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艺术手法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高中语文诗词艺术手法优选稿

高中语文诗词艺术手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点化或者化用等。
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1): 直抒胸臆:(2):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另外: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3)点面结合:(4) 细节描写 (5) 白描工笔: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 2.衬托与对比 3.比兴4.象征 5.联想和想象:6.卒章显志7.以景结情 8.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9、以小见大四、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3.照应4.伏笔 5.抑扬关系6、过渡例题一: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例题二: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例题三、[越调]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一、跟篇章结构相关的表现手法: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线索。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高中语文常用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总分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对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比喻(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借代(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对比(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反问(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引用(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针(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通感(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4、写作技巧赋比兴伏笔(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对比照应(呼应)渲染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借景抒情用典借物喻人白描开门见山蒙太奇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画龙点睛心理刻画以小见大寓庄于谐语序倒置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象征正侧一语双关留白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5、艺术风格: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1。
高中语文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诗歌鉴赏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命题说明】诗歌艺术手法是诗歌必考的题目,有时放到诗歌选择题中考核,有时单独命题,有时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
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用典、对比、衬托或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比较常见,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注意分析效果.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熹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 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 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
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 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2.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答案】1.CD2.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
高中语文-小说的艺术手法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 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 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 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 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 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 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 独特魅力。
象征
比喻
1.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 间要求“神似”;
2.象征是以物示义,不把 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 者去理解;
铺垫
伏笔
铺垫是衬托,打基础,尽 管在次要的人物或事件上 下功夫,但着眼点在主要 的人物和事件上。其表现 上是大肆渲染,唯恐读者 不见,因此,铺垫是显性 的。好的铺垫应该是:铺 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 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 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贵在“伏”具有隐性特征,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
3.象征的对象是整篇文章, 至少是文中的一大段话。
1.比喻的喻体与本体之 间要求“形似”;
2.比喻是以物比物,对 象一般是具体可感的事 物或人;
3.比喻的范围比较小, 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 中。
• 练习《捡烂纸的老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
• P195《梅梅》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总结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总结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加强作者的表达力。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
一、形容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共同点来传达某种意义。
比如,作家可以用“月亮如盘,犹如玉盘悬空”来形容月亮的明亮。
2. 拟人:赋予无生命事物以人的思维、行为和感情。
例如,“风婆婆,咬着菜棍,拍着我的窗户,使屋子一阵阵地摇晃”中的“风婆婆”赋予了风以人的形象。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溪水撕破了岸堤,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中的“惊天动地”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二、修辞手法1. 对仗:通过对词句的平衡和呼应,使句子更加韵律流畅。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排比:使用同一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列举,以增强语气。
例如,“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夏天的风扑面而来,秋天的风凉爽宜人,冬天的风刺骨寒冷”。
3. 省略:在表达中省略掉一些内容,使表达更为简洁有力。
例如,“为人民,为民族,为党,为国家,为人类”中的“为”字省略和间接说法的使用都增强了修辞效果。
三、感叹手法1. 叹词:使用表示强烈感情的叹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如,“哎呀!我竟然错过了这么好看的电影”。
2. 双非疑问句:使用双重否定,来强调其肯定的含义。
例如,“这是不是你不知道的秘密呢?”。
3. 感叹号:使用感叹号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多么美丽的花啊!”。
四、比喻手法1. 概括性比喻:通过比喻来概括事物的特点。
例如,“老师是学生的明灯,一世的良师益友”。
2. 过程性比喻:通过比喻来描绘事物的变化过程。
例如,“似乎一切都在刹那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电影的快进”。
3. 属性性比喻:通过比喻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她的笑容像是春风拂过,暖暖的”。
五、夸张手法1. 夸张修辞: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来达到烘托和渲染的目的。
例如,“她的眼睛亮得像两颗发光的宝石”。
人教版高中语文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见证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寓言化的表达手法寓言是一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物、植物或其他非人物体来代表具象的形式,以启示人们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寓言手法,让我们从寓言中得到深刻的思考。
比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寓意着贪官污吏被揭露的道德感触。
二、比喻与象征的运用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和隐喻的手法,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暗示或比较,从而加深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手法,通过比喻将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思想进行生动地描绘出来。
比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通过“落霞”和“孤鹜”来比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进一步象征了诗人的豁达情怀。
三、双关与反讽的巧妙运用双关是一种通过语义模糊,赋予一个词语多重意义的手法,从而增加作品的幽默和趣味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双关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反讽是一种通过对相反意义的借用和夸张,来达到对现实的讽刺和嘲笑的手法。
通过双关和反讽的手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比如《纪念刘和珍同志》中,“劝人不哭死人”的双关用法,将死后的人生动地形容为不哭的死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出对于生活的嬉笑与颠覆。
四、夸张与夸张的语言表达夸张是一种通过扩大事物的规模或程度来渲染作品情感与意境的手法,它能够产生轰动效应。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夸张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再比如《鲁迅回忆录》中,“这人惟一不肖者”,通过夸张来描绘鲁迅童年的邻居的品行恶劣,通过对普通事物的夸张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处理时间与空间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要素,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能够对时间与空间进行灵活的处理,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
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