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

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

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

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

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

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格至关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

天火阅读答案

天火阅读答案

天火阅读答案天火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天火阅读答案阿来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

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

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

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

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

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

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

他口诵祷词。

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

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

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

”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

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

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

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

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

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A。 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前三段为并列关系,第四段是总写。
B。 第二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华文化讲求“穷通变化",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C。 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例证,突出了“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 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摘编自《社交中如何保护隐私》)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关于互联网的研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与隐私权存在一定的关联。在传统意义上,与隐私相关的研究伦理主要集中在发生的场所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领城,所涉及的主体是实名的个体还是匿名的个体,以及相关信息是已出版的还是未出版的等问题上.但在互联网上,上述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以詹斯·M.哈德森和艾米·布鲁克曼为代表的一部分民认为其在网络上的传播活动是私人性质的,那么对其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是不道德和违法的。但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看法,比如约瑟夫·B·沃尔特认为,似乎可以明确的是,对公开可获得的储存于互联网上的对话进行研究分析,并不构成对受试人的研究,因此也可免于来自结构审查委员会的受试人管理审查,直接展开研究。
《卫报》还原了数据遭窃的具体操作:“剑桥分析”作为第三方软件App,先在 Facebook平台发布广告,并以“有偿研究”为噱头,诱使用户下载软件,参加问卷调查。但这些APP会请求查看用户的Facebook资料,若用户“同意”,他们好友的信息也会一并被App套走。利用这种方法,27万的下载量,可给App软件商带来5000万套数据。

书沈通明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书沈通明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书沈通明事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

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

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

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

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

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

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

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其真乏才也耶?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高大D.素习通明之为人习:习惯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3分)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

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

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

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

”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后汉书》卷三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后汉书》卷三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后汉书》卷三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5—9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

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

八年,赐爵关内侯。

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卷三十一)5.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署:代理B.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盈:满C.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徒:同类的人D.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除:授官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政明断,甄善疾非是为五一尔,奈何?B.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C.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C.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D.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零陵三亭记古代诗文阅读答案

零陵三亭记古代诗文阅读答案

零陵三亭记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共34分,共7小题)零陵三亭记(唐)柳宗元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

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

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

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

宿蠹藏奸,披露首服。

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

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召。

鸡豚糗醑=1\*GB3\*__RMAT①,得及宗族。

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

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

爰有嘉木美卉,垂水丛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

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

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2\*GB3\*__RMAT②,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

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

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

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3\*GB3\*__RMAT③。

乱虑滞志,无所容入。

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

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余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薛拜手曰:“吾志也。

”遂刻之。

①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

②埴:zhí,黏土。

③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理达而事成然后:这样以后B.假湘源令假:借助C.耳不闻鼛鼓之召召:聚集D.具于是邑具:完备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薛存义“为政”功绩和“治理”环境的举措的一组是()A.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鱼乐广闲,鸟慕静深B.遁逃复还,愁痛笑歌乃发墙藩,驱群畜C.逋租匿役,期月辨理人无劳力,工得以利D.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沉浮啸萃,不蓄而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定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父亲的家国阅读答案

父亲的家国阅读答案

父亲的家国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父亲的家国阅读答案鲍鹏山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

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

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

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

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

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

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

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

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

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

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

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

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

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
运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

”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1.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

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得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就是中庸思想。

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

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与生俱来,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无论你愿意或承认与否,都是无法摆脱的。

B.过犹不及,意思是做事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孔子此言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说明他做事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

C.叩其两端,是孔子倡导的寻求最优解的思维方式,种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有些近似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D.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重复,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为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时间上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中庸”的本意。

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9分)
1.(3分)C
【解析】“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理解错误,孔子将中庸普泛化就体现在《论语》中。

2.(3分)A
【解析】“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偷换概念。

根据原文第1段,应该是“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

3.(3分)C
【解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理解错误。

不是先有“中庸之道”,些古代圣王再“遵循”,而是他们的治理中融有中道思想,久之,形成了中庸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