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读书笔记
《荒原》读后感——孤岛禁地里的生死悲欢

《荒原》读后感——孤岛禁地里的生死悲欢《荒原》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困于荒岛的主要人物,以及他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中所经历的生死悲欢。
这本小说以一个被困于荒岛的男人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目睹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孤立环境中的极端生存状态。
孤独、恐惧和无助逼迫着主人公面对自己的内心和人性的真实一面。
在离开文明社会的困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主题。
生死与自然的力量在荒岛上交织,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场景和情境。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的困境和挣扎。
他面临着粮食和水源的匮乏,与野兽的搏斗,以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尽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不断努力寻求自救和生存的方法。
这种坚持和拼搏的精神给予了读者力量和启示,让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有着一些描绘生死悲欢的情节。
无论是主人公与野兽的搏斗,还是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都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荒岛上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但他依然坚守着生命的尊严,对生活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对生死的思考与对生活的追求构成了小说的重要主题。
《荒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主人公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面对困境和逆境,人的精神力量和对生命的珍视都会得到考验和显现。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中,坚持希望、积极思考和拼搏奋斗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通过阅读《荒原》,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小说中描述的生死悲欢与主人公的经历,引发了我对自身处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像主人公一样坚持希望,努力寻求突破和解决办法。
同时,对生活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敬畏也是我们应该牢记的。
《荒原》带给我了很深的震撼和启示,我会将其中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荒原读后感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之道

荒原读后感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之道荒原读后感: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之道《荒原》一书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野性与人性、文明与野蛮的斗争,深刻展示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之道。
在这部小说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无力感。
下面将从自然的力量、人类的依赖和人类的努力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自然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荒原》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力量,从野狼的狩猎到暴风雪的袭击,无不彰显着自然的威力。
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宏伟与神秘,也让我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无所不在。
在荒原这个残酷而无情的环境中,人类只能通过与自然的契合来谋求生存。
小说中的主人公白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白牙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和无畏的斗志,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这让我思考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适应自然的变化,并与之和谐共处。
然而,尽管自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挑战,人类也并不甘于被动地面对自然的摆布。
在《荒原》中,作者通过白牙不断进化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不屈和进取精神。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环境相适应,并且不断进取。
白牙在不断的磨难中成长,在每一次生死考验中都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
这使我想起了如今的社会,许多人也在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息。
通过阅读《荒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面对自然的努力和坚持。
这部小说唤起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反思了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必要性。
在如今的社会,我们身边充斥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忽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人类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存之道。
总结起来,《荒原》这本小说通过揭示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之道。
《荒原》 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荒原》读后感一《荒原》—这部展现了现代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学作品,由诗人T.S.艾略特创作于20世纪早期,一经问世就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在这首长诗中,艾略特以瑰丽而充满象征的语言,描绘了战后欧洲文明的失落、精神迷惘和道德衰败。
阅读《荒原》,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了迷雾的旷野,期待能从中找寻到失落的人性和荣光。
《荒原》是一个拼贴的世界,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神话、宗教和文学典故,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学宇宙。
他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交织,反映出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孤独感与震荡。
他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对未来的悲观预测,都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对现代人心灵枯竭状态的深刻映照。
这首长诗不仅是艾略特对时代背景的批判,也是对现代人存在状态的剖析。
在《荒原》中,艾略特运用了断裂的叙事,迷幻的意象,以及突兀的语言转换,模拟了内心世界的混乱和社会形态的离散。
荒原不只是地表的荒芜,它更象征了人内心的荒凉与失落,反映了文明发展到现代却出现的精神信仰与寄托的极度贫瘠。
在诗中,“我”扮演着众多面孔,一会儿是先知提尔西亚斯,一会儿是失落的渔夫,这些身份的转换体现了现代人在面对复杂生活与社会时,身份认同与精神支柱的模糊与涣散。
《荒原》像一个无声的呐喊,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心声,那是对战争、对工业化进程影响下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困惑。
震撼之余,《荒原》使我不禁自省,思考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是否也感受到了那份荒芜与迷失。
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到了内心的不安与空虚——阅读这首诗,就像是在心灵的荒野中,寻找一条出路。
艾略特不仅诗意地提出问题,而且在结尾处给予了一线的希望。
通过暗示性的宗教元素和神话传说,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唯有回归精神的净化与自我探索,人类才能从这片“荒原”中复苏。
诗的尾声“Shantih Shantih Shantih”是梵语中的“平静”字面意思,为这部讲述纷乱世界的文本,带来了一丝宁静和冥想。
《荒原》读后感精选范文

《荒原》读后感精选范文标题:《荒原》:自然、人性与生存的深刻反思《荒原》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文学经典之一,该小说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探讨人性与生存的主题而广受赞誉。
在这部小说中,伦敦将读者带入了北部加拿大的荒原地带,呈现了一个充满冒险和考验的世界。
在阅读完《荒原》后,我深感其作品之震撼与启发,下面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一、自然的壮美与残酷《荒原》以自然的壮美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了北部加拿大的荒野之中。
伦敦的描写使得这片荒原地带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境。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自然的残酷和无情。
在这片荒原上,人类与自然的斗争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斗,只有最强大的生物才能在这片荒野中生存下去。
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与残酷。
自然的力量让人感到渺小,它无情地挑战着人的生存能力。
这本书让我反思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
同时,也让我珍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明白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石。
二、人性的考验与坚韧的品质小说中的主人公白牙是一只狼狗,它在荒原上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考验。
白牙的坚韧和生存本能令人钦佩。
与此同时,人类角色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斗争也展现了坚韧的品质。
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人性的考验与坚韧的品质。
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本能,也展现出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思考到,人性的复杂性在面对生存挑战时得以深刻体现,同时也让我欣赏到坚韧的品质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三、文化冲突与文明的脆弱性《荒原》中还展示了文化冲突和文明的脆弱性。
当白牙被引入人类社会时,它经历了与野外生活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
这种文化冲突对白牙和其他动物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同时,小说中也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脆弱性,社会规则和文明秩序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崩溃。
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我思考到文化冲突和文明的脆弱性。
文明是一种相对脆弱的构建,它需要人们的维护和坚守。
在极端环境下,文明秩序可能会受到挑战,这让我反思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和文明的可贵。
《荒原》读后感

《荒原》后感《荒原》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深刻的主题,让我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诗歌作品不仅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
首先,我被《荒原》中独特的诗歌形式所吸引。
艾略特采用了复杂的象征、隐喻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他通过对荒原的描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荒芜和空虚。
同时,他还通过对自然、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我被《荒原》中深刻的主题所震撼。
诗歌通过对西方社会的描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荒芜和空虚。
艾略特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对生命和存在的真正理解,陷入了空虚和迷茫之中。
同时,他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信仰危机、道德沦丧、文化失落等问题。
这些深刻的主题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我还被《荒原》中对自然和文化的探讨所感动。
艾略特认为,自然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投影,而文化则是人们生活的根基。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却忽视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
这种忽视导致了人们内心的荒芜和空虚,也让社会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探讨让我更加关注自己与自然和文化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
总之,《荒原》是一部深刻而独特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深刻的主题,让我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责任。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回味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荒原读书笔记

荒原读书笔记第一篇:荒原读书笔记《荒原》读书笔记在课堂上经常听李老师提到艾略特的《荒原》,趁着周末的时间,去书店翻看了此书,《荒原》读后感。
初读此书,不求甚解,却为其中奇幻瑰丽的意向所折服,遂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细品慢酌。
就其中的性欲、性的审美进行初探,本能欲望的冲动是不是审美?《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诗434 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
就我读此诗的感觉,实在是晦涩难懂,读第一遍,除了觉得注释太多,诗太长以外,没有太多感觉。
在我参考的论文中,艾略特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
”因此,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
《荒原》又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现代西方文明世界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空虚、情欲泛滥、世态炎凉的荒芜原野,同时也象征要以宗教作为救世良方。
在此,就《荒原》中的情欲泛滥做简单的美学探讨。
在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虽说只有短短的10行,但是句句都寓意深刻。
艾略特笔下的海,象征的是情欲之海,汹涌而至的情欲能够让人丧失理智,淹没其中。
“火”也是欲望的象征,当欲火无法控制的时候就会引起罪恶。
在《荒原》里的圣杯传说中,也隐射了情欲,其中描绘的是萧索和虚无的景色,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躁动,荒原之荒,根源在于鱼王身体之荒。
要拯救荒原,必须寻找圣杯,医治渔王的疾病,使他从衰老和性无能中振作起来。
《荒原》读后感中文500字

《荒原》读后感中文500字
《荒原》是一本唐朝小说,讲述的是道士游刃有余的事迹,在古老的荒原上传递着他的仙行和神通。
读完《荒原》,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古老的荒野中自由自在的大道之心,勇敢放飞的精神。
跋山涉水的旅行带给主人公勇敢、深刻的感受,扩建了他的内心,让他获得了更多的信念。
此外,作者精心地描述了荒原特有的荒芜之魂,以及荒原上孤独却坚韧的村庄居民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历史变迁的沧桑凄凉。
主人公在荒野中前行,让我们感受到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不断改变、进化,每一步也都是不可复返的。
此外,主人公遇到的各类怪物,神话故事中神仙怪客的神奇故事,更是让读者们充满了想象,在荒野中的危险和艰辛中,栖息了更加玄妙的奇思妙想。
总的来说,《荒原》是一本让人着迷的故事,让读者有机会去探寻荒野的秘籍,体会荒野的魅力,发现世界的精彩。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艾略特<荒原>读后感》初读艾略特的《荒原》,说实话,我是有些懵的。
那些跳跃的意象、破碎的语句,就像一团乱麻,让我一时间找不到头绪。
可当我耐着性子,一次又一次地走进那片“荒原”,我才渐渐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
在《荒原》中,艾略特描绘了一个荒芜、空虚、混乱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人们的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爱情变得虚伪,生活失去了方向。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夏天,天气异常炎热。
我走在城市的街头,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
每个人都似乎有着自己的目的地,只有我,漫无目的地游荡着。
我路过一家咖啡店,门口坐着一对年轻的情侣。
女生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的裙子,男生则穿着整洁的衬衫,戴着一副眼镜。
他们坐在那里,面前放着两杯咖啡,却没有任何交流。
女生不停地刷着手机,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男生则望着窗外,眼神空洞。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们就像是《荒原》里的人物,看似在一起,心却相隔甚远。
我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公园。
公园里有很多人,有老人在树下乘凉,有孩子在滑梯上玩耍,还有年轻人在跑步。
本应是充满生机的场景,可我却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
老人们坐在那里,沉默不语,仿佛在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孩子们在玩耍,可他们的笑声听起来却那么空洞;年轻人在跑步,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但他们的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的快乐。
我找了一个长椅坐下,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困惑。
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吗?我们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忙碌着,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时,我看到一个卖花的小女孩。
她穿着朴素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束束鲜花,在人群中穿梭着。
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
她走到每一个人面前,推销着她的花。
有些人无视她,有些人则不耐烦地摆摆手,但她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充满热情地继续着。
我叫住了她,买了一束花。
她感激地看着我,说了声谢谢。
那一刻,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种在这个“荒原”世界里难得的真诚和善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读书笔记在课堂上经常听李老师提到艾略特的《荒原》,趁着周末的时间,去书店翻看了此书,《荒原》读后感。
初读此书,不求甚解,却为其中奇幻瑰丽的意向所折服,遂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细品慢酌。
就其中的性欲、性的审美进行初探,本能欲望的冲动是不是审美?《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诗434 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
就我读此诗的感觉,实在是晦涩难懂,读第一遍,除了觉得注释太多,诗太长以外,没有太多感觉。
在我参考的论文中,艾略特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
”因此,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
《荒原》又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现代西方文明世界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空虚、情欲泛滥、世态炎凉的荒芜原野,同时也象征要以宗教作为救世良方。
在此,就《荒原》中的情欲泛滥做简单的美学探讨。
在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虽说只有短短的10行,但是句句都寓意深刻。
艾略特笔下的海,象征的是情欲之海,汹涌而至的情欲能够让人丧失理智,淹没其中。
“火”也是欲望的象征,当欲火无法控制的时候就会引起罪恶。
在《荒原》里的圣杯传说中,也隐射了情欲,其中描绘的是萧索和虚无的景色,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躁动,荒原之荒,根源在于鱼王身体之荒。
要拯救荒原,必须寻找圣杯,医治渔王的疾病,使他从衰老和性无能中振作起来。
艾略特受到弗雷泽的《金枝》这部人类学著作的重大影响,任何熟悉这部著作的人会立刻识别诗中所提到的生殖仪式。
我们还在诗中见证了沐浴在欲海中的男男女女:诸如在德国阿尔卑斯山度假的贵族男女,在伦敦家中百无聊赖的中产阶级夫妻,深受性问题和生育问题困扰的下层女性,像野兽一样到妓院寻欢作乐的斯温尼,偷欢交媾的银行职员和女打字员,邀请同志到宾馆过夜的同性恋商人等等,而这些又与神话中夜莺遭到强奸的故事,以及瓦格纳歌剧中不该发生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
这可谓《荒原》中的欲望众生相。
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欲望的冲动表象,而有更深层次的宗教内涵,因为鄙人才疏学浅,无法解读透彻其中的宗教色彩。
反而从这些欲望的表象中看出了审美的闪光点。
在这些混乱的人物以及混乱的意象中,有着人性本能的欲望冲动,在其中我们能读出诗人的善恶的价值判断。
具体说来,《荒原》第一章里,以先知铁瑞西斯的视角目睹了一个打字员和房产职员间的逢场作戏。
他们的结合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生物本能上的。
打字员是受害者也是罪人。
她用“连衫裤”、“背心”以及“紧身胸衣”等来引诱意志薄弱的男人。
在艾略特看来这种爱是不道德的,是恶的而非善的。
我们只能从艾略特的诗中找出这些扭曲的男女情欲关系,有些仅仅是单纯的肉体上的冲动,如同动物延续后代的本能。
在我看来,这种性欲冲动,本身就是赤裸裸的审美的,倡导的是人性的解放。
而艾略特在其中也尝试着探讨和解决如此的男女本能冲动,那就是宗教上的“datta.dayadhvam.damyata”。
这样的性欲冲动,不仅仅是审美的,还有更深社会学、宗教学的探讨价值。
篇二: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读后感当我读《荒原狼》时,我是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纠结读完的。
《荒原狼》中的哈里是一个孤僻的独行侠,他坚持租住在一户整洁有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而自己的房间里却从来都是一团糟,烟尘遍地,桌上地上胡乱堆积着书本和音乐。
他深谙欧洲古典哲学、神学、音乐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积蓄。
但他本人最看重的却是一套自杀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对于剖析自身的工作。
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生与死的问题。
对于自身的剖析是残酷而客观的。
他一开始就先验的认为,自己是一头偶然闯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具有了人性的狼,人性和狼性总是在他的心里此消彼长。
他对于自己的这种双重性的描述语气十分客观,以至于我们经不住信以为真。
从这一点来看,哈里从一开始就是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一类人的。
这种了解而产生的鄙视首先指向的是自己。
文中的一个旁观者房东的侄子道出了这一切:“我意识到,哈里的悲观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鄙视。
而是基于对自己的鄙视。
他那么无情的刻薄所有的人的时候从来不把自己排除在外。
他总是把自己放在憎恨和否定对象的第一位。
”因为对于世界首先是对于自己作为人本性的认识使他不愿融入这个社会,因而他成了边缘人。
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在我看来哈里是一个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他就像一个苦行僧,用自己的清醒与行为上的孤立来监视着这个社会。
他的忧虑是超越了时空生死。
对于他来说,死是比生要轻松和快乐的事情。
因为有了死的期盼,人的生才有了动力。
死是生的目标。
哈里关心的是生的目标也就是死。
我纠结与一个这样的思想,大多数人都愿意生活的好,不去愿意面对死亡,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所以不去追寻。
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哈里的态度,他的确游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
他看到了人的狼性,每每有鄙视,他先鄙视自己。
一个这样悲观却又不去指责社会的人,给了我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
可以说他是因为这个社会才变成这样,却又不去排斥这个社会。
通俗得来说,就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不去想对手的强大,只思考自己的无能。
这是一种睿智,却又是一种悲哀。
睿智的是他能想到这一层,能将人性、狼性看的十分客观,却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悲哀。
《荒原狼》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不过在我看来,要想更深入探索出其深刻的内涵,需要一遍一遍细细研读。
篇三:《荒原狼》读后感读《荒原狼》后浅显的感想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
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
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
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
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
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
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
”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
“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
”“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
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
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
“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
”…“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
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
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
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
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
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
”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