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中国近代政治的知识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1840——1949)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主要特征:屈辱与反抗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陷入侵略与反抗1林则徐虎门销烟2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抗3邓世昌命捐黄海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840——1919)学技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救亡图存近代化的探索学制度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开始: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国民革命时期1、黄埔军校(第一次合作)(1924-1927) 2、北伐战争1、南昌起义2、土地革命时期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937)3、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分裂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9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1919——1949)3、抗日战争时期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1945)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重庆谈判:《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3、揭开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1945-1949)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第二次分裂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三年内战) 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权垮台(1949 ---------至今)筹备: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 )巩固土地改革(1950----1952)新中国的成立并政治:三大改造(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经济:执行“一五”计划(1953--1957)(1949----1956)民主法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最新编写)

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最新编写)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
∙清朝不统:中国在清朝时期是一个分权国家,无法有效治理。
∙到西方文明的了解:清朝时期以议会的形式允许外国使者进入,政府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加深了。
∙改革与开放:清朝末期以及民国时期,出现了多项朝代改革,并且鼓励外资投资进入中国,中国实现了开放。
二、近代中国的受外国势力影响
∙关系不平衡: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平衡状态,中国近代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开放的行动都都是向外国让步。
∙投资进入: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逐步发展成特权性体系,同时没有完全建立起政府监管机制,使中国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社会动乱:西方利益集团经常以贿赂、威胁等手段影响中国政局,导致社会失序、混乱。
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传统观念受伤:清朝临终时,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统治理念受到挑战,古老的思想价值体系受伤。
∙晚清的兴起:晚清以来,学术自由思想领袖提出了许多反对传统观念的主张,促进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
∙思想地图重新定义:学术自由思想领袖给中国的思想地图重新定义,大力推广新思想观念,使中国社会在短时期内获得跨越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1.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也被称为1911年革命。
-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的一股思想解放运动。
- 这个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启蒙等新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
- 这个运动是对《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抗议,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4. 国共合作与中国的成立- 1921年,中国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此后,中国与国民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但后来因意识形态和利益分歧而分裂。
5.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伐战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了北伐战争。
-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决裂,中国分裂为国民党统治的南方和控制的根据地。
6. 抗日战争- 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抗争,持续了8年之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全国政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8.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领导的一场政治运动,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
- 这场运动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混乱,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9.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1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近代政治1

中国古代部分基础知识已经完结,您掌握了多少?一、政治部分1.政治制度:两个(分封与专制集权)2.特征:两个(古代早期和封建社会)3.八个时期的官制、官职、用人4.六个作用:分封、郡县、科举、三省六部、行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5.三个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二、经济部分1.两大政策及作用(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2.三业特征及各代表现(汉唐宋元明清)3.土地制度与耕作方式(工具)4.交通商路(陆海丝路、京杭运河、茶马古道)、重心转移三、思想科技文教1.诸子百家与主流思想的演变、作用(四个教化方面作用:伦理、修养、秩序、风气)2、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的时代背景3、儒学在各个时期(先秦、汉唐、宋、明清)的特点4.科技文教在各代表现、特点5、原因:政府重视与否、士人地位、市民阶层6、文艺不是真实的原始材料,但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四、贯通古今关联中外1、近代现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教与古代的异同2.同一时代的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教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西方:民主政治、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解放;中国: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主导、思想文化专制)五、能否按照编年断代体的方式记忆古代知识朝代早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选官用人其它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经济政策科技文艺夏商周三制三特无无世官宗法礼乐木石青铜瓷铁官垄井田甲骨金文春秋战国瓦解产生产生军功法家七国都城铁牛都江打破封建私有重农抑商石氏帝经诗离人龙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选官用人其它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经济政策科技文艺秦咸阳三九郡县军功法家焚书坑儒奖励耕织抑商驰道封建私有度量衡小篆汉安洛内外郡推刺史察举征辟西域都护牛耧代渠官营青瓷官营丝路封建私有编户齐民纸九衡伤赋如衡隶马王堆宴饮魏北洛南三省州郡县九品中正门阀士族耕耙耱翻白灌草市已有屯田均田租调要术圆周王兰行顾箴洛陶田园隋唐长安三六(政事堂)唐道州县科举隋朝州县江曲筒均田租庸调南青北白波斯限市柜邸飞运扬益均田瓦解市坊分开长洛东西雕版火药赵州浪现山边二草三楷展阎吴敦煌宋开临二三路州县殿试定制转运通判轮作高筒五窑棉长市坊打破不抑兼并三冗两积重南活印指海沈梦豪婉市民东京临安上河元大都中书枢密御史行省路府州县科举民族歧视棉种遍南婆棉丝麻松江运河改鲁泉州市舶司王祯农书郭授时赵孟頫行书文人写意冕墨梅黄公望富居明北京废中书设内阁三司分省权四五八股四试乌思藏、卫所棉北玉薯风车民营主导资芽鱼图农商化、区长贸、货币白银、商帮、郑和七下西洋海禁徐农宋天李本小说文行徐牡昆曲清北京军机空强督抚将军科举西学改土归流摊丁入亩、资芽缓展、自然占统、封衰闭国十三行小说郑板桥墨兰京剧乾徽道合流同光成熟★思想:西周儒家经典、春秋战国儒家学派和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官学开始)、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道教产生、魏晋三教交融(端倪)、隋朝三教合一、唐朝尊道礼佛崇儒并行、宋明理学(也称新儒学、程朱理学称官方哲学)、明末(李贽)清初三大思想家反权威反礼教反专制主张经世致用天下责任唯物主义★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政治概况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可以分为清朝末期的改良、革命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多达数十次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
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日益式微,国力衰退。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众的反抗,清政府通过设置新政、引进洋务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命运,但未能改变社会危亡的命运。
自1860年以后,中国地方军阀混战,实力强大而时弱小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让步屈服。
二、中国西化运动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在清朝末年进行的推行洋务的一揽子改革的政治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资本主义营利业务,学习外国技术知识,引进洋务人才和设立洋务学堂等。
此外,洋务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机关、军队、教育以及对外交涉等机构的变革。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带来了部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但其改革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2.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引发的一场社会运动。
自强运动包括了中国人对自身振兴的思考和行动。
在自强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保守思想的新党派和社会团体。
在海军改革和捐资办学方面,自强运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这一运动中,人们解放了思想,对唯武器论、学外国的封建制度和军阀统治进行批判。
自强运动积极引进和吸取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三、筹议会议筹议会议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史活动中两大主要的政治力量。
它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周密和有建设性的讨论,使中国人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筹议会议的议程内容与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沛取得了密切相联系。
四、改良派与维新派改良派发展派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其中两个流派。
改良派主要力求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此来挽救中国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瓶中的陈年老酒—中国近代政治的知识框架琐议
接触新课程的历史老师都知道,与以前中学历史知识结构相比,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原来以编年为纲、地域为纬涵盖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纳入一体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的编撰体例基本消失了。
取而代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分天下,古今中外同类问题融于一炉的专题结构。
原本丰富多彩、互相联系的历史整体被断为并行不悖、但难以联系的三个必修模块(一为政治、一为经济,一为思想文化),必修模块的下脚料则编成了几个选修模块。
不仅如此,每一个专题的内容安排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以前的知识结构。
新瓶之中不仅更换了包装,连瓶中的酒都变了味道。
这些教过新课程的老师自会品出其中的甘苦。
不过,由于新旧观念的交替,并非所有的新瓶中都会更换新酒,有时不小心会装上旧酒,甚至是陈年老酒,必修一中的中国近代政治就是装在新瓶中的旧酒。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政治的单元内容安排与其它单元的内容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出入。
按照07版的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和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
每一单元都是重点叙述政治制度的沿革与特点,原来在政治史中的政治事件如王朝的更替过程,革命的过程都退居其次成为背景。
虽然太多的历史上政治制度的相关名词弄得同学一头雾水,虽然历史老师有时感觉政治文明方面的历史教学不象教历史倒像为政治课打工,有时连政治课都不必讲的内容在历史课还要不胜其烦地学习,感觉历史不像历史,但是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的编撰风格基本上还是保持一致、枯燥无比的。
不料到了第四单元,却是风格大变,原来的条分缕析的制度、法律被一个个事件所取代: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
这些事件构成了第四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这样的编写风格使老师们对教材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这不就是原来的高中一年级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教材中中国近代史的压缩版吗?这些事件除了写的更精练之外,在结构上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嘛?只不过把原来的近代史不属于政治史的内容剔除把政治部分简写一下,与原来的教材的同样问题相比,真的更加简练,(笔者注:与之类似的还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第六单元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难怪老师们很熟悉。
再仔细阅读一下教材,却又有些陌生:
一则是因为,内容安排如此紧凑,紧张的有时透不过气来,教学中老师们普遍的感觉是时间的不够用。
仔细一翻旧人教版的教材恍然大悟,原来一章的内容在这里变成一课了,原来一课学习一场战争都感到时间紧张,现在一课要学习两场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以前最少需要四课时的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现在被挤在一课之内,难怪课时紧张。
熟悉的内容现在竟然因内容的安排而变的陌生了,老师们不知道是原来的内容安排真的不合理需要改革呢?还是因为需要教育改革而历史本身的体系并不重要呢?只是现在的课程安排时间紧是真的,内容安排完成起来有困难也是真的,原来熟悉的内容因课时的安排不合理而变的陌生也是真的。
这种陌生的解决之道也并非没有,毕竟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述下来完成任务也不算辱没了新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课真的能把两场战争的问题弄清楚吗?抗日战争用一课的内容来学习,这样的时间安排真的合理吗?历史是否只有这样的变来变就适应了我们现在社会的需要呢?专家们会说,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来调节课程,安排时间,但是你的课程总量是不变的呀,我怎么敢在一个问题上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呀。
这样,即使教材内容是熟悉的,但是因为课时的安排,原来熟悉的教材也变的陌生了;二则,即使按照必修一第一第二第三单元一贯的编写风格,制度、制度还是制度,政治事件只是背景和花絮,老师们若以为政治的主
要问题就是这些,那就大错了。
你看到了第四单元近代中国近代政治问题,写作的风格大变。
前三个单元都是政治制度、法律政策浓墨重彩成为重点,政治事件惜墨如金退居背景,而到了近代中国政治事件则花费了绝大部分的笔墨,难道是中国近代政治没有什么制度建设的成就吗?很显然与政治事件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太重要的,而侵华战争民主革命比制度建设要重要的多,否则何以编辑会厚此薄彼?但是何以古代政治、外国政治都是制度重要,造成这些制度的历史事件总是有些轻描淡写成为背景,独独中国近代的内容就变成一种以事件为主制度为辅的写作格式呢?当然不仅如此,以上笔者注中所列的章节也都是旧教材的缩编和改写,然后被纳入到这个新的体系。
而这些章节,笔者不敏,横看竖看,总觉的这是新瓶里的陈年老酒。
当然,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对陈年老酒并非是一种批评,恰恰相反,在旧教材结构中的陈年老酒是一种精华,旧版教材知识结构的成熟理性是现在仓促上马急就章式的新教材目前还难以超越的。
别的不说,单就结构上看,旧版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近代史九章内容,三章为晚清时期,三章为民国上即北洋政府时期,三章为民国下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加一个近代文化。
这样的“三三制”结构是十分完美的,基本适合高中近代历史的教学需要。
只是将这种十分精美内容加以删节塞进一个《必修一》这个风格新颖的新课程中就显得有些不统一了。
同样,新瓶也并非不好,新课程中很多内容写的也十分精彩的,只是新旧交替时代,一不小心就将旧酒装进新瓶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笔者学养不够,体会不到现在结构中所蕴涵微言大义。
果如此,还望专家学者赐教。
赘言:应该承认,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可能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又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它关系着我们的教学,也关系着我们未来。
也正因为如此,对新教材的结构批评不仅仅是批评,更是为了建设。
而后者的目的才是正确的。
也正是本乎此意,笔者仅就新教材所涉及的政治问题一点思考罗列于下,希冀引发大家的思考,为更理想的新课程的贡献一点智慧。
1、教材中的制度史占的比重很大,制度史是不是政治文
明的主要体现,在新课程中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合适?
2、教材中除制度史之外,还有一部分为中国近代的战争
与民主革命,世界历史部分有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两部分内容与
政治制度文明的关系是什么?有没有必要按照政治文明的发展加以统一?
3、政治文明中的第七单元为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那么
近代的战争与不平等条约也是外交关系,教材能否从这个角度将近代政治重写
一下?如果单从外交的角度看,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也是
现代世界外交,那么世界近代外交为何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虽然有选修20
世纪的和平与战争,但是那本选修教材是不是部分内容与这一单元内容重复?
且近代世界的外交中国古代外交并不曾涉及,这该不该考虑?
4、政治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部分,大抵说来,政权更
替,制度创新,民族交往,外交纠纷都属于这个筐子里的物品,哪些应该拿到
中学来讲,理由是什么?是不是也应该进行研究一下?
客观地说,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教材的与时惧进也十分必要,只是真正的脱胎换骨十分艰难。
如果没有可能,“越来越好”就是我们的共同的愿望,正是出于这种目的笔者撰写此文。
希望读者明察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