过于保守,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挑战。

中庸之道过于注重传统和稳定,可能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遇。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的平衡和妥协,可能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当代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单纯追求平衡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核心道德修养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主张追求一种平衡、适中的状态,反对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追求和谐、平和的态度。

2.诚:诚是《《中庸》中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要求人们追求真实、真诚的品质,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都要坦诚相待。

通过诚的修养,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3.慎独:慎独是指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自律的态度,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中庸》中,慎独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能够帮助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自律。

4.反求诸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主张反求诸己,即从自身找原因,不轻易责怪他人。

通过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可以培养宽容、理解他人的品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认为,要达到中庸的境界,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修养过程。

这五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学习的五个阶段,即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深入思考问题,审慎地做出判断,明确地表达观点,最后付诸实践。

通过这五个阶段的学习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践行中庸之道。

总的来说,《中庸》的道德修养观注重平衡、真诚、谨慎、自律和自我反省等方面,这些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都非常重要。

1/ 1。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提倡是指对于好的事物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能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正确理解,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才可以提倡。

我方认为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庸之道是不应该提倡的。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1我们不能否定中庸之道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但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更要基于当下的社会。

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想要更快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突破创新,而这种突破是与中庸之道中的保守思想是相冲突的。

在社会中提倡中庸之道,导致人们作事力求中庸,那么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

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滞不前了。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这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2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中庸是道缺乏术,中庸是道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实行。

就好像告诉我们向前走,却没有告诉你走哪条路!中庸之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也正是因为中庸概念的模糊化难免会让公众的滥用和误用,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但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4中庸之道让人看到好的和谐的一面,而无视矛盾冲突,这样暂时的幸福感真实可靠吗?中庸之道所提出的是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零矛盾的社会,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存在矛盾的一面,这就是掩耳盗铃的表现,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

第一,我觉得这是个不完整的悖论,从逻辑的角度讲,我们只能不提倡,为什么呢?如果提倡中庸之道,那么必然有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那么这种人在矛盾的对立面自然都会保持调和态度,因此在提倡与不提倡中庸之道间自然也会选择两者皆可的态度,也就是说,她提倡也不提倡中庸之道,那到底是提倡还是不提倡呢,这是个悖论,很纠结,所以我们只能不提倡,当然这多少有点诡辩的味道。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我觉得要看我们从哪方面考虑。

如果我们从做人的本质上讲,我觉得是应该提倡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从这些看来,中庸之道让人在人格上更加完美是值得提倡的。

而有些同学会认为中庸就是折衷主义、保守消极,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活稀泥的老好人这显然是因为对中庸之道的意义所知甚少。

而从现实意义上讲中庸之道或有不该提倡,《现代汉语词典》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

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当然这种观点的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但年孔孟所提倡的了。

那这样的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

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对于朋友的错误不予以之争,永远抱着明哲保身,隔岸观火的姿态,这是不好的。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理论补充首先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应该提倡”既然是应该提倡就应该是应然而非实然,我们不能给予太多的主观条件,诚然现实难免会有些差距,但这不应当动摇我们追求“中庸之道”的信念,我们要提倡的中庸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他应该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我方认为中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和谐,以最合适最适宜的方式行事,难道你还能说这不和谐吗,亲爱的对方辩友??其次,从文化层面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历史上灿烂如星河的诸子百家理论学派中最富智慧历经不衰的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

因为他的与时俱进所以在今天中庸之道也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关于这一点我方三辩在事例补充中会给大家更详细的说明)。

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洗礼,中庸之道依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国人对中庸之道也有着很深厚的情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美好的散发他的光芒吧,这就需要我们的提倡了,对方辩友。

再者,现实社会中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正如我方一辩在立论中所说的,所谓中庸就是对度正确把握和对关系的完好调节,我们要的是缓和和解决矛盾,而非激化矛盾,在此时按照适宜方法做事的“中庸”就显然能把矛盾给更好的处理了。

当然我方也并不否认中庸之道有其不可取之处,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庸之道的精华。

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虽然很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中庸虽然我们无法持之以恒的做到这一点,但他仍然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尺度,一个为人处事的准则我们不是看见面前的河不知深浅就退却了,我们也不是因为饭可能熟可能不熟就不吃了。

中庸之道能让我们小心的探求水的深浅,摸到能我们踏着过河的石头,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小心的控制好火候,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中庸之道的本源给了我们方向,中庸之道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的适用性回味过去,以往的历史不自觉的凝成一瞬,我们充满希望而又目光坚定:当我们在保护民族的同时要打开国门;当我们在发展东部经济的同时加强西部大开发;当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要保护为难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我们反思以往的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时,我们无法忽略这样的一个理念:中庸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1.显然对方误解了中庸之道,只是一味地用浅薄的字面理解来反驳我方,中庸即中立,平庸吗?那为何对方辩友不更简单地认为中庸即今天大家不该坐左边也不该坐右边,而是该坐中间呢?那为何最主张中庸的孔子却要千辛万苦的游说列国,受尽白眼呢?这足以证明对方的错误所在,中庸之道其内涵何其丰富,怎会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如此浅薄呢?其次对方辩友,我方已经强调了多次,请勿再把乡愿当中庸了。

2.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提倡?我想你们已经偏题了,你们只一味地纠结于中庸之道的几个小小的不足之处,却对我方提出的中庸之道的优点避而不谈,试问对方辩友世上有什么事是完美的?提倡的只不过是有价值意义的,至于中庸之道的价值,中华5000年的历史足以证明这点,如果对方觉得中庸之道并非这个最值得提倡的最好的方法,难道你们觉得我们该像野蛮人那样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
3.对方辩友说儒家之道使国人落后,试问在儒家之道盛行的朝代,有几个国家能和我国相提并论,反而最反对儒家的清末,却是真的将我国推向衰败,如此说来请问使国人落后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儒家之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的观点
中庸之道即提倡中和,和谐,是在保持有自己的原则之下,寻找一个度,以此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它强调的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然而现在的人们对中庸之道一直有误解,主要是因为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前主流舆论都在借批判它来批判"封建主义",其实它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或许也正因为太多的人和对方辩友一样有这样的错误思想,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去提倡真正的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中庸之道,一个人如果勇敢而不细心就会显得鲁莽,如果正直而缺乏风趣就会显得枯燥,如果憨厚而缺乏情趣就会显得乏味,我们只有正确的掌握中庸之道,我们的生活才会像一朵丁香花,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给你的却会是满室的馨香。

中庸之道的作用其实也早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现今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啊。

面对如此多的事实,难道对方辩友依然想告诉我们中庸之道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没有任何价值?摈弃了中庸之道,我们的美好未来将何在啊?请不要再回避中庸之道的价值了,构建和谐社会我方坚决认为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谢谢!
请勿以为只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季羡林先生曾说过,用中国“和”的思想济外国之穷吧,只是让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