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 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读解】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 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毋必毋固 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达变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 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灵活洒脱 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 不违背大原则 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 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 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中庸之道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宝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其至矣乎② 民鲜久矣③ 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注释】 注释】 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 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 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 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 ②至:极高。 ③鲜:少。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差之毫厘, 差之毫厘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千里 及,归于中道而已。”
【读解】 读解】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挑你最有感受的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 谈谈! 谈谈!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ppt课件1
第十四专题
孔子
【原文】6·29
•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 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 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 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
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 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 题。
【原文】 13·21 •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 是不肯干的。” 【评析】 •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 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评析】
•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 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 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 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 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 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12/11/2021
12/11/2021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徒弟子对现实 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 的春秋时期,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确实令人称赞。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十四 中庸之道
12/11/2021
12/11/2021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 11.22 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 (“不 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 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 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 4.26 章), 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 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 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 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12/11/2021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 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点拨]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 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 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之显示其威风; 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 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
12/11/2021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 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有一次,孔 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 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 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 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 《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Hale Waihona Puk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

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4.时文赏读平常心做事,自然而然,勿苛求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

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

”要求他重做一次。

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

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

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

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

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

这像是洁癖。

”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

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实是训诫儿子,做事时太苦、太枯,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美更远。

做任何事,保持一个中庸的余裕与平常心是很重要的。

勤劳、自我要求高原本是美德,但一旦要求到了枯槁极苦、十全十美的程度,就成了苛求,既不能得到修身养性的益处,心情也不会愉快。

不管是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日新月异,但也不须苛求太过。

一个人勤力于工作是很好,但如果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与健康,长久下来,人生的画面必定导致偏差。

当一个人为了追逐幸福的尾巴不顾一切,却反而因为以偏概全的缘故,离幸福便更加遥远。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1.识人物颛孙师(前503—?),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2.知背景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作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一、字音辨识①狂狷.()②讪.()③徼.()④乡原.()⑤攻讦.()⑥椟.()答案①juàn②shàn③jiāo④yuàn⑤jié⑥dú二、通假字①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与”通“欤”,吗②“原”通“愿”,谨慎老实③“知”通“智”,聪明④“孙”通“逊”,谦退⑤“莫”通“漠”,淡漠三、重要实词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④义之与比.()⑤不得中行而与.之()⑥必也狂.狷乎()⑦小大由.之()⑧君子和.而不同.()⑨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⑩乡原,德之贼.也()⑪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⑫恶徼.以为知者()⑬恶讦.以为直者()答案①动词,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②形容词,少③动词,亲近④动词,接近,靠近⑤动词,交往⑥形容词,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⑦动词,遵循,遵从⑧和,形容词,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动词,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⑨好,动词,喜欢;恶,动词,厌恶⑩名词,仇敌,敌人⑪动词,毁谤⑫动词,强取,掠夺⑬动词,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四、文言虚词1.与①师与.商也孰贤()②义之与.比()③不得中行而与.之()2.之①君子之.于天下也()②义之.与比()③礼之.用,和为贵()④小大由之.()⑤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3.而①不得中行而.与之()②君子和而.不同()③恶勇而.无礼者()4.其①其.至矣乎()②其.不善者恶之()答案 1.①连词,和②介词,跟③动词,交往 2.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结构助词,的④代词,代“和为贵”的原则⑤代词,他 3.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转折 4.①副词,表揣测,大概②代词,那些五、古今异义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1)下游;(2)卑鄙龌龊答案身居下位六、词类活用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容词用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七、特殊句式①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义之与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即“与义比”③定语后置句,即“善乡人”●语段赏析语段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赏析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

语段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赏析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语段三: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赏析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语段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赏析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因此,这样的人或许即使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语段五: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赏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只要有仁德之心,就不会在乎流俗之人的说三道四,只管正道直行,不被外来舆论所左右。

作为评说他人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从良知出发,符合事理,合乎正道人心,合乎公平正义。

语段六: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赏析乡原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

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

语段七: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赏析爱憎分明才是君子和圣人。

●要义探究1.如何理解文中的“过犹不及”?答:答案“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2.狷狂者是讲求中庸之道的人吗?为什么?答:答案不是。

因为狂者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者性情偏急而为人正直,不流于世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