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艺术手法
语文所有修辞手法

语文的修辞手法是指在表达语言时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段,用以丰富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
1. 比喻:
-描述事物时用一个与之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生动地表达。
2. 拟人:
-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性和行为,使描写更具有生动性。
3. 夸张:
-对事物进行言过其实的夸大,以突出特点或感情。
4. 设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引导读者思考。
5. 排比:
-将一系列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6. 对仗:
-修辞上的平衡,通过语法、词语、句子结构等形式的对称安排。
7. 反问:
-用问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不要求对方回答。
8. 借代:
-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引起读者聚焦的效果。
9. 象征:
-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加深意义。
10. 比兴:
-类似比喻,但比喻中的两者一般是同类事物,而比兴则可以是不同类的事物。
11. 寓言:
-通过虚构的故事,表达一定的寓意或教训。
12. 谐音和谐义:
-利用语音的相似或字义的相近,形成幽默或引人联想的效果。
13. 讽刺:
-通过嘲笑、挖苦等手法表达对事物的批评或不满。
14. 反复:
-在表达中多次重复同一语句或词语,以加强表达的力度。
15. 比照:
-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表达观点。
这些修辞手法常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文体以及修辞的应用场景中,以提升表达的艺术性、感染力和深度。
高考语文古诗常用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常用艺术手法高考语文古诗常用艺术手法: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周邦彦)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晚次鄂州》卢纶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王维。
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李煜)词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课内艺术手法整理(比喻+拟人)

高中语文教材艺术手法一、比喻1.《致云雀》(雪莱):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
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红烛》诗人以“红烛”为题,用比喻,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
同时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
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说的话: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的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说明在岗位上应该精神抖擞,始终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售货员,全神贯注地为人民服务。
4.《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5《短歌行》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喻贤才无所依托。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6.《归园田居(其一)》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
7.《琵琶行(并序)》第二段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8.《念奴娇·赤壁怀古》修辞手法比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劝学》·《荀子》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见证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寓言化的表达手法寓言是一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物、植物或其他非人物体来代表具象的形式,以启示人们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寓言手法,让我们从寓言中得到深刻的思考。
比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寓意着贪官污吏被揭露的道德感触。
二、比喻与象征的运用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和隐喻的手法,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暗示或比较,从而加深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手法,通过比喻将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思想进行生动地描绘出来。
比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通过“落霞”和“孤鹜”来比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进一步象征了诗人的豁达情怀。
三、双关与反讽的巧妙运用双关是一种通过语义模糊,赋予一个词语多重意义的手法,从而增加作品的幽默和趣味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双关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反讽是一种通过对相反意义的借用和夸张,来达到对现实的讽刺和嘲笑的手法。
通过双关和反讽的手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比如《纪念刘和珍同志》中,“劝人不哭死人”的双关用法,将死后的人生动地形容为不哭的死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出对于生活的嬉笑与颠覆。
四、夸张与夸张的语言表达夸张是一种通过扩大事物的规模或程度来渲染作品情感与意境的手法,它能够产生轰动效应。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夸张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再比如《鲁迅回忆录》中,“这人惟一不肖者”,通过夸张来描绘鲁迅童年的邻居的品行恶劣,通过对普通事物的夸张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处理时间与空间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要素,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能够对时间与空间进行灵活的处理,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语文专业术语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小学生语文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小学生语文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文就像是一扇扇通向奇妙世界的窗户,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这些手法不仅让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我们来谈谈比喻这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小学课文中,比喻的运用比比皆是。
比如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将月亮比作小船,一下子就让那遥远天空中的月亮变得具体可感,孩子们能够很容易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
再比如,“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形象地描绘出大象耳朵的形状,让孩子们对大象的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比喻手法就是用一种大家熟悉的事物去形容另一种不太熟悉或者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复杂的变得简单,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想象。
拟人也是小学生语文课文中常出现的艺术手法。
“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赋予小鸟人类唱歌的行为,仿佛小鸟也有了欢快的心情。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把风儿比作有手能抚摸的人,让风变得温柔亲切。
拟人手法让没有生命的事物有了人的动作、情感,使孩子们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和亲切,也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夸张的手法则常常带来强烈的效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的夸张描写,让瀑布的雄伟壮观一下子就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还有“他的胃口大得能吞下一头牛”,通过极度夸大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象征手法在一些高年级的小学课文中也会有所涉及。
比如,白杨礼赞中,白杨象征着坚韧不拔的边疆建设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实际上是在歌颂那些为了祖国默默奉献的人们。
这种象征手法让孩子们学会从表面的事物中去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对比手法也很常见。
《骆驼和羊》这篇课文,通过骆驼和羊各自展示自己的长处来贬低对方,最后老牛的一番话让它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完整版)高中语文常用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1、表达方式2、 结构形式: 伏笔等。
3、 修辞手法4、写作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 叙述: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彳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 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常见的总分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 使说理更透彻。
) 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 借代(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弓I 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 对比(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 反问(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设问(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 引用(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 顶针(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 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赋比兴 伏笔 衬托 铺垫 对比 照应(呼应) 渲染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烘托 借景抒情 用典 借物喻人 白描 开门见山 家太奇 卒章显志 托物言志 画龙点睛 心理刻画 以小见大 寓庄于谐 语序倒置 联想和想象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以实衬虚) 象征 正侧 一语双关 留白 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 ,给读 5、艺术风格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一.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三.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作用: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比拟(拟人、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的相关点。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能突出形象,使形象具体生动。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句子整齐、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增强表达效果、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应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作用: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后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双关和反语虽然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双关的表里意思是相关的。
顶真(顶针、联珠)
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作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通贯,而且能够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通感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到(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
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能够化抽象为形象,由此及彼,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互文
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弥补,联合起来表现一个完全意思的一种修辞办法。
作用: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作用: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赋、比、兴(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作用: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托物言志(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作用: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作用: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对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对比较,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