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标签: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FreudMa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1897—1957)、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Reich)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
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
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性革命》(1936),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他们把强调个人无条件地服从 整体法西斯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避难所,企图在 这里安身立命。 • 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两者有一共同的来源,即 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与懦弱。他把这种现象叫做 “共生体”,“共生体”本为—种心理学上的解 释,指的是两者必须共存,因此务必丧失其个别 独立的完整性,而造成互相依赖的现象。
. 2、关于“性格盔甲”的形成
• 赖希认为,“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起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社会所 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家庭教育、扶养儿童的实质 是:家庭代表整个社会,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要求, 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 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
• 弗罗姆指出,法西斯主义的狂热分子主要有两部分人构成: 一是被虐待狂,二是虐待狂,前者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人, 后者则千方百计力图支配他人。这两部分人具有共同的心 理动力,这就是“逃避自由”这种心理机制。 • 只要能深入地探察一下这些人的无意识状况,就会万无一 失地发现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逃避自由”的 心理机制。他们对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因而也就毫无忌 惮地想除掉自由这种精神负担而期获得安全,他们不断地 寻求,期望能找到一种文化形态、社会制度足以庇荫于其 下。
二、攻击性和破环性
• 为了消除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它所采取的 方式是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 由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力。 • 各种破坏和攻击性行为与这种心理机制密 切相关,人们常常用爱、责任、良知、爱 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自己的破坏行为,用 各种方式使这些破坏活动合理化。
弗洛伊德主义

荣格生平简介
• 瑞士心理学家,分 析心理学创始人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用 语。指由遗传保留 的无数同类型经验 在心理最深层积淀 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 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 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 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 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 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 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主义简介
• 弗洛伊德主义 – (一)弗洛伊德的性分析心理学 –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新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 – (一)新弗洛伊德主义 – (二)后弗洛伊德主义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早期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二)弗洛姆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三)德勒兹和居塔里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
人格发展论
•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 、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 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 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 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 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 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 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厄勒克特拉情结)。 • 潜伏期(late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 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 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 动等。 •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 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 化的成人。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着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巅峰成就。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并提出革命性的改革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探讨其内在联系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
马尔库塞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代表作有《资本主义的混乱》、《对新大众社会的批判》等。
他提出了“再生产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现代社会下人类精神受到的压迫和异化。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下,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操控,导致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的沦丧。
而弗洛伊德则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精神分析引论》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深受潜意识的影响,而潜意识则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经验。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质疑。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试图通过社会变革实现公平和正义。
在这一思想流派中,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马尔库塞的“再生产的过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的“再生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再生产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即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不断地再生产自身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而马尔库塞则着重从人的个性和自由方面来阐释再生产的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口是异化的、被压迫的,而这一现象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结果。
这一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人的困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对意识形态和心理现象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才能探讨社会的根源和症结。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 1、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部分 无意识: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活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 则”,又称为“意底”或“伊德”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3、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 死本能: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2、用性格结构理论改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格结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a.否定超我、自我对本我压抑的积极意义 b.三层人格结构 表层:社会合作层或“虚伪佯装的社会层”,又 称之为“性格上层建筑”,其功能在于抑制人的 本能冲动 中间层:反社会层,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 的冲动构成——本我 深层:生物的核心层 c.本能一元论:所有本能都是善的
“新人”的基本特征(21条) “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具有安全 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承认只有自我的积极 地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不论在哪里,都有 充分展示自身和参与的能力;以奉献和分享为乐;爱和敬 畏任何形式的生命;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降低至最 低限度;不靠幻想和偶像也能生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 的爱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 克服自恋心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 生最高目标;承认现实,遵守纪律;只道只有在一种结构 中成才才是健康的成长;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的和超越性的 想象力;不自欺欺人;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自我;与所有 生物共处一提,建立理解与合作;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 是实现自我的机会;认识到,恶与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 展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要把雄心 变成贪欲;不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 力增长的进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重建
• 为了恢复人的本质、让人从痛苦的深渊中 解放出来,就必须解放爱欲-----把人类本性 从其被不断歪曲的过程中拯救出来。 • 爱欲的解放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社 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 “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 就是为政治而战。”《爱欲与文明》
• 爱欲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因为,在人 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更加体现了追求快 乐的本性-----劳动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 的冲动提供了最好的场域;在劳动行动中, 活动者的肉体器官本身可以充分舒展自己的 爱欲。 • 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 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弗 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相关理论简介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 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 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 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 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 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 括战争、人跟人之间的恶 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 以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 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 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主宰生活。 • 1929年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生活艰难。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反抗 甚至推 翻资本主义但是投入纳粹。 •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嫁接、补充或 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赖希:性革命,希望在劳动中达到性的完 美解放。 弗洛姆:提倡宽泛的爱,强调“爱是一门艺 术”。 马尔库塞:发掘、张扬人的爱欲,并以此重 建人类文明。
爱的乌托邦
马尔库塞
• 由于马尔库塞写过许多揭露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问题的著作,因而在60年代末被成为 “学运的先知”和“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 精神领袖”,与马克思、毛泽东一起并称 “三M”。 • 批判折中的“实证主义”,当代文明 • 反对自由的革命
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 • 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 义的紧密联系; • 50年代以后则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学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属于这方面的 主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本能结构与 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单 向度的人》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之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主讲人:刘清华
弗洛伊德简介
•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 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 • 精神病医师, •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概
论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一种 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学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 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 思潮。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 初。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 本我-----快乐原则,需要立即满足,不懂逻 辑和道德 • 自我-----现实原则,能够满足需要,不冲破 一定的界限 • 超我-----完美原则,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能够进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部分
• 猪八戒:见美女就移不开眼,见美食就走不动路 • 孙悟空:既保护信奉师长又偶尔失控 • 唐 僧:遵循伊德的著作中,有 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 体的追求, 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 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 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爱 欲”。马尔库塞通过上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 后得出结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 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 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 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 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 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爱欲与文明》(1955)
• 马尔库塞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文 明是由性压抑所致,而是由于被解放的爱 欲。在爱欲的促发下,文明才得以发展, 在一种新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因此, 马尔库塞致力于实现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 思主义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通过 对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理论的剖析, 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
评
述
• 把人的解放归结为爱欲解放,把爱欲解放与劳动 解放混在一处,建立非压抑性文明,可行性缺乏 论证。 • 当前中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的路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中国人的农业文化中,性 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诠。 • 在令人窒息的压抑的社会中,敢于发别人所未发、 发别人所不能发之高论,并以此对资本主义展开 批判。他的这种理论冲动和批判精神确是我们当 前社会尚付阙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