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此。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宋代朱熹先生对《中庸》极为推崇,并对其加以注释、编辑和整理。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民众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某一个度都会使得其反。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采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中庸之道依旧有其非凡的现代价值,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就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阐述一番个人的认知与理解。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维护矛盾的同一性,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最高目标,这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那么,谈一下中庸在中国与国际方面的价值。中庸强调矛盾的统一,体现了其包容性。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接受外国的一切东西,也不能闭关自守,拒绝外来事物,我们理应合理取舍,坚持自我之优秀,博众家之所长所长为我所用。中庸思想中“以分求一”,揭示了世界“多元”与“统一”的关系:世界发展的的宏观统一性,与各国发展的特异性,也正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和而不同”。

其实,我个人认为中庸之道在社会为人处事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尤为突出,同时也是人们努力学习了解中庸的原因。中庸讲究“中和”,每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这就是“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并且不可避免的,不可能长久存于心中,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通过符合常理地表现出来,有度,这就是“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达到中和,人与人之间便和谐美好。那么,何为“度”?即中庸中的“叩其两端”、“执两用中”,通过思考研究,将一件事做到恰到好处,正所谓“过犹不及”。

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以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对待有不同意见的人,要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而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与

人产生矛盾时,要尽量找到适度的解决办法,使自己和他人在和谐、协调中共同发展,多宽厚待人和助人为乐,“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用在人与人之间即指人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包纳。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或不足,每个人学会了包容,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何尝不和谐?在这一方面,中庸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中庸提倡的“和而不同”最能体现包容、宽容,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

社会的基本组成体是个人,人和方能社会和谐。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应是你为这个社会或者是他人付出了多少!所以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应认真地为社会或他人付出一部分自己的力量或汗水,做一个于国、于社会、于他人有用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义务。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时,儒家思想遵循“中道”原则,要求以对方为重,而不能偏执某一方为重,而是要个人和集体或社会的利益两兼顾。不能过分强调集体或社会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或者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或社会利益。处理问题时要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国家在危难中则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如果在和平时代则应为每个人谋利益。总之,时时、事事、处处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在变化中掌握好“度”。

做人就是凭良心,无论是人前人后,都应该是一致的。即《中庸》中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无论独处还是与人交往,都应谨慎检点,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恪守中庸之道,做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一个纯真的人。不应像如今的有些人,阳一套,阴一套,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背叛我们的良心和自己的道德观。《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何为“忠恕”?即仁爱,每一个人应该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积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谐。常怀敬畏真诚之心,对他人足够真诚,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实现自己的仁善,发扬自己纯真善良的本性。

当代虽然有许多人崇尚中庸之道,因为中庸强调“执两用中”、“中道而行”,使许多人片面的将其理解为保守、妥协,或者是做“好好人”、“和稀泥”,一味地理解为不讲一切原则的折中、平均主义,这明显是对中庸之道异议与曲解。

中庸所强调的“执两用中”、“中道而行”,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调和,一种在原则的基础上的调和、做“好人”,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意。对待任何事,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依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科学、有效正确的处理方法,这应该为中庸合理的处世、处事之道。

选择中庸处世处事,对待事物要学会与时俱进,依据事物具体的发展规律变化来处理问题。《中庸》中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境遇,时刻保持恰当、中庸的处理方法。社会中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中庸之道,就可以建设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对于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要求,要戒有余而勉不足,慎言慎行,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依存寄托的,所以要合理恰当地处理彼此关系,对他人友善,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负责。

何谓中庸真谛?即根据不同的情势作出动态的选择,用"合理"取代"超越"才是以人为本、和谐协调的发展之路。我认为,做事做人都一样,时刻以人为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龌龊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