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下,“中庸之道”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儒家的解释: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它主张人们在言行上要保持适度,不过分也不过分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儒家认为,“中庸”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2. 道家的解释:在道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3. 佛家的解释:在佛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境界。
佛家强调“中道”,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以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
朱熹对中庸的总结

朱熹对中庸的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熹是宋代儒学大家,其对中庸的研究和总结对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之道”,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的总结主要围绕着中庸的思想内涵、道德修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展开。
朱熹从中庸的思想内涵入手,指出中庸是一部关于“中、正、诚、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强调“中”、“正”、“诚”、“敬”等道德观念对于人的成长修养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诚”和外在的“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实践来实现“中庸”之道。
朱熹对中庸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深入解读。
朱熹认为,中庸提倡“中正之道”,即在言行举止中保持“中庸之德”,避免偏激和极端。
他强调“忠”、“孝”、“仁”、“爱”等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修养道德应当立足于实践,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朱熹对中庸的实践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指出中庸强调“中正”、“实诚”,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中庸”之道,坚持正直、诚实的原则。
他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之为质”、“中庸之道”等实践方法,倡导人们通过学习、实践、修身、规范言行等手段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朱熹对中庸的总结具有深刻、全面的内涵,为后世儒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中庸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到“中正、诚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朱熹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不知道是否符合要求,请再补充】。
第二篇示例:中庸是一部以“中”为核心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孔子弟子、理学大师朱熹对中庸的解读深入浅出,被誉为对中庸思想的最全面总结。
在朱熹的眼中,中庸代表着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是人们追求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法则。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书五经则是指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五部著作,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 《大学》1.1 内容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阐述了人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该书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并相应地影响天下的重要性。
1.2 主要思想•始于明道:人们应该首先认识到"道"的存在,并从此追求真理。
•志道存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坚持正义与善良,并注重内心修养。
•务本达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为达到社会和谐所必须的道德要求。
二. 《中庸》2.1 内容概述《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讲述了中庸之道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
该书主张平衡、稳定和适度的生活态度。
•敬天爱人:凡事都应恭敬地顺应天命,并关心他人。
•思行合一:合理思考并将其转化为正确行动,以实现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克己复礼: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
三. 《论语》3.1 内容概述《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并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和才干的人。
3.2 主要思想•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温故而知新:重视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问题。
•君子克己: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树立榜样。
四. 《孟子》4.1 内容概述《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该书主要围绕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间存在一种联系,要遵循自然法则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性善不败: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水火争讼:通过以柔克刚、善意沟通来解决矛盾和争议。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1【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一、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四书五经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四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1 《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大学》讲求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美,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它也教导人们如何管理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治国方面,《大学》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使人民得到福祉。
2.2 《中庸》《中庸》是《论语》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中庸》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思想、行为上保持中庸的状态,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它也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不偏激,不走极端。
2.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道德修养、学习和行为规范。
《论语》中的各种格言和故事,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包括仁爱、义、礼、智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它教导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美,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义为准则行事。
《孟子》还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
它包含了从古代各个时期的民歌、宫廷歌曲和赋诗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中庸自然禀赋解读

中庸自然禀赋解读如下: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自然禀赋"(nature endowment)这一概念,表达了人类天生具备的自然属性和潜能。
"自然禀赋"指的是每个人在出生时所固有的品质和能力。
《中庸》认为,人天生具备一种本性,即“性”(human nature)。
这个“性”包含了善、恶、欲望和智慧等元素。
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可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潜能和可能性。
《中庸》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它认为,通过遵循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自然禀赋,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在的和谐。
解读"自然禀赋"时,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天生具备的独特才能、个性和潜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
通过培养和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中庸》中的"自然禀赋"强调了人类天生所具备的天性和潜能,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内外在的和谐与完善。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这些经典文献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和哲学思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原文,并对其中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析。
《大学》是四书中的第一篇,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重要的观点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意味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真诚的心态,来达到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庸》是四书中的第二篇,强调的是中和之道。
中庸是指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有时也被解释为中道。
这篇经典强调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中庸之道,天下之大道也”,意味着中庸之道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
《论语》是四书中的第三篇,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
这部经典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看法。
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备受关注,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
《孟子》是四书中的最后一篇,是一部记载了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
他通过讲述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义务。
除了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人们对于情感、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尚书》是一部纪实性的文献,记载了商、周两代的历史事件。
《礼记》是关于仪式和礼仪的规范性文献,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和道德规范。
《周易》是预测和卜筮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
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
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
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
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
《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喜怒哀乐,人之常情。
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
《论语》记了一个故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再加一些。
孔子说:“给他十六斗。
”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
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
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
”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还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颜渊》)对一个人,爱他,就要让他生;厌恶他,就巴不得他死。
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
这就是惑。
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有点小事闹翻了,就恨不得要人死,甚至真动手杀人。
这就是惑。
辨惑,就要懂得无过不及;爱也好,恨也好,不能走极端。
走极端就违背了中庸之道,就是惑。
孔子又主张“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就是依道义原则报怨,也是适度之意。
正如孟子说的,“仲尼不为已甚者。
”孔子从不做过头的事。
对于物质财富,《论语》说“不患寡(贫)而患不均”。
均,不是平均,而是要各阶层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份额;富者不过富,贫者不过贫。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也就是无过无不及,适度之意。
无过无不及是全面的,既要求无过,也要求无不及。
可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着重在“无过”的方面。
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其所以如此,盖因为子贡“过比不及好”的思想,代表了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事实上,长期以来,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思想影响深远,危害巨大。
时至今日,2500多年之后,还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其影响。
所以孔子特别提出“过犹不及”,实在有深远的意义。
不偏不倚,人们常会理解成在两端之间选择中点,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或在不同意见之间调和折中,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这是一种误解。
为求准确的理解,先看《论语》中的相关内容。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所谓狂,指有很高的志向;狷,指有所不为。
狂者志高,积极进取,但疏于实行;狷者偏于保守,缺乏进取,但是洁身自好,有所不为,不同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两种态度,一激进,一保守。
孔子认为二者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有所短,并非理想;理想的是得中行而与之。
中行,就是不要偏于狂或狷、激进或保守。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既能进,也能退;兼得二者之长,而避二者之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两端,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
扣,叩问,探究。
竭,穷尽。
扣其两端而竭,就是对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探究清楚。
这两段都是说,事物有两端而非单一,认识事物和为人行事,不能偏执一端。
不偏不倚,就是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两端,不偏于一端。
不偏不倚,不是半斤八两,各占一半,而是对两个方面都做恰如其分的评估,不夸大某一面,也不缩小某一面。
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无过无不及,适度。
一个例子:《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管仲辅助桓公以和平方式成就霸业,维护了华夏礼乐文化,体现了仁的文化理想、社会理想。
所以孔子说“如其仁,如其仁”;后者是说日常行为,管仲有不知礼和违礼之处。
这是管仲的两面。
管仲维护华夏文化之功不能掩其不知礼之过,管仲不知礼之过亦不能掩其维护华夏文化之功。
孔子不因肯定管仲之功而讳言其过,亦不因见其过而抹煞其功。
这两面又不是半斤八两,一半一半,而是有轻重、有主次。
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
一部《论语》,孔子明确许以为仁的,只有“殷有三仁”的微子、箕子、比干,孔子弟子中只有颜渊“三月不违仁”。
他评价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和他批评管仲器小、不知礼,其中轻重主次极其分明。
这亦是不偏不倚中道之体现。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要求,有着普遍的重要意义。
宇宙一切事物,无不有其两端,扣其两端而竭之,是认识的基本途径;而只见一端,片面偏激,左右摇摆,却是常见的通病,屡治不愈的痼疾。
联系现实中诸种现象,可帮助我们理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及其重要意义。
文化发展,有其时代性,又有其民族性;时代性表现为文化的变革,民族性表现为文化的传承;时代性体现出特殊性,民族性体现着普遍性。
这是文化的两端。
而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是只执一端,或只见民族性、普遍性,全盘肯定;或只见时代性,特殊性,全盘否定。
在这种偏执的思想方法支配下,陷入两极对立的争论中,无法摆脱。
双方观点结论针锋相对,而思想方法则一,都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偏执于一端。
要想摆脱这种状态,求得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回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上来,扣其两端而竭之,全面认识把握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世事发展,也有两端。
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顺境,也有逆境。
现实中人们也常偏于一端。
或只见积极面,盲目乐观;或只见消极面,盲目悲观。
或报喜不报忧,掩盖消极面;或夸大消极面,否定积极面。
两种极端,同为一偏。
前者使人丧失警惕,贻误时机;后者则使人丧失信心,迷失方向;最终都将导致崩溃。
偏之危害也如此。
为保社会安定,不能不慎之又慎,全面认识和把握局势。
唯有不偏不倚,“允执其中”,方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将危乱的因素消解于萌芽状态;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在消极中发现积极,在黑暗中见到光明,发挥积极因素扭转危局。
人生在世,功过是非,亦是两端。
不偏不倚,公正评价,亦属不易。
常见赞之则一切皆好,百分之百,句句是真理;甚至将人神化,顶礼膜拜。
恶之则一切皆错,毫无是处,过往功绩,一概抹杀;甚至将其妖魔化,魔鬼、骗子、暴君等恶名悉数加诸一身。
正如孔子所批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妖魔化和神化,截然相反,却同是偏于一端;以妖魔化之偏,不足以救神化之偏。
唯有本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上述等等,可见中庸之道之不行,今日尤甚。
中庸之道失而偏执之风起。
对于偏于一端之危害。
孟子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尽心上》)孟子执一贼道之言,应引起我辈警醒。
当今迎接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兴中庸之道,以抑偏执之风,实有重要意义。
当然,世事复杂,要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极不容易。
重要的是懂得中庸的思想方法,自觉地“扣其两端而竭之”,力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如此庶几可以接近于正确认识,而避免和防止由片面偏执而招致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