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教学大纲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性质:学位课学 分:2开课学期:春季学期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第一部分(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第二部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2、关于毛泽东思想3、关于邓小平理论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关于科学发展观(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第三部分(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三、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1 弗洛姆其人埃里希•弗洛姆,犹太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统治时期迁居美国,先后在各个著名大学任教。
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
他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做出各种解释,被人们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个体,他提倡精神分析,进行“灵魂的治疗”,使人从奴役达到自由,实现人性的完善;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健全社会。
由于他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
2 《逃避自由》的写作背景《逃避自由》一书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弗洛姆本身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又遭到纳粹的迫害,流亡到美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肆虐全球,同时法西斯主义对个人价值尊严、社会秩序以及人类文化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促使弗洛姆关注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德国纳粹兴起的根源问题。
3 逃避自由与纳粹主义弗洛姆将心理因素视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力量,如果忽视了它的作用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同时,人也在持续不断的创造社会。
《逃避自由》一书是围绕人的心理因素而展开的。
他认为要考察社会变迁过程,必须先剖析个人的心理动态过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就是现代人的性格结构,而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又是现代人所处的特殊困境所造成的。
弗洛姆认为逃避孤独是与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精神需求,人总是想与自身之外的世界发生关系。
现代人的特有困境就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种种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倾向,这也是法西斯崛起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文明的重建
• 为了恢复人的本质、让人从痛苦的深渊中 解放出来,就必须解放爱欲-----把人类本性 从其被不断歪曲的过程中拯救出来。 • 爱欲的解放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社 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 “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 就是为政治而战。”《爱欲与文明》
• 爱欲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因为,在人 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更加体现了追求快 乐的本性-----劳动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 的冲动提供了最好的场域;在劳动行动中, 活动者的肉体器官本身可以充分舒展自己的 爱欲。 • 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 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弗 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相关理论简介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 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 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 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 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 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 括战争、人跟人之间的恶 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 以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 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 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主宰生活。 • 1929年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生活艰难。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反抗 甚至推 翻资本主义但是投入纳粹。 •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嫁接、补充或 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赖希:性革命,希望在劳动中达到性的完 美解放。 弗洛姆:提倡宽泛的爱,强调“爱是一门艺 术”。 马尔库塞:发掘、张扬人的爱欲,并以此重 建人类文明。
爱的乌托邦
马尔库塞
• 由于马尔库塞写过许多揭露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问题的著作,因而在60年代末被成为 “学运的先知”和“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 精神领袖”,与马克思、毛泽东一起并称 “三M”。 • 批判折中的“实证主义”,当代文明 • 反对自由的革命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标签: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FreudMa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1897—1957)、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Reich)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
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
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性革命》(1936),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第六讲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生本能和死本能 ,
生本能: 生本能: (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包括 )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 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 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 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 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 (2)性爱的本能,同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 )性爱的本能, 有关. 有关. 死本能: 死本能: 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修正和 改造
第一,提出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推 第一,提出了马克思关于" 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的论断的" 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的论断的"时效 问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 性"问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科技革命 的一般社会政治进步作用已发生"逆转" 的一般社会政治进步作用已发生"逆转", 科技革命已成了压抑人的本能的罪魁祸首. 科技革命已成了压抑人的本能的罪魁祸首.
马尔库塞
由于马尔库塞写过许多揭露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问题的著作,因而在60年代末被成为 社会问题的著作,因而在 年代末被成为 学运的先知" "学运的先知"和"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 精神领袖" 与马克思, 精神领袖",与马克思,毛泽东一起并称 "三M". .
《爱欲与文明》(1955) 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首先是一 马尔库塞认为, 种哲学理论, 种哲学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人的 心理结构的秘密, 心理结构的秘密,在一种新的意义上规定 了人的本质.因此, 了人的本质.因此,马尔库塞致力于实现 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这主要体现在, 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人的 心理结构理论的剖析, 心理结构理论的剖析,提出人的本质是 爱欲" "爱欲".
单向度的人

– 工人们发现, 资方正在通过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对付工人们的联合。把 工人们的普遍不满, 如“舆洗室不卫生”、“工作太危险”、“费用太低” 等转变为特殊的、具体的条件和情景, 从而采用相应的办法解决。
– 机械化不断地降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 – 同化的趋势进而表现在职业的层次中。 – 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这在对劳工阶级和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文明一体化”的广泛讨论中变得十分明显。 – 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
• 而其他落后国家的新发展也很难避免如发达工业国家前景般的命运。 因为,机械过程要求顺从一种无形的理性系统,这一系统是对那些还 保留着神圣光圈的价值准则和社会制度的全面破坏和世俗化。
2024/3/6
12
第三章
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化趋势
• 在本章中,文学的某些重要观念、重要形象及其命运将表明技术合理 性的进步正在如何清除“高层文化”中的对立因素和超越性因素。它 们事实上屈从于流行在当代工业社会发达地区的俗化趋势。
2024/3/6
14
第四章
话语领域的封闭
• 发达工业社会把缓和主人与其依附者矛盾的言语, 引进了“中介机构”。 这种语言是肯定性的单向度语言, 它与否定的语言针锋相对。
• 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 说着不同的话语, 但他们都表达着新的术语。这 些话语命令、组织和引导人们去做、去买、去接受。它省略了句子成 分之间的张力和空间, 省略和浓缩了句子的有关成分, 它拒绝对意义的 进一步发展。
• 谁来做这些事情?——造反学生、少数民族和流民无产者肩上—(亚 阶层)。
弗洛伊德主义

荣格生平简介
• 瑞士心理学家,分 析心理学创始人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用 语。指由遗传保留 的无数同类型经验 在心理最深层积淀 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 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 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 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 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 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 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主义简介
• 弗洛伊德主义 – (一)弗洛伊德的性分析心理学 –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新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 – (一)新弗洛伊德主义 – (二)后弗洛伊德主义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早期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二)弗洛姆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三)德勒兹和居塔里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
人格发展论
•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 、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 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 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 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 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 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 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厄勒克特拉情结)。 • 潜伏期(late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 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 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 动等。 •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 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 化的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 1、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部分 无意识: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活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 则”,又称为“意底”或“伊德”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3、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 死本能: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2、用性格结构理论改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格结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a.否定超我、自我对本我压抑的积极意义 b.三层人格结构 表层:社会合作层或“虚伪佯装的社会层”,又 称之为“性格上层建筑”,其功能在于抑制人的 本能冲动 中间层:反社会层,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 的冲动构成——本我 深层:生物的核心层 c.本能一元论:所有本能都是善的
“新人”的基本特征(21条) “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具有安全 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承认只有自我的积极 地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不论在哪里,都有 充分展示自身和参与的能力;以奉献和分享为乐;爱和敬 畏任何形式的生命;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降低至最 低限度;不靠幻想和偶像也能生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 的爱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 克服自恋心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 生最高目标;承认现实,遵守纪律;只道只有在一种结构 中成才才是健康的成长;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的和超越性的 想象力;不自欺欺人;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自我;与所有 生物共处一提,建立理解与合作;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 是实现自我的机会;认识到,恶与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 展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要把雄心 变成贪欲;不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 力增长的进程中”。
一、性格结构理论
1928《性格分析》 1、性格结构理论 a.“性格盔甲”的性质 “性格盔甲”是自我对本我及外部世界的反应样 式”。人人都具有“性格的盔甲”,它表示了一 个人存在的特殊方式.“性格盔甲”不仅仅具有生 物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使自己适应社会的 需求。 b. “性格盔甲”的形成 “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起 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 社会所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
3、《占有还是生存》
(1)重生存的生存方式(being mode) 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本质力量的实现 (2)重占有的生存方式(having mode) 对现存物的占有和消费 占有范围无限扩大 占有方式从囤积型转向市场型 “东西越旧越好”——“东西越新越好” (3)建立以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新人” “新社会” ——超越异化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以独立自由、批判意识、爱心和创造性 为核心,以积极主动生存为特征
三、规范人道主义
规范人道主义是贯穿弗罗姆主要著作中的一 条主线,包括人道主义批判、人道主义伦理 学和人道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人道主义批判 ——总体异化理论 人道主义伦理学 ——以人性论为基础 人道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
(一)人道主义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病态和现代人的异化的批判是人道主义批判的主线 《逃避自由》《寻找自我》《健全的社会》——异化批判三部曲基本特征(13条) 把生产建立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上; 有力的限制大企业股东和经营者的经济特权; 全面的实现工业生产和政治上的参与民主; 经济和政治权力最大限度的分散; 用人道主义的管理代替官僚主义的管理; 在商业广告和政治宣传中禁止使用任何洗脑的办法; 必须消除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 保证每个人每年有最低的收入; 要将妇女从父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成立一个向政府、政治家和民众提供咨询的最高文化咨 询委员会; 应建立有效的传播客观信息的情报系统; 基础科学研究独立,不受工业和军事上的需要的束缚; 消减核军备,制止战争
(2)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表现形式 传统人安全不自由 现代人自由却孤独 表现形式 a.极权主义:受虐狂与虐待狂的共生 以受虐和施虐的共生为基础的极权主义构成法西斯主义兴 起的社会心理基础 b.攻击性和破坏性 破坏性或攻击性的逃避机制所采取的力式是摧毁一切威胁 到自身存在的外力,出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权力感 c.舍己的自动适应:顺世与随俗 普通人为了消除自由和责任带来的重负和孤独.往往倾向 于通过采取与世无争的方式或沉溺于、封闭于内心世界的 方式来摆脱世界,摆脱威胁与孤独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
1、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关系 2、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综合的方向: a.从弗洛伊德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赖 b.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弗洛伊德主义:马、弗 综合的形式: 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深化、改造马克思主义 3、用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阐释与解决理论与现实问 题——目标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赖 研究、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现实——马 对法西斯主义和对现代人的处境的研究——弗 对妇女运动和家庭问题的研究——查、范
马克思主义不能充分说明个人的心理过程,它的 意识形态学说和革命学说也存在缺陷(用微观革命
理论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宏观革命;用本能斗争论改造马克 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弗罗姆(1900-1980)
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 伦理学家。1939年与社会研究所脱离组织联系;1940 年创立新弗洛伊德主义学会 1941年《逃避自由》 1947年《追寻自我》——规范人道主义伦理学 1955年《健全的社会》 1961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1962年《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1976年《占有还是生存》 对人的本性和生存境况的分析说明 对社会病态的批判剖析 为医治社会病态提出的处方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 出现、50-60年代得以发展的一种试图把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补充、改造 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属 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有赖希、马尔库塞、弗罗姆、查列茨 基、范农
(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
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健全的社会》 1、健全的人 着眼于人格中的爱与理性的力量,人的创造性与特性的发挥 “精神健康的人是创造的和没有异化的人;他使自身与世 界建立起友爱的联系,运用他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 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向时又觉得跟他人是 一体的;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是自愿地接受良心 和理性的合理性权威;只要他生存着,他就会不断地发展 自身,他把生命的赠予看作是他最宝贵的机会” 3、健全的社会 人是目的,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健全的社会中,人不是别人达到其目的和手段,而永 远是他自己的目的;因此,没有人被别人当作手段,也没 有人把自己当作手段,人可以展现他身上的人性力量” “在健全的社会中让人在可以驾驭和认识的范围内进行活 动,使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动负责的参与者,使人成为他 的生活的主人”
赖希(1897-1957)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主义马克 思主义的奠基人 “性革命”(微观革命)的理论奠基人 “生命能”的发现者 1934年前创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作有1928年《性格分析》、1929 年《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1933年 《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6年 《性革命》;1934年后,阐述和实践生命 能理论“倭格昂”。
二、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
1929年《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 1、综合的可能性——二者的共同点 都是唯物主义的理论 都是辩证的理论 本质上都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 2、综合的必要性——二者的缺陷 弗洛伊德主义不能充分说明社会现象
“行为越是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学的作用场越窄;行为 越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学的作用场越宽”
二、意识形态论
“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 ——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中介 1、社会性格 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在社会经济过程中造就社会性格,社会性格支配人的思想 2、社会无意识 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受社会压抑而未达到意识层次的心理 领域 人们参与社会经济过程,具有社会事实的经验 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组成的社会过滤器
(3)确立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 a.用爱心去工作 爱是使人既保持独立而又不感到孤独的良方,是连接自由 与安全的纽带,也是现代人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 b.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潜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劳动不是指为了逃避孤独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也不是指 用自己的双手同自然建立起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崇拜与被 崇拜、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是指一种创造,人通过这 种创造性的活动与自然相沟通” “我们深信,一定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自由发展 的过程不会构成恶性循环,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可 以具有批评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人仍然是全 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 是发挥自己的个性”
3、“性格结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 不能正确解释经济发展过程怎样转化为意识;二 是不能正确说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用性格结构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 学校、教会、家庭都是特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 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只要仔 细观察一下学校、教会,特别是家庭教育和抚养 儿童的实践,就能理解经济现实转变为意识形态 的含义,就能理解这种转变是在哪里发生的。 反映经济发展过程的意识形态埋置在性格结构之 中,意识形态是以性格结构的形式出现的。因性 格结构具有稳定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特点,所 以意识形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逃避自由》(1941)是现代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的经典之作
(1)自由的双重含义 a.人的自由增长 “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 b.人的孤独感增强 “现代社会的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产生了两种现象:一, 他变得更加自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欢批评;二,他也 同时觉得更加孤独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 个体层面——儿童的成长过程 群体层面——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