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它的解释是: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完善的啊!而我方今天的观点正是:“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值得在当今社会被提倡呢?现在就让我方带领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庸之道吧!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通俗点来说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它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含义为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需细细研读,在此我方只是一个概括的介绍,但相信各位一定已能感受到其广泛的涉及范围和正确的思想。
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庸之道似乎有着错误的理解:不知各位是否听说过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这句话,它的本意是老子鼓励人们就算环境不富裕,也要乐观地生活。
但是这句话却被现在的很多人误解成了不要有更高的追求的含义。
而中庸之道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方在此强调,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不是平庸,没有创新,甚至没有原则,也不是以为退缩,更不是阿谀奉承。
这些都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确理解。
当然中庸之道这些理论性的优点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全部原因,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庸之道对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去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面对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倒在血泊中的幼小的身躯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的人性正在一点点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
还有,全球热议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因为改革初期对树木的大量砍伐,我国现有沙漠面积174.31万平方千米,目前国土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除了在经济上带来了巨额损失,而且也使上千万的人民受到影响。
中庸之道辩论稿

历史系教练稿(辩题:中庸之道应该提倡)我方的立场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否该提倡,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
我方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要明了中庸之道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更要注重中庸之道在今时今日的实际意义。
何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今日的语境下,我方认为,“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
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我方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从理论上说,提倡中庸之道意味着更全面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矛盾双方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这无疑更有益于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最后,提倡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方认为,对方会从以下几方面立论:1.认为中庸之道是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2.给予提倡狭隘的定义,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排斥其它的道理和方法论我方的战略战术:1.战略:立足于现代社会,突出中庸之道在解决现代社会失衡的问题上,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理念2.战术:1)强调中庸之道的本质,区分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误读。
2)强调中庸之道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不能静止和偏狭地看待之3)从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现代社会失衡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和理念。
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一辩,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通过调和平衡来达到和谐。
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追求更加积极有为的发展态度。
中庸之道注重平衡,但在现实社会中,有时需要打破平衡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挑战。
中庸之道强调传统和谐,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单纯追求平衡和调和可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单纯提倡中庸之道可能使我们滞于原地,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激进的措施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中庸之道过于倚重道德伦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庸之道重视的是社会秩序和和睦相处,而忽视了个体的特点和差异。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提倡中庸之道,而应当倡导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
谢谢大家。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延续一辩的观点并为大家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过于保守,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挑战。
中庸之道过于注重传统和稳定,可能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遇。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的平衡和妥协,可能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当代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单纯追求平衡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1.显然对方误解了中庸之道,只是一味地用浅薄的字面理解来反驳我方,中庸即中立,平庸吗?那为何对方辩友不更简单地认为中庸即今天大家不该坐左边也不该坐右边,而是该坐中间呢?那为何最主张中庸的孔子却要千辛万苦的游说列国,受尽白眼呢?这足以证明对方的错误所在,中庸之道其内涵何其丰富,怎会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如此浅薄呢?其次对方辩友,我方已经强调了多次,请勿再把乡愿当中庸了。
2.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提倡?我想你们已经偏题了,你们只一味地纠结于中庸之道的几个小小的不足之处,却对我方提出的中庸之道的优点避而不谈,试问对方辩友世上有什么事是完美的?提倡的只不过是有价值意义的,至于中庸之道的价值,中华5000年的历史足以证明这点,如果对方觉得中庸之道并非这个最值得提倡的最好的方法,难道你们觉得我们该像野蛮人那样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3.对方辩友说儒家之道使国人落后,试问在儒家之道盛行的朝代,有几个国家能和我国相提并论,反而最反对儒家的清末,却是真的将我国推向衰败,如此说来请问使国人落后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儒家之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的观点中庸之道即提倡中和,和谐,是在保持有自己的原则之下,寻找一个度,以此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它强调的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然而现在的人们对中庸之道一直有误解,主要是因为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前主流舆论都在借批判它来批判"封建主义",其实它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或许也正因为太多的人和对方辩友一样有这样的错误思想,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去提倡真正的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中庸之道,一个人如果勇敢而不细心就会显得鲁莽,如果正直而缺乏风趣就会显得枯燥,如果憨厚而缺乏情趣就会显得乏味,我们只有正确的掌握中庸之道,我们的生活才会像一朵丁香花,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给你的却会是满室的馨香。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提倡是指对于好的事物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能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正确理解,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才可以提倡。
我方认为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庸之道是不应该提倡的。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1我们不能否定中庸之道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但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更要基于当下的社会。
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想要更快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突破创新,而这种突破是与中庸之道中的保守思想是相冲突的。
在社会中提倡中庸之道,导致人们作事力求中庸,那么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
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滞不前了。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这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2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中庸是道缺乏术,中庸是道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实行。
就好像告诉我们向前走,却没有告诉你走哪条路!中庸之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也正是因为中庸概念的模糊化难免会让公众的滥用和误用,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但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4中庸之道让人看到好的和谐的一面,而无视矛盾冲突,这样暂时的幸福感真实可靠吗?中庸之道所提出的是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零矛盾的社会,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存在矛盾的一面,这就是掩耳盗铃的表现,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
宁波大学新生赛 辩论一辨: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中庸之道,始于孔子,后由子思成书立册,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
”即可谓,中庸实则是一种“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的大境界。
为何我们当代应该提倡中庸理由有三:●中庸实则是一种“内敛”的高明,而绝非无能的“平庸”《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未之发,谓之中。
”也就是说“中”是不将自己内心的情结外泄,而应内敛于心;告诫我们要谨言慎行;而《中庸》的庸,应解释为“平常的德行和言论”。
而不是平庸,不出众,碌碌无为之意。
中庸论述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试问这样一种通达天下之大本的境界,怎么可能是碌碌无为的市井小民,平庸之徒可以达到的呢?故中庸想表达的实则是一种“内敛”的高明,而绝非无能的“平庸”●中庸还是“道义”的“中正”,而绝非不思进取的“中等”中庸是道,而道义是不可须臾离的。
而道又是对人的天性的引导,和谦和的获取外界的教育。
将人千差万别的各种性情引导至统一的“理”上,朱熹说:“道者,日常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
要做到控制自我行于道义之“中”,心中有“理”,遵理而行,是为“中庸”,而恰巧这就是一种进取,一种顺应“中正道义”的进取。
●中庸更是处事的“中和”,而不是委曲求全的“折中”“中”是“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的“中”,“和”是“发而皆中和”的“和”.它强调的是“度”的平衡,无过无不及。
“中和”提倡以“善”待人,提倡宽容和理解。
“中和”忌偏激,以“柔”待人,却不是因为内心软弱而怕得罪人的无原则“折中”。
“中和”是是非明于内,因果了与胸、方圆化于外地智慧、沉稳和大度。
它正是体现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庸是发展着的德、理、道,是对于人们自身修养、治国安邦均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任何文化思想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的。
辩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一辩稿】

【一辩:破题立论】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
所谓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不求改变谓之庸。
然而,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
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中庸之道是否应该被提倡的标准。
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应该先对其精神有所理解,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后再做决定。
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理由如下:第一,从哲学上说,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要永远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永远保持旧质的稳定性。
按照中庸之道,事物如果过或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
但是,中庸之道却把这种质的界限神圣化了,把旧质的稳定性绝对化了。
在这里,它把旧事物说成是一种不可克服的力量,是神圣的、永恒的。
很显然,中庸之道就是把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加以绝对化和神圣化,否定社会的革命变革,否定社会的前进运动,主张保守,主张复旧。
中庸之道虽然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但它强调“不过分”,而这个衡量的度,恰好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
如果不越过这个分界线,那又如何由量变走向质变,产生新的事物,产生新的发展与变革呢?如果我们是用中庸之道去调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没有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果敢,那么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可能到来吗?第二,从个人角度看,中庸提倡的精神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符合的。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而中庸告诉我们,在竞争和挑战面前要明哲保身,在创新和改革面前要不露锋芒安分守己,在决策面前要折中调和不置可否。
中庸之道一辩稿

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谢谢主席和对方辩友。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被提倡”,我方认为,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上的解释,中庸之道指儒家的一种主张,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的方法论。
辩题中的应该表示理所当然,提倡就表示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所以我们对辩题的理解就应该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应该被鼓励让大家实行。
需要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指的是稳中求胜,而非单纯的折中主义,而“应该被提倡”则是指并非要全盘接受中庸之道的观点或排斥其他不同观点,而是指辩证地接受。
我们的标准是站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上,鼓励中庸之道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否可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上看,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做人处事追求适度、得当,以不偏不倚为宜,提倡的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中庸之道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做墙头草,也不是庸俗的极端主义,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思想。
此外中庸之道的思想还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对立又统一,与不同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还是未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我们都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其次,站在我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看,我们都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政治上一国两制方针和永不称霸的承诺,经济上宏观调控政策和互利共赢的思想,文化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无不彰显着中庸之道在我国方针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把代表着社会主流思想的中庸之道融汇到国家方针政策中,才保证了我国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中庸之道既做到了重视发展速度,又做到了兼顾社会的安宁,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再次,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中庸之道也要求我们坚持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符合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有助于我们每个个体融入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是指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和过犹不及的思想,最终达到至真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思想来看,一个好的思想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追高追求和至高准则,对国家昌盛、社会繁荣和道德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实践中不断地显示出其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从个人出发,中庸之道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人们在工作中客观、平衡地处理各种情况,在生活中以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协调矛盾,从而做出正确、适当的决定。
第三,从社会实际来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我们的每一步稳定的发展进步,无一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相反,面临着一系列道德缺失的麻木不仁现象和报纸头条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案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更加需要中庸之道这种有效的协调,所以,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必要性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的,它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
提倡中庸之道,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