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学习目标】1.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课前预习】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地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地默读。
活动一:跳读,贴标题。
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活动二: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可以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活动三: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活动四:说读,识方法。
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下面请你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来汇报你的发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8 时间的脚印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情况进行编写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和复习,通过课堂检测和讨论等 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求。
教学方法得当:评 价导学案所采用的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是否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效果显著:评 价导学案在实际教 学中的应用效果是 否显著,是否能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
绩和综合素质。
评价主体多元:评 价导学案的主体是 否多元,是否包括 教师、学生、家长 等各方面的意见和
导学案的应用前景:探 讨导学案在未来教育教 学中的应用前景,如个 性化教学、在线教育等。
导学案的实践案例:分 享一些成功的导学案实 践案例,以证明导学案 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效 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元化发展:导学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种类型和风格的导学案,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融合:将导学案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导学案的智能化 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支持。
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导学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 升学习成绩方面的显著效果。
导学案的反馈意见:收集并整理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导学案的反馈意见,对导学案 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导学案的改进方向:根据反馈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导学案的建议,如增加互动环 节、个性化教学等。
增加互动环节:鼓 励学生参与讨论, 提高课堂互动性
6.2《时间的脚印》导学案-答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答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学习过程:①积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cāo)龟裂(jūn)消逝(shì)沟壑(hè) 腐蚀(shí) 沙砾(lì)山麓(lù) 孔隙(xì) 倾斜(qīng)覆盖(fù) 包裹(guǒ) 琥珀(pò)犀牛(xī) 帷幕(wéi)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
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②整体把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明确:逻辑顺序。
4.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开篇的题记不算一段。
明确:第一部分(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的记录不容易,但意义重大(造福人类)。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分类别。
③品味语言6.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明确: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难点)2.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的作用及段落的作用。
(重点)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链接: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自读预习:1.注音写字踪.迹装置.浑浊.山麓.龟.裂楔.形文字沙砾.帷.幕海枯.石烂腐shí()粗cāo()2.词语解释:踪迹:海枯石烂:腐蚀:山麓:粗糙:龟裂:刨刮:3.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一:文章开头是怎样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导思二: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三:岩石记录时间脚印有何意义?导思四: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4.用“//”划分文章层次四.精读课文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3.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
”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7.第㉗㉘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五.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 》学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学导学案.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
2、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核心任务: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预习下列内容,完成填空。
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3.字词学习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粗糙.( cāo)龟.裂(jūn )帷.幕( wéi)刨.刮(páo )沟壑.(hè)楔.形(xiē)钟鼎.文( dǐnɡ)海枯.石烂(kū)4.词语解释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倪花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梳理说明顺序、说明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会品味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本文运用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科学的精神。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又是一篇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学习时应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揣摩其的作用,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本文主要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岩石人格化,让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成了有着生命和活力的物体,使文章变得富有生趣,接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学习前要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理解说明内容及作者情感。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___,中国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
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
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陶世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龟裂.()粗糙.()山麓.()沟壑.()湖泊.()沉淀.()沙lì()浑zhuó()腐shí()帷mù()悬yá()绝bì()
2.jūn cāo lù hè pō diàn 砾浊蚀幕崖壁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⑴海姑石烂:
⑵奇形怪状:
⑶龟裂:
⑷腐蚀:
3.⑴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
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⑵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⑶裂开许多缝子⑷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4.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4. 厚度 顺序 历史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合作探究】
探究一:感知内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2.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知识?
探究一 :感知内容。
1.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
2.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探究二:梳理结构
1.请为课文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本文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探究二 :梳理结构。
1.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本文重点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探究三:深入探究
1.课文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岩石的____和____可以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逻辑顺序
岩石保存了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的脚印
2.文章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3.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探究三:深入探究
1.岩石记录时间之一:坚固的岩石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霜寒、以及酸类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等,可以变成“碎石、沙砾、泥土”,然后再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岩石。
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记录时间之二: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2.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第二课时
探究一:理清顺序。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探究一:理清顺序。
1.逻辑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2.第6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8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9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生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23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说的多的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第25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第28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
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探究二:写法探究。
请指出下面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3)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探究二:写法探究。
(1)打比方,形象的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举例子。
举例子。
具体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举例子。
举例子。
具体说明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
探究三:品味语言。
1.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本文的语言的特色。
①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②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势’: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③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④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探究三:品味语言。
1.①一个“爬”字,把“冰河”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冰河缓缓前进的情景,读者易于理解,而且很有趣味。
②排比句,句式整齐,条理分明的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环。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冰河比作“一柄铁扫帚”,突出其破坏作用之大,使说明生动、形象,
④“像书页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样子。
“卧着”、“躺着”把岩石拟人化。
这样写,增强文章的趣味性,避免呆板乏味的说教,同时,也能让读者有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作者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的收获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____________ 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事理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