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刺客与侠客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

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

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史记》中“刺客"¨游侠"之比较(栾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侠客”是中国文学长廊里一类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令人魂牵梦绕的侠客梦,令人咀嚼回味的侠文化是中国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什么是“侠客”?人们可以这样解释:勇猛无畏,身怀绝技,威震武林,浪迹江湖;也可以这样解释: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疏财济贫,惩恶扬善;还可以这样解释;说一不二,任侠使气.疾恶如仇。

视死如归。

那么“侠客”形象发端于哪里呢?追根究底,《史记》中《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是其两个泉眼,而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摘录全篇论文如下:中国历史悠久的土壤中孕育了一类独具魅力的人物——侠客,千百年来歌咏侠客的诗篇,称颂侠客的传奇举不胜举、蔚为可观。

炎黄子孙有一个但愿长作不愿醒的多彩“侠客梦”,东方文明留下了令人咀嚼回味不已的侠文化。

那么这侠客形象发端于哪里呢?追本溯源,司马迁是为侠客作传的第一人,《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这两篇奇崛文字是打开后世侠文学的两个泉眼。

虽然随着历史推移,“侠客”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屹立于文学长廓,但肇端之初,刺客与游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他们身上不仅有相同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别。

不如让我们翻开《史记》,将这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作一番浅析。

人物是历史中的人物,有他们生活的社会语境;每一个人物又都是“这个”,有他们各自的文化品格;此外,人物又都是作家笔下诞生的、塑造的,作家的创作艺术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时代、文化品格、创作艺术三方面考察刺客与游侠,二者的差别就明朗了。

一、社会时代之异《刺客列传》所传五人,生活在动荡的战国时代。

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逐渐崩溃.动荡不安的社会催动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生的关怀、自我意识与自尊情感逐渐觉醒,日益浓厚。

有口才,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奔走于各国之间成为策士,即纵横家。

《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终稿

《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终稿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特别钦敬“布衣之侠”,他们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将行侠仗义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融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

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

以《史记·刺客列传》为代表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史记;刺客;精神特征;历史局限性目录一、《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充满了杀气 (4)(一)《史记》中的刺客带有了蛮干、愚笨的外在特征 (4)(二)《史记》中的刺客有着强悍的力量与高超的武技 (4)(三)《史记》中的刺客行为中充满了暴力 (5)二、《史记》中刺客的内在特征分析 (5)(一)《史记》中刺客的悲剧特征分析 (5)(二)《史记》中刺客的心理特征分析 (6)(三)《史记》中刺客形象带有忠孝特征 (7)(四)酬知遇之恩 (8)三、《史记》刺客形象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9)(一)存在自杀轻生等的极端方式 (9)(二)存在不计后果的蛮干意识 (9)(三)刺客中存在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根源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重视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特立独行的群体。

战国时刺客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和好名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像传统儒家一样,仅仅把“义”局限于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如“士为知己者死”和出于义愤的反强暴;更多的包含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好名”,这正是司马迁“立名者,行之极也”的思想的反映,司马迁是把立名看作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作者:李紫欣概要:《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

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

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

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

史记中的刺客们

史记中的刺客们

史记中的刺客们史记中的刺客们一、曹沫:一切皆有可能曹沫是鲁国人,能打架,能杀人,很是好勇斗狠。

鲁国当时的老大鲁庄公喜欢强悍的人,所以宾主相见甚欢,感情十分好。

鲁庄公狠,可还有比他更狠的,比如齐桓公。

齐桓公那时候的专业就是把大大小小的国家全部兼并到自己旗下,把齐国搞成集团公司。

齐人来了,鲁庄公派曹沫为将,和齐军去打仗,很显然,体力好不如智商高,当时齐国的丞相,是大名鼎鼎的管仲。

打了三仗,曹沫输得一塌糊涂,幸亏老大鲁庄公还算讲义气,割地赔钱向齐国求和,居然还是让曹沫做大将。

光割地是不够滴,还得坐下来喝茶,谈谈今后的发展趋势,这一套好象一直延续到现代,随便拎出本描述黑社会生活的香港电影,都能看到这些镜头。

两位老大约好了时间地点,各自带着手下赴约,鲁庄公的随从里,自然有曹沫。

一坐下来,彼此问候了一下天气身体,一堂和气下,曹沫发飙了,竟然提着匕首在众目睽睽下劫持了齐桓公。

丢人啊,堂堂春秋集团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居然被一个败军之将提溜在手里,为了老大的生命安全计,齐人只好眼睁睁看着曹沫这个不上台面的小角色和齐桓公谈条件。

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现在鲁国还割了那么多土地给齐国,我怕以后鲁国的城墙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国境,这事可不大好办。

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没有什么事会不大好办。

齐桓公答应归还鲁国割让的土地,曹沫收起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谈笑风生喝酒吃肉。

时候齐桓公越想越憋屈,打算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是说鲁国国境小么?干脆就让鲁国消失。

幸亏还有总经理管仲,作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管仲比董事长先生更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管仲说:你都已经答应人家了,现在再反悔,会失信于天下,到时候大家都去帮鲁国,那可就是贪小失大了。

忍了吧,把答应都还给他们。

齐桓公只得把辛苦打了三仗弄来的土地还给鲁国,曹沫丢的,曹沫自己拿回来。

千军万马和一人之力谁更强大些?难说,因为曹沫,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二、专诸:杀人和烧菜并不矛盾自从伍子胥到了吴国,专诸的一生就被改变了,或者说,专诸以前的平静,只是因为在等待伍子胥的到来。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历史著作中,作者司马迁深入剖析了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刺客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牺牲。

本文将分析几位刺客的人物形象。

周章周章是被司马迁大力表扬的一位刺客,他为了解救被皇帝加害的诸侯,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是最为正义和高尚的。

周章最先是在刺杀荆轲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为民除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始终将国家民族的大义贯穿始终。

后来,他被选为刺杀秦昭王的行动代表,而他的代表身份,也正是因为他以前对于国家、对于大义的无私奉献。

在刺杀秦昭王的任务中,他成功渗透到秦王宫中,然后将刺杀之物献给了王昭君,并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忠诚于国家民族、尽力拯救受难者的英雄形象。

汲黯汲黯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的人,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游说华夏的赵孟之任务中浮现。

当时,赵孟之利用晋国国君氾杖打击华夏,激化华夏和晋国之间的矛盾。

为了使华夏能够安心发展,汲黯作为刺客,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冒险潜入晋国,刺杀了赵孟之。

虽然他最终被抓住并斩首,但他的行为向世人表明,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也是非常正义和高尚的。

陆贾陆贾是刺客中颇为特别的一位,他有着出色的医术和服侍女侍的技巧。

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秦始皇的任务中浮现。

为了刺杀秦始皇,他不惜冒险,将重伤之身悄悄地送到了秦始皇的宫中。

受伤的他被秦始皇的侍女所救,并因其才能被聘为侍女。

陆贾的形象塑造了一位救人于危难、勇敢而又智慧的英雄形象。

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但他在其宫中的工作中颇为出色,带出了一位能写帛书的“真侍女”,这也使他成为了刺客中的佼佼者。

小结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著作中,作者以饱满的笔力和深深的见解,描绘了刺客们在政治黑暗中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故事。

每一位刺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其中有勇敢、有智慧、有侠义,但总归是在大背景的鼓动下被迫成为刺客。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史记》中刺客和游侠是侠客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投射,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太史公将他们分别立传,既是对他们身上历史差异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自身理想和感情的寄托。

本文结合《史记》中《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两篇文章,深入分析刺客与游侠这两类侠客的形象特点。

标签:史记游侠刺客韩兆琦先生总结《史记》的抒情性时说:“司马迁的笔端时常流露着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沉郁之气。

”他的写作往往怀着一种深情,这种深情在《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的侠客形象中清晰的体现出来。

《史记》中的刺客与游侠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太史公笔下的侠客形象。

以下结合具体文本,对《史记》当中的侠客形象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

一、《刺客列传》中的侠客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了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六位刺客:鲁将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其归还侵地,达成目的后,“北面就群臣之位”全身而退;吴国专诸为助吴公子光夺取王位,借公子光设宴之机,藏刃于鱼行刺吴王僚,事成身死,新吴王“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晋人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在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后,三次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最后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之恩,助严仲子翦除政敌,刺杀韩相侠累,“自屠出肠”身死;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事败身死,六年后高渐离刺秦,被诛。

可以看到,《刺客列传》中的侠客们多通过“勇力”实现目的,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豫让“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聂政“独行仗剑”刺杀侠累。

他们都是靠一己之勇以达到刺杀的目的,其行为多带有暴力特征。

其结局也多血腥惨烈,如豫让为达目的主动“漆身为疠,吞炭为哑”、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荆轲“被八创”,其惨烈犹然可见。

刺客们能够“不爱其身”,重义轻命,是因为他们在价值观上抱有一種“愿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如公子光“善客待”专诸,并保证专诸的后事,“光之身,子之身也”,专诸便能为其效命。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粟殷胤/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描写了荆轲、曹沫、豫让等多位刺客,并对其行为活动、个性内涵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便首先分析了《史记》中有关刺客形象的含义,对其中写到的刺客形象进行了探究,并诠释了《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精神内涵,希望能给予广大读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史记》 刺客形象 人物分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刺客列传》中把刺客的侠义精神作为了主题,并大力称颂了锄强扶弱、不畏权贵的正直形象。

我们站在高中生的角度,也应对《史记》中描写的刺客形象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

一、《史记》中有关刺客形象的含义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早出现了刺客这类人物,其是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刺杀目标对象,在刚开始的时候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眼前。

并且,在春秋战国时,刺客的动机都是相对简单的,等到了秦朝之后,刺客就不再只是因为单纯的动机而杀人,其综合了金钱、地位等多种因素,杀人的性质也就因之而转变了。

到了西汉时,“刺客”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当中,也针对刺客的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与之前的《庄子》和《战国策》比起来,对人物的刻画更加饱满、丰富。

在此之中,荆轲、聂政、专诸、豫让、曹沫等侠士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刺客的主要代表。

司马迁所尊崇的英雄便是看重情义之人,因此他所描写的侠客,也有着“言必行,行必果”的原则。

在《史记》当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1]二、关于《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研究(一)荆轲的刺客形象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这也是需要高中生重点把握的文言文。

在该篇文章中,司马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荆轲这一人物,且故事情节也扣人心弦,让人读来印象颇深。

文中结合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联系整个故事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荆轲这一形象。

从本文可看出,荆轲不仅仅是一位抱有政治目的的刺客,同时还是一位见义勇为、冷静沉稳的侠士。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在《史记》中,刺客形象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一篇名为《酷吏列传》的篇章中,该篇章主要讲述了汉朝时期的宦官卢绾和范增等人的故事。

在《酷吏列传》中,卢绾被描述为一个心狠手辣、专横傲慢的宦官。

他在宦官集团中担任要职,利用自己的权势进行各种不义之事。

卢绾经常惩罚不听从他的命令的官员,并利用刺客手段暗杀与他对立的人。

他通过各种手段恐吓、威胁和利诱,操纵朝政,成为一个专权的恶霸。

另一个刺客形象出现在《酷吏列传》中的范增。

范增是刘邦的顾问,出生贫寒但聪明机智。

范增被派去暗杀秦朝的官员,以为刘邦谋取复国之机。

范增以智谋、刺杀手段闻名于当时,他利用自己的狡猾才智,在敌人身上放毒、暗杀秦朝官员,为刘邦的反抗行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在《史记》中的“酷吏列传”篇章中,卢绾和范增等人被描绘为具有刺客形象的角色。

他们都善于使用非正当手段,包括暗杀、威胁、恐吓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权谋之术以及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的侠客刺客与侠客是两个非常神秘而陌生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讲,很难见到。

不过,最好还是不遇见,特别是刺客。

遇见刺客和侠客都不是好事,不过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刺客与侠客特别多。

咱们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看过这种影视剧也看过武侠小说,拿武侠小说来讲,最有名的是金庸和古龙。

我印象中金庸的小说中出现的大侠和刺客特别多。

不过这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毕竟是文艺作品,虚构的成份太多,虚构、杜撰、想象、夸张的成分太大,不太可信。

比如说拿金庸的作品来讲,他小说里面的一个侠客有一招武功叫乾坤大挪移。

我想了半天没有明白是什么武功,后来我琢磨好像应该是能量守恒定律吧。

还有一种武功叫六脉神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琢磨有可能是激光武器吧。

古龙的小说中有一个大侠善于使飞刀,他的飞刀非常厉害,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怎样出飞刀,但是对手已经被杀掉了。

我怀疑,古龙也没有见过吧。

虽然文学作品中刺客与侠客非常多,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刺客与侠客,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从古到今,在现实生活中刺客、侠客却一直存在。

举几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了;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总统也遇刺了,但是他命大没有被杀掉;2007年巴基斯坦的女政治家贝·布托被杀掉了。

这是刺客。

侠客也有,而且到今天也有。

比如说06年去世的歌手丛飞,他曾经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他用自己唱歌的钱资助贫困生,但是他自己的日子过的很差,我认为这是大侠。

还有天津有一个叫白芳礼的老先生,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用登三轮的钱资助贫困生上学。

我认为白芳礼先生也是个大侠。

去年汶川大地震出现了一个叫陈光标的,他自己出钱出物,到灾区救灾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我认为他也是个侠客。

但是像陈光标这种人,咱们现在不把他叫作大侠,叫作“志愿者”。

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

不过他们这些人与传统的武侠和传统的侠客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没有武功了,没有武艺了,他们只是有侠义。

我们从文艺作品中看到的刺客、侠客不可信,现实生活中又很难遇到,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些人,想了解这些陌生的群体,那怎么办?我认为有一个方法,从可靠的史料中寻找信息。

我认为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所写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就属于比较可靠的资料。

而且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门给刺客、侠客立传的人,而且司马迁也是对刺客、侠客的态度比较客观的一个人。

司马迁以后到了东汉,东汉大史学家班固写了一部《汉书》。

《汉书》也有《游侠传》,但是没有刺客传。

他在《汉书》中虽然写了游侠,但对游侠的态度却与司马迁截然相反,而且他针对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进行了批评。

这是《汉书》。

到了《后汉书》,不仅没有刺客传也没有游侠传,也就说在中国传统正史中,从《后汉书》以后二十多部史书中就已经没有刺客列传了和游侠列传了。

所以说咱们要找刺客与侠客的可靠的资料,最重要的一个是《史记》一个是《汉书》。

其实在其他的史书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史料,但比较零散,不像《汉书》和《史记》有专门的传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我看过很多相关的学术著作都把刺客和侠客给混淆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

他们是两种人群,而且差别很多。

如果一样的话,《史记》就没必要分别给他们立传了。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刺客跟侠客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讲一下《史记》对刺客和游侠是怎么描绘的。

首先讲刺客。

《史记》一共写了五大刺客,这五大刺客有的名气大,有的名气小,有的名气非常大,大家都听说过,有的名气非常小,几乎是默默无闻。

这五大刺客一个是曹沫,一个是专诸,还有一个豫让,还有一个聂政,最后一个是鼎鼎大名的荆轲。

《史记》中的刺客在写作上和材料选材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这五大刺客都是汉之前的,或者说是秦之前的,没有一个是汉朝的。

其中曹沫、专诸是春秋时人;豫让、聂政、荆轲是战国时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五大刺客按着时间顺序,越靠前的,离人们时间越远的,他传记的篇幅就越小;离人们或者是司马迁时间越近的,他的传记篇幅就越长。

荆轲传记的篇幅甚至是前四位传记的总和,我想这有一个原因,就是离司马迁年代越远,史料的收集越不容易,离司马迁时间越进,史料越丰富。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比如说咱们一般人今天对清朝的了解远远大于对汉朝和唐朝的了解。

为什么?离咱们进。

甚至有些年龄大的人,比如说活了90多岁的人,他们出生的时候还是清朝,清朝灭亡在1911年。

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活历史,史料太多了。

如此往前推,普通人对明朝的了解又不如清朝,对唐朝的了解又不如明朝。

越靠前越不了解,到了春秋战国,干脆传说大于事实。

我认为之所以《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两个特点,跟时代先后有关系。

我介绍一下这几个刺客,先说曹沫。

他是鲁庄公时人,鲁庄公是鲁国的国君。

作为刺客的曹沫干了一个什么事?其实严格来讲,他没有刺杀谁,他只是劫持了谁。

他劫持了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齐桓公。

这件事情发生在鲁庄公13年,即公元前681年,离现在已经2000多年。

关于曹沫这个人,史书中还有一点争议。

有的地方把他写作“曹沬”,有的地方则是“曹刿”,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叫《曹刿论战》,就是那个曹刿。

如果是“曹沬”的话,这可能是传写失误,可能是抄错了;如果是“曹刿”的话,就有点问题,为什么?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他非常能打仗,但是《史记》中的“曹沫”在打仗方面很差劲。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曹沫这个人做鲁国的大将,与齐国打仗,打三次败三次。

这跟《曹刿论战》中的曹刿相差太远了。

所以我更倾向于曹沫跟曹刿不是一个人。

他的主要事迹恰恰源于他带领鲁国军队与齐国打仗战败了,战败之后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与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会盟。

在这个会盟的宴会上,曹沫突然跳出来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他跟齐桓公说,你得把我在战争中输给齐国的土地还给鲁国,齐桓公没办法,只有答应了。

就说可以。

齐桓公答应把土地还给鲁国之后,曹沫就把齐桓公给放了。

这一点,曹沫跟现在的刺客不一样。

刺客就是刺杀人的,而他却把齐桓公放了。

达到了他所要求的目的以后就放了他了。

后来齐桓公回到齐国以后就想反悔,当时齐桓公的大臣管仲说,你这么大人物,答应了的话,不能反悔。

所以到后来齐国真把从战争中得到的土地又还给了鲁国。

这是第一个曹沫,他不算刺客,顶多算一个劫持者。

只不过劫持的人质太有名了,是齐桓公。

曹沫虽然打仗不行,但他通过他自己的手段把在他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夺回来了。

他虽然不是一个合格战将,但在司马迁看来他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刺客。

第二个刺客专诸,专诸刺王僚发生在公元前515年。

专诸是吴国人。

他刺杀了吴国公子光的政敌吴王僚。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公子光和吴王僚的关系。

吴国当时有一个国王叫寿梦,他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诸樊,老二叫余祭,老三叫夷眜,老四叫季札。

其中老国王最喜欢的是老四季扎。

他就想把王位传给季扎,不过季扎是老四,传王位应该传老大啊,他就想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最后把王位传给季札。

什么意思?他先把王位传给老大,诸樊之后传给余祭,余祭之后传给夷眜,夷眜之后再传给季扎。

按说这个方法挺好,而且在夷眜之前确实是按照老国王的安排这样做的。

即吴国国王是老大诸樊死了以后余祭做,余祭死了以后夷眜做,可以到了夷眜去世以后出问题了。

夷眜去世之后按道理讲应该传给季扎,可季扎这个人不想做国王,他就跑了。

这个风格可太高了,今天很多人巴不得想去做个什么官呢,人家季扎国王都不做。

其实季扎跑了给吴国人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国王怎么办?他们就推举了夷眜的儿子僚做了国王。

那么僚做了国王之后又出了问题。

那个老大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干了。

他说,既然三叔不做国王,按道理讲应该传给老大的儿子我啊,心里就有了这个想法,他就想通过暗杀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找到了专诸。

公元前五一五年,吴国攻打楚,吴王僚把他的精锐部队与亲信都派出去了,现在的情况是吴王僚势力比较空虚,公子光认为机会到了。

他就设宴,宴请王僚。

事先在他宴请的家里埋伏了武士,在吃饭的时候让专诸装扮成一个上菜的伙计,把刺杀的武器一个匕首――有的地方说是鱼肠剑,是非常锋利的武器,不过不太可信――放在一条烤鱼的肚子里,到了王僚跟前,专诸就把匕首从鱼肚子里抽出来,一刀把王僚刺死了。

其实王僚在去公子光家里的时候防备非常严密,从他的王宫到公子光的家里防备非常严密,《史记》记载说,沿途都站满了武士,而且手持长鈚,就是刀剑。

专诸在这个情况下把王僚刺死了。

确实很厉害。

不过专诸死的也很惨,他被王僚的卫士剁成了肉酱。

王僚死后,公子光即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阖闾。

这个专诸是谁推荐给公子光的?是伍子胥。

下一个刺客豫让,豫让刺赵襄子。

这个事情《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年份,我推算了一下,应该是公元前443年左右。

豫让是晋国人。

我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春秋末年晋国的国力已经非常衰微了,当时的晋国有六个大臣非常有势力,他们是范、中行、智、韩、赵、魏,这是六个非常有势力的大臣,叫六卿,但是这些人并不和。

在公元前493年的时候,韩、赵、魏联合智把范和中行给灭掉了,驱逐出境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起来把智给灭了。

也就是晋国到那会儿就剩下了三家韩、赵、魏。

这个豫让一开始投奔的是范和中行,但这两个人没有没有重用他,后来他又投奔了那个智伯。

智伯很看重他。

智伯被韩、赵、魏灭了以后,因为赵襄子和智伯关系很紧张,矛盾最大。

所以赵襄子把智伯杀了之后,他把智伯的脑袋做成了一个喝酒的酒壶。

而豫让因为受到了智伯的知遇,他就决定为他报仇,刺杀赵襄子,但两次刺杀都没有成功。

第一次他装扮成一个服苦役的犯人,到赵襄子家为赵襄子修厕所。

赵襄子非常警觉,他上厕所,发现豫让这个人有问题,就马上把这个人抓起来了。

赵襄子这个人心胸非常开阔,他没有处罚豫让,而是把他放走了。

第二次豫让更厉害,他把自己全身涂油漆,涂成了大疮。

而且把自己弄哑了。

弄哑了之后连他妻子都不认识他,他朋友还能认识他。

装扮以后,他隐藏在赵襄子经过的一个桥下,但赵襄子这个人确实很厉害,他又发现了豫让,又把豫让抓起来了。

这一次赵襄子说,我不能再放你了。

我一定要杀了你。

豫让说我求一件事,我虽然不能杀了你,你能不能把你衣服脱下来让我刺几下。

赵襄子就把自己衣服脱了下来,让豫让刺了三下,刺完之后豫让就自杀了。

这就是豫让,他的刺杀行为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心愿达到了,什么心愿?报答智伯对他的知遇之恩。

再看下一个聂政刺侠累。

聂政的事迹发生在公元前397年。

聂政是魏国轵邑人。

他在刺杀侠累之前就已经杀过人了。

可见这个人经常杀人。

他杀完人之后就跟他的母亲跟姐姐隐居在齐国,当屠夫。

这跟刺客倒是有联系,人杀完了就杀猪。

他为什么要刺杀侠累?当时侠累是韩国的丞相,当时韩国有一个人叫严仲子,他们之间有仇。

这个严仲子想通过把侠累刺杀掉来解决矛盾。

他就找刺客,最后找到了聂政。

他对聂政的母亲和聂政非常恭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