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合集下载

《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浅论《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摘要:本文以劳伦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论了劳伦斯和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劳伦斯这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与融合。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它记述了劳伦斯早年的生活经历。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劳伦斯笔下的男主人公保罗身上体现出了弗氏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内容上,劳伦斯在这部小说里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失衡的人格结构情况下与三位女性(母亲莫雷尔、恋人米利亚姆、情人克莱拉)不同的相处模式以及对生活、爱情、婚姻始终处在无休无止的迷惘状态。

一、“自我”时期的保罗与母亲莫雷尔的情感生活模式母亲莫雷尔与矿工丈夫之间存在阶级上的差异,他们无法在精神上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导致了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和谐。

莫雷尔便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儿子保罗身上,这种沉重的爱紧紧地套牢着保罗,以至于成年后的保罗依然不能摆脱这种氛围,这严重影响了保罗正常的恋爱。

同时,保罗很爱他的母亲,他作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十分依附于他的母亲,但不能完全说保罗没有对母亲本能的冲动,只能说保罗对自己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协调的很痛苦。

保罗找异性朋友是以母亲莫雷尔为标准,实际上,他的母亲也是以自己为范本来要求对方。

于是保罗的人格结构处于复杂交错的状态,始终得不到调和。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保罗这种种心理迹象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自我”。

保罗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

成年后的保罗依然深爱着母亲,这其中不能排除他对母亲本能的冲动,但是保罗一直在透过理性来协调着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可以得到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

361教育现代化·2016年12月第37期文化及艺术教育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吴林桧(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摘 要: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与丈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母亲与儿子之间畸形的爱。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西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母亲的两方面性格特点—人格分裂和自恋情结进行分析,探讨弗洛伊德主义在《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这一角色的具体表现,借此剖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的共通之处,以进一步挖掘劳伦斯作品的创作主线。

关键词:悲剧;人格分裂;自恋;工业革命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的标志人物。

西方评论家们对他一直是毁誉参半。

劳伦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矿工之家,酗酒暴力的父亲与生性优雅、做过教师的母亲矛盾重重。

劳伦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对人类的摧残,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将社会主题和心理主题结合起来,歌颂自然的力量,倡导真诚的人类情感,注重发掘性本能和性意识,歌颂真诚的两性关系。

劳伦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创作的作品《儿子与情人》被公认为是其成名作,它的发表却震惊了整个英国文坛。

这部小说通过心理探索和社会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自然本性被压抑、摧残,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爱。

[2]小说的主人公莫瑞尔太太作为矿工莫瑞尔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也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是梳理作者写作思想的重要线索。

本文通过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主人公莫瑞尔太太进行解读,希望能挖掘出这一悲剧人物出现的原因及作者的创作主线。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全阿芬曾小珊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摘要:佛洛伊德主义作为现代文学和美学的一种思潮,对于西方现代作家有着很大的影响。

佛氏对人类的潜意识活动作了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把它应用于创作中。

其后,许多作家对佛氏主义进行研究,然后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从而为人类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美国,就有很多作家受到其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主义;美国文学;潜意识;自我;超自我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 弗洛伊德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自传及其小说《卡拉马 佐夫兄弟》之间寻找相关对应点,他发现陀斯妥耶夫斯基 是一位创造性的艺术家,神经病患者、道德家和弑父的罪 人。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弗洛伊德对文学的理解 是建立在精神分析层面! 于是: 生物学: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 化学:人是碳水化合物 哲学: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学: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计算机:人是由数据组成的 ······
《哈姆雷特》
• 弗洛伊德:“哈姆莱特能够作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掉自己 父亲,并且篡夺自己王位,夺其母亲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 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 现。于是对自己的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 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 少”。
《卡拉马佐夫兄弟》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文学院文秘班廖帅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 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 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 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 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 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 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 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 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 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 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 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 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 次年于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力比多
白日梦
俄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狄浦斯情结
希腊神话里的人物 特斯、修斯、克斯、普斯、托斯、~斯 傻傻分不清楚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

狂人弗洛伊德

狂人弗洛伊德

狂⼈弗洛伊德2019-09-07尽管在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占领了整个艺术世界,但坏脾⽓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并没有顺从于这个世界的潮流――就好像他从未顺从他的顾客⼀样――即便不能获得学界认可和收藏青睐也依然坚持⾃⼰的写实主义创作⽅法。

他偏好⼈物肖像与裸体画像,将⼈类的疲惫、痛苦、病态与神经质⼀股脑地丢在画布上,⽽最终,他不仅成为英国最伟⼤的画家之⼀,还被泰特美术馆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的艺术家”。

花甲之年⼤红⼤紫2011年7⽉20⽇,卢西安•弗洛伊德因病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8岁。

卢西安•弗洛伊德于1922年出⽣于德国柏林,⽗亲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是⼀位建筑师,奥地利犹太⼈。

母亲是德国⼈露西•布拉希。

为了躲避纳粹1933年他随家⼈搬到英国,成为英国公民。

他有个⼤名⿍⿍的爷爷――⼼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让年幼的孙⼦读四⾏诗《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挂上布鲁盖尔的画……再加上与⽣俱来的怀疑、孤独和好奇精神,⼩弗洛伊德对世界产⽣了⼀种特殊的感知能⼒,并将这种能⼒带⼊画作,成为他独树⼀帜的鲜明标志。

1939年弗洛伊德进⼊英国圣⼯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斯门下。

1940年,弗洛伊德成为职业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并未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细致⼊微。

在这些作品的严谨精致中,可以看出他受到安格尔、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等⼈的影响。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他定居在伦敦,他将⾃⼰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多地向⾃⼰的领域纵深开掘。

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

他在亲近的⼈⾝上不厌其地刻划着某种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他喜欢畸形⽽病态的主题。

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注重绘画性,如《画家的母亲》、《诺斯》、《夜之画像》、《⾃画像》。

他的画结构紧凑⽽有⼒,其所描绘的胴体通常是绷紧⽽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序、粗鄙的状态,作品具有某种表现性的效果。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居于“自我”以上的是“超自我”或“超我”,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等因素。

它使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本我”即欲望受到抑制。

愿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与现状的压抑,从而使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保持平衡。

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对本能的压抑一旦过分,超过了极限,就会产生一种内向或外向的破坏性,甚至导致精神分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劳伦斯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以来的中外作家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的透露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

其中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就被认为是在佐证弗洛伊德学说。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因其大胆、直言不讳的创作风格而极具争议性。

他的成名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最具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作品。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一经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书中毫不隐晦的表现出了对性的崇拜,具有很浓的劳伦斯风格。

他还有其他很多著名的小说都透露着浓烈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

本文会结合劳伦斯的文学作品,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理论以及对性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其中存在的弗洛伊德主义。

关键词:劳伦斯;弗洛伊德主义;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本我;超我Abstract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f literary creationAbstract: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20th century's Chinese and foreign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have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their works all have intention to not intentional of disclosing the shadow of Freud's doctrine. Of Lawrence's literary cre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supporting theory of Freud. The famous English writer in the 20th century D.H. Lawrence because of its bold, outspoken style and controversial. His famous masterpieces sons and lover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literature of Oedipus complex. Another oneof his masterpiece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lso published have caused quite a stir, explicit expression in the book out of the worship of sex, has the very strong style of Lawrence. He and many other famous novels reveal a strong Freud's doctrine color.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Lawrence'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Oedipus complex, unconscious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sex there was Freud's doctrine.Keywords: Lawrence; Freud's doctrine; Oedipus complex; The unconscious; This I; The superego1 绪论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学说,它不是正统严谨的心理科学,却对研究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各界批评家、学者对弗洛伊德主义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理论不仅给心理学研究领域,也给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欣赏视野。

二十世纪以来中外文学创作者无论对这一理论认同与否,在其创作中都多多少少会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以下简称劳伦斯)写过许多小说,并且大多数蜚声文坛,像是《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等,在英国小说界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他的文学创作一经出世,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个佐证。

他所创作的许多文学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与弗洛伊德学说不谋而和。

劳伦斯的文学创作从他生前直至现在仍有很大争议,虽然他的文学作品中主体多样,但多以性爱为主,并且劳伦斯推崇血与肉,所以书中对性爱和情感的剖析显得深刻且毫无隐讳,我们应该透过作品探索劳伦斯对人性的研究和心灵的剖析。

劳伦斯提出性爱应该纯粹的出自于本能的观点,直到现在仍有思考的意义。

我们如果想研究劳伦斯,可以通过作品再现其文学创作观。

2 《儿子与情人》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有人说《儿子与情人》是他读过的最淫秽的小说。

就像看人不能只看外表,我们读作品也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小说还有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不满,对阶级分配不公的挣扎,对不能正确对待婚姻与性的矛盾的苦闷等。

劳伦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将这些冲突与苦闷传递给了读者。

《儿子与情人》被人们看作是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这是因为这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极其相似,劳伦斯与作品中的儿子保罗同样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有着同样贫穷粗暴、嗜酒如命的父亲以及优雅有教养的母亲,母亲鄙视贫穷粗暴的父亲,所以将剩余的感情全部寄予儿子身上,而儿子也回应着母亲的爱。

“我们彼此爱着,几乎象丈夫跟妻子那样爱着,同时也是母子之间的爱……我们两者就象一个人似的,彼此非常理解,心心相印。

这种情况相当可怕,在某些方面,使我变得很不正常。

”[1]正是这种儿子与母亲之间超出常理的互动,让保罗产生了“恋母情结”,并被困在了这种情结感情中。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在其出版之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书中所展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存在着争议。

2.1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最早产生,在通俗意义上是恋母情结,表现为恋母弑父,家里的小男孩想代替父亲的地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能够站在母亲身边保护她的人。

这是“一种早年性偏爱的表现。

好像男孩视父亲为情敌,女孩视母亲为情敌。

若没有对方,明显会对自己更有利。

”[2]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首次提出,并因索福克斯勒的同名剧本《俄狄浦斯王》得名。

在十九世纪末出版的《癔症研究》里,弗洛伊德打开了精神分析的大门,并得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是源于儿童性欲的结论。

他认为儿童在性发展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而幼儿最开始接触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女孩最初的情感是针对父亲,男孩则是针对母亲的。

因此,父亲就成为儿子的敌人,母亲则成为女儿的敌人。

”[3]儿童对异性父母亲的偏爱导致仇视同性父母亲,进而想取代他们的地位,这是由于儿童性本能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举动往往源自于性,准确些说是那些缺失的性欲望。

乱伦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在讨论和避讳的事情,它是被人类社会禁止的,但不论是古时候的文学戏曲还是现代的影视歌曲,我们仍在探索或演绎着乱伦的情结,说明这种禁忌式的欲望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期待被发掘出来的。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莫瑞尔太太表现出来“恋子情节”,保罗身上透露出“恋母情结”,这些无不散发出俄狄浦斯情结的气息。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部作品中,母亲莫瑞尔太太和儿子保罗之间纠缠依恋的感情。

2.1.1 保罗的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用爱将保罗的情感掌控起来,让保罗处在母爱的包围中,从而使保罗失去了自由的灵魂、独立的精神以及健康的情感体验。

从儿子对母亲的依恋逐步发展为母子二人的情感痴缠,最终使儿子陷入“恋母情结”的旋涡中不可自拔。

劳伦斯认为,我们每个人打出生时起,一开始都会成为父母的翻刻版,我们独自来到世间,最初养育我们的人是父母,那我们必定会把父母当成我们的偶像去模仿,这种印记会跟随我们一生。

保罗从小身体弱,大都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是母亲的言行,缺乏健康父亲形象的引导,也不与男孩子接触,从而缺乏男子气概,这也使得保罗在情感上更多的倾向于母亲,特别是长子的离世,让莫瑞尔太太把保罗当成自己的一切,爱护有加。

这种畸形的母爱让儿子对母亲产生了超出常规的爱恋,并伴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长,这种类似于情人的爱恋产生于母子之间,被称为“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是儿子保罗对情爱追求的结果。

在这种情爱的追求下,保罗渐渐从精神、情感上想取代父亲的位置,从而与父亲处于一种紧张敌对的状态,而对母亲则扮演着温情的情人角色。

”[4]小说中,保罗对父亲充满了厌恶之情,对母亲他却充满了柔情蜜意。

也因为母亲,他始终不能下定决心与女友们在一起,只要母亲活着,他便不可能找到结婚对象。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保罗很小的时候产生了“恋母情结”,这种情结并没有因为保罗的长大而消失,反而因为母亲不正常的爱愈演愈烈。

保罗与母亲的感情是互相牵扯纠缠不清的,就算母亲去世,保罗仍会被这种情感左右。

保罗对母亲深深的爱恋让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精神与灵魂都应该自主独立的人,在这灵与肉不能和谐的情感关系中,保罗在精神上陷入了无比痛苦的挣扎中。

“被成年人所爱不但指满足孩子的需要,它也意味着在别的方面都得到满足,因此他会受到性本能的驱使,在他的选择与父母所呈现的偏爱相融合时获得新的力量。

”[5]这种力量在保罗身上表现为“恋母情结”,并纠缠保罗一生。

在弗洛伊德理论中,男孩之所以会敌视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可以独占母亲的爱,而这种爱已经上升到性爱的范畴。

男孩不能忍受别人和他一起享受母亲的爱,所以对父亲产生敌意。

对父亲的冲突仇视和对母亲的含情脉脉,这种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关系是俄狄浦斯情结中简单明确的内容。

一般状况下,恋母情结只会存在于男孩的潜意识里,这种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的情感,不会被有意执行。

可是对于保罗来说,母亲给予他的爱恋直接刺激了他幼时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而且还使得这种情节不停的加强和外现,让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由他的潜意识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层面。

恋母情结是男生幼时的普遍经历,它一定会有结束的时候。

男生总会长大,他的心态能否健康发展,他的人格能否完整,长大后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强者还是心有缺憾的弱者,这些都会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如何应对恋母这一情节时得到体现。

而因为莫瑞尔太太对保罗过度的爱,使得保罗不论是在情感走向上还是心理发展上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既阻碍了保罗对母亲的情感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保罗和身边女性正常男女情感的发展,加深了保罗对莫瑞尔太太的依恋和对自己父亲的敌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