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分式解答题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分式解答题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分式解答题压轴题(难)1.某开发公司生产的 960 件新产品需要精加工后,才能投放市场,现甲、乙两个工厂都想加工这批产品,已知甲工厂单独加工完成这批产品比乙工厂单独加工完成这批产品多用 20天,而甲工厂每天加工的数量是乙工厂每天加工的数量的23,公司需付甲工厂加工费用为每天 80 元,乙工厂加工费用为每天 120 元.(1)甲、乙两个工厂每天各能加工多少件新产品?(2)公司制定产品加工方案如下:可以由每个厂家单独完成,也可以由两个厂家合作完成.在加工过程中,公司派一名工程师每天到厂进行技术指导,并负担每天 15 元的午餐补助费,请你帮公司选择一种既省时又省钱的加工方案,并说明理由.【答案】(1)甲工厂每天加工 16 件产品,乙工厂每天加工 24 件产品. (2)甲、乙两工厂合作完成此项任务既省时又省钱.见解析.【解析】【分析】(1)设甲工厂每天加工 x 件新品,乙工厂每天加工 1.5x 件新品,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甲厂单独加工这批产品所需天数﹣乙工厂单独加工完这批产品所需天数=20,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2)分别计算出甲单独加工完成、乙单独加工完成、甲、乙合作完成需要的时间和费用,比较大小,选择既省时又省钱的加工方案即可.【详解】(1)设甲工厂每天加工 x 件新品,乙工厂每天加工 1.5x 件新品,则:解得:x=16经检验,x=16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甲工厂每天加工 16 件产品,乙工厂每天加工 24 件产品(2)方案一:甲工厂单独完成此项任务,则需要的时间为:960÷16=60 天需要的总费用为:60×(80+15)=5700 元方案二:乙工厂单独完成此项任务,则需要的时间为:960÷24=40 天需要的总费用为:40×(120+15)=5400 元方案三:甲、乙两工厂合作完成此项任务,设共需要 a 天完成任务,则16a+24a=960∴a=24∴需要的总费用为:24×(80+120+15)=5 160 元综上所述:甲、乙两工厂合作完成此项任务既省时又省钱.【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清楚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需要注意:①分式方程求解后,应注意检验其结果是否符合题意;②选择最优方案时,需将求各个方案所需时间和所需费用,经过比较后选择最优的那个方案.2.某市为了做好“全国文明城市”验收工作,计划对市区S 米长的道路进行改造,现安排甲、乙两个工程队进行施工.(1)已知甲工程队改造360米的道路与乙工程队改造300米的道路所用时间相同.若甲工程队每天比乙工程队多改造30米,求甲、乙两工程队每天改造道路的长度各是多少米.(2)若甲工程队每天可以改造a 米道路,乙工程队每天可以改造b 米道路,(其中a b ).现在有两种施工改造方案: 方案一:前12S 米的道路由甲工程队改造,后12S 米的道路由乙工程队改造; 方案二:完成整个道路改造前一半时间由甲工程队改造,后一半时间由乙工程队改造. 根据上述描述,请你判断哪种改造方案所用时间少?并说明理由.【答案】(1)甲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180米,乙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150米;(2)方案二所用的时间少【解析】【分析】(1)设乙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x 米,根据“甲工程队改造360米的道路与乙工程队改造300米的道路所用时间相同”,列出分式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分别表示出两种方案所用的时间,再作差比较大小,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设乙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x 米,则甲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30x +米, 根据题意,得:36030030x x=+, 解得:150x =,检验,当150x =时,()300x x +≠,∴原分式方程的解为:150x =,30180x +=,答:甲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180米,乙工程队每天道路的长度为150米;(2)设方案一所用时间为:111()222s s a b s t a b ab+=+=, 方案二所用时间为2t ,则221122t a t b s +=,22s t a b=+, ∴22()22()a b a b S S S ab a b ab a b +--=++, ∵a b ,00a b >>,,∴()20a b ->,∴202a b S S ab a b+->+,即:12t t >, ∴方案二所用的时间少.【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以及分式的减法法则,找出等量关系,列分式方程,掌握分式的通分,是解题的关键.3.已知分式A=2344(1)11a a a a a -++-÷--. (1) 化简这个分式;(2) 当a >2时,把分式A 化简结果的分子与分母同时..加上3后得到分式B ,问:分式B 的值较原来分式A 的值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试说明理由.(3) 若A 的值是整数,且a 也为整数,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a 值的和.【答案】(1)22a A a +=-;(2)变小了,理由见解析;(3)符合条件的所有a 值的和为11.【解析】分析:(1)分解因式,再通分化简.(2)用作差法比较二者大小关系.(3)先分离常数,再尝试让分子能被分母整除.详解: (1)A =2344111a a a a a -+⎛⎫+-÷ ⎪--⎝⎭=()()()2113211a a a a a -+--÷--=22a a +-. (2)变小了,理由如下:()()()()()()()()21522512212121a a a a a a A B a a a a a a ++-+-++-=-==-+-+-+ . ∵a >2 ∴a -2>0,a+1>0,∴()()1221A B a a -=-+>0,即A >B (3) 24122a A a a +==+-- 根据题意,21,2,4a -=±±± 则a =1、0、-2、3、4、6, 又1a ≠ ∴0+(-2)+3+4+6=11 ,即:符合条件的所有a 值的和为11.点睛:比较大小的方法:(1)作差比较法:0a b a b ->>;0a b a b -<⇒<(a b ,可以是数,也可以是一个式子)(2)作商比较法:若a >0,b >0,且1a b >,则a >b ;若a <0,b <0,且1a b>,则a <b .4.我们知道:分式和分数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如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得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类比分数的运算法则,我们得到了分式的运算法则等等.小学里,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类似地,我们把分子整式的次数小于分母整式的次数的分式称为真分式;反之,称为假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假分式都可以化成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 如:112122111111x x x x x x x x +-+-==+=+-----; 2322522552()11111x x x x x x x x -+-+-==+=+-+++++. (1)下列分式中,属于真分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21a a -+; ②21x x +; ③223b b +; ④2231a a +-. (2)将假分式4321a a +-化成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为: 4321a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假分式231a a +-化成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 231a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③;(2)2,521a -;(3)a +1+41a - . 【解析】试题分析:(1)认真阅读题意,体会真分式的特点,然后判断即可;(2)根据题意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即可;(3)根据题意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即可.试题解析:(1)①中的分子分母均为1次,②中分子次数大于分母次数,③分子次数小于分母次数,④分子分母次数一样,故选③.(2)4321a a +-=42552212121a a a a -+=+---,故答案为2,5221a +-; (3)231a a +-=214(1)(1)4111a a a a a a -++-=+---=411a a ++-,故答案为a+1+41a -.5.某商场计划销售A ,B 两种型号的商品,经调查,用1500元采购A 型商品的件数是用600元采购B 型商品的件数的2倍,一件A 型商品的进价比一件B 型商品的进价多30元. (1)求一件A ,B 型商品的进价分别为多少元?(2)若该商场购进A ,B 型商品共100件进行试销,其中A 型商品的件数不大于B 型的件数,已知A 型商品的售价为200元/件,B 型商品的售价为180元/件,且全部能售出,求该商品能获得的利润最小是多少?【答案】(1) B 型商品的进价为120元, A 型商品的进价为150元;(2) 5500元.【解析】分析:(1)设一件B型商品的进价为x元,则一件A型商品的进价为(x+30)元,根据“用1500元采购A型商品的件数是用600元采购B型商品的件数的2倍”,这一等量关系列分式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题意中的不等关系求出A商品的范围,然后根据利润=单价利润×减数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值即可.详解:(1)设一件B型商品的进价为x元,则一件A型商品的进价为(x+30)元.由题意: =×2,解得x=120,经检验x=120是分式方程的解,答:一件B型商品的进价为120元,则一件A型商品的进价为150元.(2)因为客商购进A型商品m件,销售利润为w元.m≤100﹣m,m≤50,由题意:w=m(200﹣150)+(100﹣m)(180﹣120)=﹣10m+6000,∵﹣10<0,∴m=50时,w有最小值=5500(元)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应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构建方程或一次函数解决问题,注意解方式方程时要检验.6.(1)请你写出五个正的真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给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加上同一个正数得到五个新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原来每个分数与对应新分数的大小,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一个真分数是ab(a、b均为正数),给其分子分母同加一个正数m,得a mb m++,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 mb m++_____ab.(3)请你用文字叙述(2)中结论的含义:(4)你能用图形的面积说明这个结论吗?(5)解决问题:如图1,有一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绿地,现给绿地四周铺一条宽相等的路,问原来的长方形与现在铺过小路后的长方形是否相似?为什么?(6)这个结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解决许多生活与数学中的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类似的数学问题,或举出一个生活中与此结论相关例子.【答案】(1) 12;14;16;18;19;23;25;27;29;15;(2)>;(3)给一个正的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加一个正数,得到的新分数大于原来的分数;(4)答案见解析;(5)不相似,理由见解析;(6)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小于1的数叫做真分数;(2)根据实例易得规律;(3)抓住新分数大于原分数即可;(4)根据图形进行分析解答;(5)利用相关规律解决问题即可;(6)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答.【详解】解:(1)12、14、16、18、19,23、25、27、29、15;(2)a m a b m b+>+; (3)给一个正的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加一个正数,得到的新分数大于原来的分数; (4)思路1:如图2所示,由a b <,得12s s s s +>+,即ab bm ab am +>+,()().a b m b a m +=+,可推出a m a b m b+>+; 思路2:构造两个面积为1的长方形(如图3),将它们分成两部分,比较右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可以发现:1a b a b b --=,1a m b a b m b m+--=++,因为a 、b 、0m >,且a b <,故1a b - 1a m b m +>-+,即a m a b m b+>+ (5)不相似.因为两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值不相等;(6)数学问题举例:①若a b是假分数,会有怎样的结论?②a、b不是正数,或不全是正数,情况如何?【点睛】本题实际考查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杨梅是漳州的特色时令水果.杨梅一上市,水果店的老板用1200元购进一批杨梅,很快售完;老板又用2500元购进第二批杨梅,所购件数是第一批的2倍,但进价每件比第一批多了5元.(1)第一批杨梅每件进价多少元?(2)老板以每件150元的价格销售第二批杨梅,售出80%后,为了尽快售完,决定打折促销.要使得第二批杨梅的销售利润不少于320元,剩余的杨梅每件售价至少打几折(利润-售价-进价)?【答案】(1)120元(2)至少打7折.【解析】【分析】(1)设第一批杨梅每件进价是x元,则第二批每件进价是(x+5)元,再根据等量关系:第二批杨梅所购件数是第一批的2倍;(2)设剩余的杨梅每件售价y元,由利润=售价-进价,根据第二批的销售利润不低于320元,可列不等式求解.【详解】解:(1)设第一批杨梅每件进价是x元,则120025002,5 x x⨯=+解得120.x=经检验,x=120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答:第一批杨梅每件进价为120元.(2)设剩余的杨梅每件售价打y折.则2500250015080%150(180%)0.12?500320. 125125y⨯⨯+⨯⨯-⨯-≥解得y≥7.答:剩余的杨梅每件售价至少打7折.【点睛】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读懂题目,从题目中找出等量关系以及不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京广高速铁路工程指挥部,要对某路段工程进行招标,接到了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从投标书中得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的23;若由甲队先做10天,剩下的工程再由甲、乙两队合作30天完成.(1)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多少天?(2)已知甲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8.4万元,乙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5.6万元.工程预算的施工费用为500万元.为缩短工期并高效完成工程,拟安排预算的施工费用是否够用?若不够用,需追加预算多少万元?请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答案】(1)甲队单独完成需60天,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90天;(2)工程预算的施工费用不够,需追加预算4万元.【解析】【分析】(1)设甲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表示出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天数及各自的工作效率.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方程求解;(2)根据题意,甲乙合作工期最短,所以须求合作的时间,然后计算费用,作出判断.【详解】(1)解:设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则甲队单独完成需要2x3填;403012xx3+=解得:x90=经检验,x=90是原方程的根.则22x906033=⨯=(天)答: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分别需60天和90天.(2)设甲、乙两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y天,则有y(160+190)=1.解得y=36.需要施工费用:36×(8.4+5.6)=504(万元).∵504>500.∴工程预算的施工费用不够用,需追加预算4万元.9.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2.4万元,乙工程队工程款1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有如下方案:(1)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2)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要比规定日期多用12天;(3)若甲,乙两队合做6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试问: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请说明理由.【答案】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选第三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解析】【分析】关键描述语为:“甲,乙两队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说明甲队实际工作了3天,乙队工作了x 天完成任务,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量关系为:甲3天的工作量+乙规定日期的工作量=1列方程.再看费用情况:方案(1)、(3)不耽误工期,符合要求,可以求费用,方案(2)显然不符合要求.【详解】解:设规定日期为x 天.由题意得66611212x x x x -++=++, ∴6112x x x +=+, ∴2267212x x x x ++=+,∴12x =;经检验:x=12是原方程的根.方案(1):2.4×12=28.8(万元);方案(2)比规定日期多用12天,显然不符合要求;方案(3):2.4×6+1×12=26.4(万元).∵28.8>26.4,∴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选第三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既有工程任务,又有工程费用的情况下.先考虑完成工程任务,再考虑工程费用.10.某公司开发的960件新产品必须加工后才能投放市场,现有甲、乙两个工厂都想加工这批产品,已知甲工厂单独加工48件产品的时间与乙工厂单独加工72件产品的时间相等,而且乙工厂每天比甲工厂多加工8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公司需每天支付50元劳务费请工程师到厂进行技术指导.(1)甲、乙两个工厂每天各能加工多少件产品?(2)该公司要选择既省时又省钱的工厂加工产品,乙工厂预计甲工厂将向公司报加工费用为每天800元,请问:乙工厂向公司报加工费用每天最多为多少元时,有望加工这批产品?【答案】(1)甲工厂每天加工16件产品,则乙工厂每天加工24件;(2)乙工厂向公司报加工费用每天最多为1225元时,有望加工这批产品.【解析】【分析】(1)此题的等量关系为:乙工厂每天加工产品的件数=甲工厂每天加工产品的件数+8;甲工厂单独加工48件产品的时间=乙工厂单独加工72件产品的时间,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2)先分别求出甲乙两工厂单独加工这批新产品所需时间,再求出甲工厂所需费用,然后根据乙工厂所需费用要小于甲工厂所需费用,设未知数,列不等式,再求出不等式的最大整数解即可.【详解】(1)设甲工厂每天加工x件产品,则乙工厂每天加工(x+8)件产品,根据题意得:48728x x=+,解得:x=16,检验:x(x+8)=16(16+8)≠0,∴x=16是原方程的解,∴x+8=16+8=24,答:甲工厂每天加工16件产品,则乙工厂每天加工24件.(2)解:甲工厂单独加工这批新产品所需时间为:960÷16=60,所需费用为:60×800+50×60=51000,乙工厂单独加工这批新产品所需时间为:960÷24=40,解:设乙工厂向公司报加工费用每天最多为y元时,有望加工这批产品则:40y+40×50≤51000解之y≤1225∴y的最大整数解为:y=1225答:乙工厂向公司报加工费用每天最多为1225元时,有望加工这批产品.【点睛】本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涉及到的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检测题(有答案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检测题(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给出下列各说法: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的;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的,1个是曲的;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的;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的.其中正确的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点 A、B、C 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 A、B 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 BC=2,则 AC 等于()A.3 B.2 C.3 或 5 D.2 或 63.已知: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BC的中点,AB=20 cm,那么线段AD等于()A.15 cm B.16 cm C.10 cm D.5 cm4.如图,∠AOB=120°,OC是∠AOB内部任意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OC,∠BOC的角平分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OD+∠BOE=60°B.∠AOD=12∠EOCC.∠BOE=2∠COD D.∠DOE的度数不能确定5.如图,CD是直角三角形ABC的高,将直角三角形ABC按以下方式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右侧几何体的是().A.绕着AC旋转B.绕着AB旋转C.绕着CD旋转D.绕着BC旋转6.如图,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整数点(即各点均表示整数),且2AB=BC=3CD,若A,D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5和6,点E为BD的中点,在数轴上的整数点中,离点E最近的点表示的数是()A.2 B.1C.0 D.-17.如图所示为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则从左到右,其对应的几何体名称分别为A .圆锥,正方体,三棱锥,圆柱B .圆锥,正方体,四棱锥,圆柱C .圆锥,正方体,四棱柱,圆柱D .圆锥,正方体,三棱柱,圆柱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射线PA 和射线AP 是同一条射线B .射线OA 的长度是3cmC .直线,AB CD 相交于点 P D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9.如图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则原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数字和最小是( )A .8B .7C .6D .4 10.已知∠AOB=40°,∠BOC=20°,则∠AOC 的度数为( ) A .60°B .20°C .40°D .20°或60° 11.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所得截面是三角形,留下较大的几何体一定有( ) A .7个面 B .15条棱 C .7个顶点 D .10个顶点 1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 ,FM 为折痕,C 点折叠后的C '点落在MB '的延长线上,则EMF ∠的度数是( )A .85°B .90°C .95°D .100°二、填空题13.长为4,宽为2的矩形绕其一边旋转构成一个圆柱的最大体积为___ (结果保留π). 14.长方体、四面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_____,简称____.包围着体的是______.面有____的面与______的面两种.15.如图,共有_________条直线,_________条射线,_________条线段.16.已知,如图,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BC 的中点,且9MN =,线段1143BD AB CD ==,则线段BD 的长为________.17.如图所示,填空:∠=∠+_________;(1)AOB A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B COD∠+∠-∠=_________.(3)AOB COD AOD18.乘火车从A站出发,沿途经过3个车站方可到达B站,那么在A,B两站之间需要安排不同的车票________种.︒'''=________︒;19.填空:(1)8.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348(3)36000''=________'=________︒;(4)0.15︒=________'=________''.20.如图,用边长为4cm的正方形,做了一套七巧板,拼成如图所示的一幅图案,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cm2.三、解答题21.已知,A、B是线段EF上两点,已知EA:AB:BF=1:2:3,M、N分别为EA、BF的中点,且MN=8cm,求EF的长.BD=.22.如图,点C为线段AD上一点,点B为CD的中点,且6cmAC=,2cm(1)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求AD的长.23.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AOC=40°,求∠BOD的度数.结合图形,完成填空:解:因为∠AOC+∠COB=°,∠COB+∠BOD=①所以∠AOC=.②因为∠AOC =40°,所以∠BOD = °.在上面①到②的推导过程中,理由依据是: .24.如图,以直线AB 上一点O 为端点作射线OC ,使80BOC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注:90DOE ∠=︒)()1如图①,若直角三角板DOE 的一边OD 放在射线OB 上,则COE ∠= .()2如图②,将直角三角板DOE 绕点O 逆时针方向转动到某个位置,若OC 恰好平分∠BOE ,求COD ∠的度数;()3如图③,将直角三角板DOE 绕点O 转动,如果OD 始终在BOC ∠的内部,试猜想BOD ∠与CO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5.如图,点B 和点C 为线段AD 上两点,点B 、C 将AD 分成2︰3︰4三部分,M 是AD 的中点,若MC =2,求AD 的长.26.如图,C ,D ,E 为直线AB 上的三点.(1)图中有多少条线段,多少条射线?能用大写字母表示的线段、射线有哪些?请表示出来;(2)若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多少条线段,多少条射线?【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根据圆柱、圆锥、正方体、球,可得答案.【详解】解: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2个底面是平面,1个侧面是曲面,故①错误;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故②正确;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曲面,故③错误;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故④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认识立体图形,熟记各种图形的特征是解题关键.2.D解析:D【解析】试题此题画图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即点C在线段AB内,点C在线段AB外,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AB=4.第一种情况:在AB外,如答图1,AC=4+2=6;第二种情况:在AB内,如答图2,AC=4﹣2=2.故选D.3.A解析:A【分析】根据C点为线段AB的中点,D点为BC的中点,可知AC=CB=12AB,CD=12CB,AD=AC+CD,又AB=4cm,继而即可求出答案.【详解】∵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20cm,∴BC=12AB=12×20cm=10cm,∵点D是线段BC的中点,∴BD=12BC=12×10cm=5cm,∴AD=AB-BD=20cm-5cm=15cm.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的知识,注意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4.A解析:A【分析】本题是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考查,角平分线将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结合选项得出正确结论.【详解】A、∵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BOE+∠AOD=∠EOC+∠DOC=∠DOE=12(∠BOC+∠AOC)=12∠AOB=60°.故本选项叙述正确;B、∵OD是∠AOC的角平分线,∴∠AOD=12∠AOC.又∵OC是∠AOB内部任意一条射线,∴∠AOC=∠EOC不一定成立.故本选项叙述错误;C、∵OC是∠AOB内部任意一条射线,∴∠BOE=∠AOC不一定成立,∴∠BOE=2∠COD不一定成立.故本选项叙述错误;D、∵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DOE=12(∠BOC+∠AOC)=12∠AOB=60°.故本选项叙述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是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考查.然后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转化求解.5.B解析:B【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只有绕斜边旋转一周,才可以得出组合体的圆锥,进而解答即可.【详解】将直角三角形ABC绕斜边AB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线、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几何体的三视图.6.A解析:A【分析】根据A、D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求得AD的长度,然后根据2AB=BC=3CD,求得AB、BD的长度,从而找到BD的中点E所表示的数.【详解】解:如图:∵|AD|=|6-(-5)|=11,2AB=BC=3CD,∴AB=1.5CD,∴1.5CD+3CD+CD=11,∴CD=2,∴AB=3,∴BD=8,∴ED=1BD=4,2∴|6-E|=4,∴点E所表示的数是:6-4=2.∴离线段BD的中点最近的整数是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比较线段的长短.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7.D解析:D【分析】根据常见的几何体的展开图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果.【详解】根据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则从左到右,其对应的几何体名称分别为:圆锥,正方体,三棱锥,圆柱;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熟记常见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的特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8.D解析:D【分析】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详解】解:A、射线PA和射线AP不是同一条射线,故本选项错误;B、射线是无限长的,故本选项错误;C、直线AB、CD可能平行,没有交点,故本选项错误;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正确的.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是基础题,需熟练掌握.9.C解析:C【分析】确定原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数字,即可求出和的最小值.【详解】解:由题意,2和6是相对的两个面;3和4是相对两个面;1和5是相对的2个面,因为2+6=8,3+4=7,1+5=6,所以原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数字和最小的是6.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相对的面的特点得到相对的两个面上的数字.10.D解析:D【分析】考虑两种情形①当OC在∠AOB内部时,∠AOC=∠AOB-∠BOC=40°-20°=20°,②当OC’在∠AOB外部时,∠AOC’=∠AOB+∠BOC=40°+20°=60°.【详解】解:如图当OC在∠AOB内部时,∠AOC=∠AOB-∠BOC=40°-20°=20°,当OC’在∠AOB外部时,∠AOC’=∠AOB+∠BOC=40°+20°=60°,故答案为20°或6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学会正确画出图形,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 11.A解析:A【解析】【分析】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若所得的截面是一个三角形,此时剩下的较大的几何体一定比正方体多了一个面,如果过三个面截得的截面是三角形,那么就能多出3条棱和两个顶点,如果过3个顶点截得的截面是三角形,那么就能多出0条棱和两个顶点.【详解】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若所得的截面是一个三角形,此时剩下的较大的几何体一定比正方体多了一个面,如果过三个面截得的截面是三角形,那么就能多出3条棱和两个顶点,如果过3个顶点截得的截面是三角形,那么就能多出0条棱和两个顶点.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截一个几何体,解题关键在于掌握立体图形.12.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的线段相等,可得.【详解】解:根据图形,可得:∠EMB′=∠EMB,∠FMB′=∠FMC,∵∠FMC+∠FMB′+∠EMB′+∠BME=180°,∴2(∠EMB′+∠FMB′)=180°,∵∠EMB′+∠FMB′=∠FME,∴∠EMF=90°,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图形翻折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图形翻折的性质.二、填空题13.32π【分析】分情况讨论分绕长为2或是4的边旋转再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即可解【详解】由题意旋转构成一个圆柱的体积为π××4=16π或π××2=32π故答案为:32π【点睛】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与高的积解析:32π【分析】分情况讨论,分绕长为2或是4的边旋转,再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即可解【详解】由题意,旋转构成一个圆柱的体积为π×22×4=16π或π×24×2=32π,故答案为:32π【点睛】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与高的积.14.几何体体面平曲【解析】【分析】几何体又称为体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详解】长方体四面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故答案为:(1)几何体(2)解析:几何体体面平曲【解析】【分析】几何体又称为体,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详解】长方体、四面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故答案为:(1). 几何体(2). 体 (3). 面(4). 平(5). 曲【点睛】此题考查认识立体图形,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性质定义.15.63【解析】【分析】根据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测量;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无端点无限长;进行解答即可【详解】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有1条解析:6 3【解析】【分析】根据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测量;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无端点,无限长;进行解答即可.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有1条直线,3条线段,有6条射线.故此题答案为:1,6,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点,此类型的题,在数时,应做到有顺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16.3【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AB 与BD 的关系CD 与BD 的关系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M 与BM 的关系DN 与NC 的关系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D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详解】∵∴AB=4BDCD=3BD解析:3【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AB 与BD 的关系,CD 与BD 的关系,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M 与BM 的关系,DN 与NC 的关系,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D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详解】 ∵1143BD AB CD ==,∴AB =4BD ,CD =3BD . 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BC 的中点,AM =BM =2BD ,DB =BN =NC .由线段的和差,得MN =MB +BN =3BD =9.所以BD =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了线段的和差,线段中点的性质.17.∠BOC 【分析】根据图中各角的和与差的关系进行运算即可完成解答;【详解】(1);(2)=∠AOB-∠AOC (3)====∠BO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角的和差关系解答的关键在于在图形中寻找角的和差关系解析:BOC ∠ BOD ∠ AOB ∠ AOC ∠ ∠BOC【分析】根据图中各角的和与差的关系进行运算,即可完成解答;【详解】(1)AOB AOC ∠=∠+BOC ∠;(2)COB COD ∠=∠-BOD ∠=∠AOB-∠AOC(3)AOB COD AOD ∠+∠-∠=()AOB COD AOB BOD ∠+∠-∠+∠=AOB COD AOB BOD ∠+∠-∠-∠=COD BOD ∠-∠=∠BOC此题主要考查角的和差关系,解答的关键在于在图形中寻找角的和差关系.18.20【解析】【分析】本题需先求出AB 之间共有多少条线段根据线段的条数即可求出车票的种数【详解】设点CDE 是线段AB 上的三个点根据题意可得:图中共用=10条线段∵A 到B 与B 到A 车票不同∴从A 到B 的车票 解析:20【解析】【分析】本题需先求出A 、B 之间共有多少条线段,根据线段的条数即可求出车票的种数.【详解】设点C 、D 、E 是线段AB 上的三个点,根据题意可得:图中共用()5152-⨯=10条线段 ∵A 到B 与B 到A 车票不同.∴从A 到B 的车票共有10×2=20种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求线段的条数的问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线段的条数与车票种数的联系与区别.19.4536423600109540【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2)(3)(4)都是度分秒的计算由度化度分秒的运算法则整数的度数直接填入度数小数部分乘以60即可得到分分的小数部分乘以60得到秒;度分秒化解析:45 36 4.23 600 10 9 540【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2)(3)(4)都是度分秒的计算,由度化度分秒的运算法则,整数的度数直接填入,度数小数部分乘以60,即可得到分,分的小数部分乘以60得到秒;度分秒化度的运算法则为分别除以60,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0.766045.6'⨯=,0.6'6036⨯="∴8.76845'36︒=︒";(2)48600.8'"÷=,'13.8600.23÷=︒∴'41348 4.23"︒=︒;(3)3600060600'"÷=,'6006010÷=︒∴'3600060010"==︒;(4)0.15609'︒⨯=,9'60540⨯="∴0.159540'︒==".故答案为(1)8,45,36;(2)4.23;(3)600,10;(4)9,540.【点睛】本题考查了度分秒之间的换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度分秒的运算法则.20.9【解析】【分析】先求出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42=1再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减去三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减去有关小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详解】解:阴影部分的面积=42-7×××42=1解析:9【解析】【分析】先求出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8×12×42=1,再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减去三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减去有关小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详解】 解:阴影部分的面积=42-7×18×12×42=16-7=9. 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七巧板、图形的拼剪,解题的关键是求出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会利用分割法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三、解答题21.12cm【解析】【分析】由已知设设EA=x ,AB=2x ,BF=3x ,根据线段中点性质得MN=MA+AB+BN=12x+2x+32x=4x=8,可得EF=EA+AB+BF=6x=12. 【详解】解:∵EA :AB :BF=1:2:3,可以设EA=x ,AB=2x ,BF=3x ,而M 、N 分别为EA 、BF 的中点,∴MA=12EA ,NB=12BF , ∴MN=MA+AB+BN=12x+2x+32x=4x , ∵MN=8cm ,∴4x=8,∴x=2, ∴EF=EA+AB+BF=6x=12,∴EF 的长为12cm .【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线段的中点.解题关键点:根据线段中点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出方程.22.(1)6条;(2)10cm【分析】(1)根据线段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2)由点B 为CD 的中点,即可求出CD 的长度,然后求出AD 的长度.【详解】解:(1)根据题意,图中共有6条线段,分别是AC ,AB ,AD ,CB ,CD ,BD . (2)因为点B 是CD 的中点,2cm BD =,所以24cm CD BD ==,所以10cm AD AC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以及线段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有关的计算问题.23.90,90,∠BOD ,40,同角的余角相等【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AOC+∠COB = 90 °,∠COB+∠BOD = 90 ° -﹣﹣﹣①所以∠AOC = ∠BOD .﹣﹣﹣﹣②-因为∠AOC =40°,所以∠BOD = 40 °.在上面①到②的推导过程中,理由依据是:同角的余角相等.故答案为:90,90,∠BOD ,40,同角的余角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了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及角的和差关系.24.(1)10°;(2)10°;(3)∠COE -∠BOD =10°,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COE DOE BOC =-∠∠∠,即可求出COE ∠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出COD ∠的度数;(3)根据余角的性质即可求出∠COE -∠BOD =10°.【详解】(1)∵90DOE ∠=︒,80BOC ∠=︒∴908010COE DOE BOC =-=︒-︒=︒∠∠∠∴∠COE =10°(2)∵OC 恰好平分∠BOE∴12COE COB BOE ==∠∠∠ ∴∠COD =∠DOE -∠COE =∠DOE -∠BOC =10°(3)猜想:∠COE -∠BOD =10°理由:∵∠COE =∠DOE -∠COD =90°-∠COD∠COD =∠BOC -∠BOD =80°-∠B OD∴∠COE =90°-(80°-∠B OD )=10°+∠B OD即∠COE -∠BOD =1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度数问题,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余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AD=36.【分析】根据点B 、C 将AD 分成2︰3︰4三部分可得出CD 与AD 的关系,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MD=12AD ,利用MC=MD-CD 即可求出AD 的长度. 【详解】∵点B 、C 将AD 分成2︰3︰4三部分,∴CD=49AD , ∵M 是AD 的中点, ∴MD=12AD , ∵MC=MD-CD=2, ∴12AD-49AD=2, ∴AD=36.【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中点的定义及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26.(1)有10条线段,10条射线.能用大写字母表示的线段:线段AC 、线段AD 、线段AE 、线段AB 、线段CD 、线段CE 、线段CB 、线段DE 、线段DB 、线段EB.(2)(1)2n n -条线段,2n 条射线.【解析】【分析】对于(1),这条直线上共5个点,求直线上的线段条数,相当于求从5个点中任取两个点的不同取法有多少种,可从点A 开始,用划曲线的方法从左向右依次连接其它各点,再从点C 开始,用同样的划曲线方法,直到将线段EB 画出为止,即可找到所有的线段,由于每个点对应两条射线,由直线上的5个点即可知有多少条射线;对于(2),和(1)类似,当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时,其中任意1个点与剩余的(n-1)个点都能组成(n-1)条线段,结合其中有一半重合的线段,则可计算出n个点所组成的线段条数;一个点对应延伸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可表示出当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时的射线条数.【详解】解:(1)图中有10条线段,10条射线.如图所示.能用大写字母表示的线段:线段AC、线段AD、线段AE、线段AB、线段CD、线段CE、线段CB、线段DE、线段DB、线段EB.能用大写字母表示的射线:射线AC、射线CD、射线DE、射线EB、射线CA、射线DC、射线ED、射线BE.(2)因为n个点,其中任意1个点与剩余的(n-1)个点都能组成(n-1)条线段,所以n个点就组成n(n-1)条线段.因为其中有一半重合的线段,如线段AC与线段CA,所以这条直线上共有(1)2n n条线段.因为一个端点对应延伸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所以当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时,共有2n条射线.【点睛】此题考查直线、射线、线段,解题关键在于掌握直线上射线、线段条数的求法.。

深圳和平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篇)(Word版 含解析)

深圳和平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篇)(Word版 含解析)

深圳和平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篇)(Word 版 含解析)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1.已知:如图①,在矩形ABCD 中,3,4,AB AD AE BD ==⊥,垂足是E .点F 是点E 关于AB 的对称点,连接AF 、BF .(1)求AF 和BE 的长;(2)若将ABF 沿着射线BD 方向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m (平移距离指点B 沿BD 方向所经过的线段长度).当点F 分别平移到线段AB AD 、上时,直接写出相应的m 的值. (3)如图②,将AB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一个角1(080)a a ︒<<︒,记旋转中ABF 为''A BF ,在旋转过程中,设''A F 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D 交于点P ,与直线BD 交于点Q .是否存在这样的P Q 、两点,使DPQ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DQ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29,55AF BF ==;(2)95m =或165m =;(3)存在4组符合条件的点P 、点Q ,使DPQ 为等腰三角形; DQ 的长度分别为2或25891055或35105【解析】【分析】(1)利用矩形性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 (2)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①-1所示.利用平移性质,确定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分别求出m 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等腰△DPQ 有4种情形,分别画出图形,对于各种情形分别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四边形ABCD 是矩形,∴∠BAD=90°,在Rt △ABD 中,AB=3,AD=4,由勾股定理得:2222345AB AD +=+=, ∵S △ABD 12=BD•AE=12AB•AD ,∴AE=AB AD3412 BD55⋅⨯==,∵点F是点E关于AB的对称点,∴AF=AE125=,BF=BE,∵AE⊥BD,∴∠AEB=90°,在Rt△ABE中,AB=3,AE125 =,由勾股定理得:BE2222129355 AB AE⎛⎫=-=-=⎪⎝⎭;(2)设平移中的三角形为△A′B′F′,如图①-1所示:由对称点性质可知,∠1=∠2.BF=BE95 =,由平移性质可知,AB∥A′B′,∠4=∠1,BF=B′F′95 =,①当点F′落在AB上时,∵AB∥A′B′,∴∠3=∠4,根据平移的性质知:∠1=∠4,∴∠3=∠2,∴BB′=B′F′95=,即95m=;②当点F′落在AD上时,∵AB∥A′B′,AB⊥AD,∴∠6=∠2,A′B′⊥AD,∵∠1=∠2,∠5=∠1,∴∠5=∠6,又知A′B′⊥AD,∴△B′F′D为等腰三角形,∴B′D=B′F′95 =,∴BB′=BD-B′D=5-91655=,即m165=;(3)存在.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矩形,∴∠BAD=90°,∵AE⊥BD,∴∠AEB=90°,∠2+∠ABD=90°,∠BAE+∠ABD=90°,∴∠2=∠BAE,∵点F是点E关于AB的对称点,∴∠1=∠BAE,∴∠1=∠2,在旋转过程中,等腰△DPQ依次有以下4种情形:①如图③-1所示,点Q落在BD延长线上,且PD=DQ,则∠Q=∠DPQ,∴∠2=∠Q+∠DPQ=2∠Q,∵∠1=∠3+∠Q,∠1=∠2,∴∠3=∠Q,∴A′Q=A′B=3,∴F′Q=F′A′+A′Q=1227355+=,在Rt△BF′Q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927910 BF F Q555⎛⎫⎛⎫+=+=⎪ ⎪⎝⎭⎝⎭'',∴DQ=BQ-BD=9105 5-;②如图③-2所示,点Q落在BD上,且PQ=DQ,则∠2=∠P,∵∠1=∠2,∴∠1=∠P,∴BA′∥PD,则此时点A′落在BC边上.∵∠3=∠2,∴∠3=∠1,∴BQ=A′Q,∴F′Q=F′A′-A′Q=125-BQ,在Rt△BQF′中,由勾股定理得:BF′2+F′Q2=BQ2,即:222 91255BQ BQ⎛⎫⎛⎫+-=⎪ ⎪⎝⎭⎝⎭,解得:158 BQ=,∴DQ= BD-BQ=5-1525 88=;③如图③-3所示,点Q落在BD上,且PD=DQ,则∠3=∠4.∵∠2+∠3+∠4=180°,∠3=∠4,∴∠4=90°-12∠2.∵∠1=∠2,∴∠4=90°-12∠1,∴∠A′QB=∠4=90°-12∠1,∴∠A′QB=∠A′BQ,∴A′Q=A′B=3,∴F′Q=A′Q-A′F′=3-123 55=,在Rt△BF′Q中,由勾股定理得:BQ=222293310 BF F Q555⎛⎫⎛⎫+=+=⎪ ⎪⎝⎭⎝⎭'',∴DQ=BQ-BD=3105-;④如图④-4所示,点Q落在BD上,且PQ=PD,则∠2=∠3.∵∠1=∠2,∠3=∠4,∠2=∠3,∴∠1=∠4,∴BQ=BA′=3,∴DQ=BD-BQ=5-3=2.综上所述,存在4组符合条件的点P、点Q,使△DPQ为等腰三角形,DQ的长度分别为:2或25891055或35105【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平移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第(3)问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画出各种旋转图形,依题意进行分类讨论.2.已知抛物线y=ax2+bx-3a-5经过点A(2,5)(1)求出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D 点,直线AD 与y 轴交于(0,-7)①求出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②点B 为y 轴上任意一点且在直线y=5和直线y=-13之间,连接BD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连接AB 、AC ,将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H .截取BC 的中点F 和DH 的中点G .当点D 、点H 、点C 三点共线时,分别求出点F 和点G 的坐标.【答案】(1)a+2b=10;(2)①y= 2x 2+4x-11,②G 1(478,91-8+),F 1(-8,33-4+),G 2(8,-8),F 2(218,-4) 【解析】【分析】(1)把点A 坐标代入抛物线y=ax 2+bx-3a-5即可得到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2)①求出直线AD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y=ax 2+bx-3a-5联立方程组,根据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结合韦达定理求出a ,b ,即可求出解析式;②作AI ⊥y 轴于点I ,HJ ⊥y 轴于点J.设B (0,t ),根据旋转性质表示粗H 、D 、C 坐标,应含t 式子表示直线AD 的解析式,根据D 、H 、C 三点共线,把点C 坐标代入求出1t =,2t =,分两类讨论,分别求出G 、F 坐标。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ABC ,P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 、B 、C 、P 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PB 、PC ,设∠PBA =s°,∠PCA =t°,∠BPC =x°,∠BAC =y°. (1)如图,当点 P 在ABC 内时, ①若 y =70,s =10,t =20,则 x = ;②探究 s 、t 、x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2)当点 P 在ABC 外时,直接写出 s 、t 、x 、y 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42,0)A ,(0,42)B ,C 为AB 的中点,P 是线段AB 上一动点,D 是线段OA 上一点,且PO PD =,DE AB ⊥于E .(1)求OAB ∠的度数;(2)当点P 运动时,PE 的值是否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PE 的值. (3)若45OPD ∠=︒,求点D 的坐标.3.在Rt ABC 中,90ACB ∠=︒,30A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点E .(1)如图1,连接EC ,求证:EBC 是等边三角形;(2)如图2,点M 是线段CD 上的一点(不与点,C D 重合),以BM 为一边,在BM 下方作60BMG ∠=︒,MG 交DE 延长线于点G .求证:AD DG MD =+;(3)如图3,点N 是线段AD 上的点,以BN 为一边,在BN 的下方作60BNG ∠=︒,NG 交DE 延长线于点G .直接写出ND ,DG 与AD 数量之间的关系.4.如图1,在等边△ABC 中,E 、D 两点分别在边AB 、BC 上,BE =CD ,AD 、CE 相交于点F .(1)求∠AFE 的度数;(2)过点A 作AH ⊥CE 于H ,求证:2FH +FD =CE ; (3)如图2,延长CE 至点P ,连接BP ,∠BPC =30°,且CF =29CP ,求PF AF的值. (提示:可以过点A 作∠KAF =60°,AK 交PC 于点K ,连接KB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已知等腰△ABC 中,AB =AC ,AD 为BC 边上的中线,以AB 为边向AB 左侧作等边△ABE ,直线CE 与直线AD 交于点F .请探究线段EF 、AF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交流了自已的想法:小明:“通过观察和度量,发现∠DFC 的度数可以求出来.”小强:“通过观察和度量,发现线段DF 和CF 之间存在某种数量关系.” 小伟:“通过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就可以将问题解决.” ......老师:“若以AB 为边向AB 右侧作等边△ABE ,其它条件均不改变,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探究线段EF 、AF 、DF 三者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求∠DFC 的度数;(2)在图1中探究线段EF 、AF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在图2中补全图形,探究线段EF 、AF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6.如图,若要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 ,b 是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采用将纸条沿AB 折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1)如图1,展开后,测得12∠=∠,则可判定a//b ,请写出判定的依据_________; (2)如图2,若要使a//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纸带两条边线a ,b 互相平行,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C ,若将纸带沿11A B (1A ,1B 分别在边线a ,b 上)再次折叠,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1C ,AB//11A B ,137BB AC ==,,求出1AC 的长.7.在等腰ABC ∆中,AB AC =,AE 为BC 边上的高,点D 在ABC ∆的外部且60CAD ∠=,AD AC =,连接BD 交直线AE 于点F ,连接FC .(1)如图①,当120BAC ∠<时,求证:BF CF =; (2)如图②,当40BAC ∠=时,求AFD ∠的度数; (3)如图③,当120BAC ∠>时,求证:CF AF DF =+. 8.在△ABC 中,已知∠A =α.(1)如图1,∠ABC 、∠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 . ①当α=70°时,∠BDC 度数= 度(直接写出结果); ②∠BDC 的度数为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2,若∠ABC 的平分线与∠ACE 角平分线交于点F ,求∠BFC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3)在(2)的条件下,将△FBC 以直线BC 为对称轴翻折得到△GBC ,∠GBC 的角平分线与∠G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M (如图3),求∠BMC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9.某校八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对“三角形内角或外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内角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探究.(1)如图1,在△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A =64°,则∠BPC = ;(2)如图2,△ABC 的内角∠ACB 的平分线与△ABC 的外角∠ABD 的平分线交于点E .其中∠A =α,求∠BEC .(用α表示∠BEC );(3)如图3,∠CBM 、∠BCN 为△ABC 的外角,∠CBM 、∠BCN 的平分线交于点Q ,请你写出∠BQC 与∠A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0.如图(1),AB =4cm ,AC ⊥AB ,BD ⊥AB ,AC =BD =3cm .点 P 在线段 AB 上以 1/cm s 的速度由点 A 向点 B 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BD 上由点 B 向点 D 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 t (s ).(1)若点 Q 的运动速度与点 P 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 =1 时,△ACP 与△BPQ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并判断此时线段 PC 和线段 PQ 的位置关系;(2)如图(2),将图(1)中的“AC ⊥AB ,BD ⊥AB”为改“∠CAB =∠DBA =60°”,其他条件不变.设点 Q 的运动速度为x /cm s ,是否存在实数x ,使得△ACP 与△BPQ 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对x y 、定义一种新运算T ,规定:()()(),2T x y mx ny x y =++(其中mn 、均为非零常数).例如:()1,133T m n =+. (1)已知()()1,10,0,28T T -==.①求mn 、的值; ②若关于p 的不等式组()()2,244,32T p p T p p a ⎧->⎪⎨-≤⎪⎩恰好有3个整数解,求a 的取值范围;(2)当22x y ≠时,()(),,T x y T y x =对任意有理数,x y 都成立,请直接写出mn 、满足的关系式.学习参考:①()a b c ab ac +=+,即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结果相加;②()()a b m n am an bm bn ++=+++,即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结果相加. 12.Rt △ABC 中,∠C =90°,点D 、E 分别是△ABC 边AC 、BC 上的点,点P 是一动点.令∠PDA =∠1,∠PEB =∠2,∠DPE =∠α.(1)若点P 在线段AB 上,如图(1)所示,且∠α=60°,则∠1+∠2= ;(2)若点P 在线段AB 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α、∠1、∠2之间的关系为 ; (3)若点P 运动到边AB 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4)若点P 运动到△ABC 形外,如图(4)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13.问题背景:(1)如图1,已知△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求证:DE =BD +CE .拓展延伸:(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 =∠AEC =∠BAC .请写出DE 、BD 、CE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实际应用:(3)如图,在△ACB 中,∠ACB =90°,AC =BC ,点C 的坐标为(-2,0),点A 的坐标为(-6,3),请直接写出B 点的坐标.14.已知,如图1,直线l 2⊥l 1,垂足为A ,点B 在A 点下方,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C 不与点A 重合,点D 在直线11上,点A 的右侧,过D 作l 3⊥l 1,点E 在直线l 3上,点D 的下方.(1)l 2与l 3的位置关系是 ;(2)如图1,若CE 平分∠BCD ,且∠BCD =70°,则∠CED = °,∠ADC = °; (3)如图2,若CD ⊥BD 于D ,作∠BCD 的角平分线,交BD 于F ,交AD 于G .试说明:∠DGF =∠DFG ;(4)如图3,若∠DBE =∠DEB ,点C 在射线AM 上运动,∠BDC 的角平分线交EB 的延长线于点N ,在点C 的运动过程中,探索∠N :∠BCD 的值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请直接写出比值.15.探索发现:111111111;;12223233434=-=-=-⨯⨯⨯……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145⨯= ,1(1)n n ⨯+= ;(2)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1111122334(1)n n ⋅++++⨯⨯⨯⨯+(3)利用规律解方程:1111121(1)(1)(2)(2)(3)(3)(4)(4)(5)(5)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16.(阅读材料):(1)在ABC ∆中,若90C ∠=︒,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1801809090A B C ∠︒+∠=-∠︒︒-=︒=.(2)在ABC ∆中,若90A B ∠+∠=︒,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180()1809090C A B ∠=︒-∠+∠=︒-︒=︒.(解决问题):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 是x 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已知//AB x 轴,交y 轴于点E ,连接CE ,CF 是∠ECO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F ,交y 轴于点D .过E 点作EM 平分∠CEB ,交CF 于点M .(1)试判断EM 与C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过E 点作PE ⊥CE ,交CF 于点P .求证:∠EPC=∠EDP ;(3)在(2)的基础上,作EN 平分∠AEP ,交OC 于点N ,如图③.请问随着C 点的运动,∠NEM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17.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我们常常会利用一些变形技巧来简化式子,解答问题. 材料一:在解决某些分式问题时,倒数法是常用的变形技巧之一,所谓倒数法,即把式子变成其倒数形式,从而运用约分化简,以达到计算目的. 例:已知:2114x x =+,求代数式x 2+21x的值. 解:∵2114x x =+,∴21x x+=4 即21x x x+=4∴x +1x =4∴x 2+21x =(x +1x )2﹣2=16﹣2=14材料二:在解决某些连等式问题时,通常可以引入参数“k ”,将连等式变成几个值为k 的等式,这样就可以通过适当变形解决问题.例:若2x =3y =4z ,且xyz ≠0,求xy z+的值.解:令2x =3y =4z =k (k ≠0)则11kk k k x 622,,,117234y z 7k k 3412x y z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已知2114x x x =-+,求x +1x的值. (2)已知523a b c ==,(abc ≠0),求342b c a+的值. (3)若222222yz zx xy x y z bz cy cx az ay bx a b c++===+++++,x ≠0,y ≠0,z ≠0,且abc =7,求xyz 的值.18.(1)发现:如图1,ABC ∆的内角ABC ∠的平分线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选择题1.如图,∠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A .B .C .D .2.下列哪些图形是通过平移可以得到的( )A .B .C .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m ,n )经过平移后得到的对应点A ′(m +3,n ﹣4)在第二象限,则点A 所在的象限是(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4.下列六个命题①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⑤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⑥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5.如图,//AB CD ,P 为平行线之间的一点,若AP CP ⊥,CP 平分∠ACD ,68ACD ∠=︒,则∠BAP 的度数为( )A .56︒B .58︒C .66︒D .68︒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327=3-- B .81=9C .0.04的平方根是0.2±D .9的立方根是3 7.已知直线//m n ,将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方式放置(∠ABC =30°),其中A ,B 两点分别落在直线m ,n 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 )A .55°B .45°C .30°D .25°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1,1),B (﹣1,1),C (﹣1,﹣2),D (1,﹣2),把一条长为2021个单位长度且没有弹性的细线(线的粗细忽略不计)的一端固定在点A 处,并按A ﹣B ﹣C ﹣D ﹣A …的规律绕在四边形ABCD 的边上,则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是( )A .(﹣1,0)B .(0,2)C .(﹣1,﹣2)D .(0,1)二、填空题936_________10.已知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1)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2,)b -,那么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11.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角平分线和高,∠B =50°,∠C =70°,则∠DAE =_____________°.12.已知//AB CD ,ABE α∠=,FCD β∠=,CFE γ∠=,且BE EF ⊥,请直接写出α、β、γ的数量关系________.13.如图,在四边形ABCD 纸片中,AD ∥BC ,AB ∥CD .将纸片折叠,点A 、B 分别落在G 、H 处,EF 为折痕,FH 交CD 于点K .若∠CKF =35°,则∠A +∠GED =______°.14.已知M 是满足不等式36a -<<的所有整数的和,N 是满足不等式x≤3722-的最大整数,则M +N 的平方根为________.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内的点M 到横轴的距离为2,到纵轴的距离为3,则点M 的坐标是________.16.如图,动点P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的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一次从原点运动到点(2,2),第2次运动到点(4,0)A ,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6,1)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21次运动后动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三、解答题17.计算:(1) 22331(84)6(3)27---÷+- (2)253(52)5---+18.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 2-81=0(2)(x ﹣1)3=819.学习如何书写规范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问题.已知:如图,点D ,E ,F 分别是三角形ABC 的边BC ,CA ,AB 上的点,DE ∥BA ,∠A =∠FDE .求证:FD ∥AC .证明:∵DE ∥BA (已知)∴ ∠BFD = ( )又 ∵ ∠A =∠FDE∴ = (等量代换)∴FD ∥CA ( )模仿上面的证明过程,用另一种方法证明FD ∥AC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2--A ,()2,4B --,()4,1C --.ABC 中任意一点()00,P x y 经平移后对应点为()1001,2P x y ++,将ABC 作同样的平移得到111A B C △.(1)请画出111A B C △并写出点1A ,1B ,1C 的坐标;(2)求111A B C △的面积;(3)若点P 在y 轴上,且11A B P △的面积是1,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21.已知21a -的平方根是3±,11a b 1+-的立方根是4,b a -的算术平方根是m . (1)求m 的值;(2)如果10m x y +=+,其中x 是整数,且01y <<,求x y -的值.二十二、解答题22.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纸板是由两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板拼接而成的,已知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为162平方厘米,求正方形纸板的边长.二十三、解答题23.已知,AB ∥CD ,点E 在CD 上,点G ,F 在AB 上,点H 在AB ,CD 之间,连接FE ,EH ,HG ,∠AGH =∠FED ,FE ⊥HE ,垂足为E .(1)如图1,求证:HG ⊥HE ;(2)如图2,GM 平分∠HGB ,EM 平分∠HED ,GM ,EM 交于点M ,求证:∠GHE =2∠GME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FK 平分∠AFE 交CD 于点K ,若∠KFE :∠MGH =13:5,求∠HED 的度数.24.如图,已知//AB CD P ,是直线AB CD ,间的一点,PF CD ⊥于点F PE ,交AB 于点120E FPE ∠=︒,.(1)求AEP ∠的度数;(2)如图2,射线PN 从PF 出发,以每秒40︒的速度绕P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当PN 垂直AB 时,立刻按原速返回至PF 后停止运动:射线EM 从EA 出发,以每秒15︒的速度绕E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EB 后停止运动,若射线PN ,射线EM 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间为t 秒.①当20MEP ∠=︒时,求EPN ∠的度数;②当 //EM PN 时,求t 的值.25.如图,△ABC 中,∠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交于A 1.(1)当∠A 为70°时,∵∠ACD -∠ABD =∠______∴∠ACD -∠ABD =______°∵BA 1、CA 1是∠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A 1CD -∠A 1BD =12(∠ACD -∠ABD ) ∴∠A 1=______°;(2)∠A 1BC 的角平分线与∠A 1CD 的角平分线交于A 2,∠A 2BC 与A 2CD 的平分线交于A 3,如此继续下去可得A 4、…、A n ,请写出∠A 与∠A n 的数量关系______;(3)如图2,四边形ABCD 中,∠F 为∠ABC 的角平分线及外角∠DCE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构成的角,若∠A +∠D =230度,则∠F =______.(4)如图3,若E 为BA 延长线上一动点,连EC ,∠AEC 与∠ACE 的角平分线交于Q ,当E 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 +∠A 1的值为定值;②∠Q -∠A 1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写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26.【问题探究】如图1,DF ∥CE ,∠PCE=∠α,∠PDF=∠β,猜想∠DPC 与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问题迁移】如图2,DF ∥CE ,点P 在三角板AB 边上滑动,∠PCE=∠α,∠PDF=∠β.(1)当点P 在E 、F 两点之间运动时,如果α=30°,β=40°,则∠DPC= °.(2)如果点P 在E 、F 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 与点A 、B 、E 、F 四点不重合),写出∠DPC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图1)(图2)【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D【分析】根据同位角的定义,“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同方,截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即为同位角”直接分析得出即可.【详解】解:A、∠1和∠2是同位角,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1和∠2是同位角,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1和∠2是同位角,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1和∠2不是同位角,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同位角的定义,正确掌握同位角定义是解题关键.2.B【分析】根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详解】A、通过旋转得到,故本选项错误B、通过平移得到,故本选项正确C、通过轴对称得到,故本选项错误D、通过旋转得到,故本选项错误解析:B【分析】根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详解】A、通过旋转得到,故本选项错误B、通过平移得到,故本选项正确C、通过轴对称得到,故本选项错误D、通过旋转得到,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定义,熟记定义是解题关键.3.B【分析】构建不等式求出m,n的范围可得结论.【详解】解:由题意,3040mn+<⎧⎨->⎩,解得:34mn<-⎧⎨>⎩,∴A(m,n)在第二象限,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构建不等式解决问题.4.C【分析】利用实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答案.【详解】解: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符合题意;②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符合题意;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④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⑤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符合题意;⑥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原命题错误,是假命题,符合题意,假命题有4个,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实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等知识,难度不大.5.A【分析】过P点作PM//AB交AC于点M,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行公理分别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过P 点作PM //AB 交AC 于点M .∵CP 平分∠ACD ,∠ACD =68°,∴∠4=12∠ACD =34°.∵AB //CD ,PM //AB ,∴PM //CD ,∴∠3=∠4=34°,∵AP ⊥CP ,∴∠APC =90°,∴∠2=∠APC -∠3=56°,∵PM //AB ,∴∠1=∠2=56°,即:∠BAP 的度数为56°,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行公理等知识,正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分析是解题关键.6.D【分析】利用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及立方根的定义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A 、327=3-,正确,不符合题意;B 81=9,正确,不符合题意;C 、0.04的平方根是±0.2,正确,不符合题意;D 、939,故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及立方根的定义,属于基础性定义,比较简单. 7.A【分析】易求ABD ∠的度数,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30ABC =︒∠,125∠=︒,155ABD ABC ∴∠=∠+∠=︒, 直线//m n ,∴∠=∠=︒,ABD255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D【分析】根据题意可得,从A→B→C→D→A一圈的长度为2(AB+BC)=10,据此分析即可得细线另一端在绕四边形第202圈的第1个单位长度的位置,从而求得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详解解析:D【分析】根据题意可得,从A→B→C→D→A一圈的长度为2(AB+BC)=10,据此分析即可得细线另一端在绕四边形第202圈的第1个单位长度的位置,从而求得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详解】解:∵A点坐标为(1,1),B点坐标为(﹣1,1),C点坐标为(﹣1,﹣2),∴AB=1﹣(﹣1)=2,BC=2﹣(﹣1)=3,∴从A→B→C→D→A一圈的长度为2(AB+BC)=10.2021÷10=202…1,∴细线另一端在绕四边形第202圈的第1个单位长度的位置,即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是(0,1).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规律探索,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9..【详解】【分析】先确定,再根据平方根定义可得的平方根是±.【详解】因为,6的平方根是±,所以的平方根是±.故正确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核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定义.此题关键要看清符号所表示解析:【详解】=.6=,6的平方根是6故正确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核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定义.此题关键要看清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0.【分析】根据点坐标关于坐标轴的对称规律即可得.【详解】点坐标关于坐标轴的对称规律:(1)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相反数;(2)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变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点关于轴解析:(2,1)【分析】根据点坐标关于坐标轴的对称规律即可得.【详解】点坐标关于坐标轴的对称规律:(1)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相反数;(2)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变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a-,则点P的纵坐标为1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1)-,则点P的横坐标为2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2,)b则点P的坐标为(2,1)故答案为:(2,1).【点睛】本题考查了点坐标关于坐标轴的对称规律,掌握对称规律是解题关键.11.1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D,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AE,然后求解即可.【详解】解:∵∠B=50°,∠C=70°,∴∠BAC=1解析:1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D,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AE,然后求解即可.【详解】解:∵∠B=50°,∠C=70°,∴∠BAC=180°-∠B-∠C=180°-50°-70°=60°,∵AD 是角平分线,∴∠BAD=12∠BAC=12×60°=30°,∵AE 是高,∴∠BAE=90°-∠B=90°-50°=40°,∴∠DAE=∠BAE-∠BAD=40°-30°=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的定义,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定理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12.(上式变式都正确)【分析】过点E 作,过点F 作,可得出(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各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解析:90γαβ+=︒+(上式变式都正确)【分析】过点E 作//EM AB ,过点F 作//FN AB ,可得出//////AB EM FN CD (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各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过点E 作//EM AB ,过点F 作//FN AB ,∵//AB CD ,∴//////AB EM FN CD ,∵//AB EM ,∴ABE BEM ∠=∠,∵//EM FN ,∴MEF EFN ∠=∠,∵//NF CD ,∴NFC FCD ∠=∠,∴ABE EFN NFC BEM MEF FCD ∠+∠+∠=∠+∠+∠,∴ABE EFC BEF FCD ∠+∠=∠+∠,∵ABE α∠=,FCD β∠=,CFE γ∠=,且BE EF ⊥,∴90αγβ+=︒+,故答案为:90αγβ+=︒+.【点睛】题目主要考察平行线的性质及等式的性质,作出相应的辅助线、找出相应的角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3.145【分析】首先判定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得到∠A =∠C ,AD ∥BC ,再根据折叠变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将角度转化求解.【详解】解:∵AD ∥BC ,AB ∥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解析:145【分析】首先判定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得到∠A =∠C ,AD ∥BC ,再根据折叠变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将角度转化求解.【详解】解:∵AD ∥BC ,AB ∥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 =∠C ,根据翻转折叠的性质可知,∠AEF =∠GEF ,∠EFB =∠EFK ,∵AD ∥BC ,∴∠DEF =∠EFB ,∠AEF =∠EFC ,∴∠GEF =∠AEF =∠EFC ,∠DEF =∠EFB =∠EFK ,∴∠GEF ﹣∠DEF =∠EFC ﹣∠EFK ,∴∠GED =∠CFK ,∵∠C +∠CFK +∠CKF =180°,∴∠C +∠CFK =145°,∴∠A +∠GED =145°,故答案为14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及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及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4.±2【分析】首先估计出a的值,进而得出M的值,再得出N的值,再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答案.【详解】解:∵M是满足不等式-的所有整数a的和,∴M=-1+0+1+2=2,∵N是满足不等式x≤的解析:±2【分析】首先估计出a的值,进而得出M的值,再得出N的值,再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答案.【详解】解:∵M a<a的和,∴M=-1+0+1+2=2,∵N是满足不等式x∴N=2,∴M+N的平方根为:±2.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估计无理数的大小,得出M,N的值是解题关键.15.(-3,2)【分析】根据点到x轴的距离是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轴的距离是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第二象限内点的横坐标小于零,纵坐标大于零,可得答案.【详解】∵点到横轴的距离为,到纵轴的距离为,解析:(-3,2)【分析】根据点到x轴的距离是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轴的距离是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第二象限内点的横坐标小于零,纵坐标大于零,可得答案.【详解】∵点M到横轴的距离为2,到纵轴的距离为3,∴|y|=2,|x|=3,由M是第二象限的点,得:x=−3,y=2.即点M的坐标是(−3,2),故答案为:(−3,2).【点睛】此题考查象限及点的坐标的有关性质,解题关键在于第二象限内点的横坐标小于零,纵坐标大于零.16.【分析】根据已知提供的数据从横纵坐标分别分析得出横坐标为运动次数的2倍,纵坐标为2,0,1,0,每4次一轮这一规律,进而求出即可.【详解】解:根据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解析:(4042,2)【分析】根据已知提供的数据从横纵坐标分别分析得出横坐标为运动次数的2倍,纵坐标为2,0,1,0,每4次一轮这一规律,进而求出即可.【详解】解:根据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2,2),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4,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6,1),∴第4次运动到点(8,0),第5次接着运动到点(10,2),⋯,∴横坐标为运动次数的2倍,经过第2021次运动后,动点P的横坐标为4042,纵坐标为2,0,1,0,每4次一轮,∴经过第2021次运动后,202145051÷=⋅⋅⋅,故动点P的纵坐标为2,∴经过第2021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4042,2).故答案为:(4042,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从所给的数据和图形中寻求规律进行解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7.(1) 3;(2) 2【解析】【分析】(1)原式利用平方根及立方根的定义化简,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原式第一项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化简,第二项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1解析:【解析】【分析】(1)原式利用平方根及立方根的定义化简,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原式第一项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化简,第二项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1)原式=13--(2-4)÷6+3=13-+13+3=3;(2)原式=.故答案为:(1)3;(2).【点睛】本题考查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18.(1)x=±9;(2)x=3【分析】(1)方程整理后,利用平方根定义开方即可求出解;(2)利用立方根定义开立方即可求出解.【详解】解:(1)方程整理得:x2=81,开方得:x=±9;(解析:(1)x=±9;(2)x=3【分析】(1)方程整理后,利用平方根定义开方即可求出解;(2)利用立方根定义开立方即可求出解.【详解】解:(1)方程整理得:x2=81,开方得:x=±9;(2)方程整理得:(x-1)3=8,开立方得:x-1=2,解得:x=3.【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立方根,熟练掌握各自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19.(1)∠FD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F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证明见解析.【分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求解即可; (2)根据两直线平行解析:(1)∠FD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BFD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证明见解析.【分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求解即可;(2)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DE ∥BA (已知)∴ ∠BFD =∠FD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 ∵ ∠A =∠FDE∴∠A =∠BFD ,(等量代换)∴FD ∥C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FD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BFD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证明:∵DE ∥BA (已知),∴∠A =∠DE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 ∠A =∠FDE (已知),∴∠FDE =∠DEC (等量代换),∴FD ∥CA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20.(1)图见解析,,,;(2)3.5;(3)点的坐标为或【分析】(1)依据点P (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1,y0+2),可得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将△ABC 作同样的平移即可得到△A1B解析:(1)图见解析,()10,0A ,()11,2B --,()131C ,-;(2)3.5;(3)点P 的坐标为()02,或()0,2-【分析】(1)依据点P (x 0,y 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 1(x 0+1,y 0+2),可得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将△ABC 作同样的平移即可得到△A 1B 1C 1;(2)利用割补法进行计算,即可得到△A 1B 1C 1的面积;(3)设P (0,y ),依据△A 1B 1P 的面积是1,即可得到y 的值,进而得出点P 的坐标.【详解】解:(1)如图所示,111A B C △即为所求;()10,0A ,()11,2B --,()131C ,-;(2)111A B C △的面积为:()11113313126 1.51 3.5222+⨯-⨯⨯-⨯⨯=--=; (3)设()0,P y ,则1A P y =,∵11A B P △的面积是1, ∴1112y ⨯⨯=, 解得2y =±,∴点P 的坐标为()02,或()0,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平移变换作图,作图时要先找到图形的关键点,分别把这几个关键点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对应点后,再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21.(1);(2).【分析】(1)根据9的平方根为±3得到2a-1=9,同理得11a+b-1=64,即可求出a,b 的值,再进行求解即可;(2)先估算,得到其整数部分,则y 为小数部分,分别求出x,y解析:(152)145【分析】(1)根据9的平方根为±3得到2a-1=9,同理得11a+b-1=64,即可求出a,b 的值,再进行求解即可;(2)先估算x y +,得到其整数部分,则y 为小数部分,分别求出x,y 即可计算.【详解】(1)依题意得2a-1=9,11a+b-1=64,解得a=5,b=10,∴b-a=55∴5(2)5∵253,∴12<13,∴x=12,∴1?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平方根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平方根的性质及实数的估算.二十二、解答题22.正方形纸板的边长是18厘米【分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答.【详解】解:设小长方形的宽为x 厘米,则小长方形的长为厘米,即得正方形纸板的边长是厘米,根据题意得:,∴,取正值,可得,解析:正方形纸板的边长是18厘米【分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答.【详解】解:设小长方形的宽为x 厘米,则小长方形的长为2x 厘米,即得正方形纸板的边长是2x 厘米,根据题意得:2162x x ⋅=,∴281x =,取正值9x =,可得218x =,∴答:正方形纸板的边长是18厘米.【点评】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二十三、解答题23.(1)见解析;(2)见解析;(3)4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即可;(2)过点H 作HP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3)过点H 作HP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4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即可;(2)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3)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证明:(1)∵AB∥CD,∴∠AFE=∠FED,∵∠AGH=∠FED,∴∠AFE=∠AGH,∴EF∥GH,∴∠FEH+∠H=180°,∵FE⊥HE,∴∠FEH=90°,∴∠H=180°﹣∠FEH=90°,∴HG⊥HE;(2)过点M作MQ∥AB,∵AB∥CD,∴MQ∥CD,过点H作HP∥AB,∵AB∥CD,∴HP∥CD,∵GM平分∠HGB,∠BGH,∴∠BGM=∠HGM=12∵EM平分∠HED,∴∠HEM=∠DEM=1∠HED,2∵MQ∥AB,∴∠BGM=∠GMQ,∵MQ∥CD,∴∠QME=∠MED,∴∠GME=∠GMQ+∠QME=∠BGM+∠MED,∵HP∥AB,∴∠BGH=∠GHP=2∠BGM,∵HP∥CD,∴∠PHE=∠HED=2∠MED,∴∠GHE=∠GHP+∠PHE=2∠BGM+2∠MED=2(∠BGM+∠MED),∴∠GHE =∠2GME ;(3)过点M 作MQ ∥AB ,过点H 作HP ∥AB ,由∠KFE :∠MGH =13:5,设∠KFE =13x ,∠MGH =5x ,由(2)可知:∠BGH =2∠MGH =10x ,∵∠AFE +∠BFE =180°,∴∠AFE =180°﹣10x ,∵FK 平分∠AFE ,∴∠AFK =∠KFE =12 ∠AFE , 即1(18010)132x x ︒-=, 解得:x =5°,∴∠BGH =10x =50°,∵HP ∥AB ,HP ∥CD ,∴∠BGH =∠GHP =50°,∠PHE =∠HED ,∵∠GHE =90°,∴∠PHE =∠GHE ﹣∠GHP =90°﹣50°=40°,∴∠HED =4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以及灵活构造平行线是解题的关键.24.(1);(2)①或;②秒或或秒【分析】(1)通过延长作辅助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再根据外角的性质可计算得到结果;(2)①当时,分两种情况,Ⅰ当在和之间,Ⅱ当在和之间,由,计算出的运动时间解析:(1)30;(2)①2803︒或403︒;②185秒或5411或9011秒 【分析】(1)通过延长PG 作辅助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90∠=︒PGE ,再根据外角的性质可计算得到结果;(2)①当20MEP ∠=︒时,分两种情况,Ⅰ当ME 在AE 和EP 之间,Ⅱ当ME 在EP 和EB 之间,由20MEP ∠=︒,计算出EM 的运动时间t ,根据运动时间可计算出FPN ∠,由已知120FPE ∠=︒可计算出EPN ∠的度数;②根据题意可知,当//EM PN 时,分三种情况,Ⅰ射线PN 由PF 逆时针转动,//EM PN ,根据题意可知15AEM t ∠=︒,40FPN t ∠=︒,再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EM AHP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可列等量关系,求解即可得出结论;Ⅱ射线PN 垂直AB 时,再顺时针向PF 运动时,//EM PN ,根据题意可知,15AEM t ∠=︒,//ME PN ,15GHP t ∠=︒,可计算射线PN 的转动度数1809015t ︒+︒-︒,再根据PN 转动可列等量关系,即可求出答案;Ⅲ射线PN 垂直AB 时,再顺时针向PF 运动时,//EM PN ,根据题意可知,15AEM t ∠=︒,940()2GPN t ∠=-︒,根据(1)中结论,30PEG ∠=︒,60PGE ∠=,可计算出PEM ∠与EPN ∠代数式,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列等量关系,求解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延长FP 与AB 相交于点G ,如图1,PF CD ⊥,90PFD PGE ∴∠=∠=︒,EPF PGE AEP ∠=∠+∠,1209030AEP EPF PGE ∴∠=∠-∠=︒-︒=︒;(2)①Ⅰ如图2,30AEP ∠=︒,20MEP ∠=︒,10AEM ∴∠=︒,∴射线ME 运动的时间102153t ==(秒), ∴射线PN 旋转的角度2804033FPN ︒∠=⨯︒=, 又120EPF ∠=︒,8028012033EPN EPF EPN ︒︒∴∠=∠-∠=︒-=;Ⅱ如图3所示,30AEP ∠=︒,20MEP ∠=︒,50AEM ∴∠=︒,∴射线ME 运动的时间5010153t ==(秒), ∴射线PN 旋转的角度104004033FPN ︒∠=⨯︒=, 又120EPF ∠=︒,4004012033EPN FPN EPF ︒︒∴∠=∠-∠=-︒=; EPN ∴∠的度数为2803︒或403︒;②Ⅰ当PN 由PF 运动如图4时//EM PN ,PN 与AB 相交于点H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秒,15AEM t ∠=︒,40FPN t ∠=︒,//EM PN ,15AEM AHP t ∴∠=∠=︒,又=FPN PGH PHA ∠∠+∠,409015t t ∴︒=︒+︒,解得185t =(秒);Ⅱ当PN 运动到PG ,再由PG 运动到如图5时//EM PN ,PN 与AB 相交于点H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秒,15AEM t ∠=︒,//EM PN ,15GHP t ∴∠=︒,9015GPH t ∠=︒-︒,PN ∴运动的度数可得,18040GPH t ︒+∠=︒, 解得5411t =;Ⅲ当PN 由PG 运动如图6时,//EM PN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秒,15AEM t ∠=︒,40180GPN t ∠=-︒,30AEP ∠=︒,60EPG ∠=︒,1530PEM t ∴∠=︒-︒,24040EPN t ∠=︒-,又//EM PN ,180PEM EPN ∴∠+∠=︒,153040240180t t ∴︒-︒+-︒=︒,解得9011t =(秒), 当t 的值为185秒或5411或9011秒时,//EM PN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性质,合理添加辅助线和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时解决本题的关键.25.(1)∠A;70°;35°;(2)∠A=2n∠An(3)25°(4)①∠Q+∠A1的值为定值正确,Q+∠A1=18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ABC,∠A1CD解析:(1)∠A;70°;35°;(2)∠A=2n∠A n(3)25°(4)①∠Q+∠A1的值为定值正确,Q+∠A1=18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12∠ABC,∠A1CD=12∠AC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A+∠ABC,∠A1CD=∠A1BC+∠A1,整理即可得解;(2)由∠A1CD=∠A1+∠A1BC,∠ACD=∠ABC+∠A,而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得到∠ACD=2∠A1CD,∠ABC=2∠A1BC,于是有∠BAC=2∠A1,同理可得∠A1=2∠A2,即∠A=22∠A2,因此找出规律;(3)先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得出∠ABC+∠DCB=360°-(α+β),根据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C+(180°-∠DCE)=360°-(α+β)=2∠FBC+(180°-2∠DCF)=180°-2(∠DCF-∠FBC)=180°-2∠F,从而得出结论;(4)依然要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解,易知2∠A1=∠AEC+∠ACE=2(∠QEC+∠QCE),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表示出∠QEC+∠QCE,即可得到∠A1和∠Q的关系.【详解】解:(1)当∠A为70°时,∵∠ACD-∠ABD=∠A,∴∠ACD-∠ABD=70°,∵BA1、CA1是∠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1CD-∠A1BD=12(∠ACD-∠ABD)∴∠A1=35°;故答案为:A,70,35;(2)∵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ACD=2∠A1CD,∠ABC=2∠A1BC,而∠A1CD=∠A1+∠A1BC,∠ACD=∠ABC+∠BAC,∴∠BAC=2∠A1=80°,∴∠A1=40°,同理可得∠A1=2∠A2,即∠BAC=22∠A2=80°,∴∠A2=20°,∴∠A=2n∠A n,故答案为:∠A=2∠A n.(3)∵∠ABC+∠DCB=360°-(∠A+∠D),∴∠ABC+(180°-∠DCE)=360°-(∠A+∠D)=2∠FBC+(180°-2∠DCF)=180°-2(∠DCF-∠FBC)=180°-2∠F,∴360°-(α+β)=180°-2∠F,2∠F=∠A+∠D-180°,∴∠F=12(∠A+∠D)-90°,∵∠A+∠D=230°,∴∠F=25°;故答案为:25°.(4)①∠Q+∠A1的值为定值正确.∵∠ACD-∠ABD=∠BAC,BA1、CA1是∠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1=∠A1CD-∠A1BD=12∠BAC,∵∠AEC+∠ACE=∠BAC,EQ、CQ是∠AEC、∠ACE的角平分线,∴∠QEC+∠QCE=12(∠AEC+∠ACE)=12∠BAC,∴∠Q=180°-(∠QEC+∠QCE)=180°-12∠BAC,∴∠Q+∠A1=18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根据推导过程对题目的结果进行规律总结对解题比较重要.26.∠DPC=α+β,理由见解析;(1)70 ;(2) ∠DPC=α –β,理由见解析.【解析】(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解析:∠DPC=α+β,理由见解析;(1)70 ;(2) ∠DPC=α –β,理由见解析.【解析】(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2)化成图形,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问题探究】解:∠DPC=α+β如图,过P作PH∥DF∵DF∥CE,∴∠PCE=∠1=α,∠PDF=∠2∵∠DPC=∠2+∠1=α+β【问题迁移】(1)70(图1)(图2)(2) 如图1,∠DPC=β -α∵DF∥CE,∴∠PCE=∠1=β,∵∠DPC=∠1-∠FDP=∠1-α.∴∠DPC=β -α如图2,∠DPC= α -β∵DF∥CE,∴∠PDF=∠1=α∵∠DPC=∠1-∠ACE=∠1-β.∴∠DPC=α - β。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1.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A.不能比较大小 B.同样大 C.体积大于表面积2.在草地中心拴着一只羊,绳子长7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A.3.14×7×7 B.3.14×7 C.2×3.14×7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1,这个三角形不可能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4.学校电脑班有女生18人,比男生人数的13少2人,电脑班有多少男生?设男生有x人,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A.18-13x=2 B.13x-2=18C.13x+2=18 D.(x+2)×13=185.下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与4相对的面是()。

A.1 B.2 C.3 D.4 6.根据下图,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鸭的只数比鹅少14B.鸭与鹅的只数之比是3∶4C.鹅与鸭的只数之比是5∶4 D.如果鹅有100只,鸭有75只7.笑笑用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这样折叠4次,再沿虚线剪一刀,打开后的图形接近圆。

他这样做利用了圆的什么知识?下面说法中最贴切的是( )。

A.圆的周长永远是它的直径的兀倍B.同圆(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C.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趋近圆D.圆是曲线图形8.研究表明,儿童的负重最好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15%,淘气的体重是40kg,书包重5kg ,他的书包超重了吗?( )。

A .超重B .不超重C .无法判断9.将一些小圆球如图摆放,第六幅图有( )个小圆球.A .30B .36C .42二、填空题10.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共有1411780000人,这个数读作(______),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______),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__)。

11.( )÷12=12∶( )=0.75=()3 =( )%。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一、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选择题压轴题(难)1.下列四个多项式,可能是2x2+mx-3 (m是整数)的因式的是A.x-2 B.2x+3 C.x+4 D.2x2-1【答案】B【解析】【分析】将原式利用十字相乘分解因式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因为m是整数,∴将2x2+mx-3分解因式:2x2+mx-3=(x-1)(2x+3)或2x2+mx-3=(x+1)(2x-3),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因式分解,根据二次项和常数项将多项式分解因式是解题的关键.2.已知a=2018x+2018,b=2018x+2019,c=2018x+2020,则a2+b2+c2-ab-ac-bc 的值是( )A.0B.1C.2D.3【答案】D【解析】【分析】把已知的式子化成12[(a-b)2+(a-c)2+(b-c)2]的形式,然后代入求解即可.【详解】原式=12(2a2+2b2+2c2-2ab-2ac-2bc)=12[(a2-2ab+b2)+(a2-2ac+c2)+(b2-2bc+c2)]=12[(a-b)2+(a-c)2+(b-c)2]=12×(1+4+1)=3,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代数式的求值,正确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把所求的式子进行变形是关键.3.若999999a =,990119b =,则下列结论正确是( ) A .a <bB .a b =C .a >bD .1ab =【答案】B【解析】 ()9999999909990909119991111===99999a b +⨯⨯==⨯,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幂的运算、幂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一般说来,比较几个幂的大小,或者把它们的底数变得相同,或者把它们的指数变得相同,再分别比较它们的指数或底数.4.若3x y -=,则226x y y --=( )A .3B .6C .9D .12【答案】C【解析】【分析】由3x y -=得x=3+y ,然后,代入所求代数式,即可完成解答.【详解】解:由3x y -=得x=3+y代入()2222369669y y y y y y y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灵活对代数式进行变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已知a ,b ,c 是△AB C 的三边长,且满足a 2+2b 2+c 2-2b(a +c)=0,则此三角形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分析】运用因式分解,首先将所给的代数式恒等变形;借助非负数的性质得到a =b =c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 2+2b 2+c 2﹣2b (a +c )=0,∴(a ﹣b )2+(b ﹣c )2=0;∵(a ﹣b )2≥0,(b ﹣c )2≥0,∴a ﹣b =0,b ﹣c =0,∴a =b =c ,∴△ABC 为等边三角形.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及其应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来分析、判断、推理活解答.6.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A.x2+2x﹣1=(x﹣1)2 B.x2+4x+4=(x+2)2C.(a+b)(a﹣b)=a2﹣b2 D.ax2﹣a=a(x2﹣1)【答案】B【解析】【分析】因式分解是指将多项式和的形式转化成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公因式法,套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解决本题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进行判定.【详解】A选项,从左到右变形错误,不符合题意,B选项,从左到右变形是套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符合题意,C选项, 从左到右变形是在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不符合题意,D选项, 从左到右变形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但括号里仍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属于分解不彻底,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因式分解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7.下列等式由左边向右边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x2+5x-1=x(x+5)-1 B.x2-4+3x=(x+2)(x-2)+3xC.(x+2)(x-2)=x2-4 D.x2-9=(x+3)(x-3)【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判断求解.【详解】解:A、右边不是积的形式,故A错误;B、右边不是积的形式,故B错误;C、是整式的乘法,故C错误;D、x2-9=(x+3)(x-3),属于因式分解.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8.下列式子从左至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 .21234x y x xy -=B .11(1)x x x -=-C .2221(1)x x x -+=-D .22()()a b a b a b +-=-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意义进行判断即可.【详解】因式分解是指将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 .21234x y x xy -=,结果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不是因式分解,故选项A 错误;B .11(1)x x x-=-,结果应为整式因式,故选项B 错误;C .2221(1)x x x -+=-,正确;D .22()()a b a b a b +-=-是整式的乘法运算,不是因式分解,故选项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涉及完全平方公式,本题属于基础题型.9.今天数学课上,老师讲了单项式乘多项式,放学回到家,小明拿出课堂笔记复习,发现一道题:-3xy (4y -2x -1)=-12xy 2+6x 2y +□,□的地方被钢笔水弄污了,你认为□内应填写( ) A .3xyB .-3xyC .-1D .1【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解:∵左边=-3xy (4y-2x-1)=-12xy 2+6x 2y+3xy右边=-12xy 2+6x 2y+□,∴□内上应填写3xy故选:A .10.小淇用大小不同的 9 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ABCD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a + 1)(b + 3)B.(a + 3)(b + 1)C.(a + 1)(b + 4)D.(a + 4)(b + 1)【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平移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解.【详解】平移后,如图,易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3)(b+1).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平移后再求解能简化解题.二、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填空题压轴题(难)11.“元旦”期间小明去永辉超市购物,恰逢永辉超市“满1400减99元”促销活动,小明准备提前购置一些年货A和B,已知A和B的单价总和是100到200之间的整数,小明粗略测算了一下发现自己所购年货总价为1305元,不能达到超市的促销活动金额. 于是小明又购买了A、B各一件,这样就能参加超市的促销活动,最后刚好付款1305元. 小明经仔细计算发现前面粗略测算时把A 和B 的单价看反了,那么小明实际总共买了______件年货.【答案】22【解析】【分析】设A 单价为a 元,实际购买x 件,B 单价为b 元,实际购买y 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130599(1)(1)1305ax by a y b x +=+⎧⎨-+-=⎩,将两个方程相加得到(1)(1)2709a x y b x y +-++-=,分解因式得()(1)33743a b x y ++-=⨯⨯⨯,由A 和B 的单价总和是100到200之间的整数得到()(1)12921a b x y ++-=⨯,由此求得答案.【详解】设A 单价为a 元,实际购买x 件,B 单价为b 元,实际购买y 元,130599(1)(1)1305ax by a y b x +=+⎧⎨-+-=⎩, ∴(1)(1)2709a x y b x y +-++-=,∴()(1)33743a b x y ++-=⨯⨯⨯,∵A 和B 的单价总和是100到200之间的整数,即100a b 200<+<,∴()(1)12921a b x y ++-=⨯,即129a b +=, 121x y +-=,∴x+y=22,故答案为:22.【点睛】此题考查因式分解,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组后将两个方程相加再因式分解是关键的步骤,根据A 和B 的单价总和确定出x+y 的值.12.如图,有一张边长为x 的正方形ABCD 纸板,在它的一个角上切去一个边长为y 的正方形AEFG ,剩下图形的面积是32,过点F 作FH ⊥DC ,垂足为H.将长方形GFHD 切下,与长方形EBCH 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若拼成的长方形的较长的一边长为8,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是____.【答案】36.【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列出2232,8x y x y -=+=,求出x-y=4,解方程组得到x 的值即可得到答案.【详解】由题意得: 2232,8x y x y -=+= ∵22()()x y x y x y -=+-,∴x -y=4, 解方程组48x y x y -=⎧⎨+=⎩,得62x y =⎧⎨=⎩, ∴正方形ABCD 面积为236x =,故填:36.【点睛】此题考查平方差公式的运用,根据题意求得x-y=4是解题的关键,由此解方程组即可.13.已知222246140x y z x y z ++-+-+=, 则()2002x y z --=_______.【答案】0【解析】【分析】利用完全平方式的特点把原条件变形为222(1)(2)(3)0x y z -+++-=,再利用几个非负数之和为0,则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的结论可得答案.【详解】解:因为:222246140x y z x y z ++-+-+=所以222(21)(44)(69)0x x y y z z -+++++-+=所以222(1)(2)(3)0x y z -+++-= 所以102030x y z -=⎧⎪+=⎨⎪-=⎩ ,解得123x y z =⎧⎪=-⎨⎪=⎩所以()2002x y z --=[]221(2)3(33)0---=-= 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考查完全平方式的特点,非负数之和为0的性质,掌握该知识点是关键.14.多项式x 2+2mx+64是完全平方式,则m = ________ .【答案】±8【解析】根据完全平方式的特点,首平方,尾平方,中间是加减首尾积的2倍,因此可知2mx=2×(±8)x ,所以m=±8. 故答案为:±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完全平方式,解题时,要明确完全平方式的特点:首平方,尾平方,中间是加减首尾积的2倍,关键是确定两个数的平方.15.如果9x 2-axy+4y 2是完全平方式,则a 的值是____.【答案】±12【解析】【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式得出-axy=±2×3x2y ,求出即可.【详解】解:9x 2-axy+4y 2=(3x±2y )2即-axy=±2×3x2y所以a=±12 【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式,能熟记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完全平方式有两个a 2-2ab+b 2和a 2+2ab+62是本题的易错点.16.计算:=_____.【答案】1【解析】【分析】 根据平方差公式可以使本题解答比较简便.【详解】解: = ===1.【点睛】本题应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会或运算技巧,灵活简算.17.已知x ,y 满足方程组x 2y 5x 2y 3-=⎧+=-⎨⎩,则22x 4y -的值为______. 【答案】-15【解析】【分析】观察所求的式子以及所给的方程组,可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x 2y 5x 2y 3-=⎧+=-⎨⎩, ∴22x 4y -=(x+2y )(x-2y )=-3×5=-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根据代数式的结构特征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解题是关键.18.因式分解:mn (n ﹣m )﹣n (m ﹣n )=_____.【答案】()()1n n m m -+【解析】mn(n-m)-n(m-n)= mn(n-m)+n(n-m)=n(n-m)(m+1),故答案为n(n-m)(m+1).19.分解因式:32231827m m n mn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3(3)m m n -【解析】【分析】先提公因式3m ,然后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即可得.【详解】3322m 18m n 27mn -+=3m(m 2-6mn+9n 2)=3m(m-3n)2,故答案为:3m(m-3n)2.【点睛】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二次分解,注意分解要彻底.20.若m+n=3,则2m 2+4mn+2n 2-6的值为________.【答案】12【解析】原式=2(m 2+2mn +n 2)-6,=2(m +n )2-6,=2×9-6,=12.。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有理数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有理数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已知点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对应的数是-20,点B对应的数是80.现在有一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1)与、两点相等的点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2)两动点、Q相遇时所用时间为________秒;此时两动点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3)动点P所对应的数是时,此时动点Q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4)当动点P运动秒钟时,动点P与动点Q之的距离是________单位长度.(5)经过________秒钟,两动点P、Q在数轴上相距个单位长度.【答案】(1)30(2)20;40(3)52(4)25(5)12或28【解析】【解答】(1)AB的中点C所对应的数为:;(2)设两动点相遇时间为t秒,(2+3)t=80-(-20) 解得:t=20(秒)80-2t=80-2×20=40,或-20+3×20=40∴此时两动点所对应的点为40;(3)22-(-20)=42, 80-42÷3×2=52∴动点所对应的数是时,此时Q所对应的数为52;(4)∵20秒相遇,∴(2+3) ×25-[80-(-20)]=25(5)P、Q两点相距40个单位长度,分两种情况AB=80-(-20)=100①相遇前,(100-40) ÷(3+2)=60÷5=12(秒)②相遇后,(100+40)÷(2+3)=140÷5 =28(秒)∴经过12或28秒钟,两动点、在数轴上相距个单位长度.【分析】(1)根据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为a、b,则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可以用公式计算;(2)设两动点相遇时间为t秒,P、Q两点运动的路程之和为总路程,列方程求解即可;用80-2t即可求得此时两动点对应的数;(3)先求出动点P对应的点是22时运动的时间,再根据Q和P运动时间相等计算Q点运动路程,进而求得点Q对应的数;(4)根据题意P、Q两点25秒运动的路程和减去总路程就是PQ两点间的距离;(5)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即: ①相遇前相距40个单位长度,②相遇后相距40个单位长度,分别列方程求解即可.2.通过学习绝对值,我们知道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表示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类似的,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地,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那么,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请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结合数轴解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为,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2)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 ,那么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_ (用含绝对值的式子表示);若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的取值范围是_ __.(3)的最小值为_ __.【答案】(1)2;1或7(2)|x+1|+|x-2||-1≤x≤2(3)3【解析】【解答】解:(1)数轴上表示2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2=2;数轴上P、Q两点的距离为3,点P表示的数是4,则点Q表示的数是4-3=1或4+3=7;( 2 )A到B的距离与A到C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x+1|+|x-2|,∵|x-3|+|x+2|=7,当x<-1时,|x+1|+|x-2|=2-x-x-1=1-2x无最小值,当-1≤x≤2时,|x+1|+|x-2|=x+1+2-x=3,当x>2时,x+1+x-2=2x-1>3,故若A到点B、点C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1≤x≤2;(3)原式=|x-1|+|x-4|.当1≤x≤4时,|x-1|+|x-4|有最小值为|4-1|=3故答案为:(1)2,1或7;(2)|x+1|+|x-2|,-1≤x≤2;(3)3【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数轴上表示两个点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可求解;(2)同理可求解;(3)由(2)中求得的x的取值范围去绝对值,然后合并同类项即可求解.3.如图,AB=12cm,点C在线段AB上,AC=3BC,动点P从点A出发,以4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之后立即返回,以4cm/s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之后立即返回,以1cm/s的速度向左运动.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第二次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1)AC=________cm,BC=________cm;(2)当t=________秒时,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当t=________秒时,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3)当t为何值时,AP=PQ?【答案】(1)9;3(2)3;(3)解:在点P和点Q运动过程中,当AP=PQ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之前,可得:2×4t=9+t,解得t= ;②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后,P、Q由点B向点A运动过程中,可得:2×[12-(4t-12)]=12-(t-3),解得t= ;③当点P运动到点A,继续由点A向点B运动,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之前,可得:2×(4t-24)=12-(t-3),解得t=7.故当t为秒、秒或7秒时,AP=PQ.【解析】【解答】(1)∵AB=12cm,AC=3BC∴AC= AB=9,BC=12-9=3.故答案为:9;3.(2)设运动时间为t,则AP=4t,CQ=t,由题意,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于点B,则有4t-t=9,解得t=3;当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时有:4t+t=12+3+24,解得t= .故当t=3秒时,点P与点Q第一次重合;当t= 秒时,点P与点Q第二次重合.故答案为:3;.【分析】(1)由题目中AB=12cm,点C在线段AB上,AB=3BC,可直接求得;(2)根据运动过程,两点重合时他们走过距离之间的关系列方程即可求得;(3)满足AP=PQ,则2AP=A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正确的位置存在三处,依次分析列出方程即可求得.4.点P,Q在数轴上分别表示的数分别为p,q,我们把p,q之差的绝对值叫做点P,Q之间的距离,即.如图,在数轴上,点A,B,O,C,D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请探索下列问题:(1)计算 ________,它表示哪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________(2)点M为数轴上一点,它所表示的数为x,用含x的式子表示PB=________;当PB=2时,x=________;当x=________时,|x+4|+|x-1|+|x-3|的值最小.(3)|x-1|+|x-2|+|x-3|+…+|x-2018|+|x-2019|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1)5;A与C(2)x+2;-4或0;1(3)1019090【解析】【解答】解:(1)|1−(−4)|=|1+4|=|5|=5,|1−(−4)|表示点A与C之间的距离,故答案为:5,点A与C;(2)∵点P为数轴上一点,它所表示的数为x,点B表示的数为−2,∴PB=|x−(−2)|=|x+2|,当PB=2时,|x+2|=2,得x=0或x=−4,当x≤−4时,|x+4|+|x−1|+|x−3|=−x−4+1−x+3−x=−x≥4;当−4<x<1时,|x+4|+|x−1|+|x−3|=x+4+1−x+3−x=8−x,当1≤x≤3时,|x+4|+|x−1|+|x−3|=x+4+x−1+3−x=6+x,当x>3时,|x+4|+|x−1|+|x−3|=x+4+x−1+x−3=3x>9,∴当x=1时,|x+4|+|x−1|+|x−3|有最小值;故答案为:|x+2|;−4或0;1(3)|x−1|+|x−2019|≥|1−2019|=2018,当且仅当1≤x≤2019时,|x−1|+|x−2019|=2018,当且仅当2≤x≤2018时,|x−2|+|x−2018|≥|2−2018|=2016,…同理,当且仅当1009≤x≤1011时,|x−1009|+|x−1011|≥|1009−1011|=2,|x−1010|≥0,当x=1010时,|x−1010|=0,∴|x−1|+|x−2|+|x−3|+…+|x−2018|+|x−2019|≥0+2+4+…+2018=1019090,∴|x−1|+|x−2|+|x−3|+…+|x−2018|+|x−2019|的最小值为1019090;故答案为1019090.【分析】(1)由所给信息,结合绝对值的性质可求;(2)由绝对值的性质,分段去掉绝对值符号,在不同的x范围内确定|x+4|+|x−1|+|x−3|的最小值;(3)由所给式子的对称性,结合绝对值的性质,将所求绝对值式子转化为求0+2+4+…+2018的和.5.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20,点C表示数30,我们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用表示两点的大写字母一起标记.比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记作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记作BC…(1)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记作AC,则AC的长为________;若数轴上有一点D满足CD=AD,则D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2)动点B从数1对应的点开始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同时点A、C在数轴上运动,点A、C 的速度分别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每秒3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①若点A向右运动,点C向左运动,AB=BC,求t的值________;②若点A向左运动,点C向右运动,2AB−m×BC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则2AB−m×BC的值为_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50;5(2)10或;-45.【解析】【解答】(1)解:∵A表示的数为-20,C表示的数为30,∴AC=30-(-20)=50;∵CD=AD∴点D为A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为 =5,故答案为50;5(2)解:①根据题意,A所表示的数为-20+2t,C所表示的数为30-3t,B 所表示的数为1+t,AB=|-20+2t-(1+t)|=|-21+t|,BC=|30-3t-(1+t)|=|29-4t|,∵AB=BC∴|-21+t|=|29-4t|,-21+t=29-4t,解得t=10,-21+t=4t-29解得t= .∴当AB=BC时,t=10或.②根据题意,A所表示的数为-20-2t,B所表示的数为1+t,C所表示的数为30+3t,AB=1+t-(-20-2t)=21+3t,BC=30+3t-(1+t)=29+2t,∴2AB-m×BC=2(21+3t)-m×(29+2t)=42+6t-29m-2mt,∵2AB-m×BC的值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6t-2mt=0,∴m=3,∴42+6t-29m-2mt=-45,∴2AB-m×BC=-45.故答案为-45.【分析】(1)在数轴上表示两点所组成的线段长度用右边点所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点所表示的数即可.(2)当数轴上想表示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用绝对值进行处理.动点在数轴上运动,在已知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之后,就可以利用原来所在的数如果向右移动就加上向右移动的距离,如果向左移动,就减去向左移动的距离.6.观察数轴,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b,则A,B两点的距离可表示为AB=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多项式的次数是b,3a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点O是数轴原点,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设点M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1)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2)若满足AM = BM,则 ________.(3)若A,M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则B,M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4)若满足AM + BM =12,则 ________.(5)若动点M从点A出发第一次向左运动1个单位长度,在此新位置第二次运动,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在此位置第三次运动,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按照此规律不断地左右运动,当运动了2019次时,则点M所对应的数 ________.【答案】(1)8(2)2(3)5或11(4)-4或8(5)-1012【解析】【分析】(1)先根据多项式的次数的定义求出b,进而利用3a与b互为相反数的关系求出a,然后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式计算即可;(2)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分别列出表示线段AM和BM的代数式,然后根据AM=BM 建立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点M在点A的左侧和右侧两种情况分别列出表示线段AM的代数式,然后由已知条件AM=3建立方程,从而求出m的值,进而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BM;(4)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点M在点A的左侧和B的右侧两种情况分别列出表示线段AM和BM的代数式,然后利用AM + BM =12列方程求解;(5)可知点A连续运动两次实质上是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当运动了2018次时,实际上向右移动了1009个单位长度,则当运动第2019次时,则点M所对应的数为-2+1009-2019,得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松岗中英文实验学校数学几何模型压轴题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一、初三数学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1.在Rt△ACB和Rt△AEF中,∠ACB=∠AEF=90°,若点P是BF的中点,连接PC,PE.(1) 如图1,若点E,F分别落在边AB,AC上,求证:PC=PE;(2) 如图2,把图1中的△AE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当点E落在边CA的延长线上时,探索PC与P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 如图3,把图2中的△AE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点F落在边AB上.其他条件不变,问题(2)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加以证明;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PC=PE,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2)先判断△CBP≌△HPF,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先判断△DAF≌△EAF,再判断△DAP≌△EAP,然后用比例式即可;【详解】解:(1)证明:如图:∵∠ACB=∠AEF=90°,∴△FCB和△BEF都为直角三角形.∵点P是BF的中点,∴CP=12BF,EP=12BF,∴PC=PE.(2)PC=PE理由如下:如图2,延长CP,EF交于点H,∵∠ACB=∠AEF=90°,∴EH//CB,∴∠CBP=∠PFH,∠H=∠BCP,∵点P是BF的中点,∴PF=PB,∴△CBP≌△HFP(AAS),∴PC=PH,∵∠AEF=90°,∴在Rt△CEH中,EP=12CH,∴PC=PE.(3)(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即PC=PE,理由如下:如图3,过点F作FD⊥AC于点D,过点P作PM⊥AC于点M,连接PD,∵∠DAF=∠EAF,∠FDA=∠FEA=90°,在△DAF和△EAF中,DAF,,,EAFFDA FEAAF AF∠=∠⎧⎪∠=∠⎨⎪=⎩∴△DAF≌△EAF(AAS),∴AD=AE,在△DAP≌△EAP中,,,,AD AEDAP EAPAP AP=⎧⎪∠=∠⎨⎪=⎩∴△DAP≌△EAP (SAS),∴PD=PF,∵FD⊥AC,BC⊥AC,PM⊥AC,∴FD//BC//PM,∴DM FPMC PB=,∵点P 是BF 的中点,∴DM =MC ,又∵PM ⊥AC ,∴PC =PD , 又∵PD =PE ,∴PC =PE . 【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2.已知如图1,在ABC 中,90ABC ∠=︒,BC AB =,点D 在AC 上,DF AC ⊥交BC 于F ,点E 是AF 的中点.(1)写出线段ED 与线段EB 的关系并证明;(2)如图2,将CDF 绕点C 逆时针旋转()090a α︒<<︒,其它条件不变,线段ED 与线段EB 的关系是否变化,写出你的结论并证明;(3)将CDF 绕点C 逆时针旋转一周,如果6BC =,32CF =,直接写出线段CE 的范围.【答案】(1)ED EB =,DE BE ⊥,证明见解析;(2)结论不变,理由见解析;(3)最大值92=最小值32= 【解析】【分析】(1)在Rt △ADF 中,可得DE=AE=EF ,在Rt △ABF 中,可得BE=EF=EA ,得证ED=EB ;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四边形ADFB 的内角和为180°,可推导得出∠DEB=90°; (2)如下图,先证四边形MFBA 是平行四边形,再证△DCB ≌△DFM ,从而推导出△DM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后得出结论;(3)如下图,当点F 在AC 上时,CE 有最大值;当点F 在AC 延长线上时,CE 有最小值.【详解】(1)∵DF⊥AC,点E是AF的中点∴DE=AE=EF,∠EDF=∠DFE∵∠ABC=90°,点E是AF的中点∴BE=AE=EF,∠EFB=∠EBF∴DE=EB∵AB=BC,∴∠DAB=45°∴在四边形ABFD中,∠DFB=360°-90°-45°-90°=135°∠DEB=∠DEF+∠FEB=180°-2∠EFD+180°-2∠EFB=360°-2(∠EFD+∠EFB)=360°-2×135°=90°∴DE⊥EB(2)如下图,延长BE至点M处,使得ME=EB,连接MA、ME、MF、MD、FB、DB,延长MF交CB于点H∵ME=EB,点E是AF的中点∴四边形MFBA是平行四边形∴MF∥AB,MF=AB∴∠MHB=180°-∠ABC=90°∵∠DCA=∠FCB=a∴∠DCB=45°+a,∠CFH=90°-a∵∠DCF=45°,∠CDF=90°∴∠DFC=45°,△D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M=180°-∠DFC-∠CFH=45°+a∴∠DCB=∠DFM∵△ABC和△CD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C=DF,BC=AB=MF∴△DCB≌△DFM(SAS)∴∠MDF=∠BDC,DB=DM∴∠MDF+∠FDB=∠BDC+∠FDB=90°∴△DM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E是MB的中点∴DE=EB,DE⊥EB(3)当点F在AC上时,CF有最大值,图形如下:∵BC=6,∴在等腰直角△ABC中,AC=62∵CF=32,∴AF=32∴CE=CF+FE=CF+12AF92=当点F在AC延长线上时,CE有最小值,图形如下:同理,CE=EF-CF32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旋转变换,用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构造并证明△BD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如图一,矩形ABCD中,AB=m,BC=n,将此矩形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θ(0°<θ<90°)得到矩形A1BC1D1,点A1在边CD上.(1)若m=2,n=1,求在旋转过程中,点D到点D1所经过路径的长度;(2)将矩形A1BC1D1继续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矩形A2BC2D2,点D2在BC的延长线上,设边A2B与CD交于点E,若161A EEC=-,求nm的值.(3)如图二,在(2)的条件下,直线AB上有一点P,BP=2,点E是直线DC上一动点,在BE左侧作矩形BEFG且始终保持BE nBG m=,设AB=33,试探究点E移动过程中,PF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3;(3)存在,63【解析】【分析】(1)作A1H⊥AB于H,连接BD,BD1,则四边形ADA1H是矩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BA1,得到旋转角即可解决问题;(2)由△BCE∽△BA2D2,推出222A DCE nCB A B m==,可得CE=2nm,由161A EEC=推出16A CEC=A126nm,推出BH=A126nm,然后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当A、P、F,D,四点共圆,作PF⊥DF,PF与CD相交于点M,作MN⊥AB,此时PF 的长度为最小值;先证明△FDG∽△FME,得到3FGFFM FED==,再结合已知条件和解直角三角形求出PM和FM的长度,即可得到PF的最小值.【详解】解:(1)作A1H⊥AB于H,连接BD,BD1,则四边形ADA1H是矩形.∴AD=HA 1=n=1,在Rt △A 1HB 中,∵BA 1=BA=m=2,∴BA 1=2HA 1,∴∠ABA 1=30°,∴旋转角为30°,∵22125+=∴D 到点D 1所经过路径的长度3055π⋅⋅=; (2)∵△BCE ∽△BA 2D 2, ∴222A D CE n CB A B m==, ∴2n CE m=, ∵161EA EC=, ∴16A C EC= ∴A 126n m, ∴BH=A 12226n m n m -=, ∴42226n m n m-=⋅, ∴m 4﹣m 2n 2=6n 4, ∴242416n n m m-=•, ∴33n m =(负根已舍去). (3)当A 、P 、F ,D ,四点共圆,作PF ⊥DF ,PF 与CD 相交于点M ,作MN ⊥AB ,此时PF 的长度为最小值;由(2)可知,33BE n BG m ==, ∵四边形BEFG 是矩形, ∴3FG FE = ∵∠DFG+∠GFM=∠GFM+∠MFE=90°,∴∠DFG=∠MFE ,∵DF ⊥PF ,即∠DFM=90°,∴∠FDM+∠GDM=∠FDM+∠DFM=∠FDM+90°,∴∠FDG=∠FME ,∴△FDG ∽△FME , ∴3FG F FM FE D ==, ∵∠DFM=90°,tan 33FD FMD FM ∠==, ∴∠FDM=60°,∠FMD=30°, ∴3FM DM =; 在矩形ABCD 中,有33AD AB = 333=3AD =, ∵MN ⊥AB ,∴四边形ANMD 是矩形,∴MN=AD=3,∵∠NPM=∠DMF=30°,∴PM=2MN=6,∴NP=33AB =,∴DM=AN=BP=2,∴332322FM DM ==⨯=, ∴63PF PM MF =+=+;【点睛】本题考查点的运动轨迹,旋转变换、解直角三角形、弧长公式、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压轴题,中考常考题型.正确作出辅助线,正确确定动点的位置,注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解题.4.在△AOB 中,C ,D 分别是OA ,OB 边上的点,将△OCD 绕点O 顺时针旋转到△OC′D′. (1)如图1,若∠AOB=90°,OA=OB ,C ,D 分别为OA ,OB 的中点,证明:①AC′=BD′;②AC′⊥BD′;(2)如图2,若△AOB 为任意三角形且∠AOB=θ,CD ∥AB ,AC′与BD′交于点E ,猜想∠AEB=θ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①由旋转的性质得出OC=OC′,OD=OD′,∠AOC′=∠BOD′,证出OC′=OD′,由SAS 证明△AOC′≌△BOD′,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②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C′=∠OBD′,又由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EA=90°,即可得出结论;(2)由旋转的性质得出OC=OC′,OD=OD′,∠AOC′=∠BOD′,由平行线得出比例式,得出,证明△AOC′∽△BOD′,得出∠OAC′=∠OBD′再由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AEB=θ.试题解析:(1)证明:①∵△OCD 旋转到△OC′D′,∴OC=OC′,OD=OD′,∠AOC′=∠BOD′,∵OA=OB ,C 、D 为OA 、OB 的中点,∴OC=OD ,∴OC′=OD′,在△AOC′和△BOD′中,,∴△AOC′≌△BOD′(SAS ),∴AC′=BD′;②延长AC′交BD′于E,交BO于F,如图1所示:∵△AOC′≌△BOD′,∴∠OAC′=∠OBD′,又∠AFO=∠BFE,∠OAC′+∠AFO=90°,∴∠OBD′+∠BFE=90°,∴∠BEA=90°,∴AC′⊥BD′;(2)解:∠AEB=θ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所示:∵△OCD旋转到△OC′D′,∴OC=OC′,OD=OD′,∠AOC′=∠BOD′,∵CD∥AB,∴,∴,∴,又∠AOC′=∠BOD′,∴△AOC′∽△BOD′,∴∠OAC′=∠OBD′,又∠AFO=∠BFE,∴∠AEB=∠AOB=θ.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5.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B(0,2),将线段AB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AC.(1)点C的坐标为(,);(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C.①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②当-1≤x≤4时,直接写出函数值y对应的取值范围;Z_X_X_K]③在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P(点C除外),使△ABP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 ∴点C的坐标为(-3,1) .(2)①∵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C(-3,1),∴.解得∴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②当-1≤x≤4时,≤y≤8;③过点C作CD⊥x轴,垂足为D,i) 当A为直角顶点时,延长CA至点,使,则△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过点作⊥轴,∵=,∠=∠,∠=∠=90°,∴△≌△,∴AE=AD=2,=CD=1,∴可求得的坐标为(1,-1),经检验点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ii)当B点为直角顶点时,过点B作直线L⊥BA,在直线L上分别取,得到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和等腰直角△,作⊥y轴,同理可证△≌△∴BF =OA=1,可得点的坐标为(2, 1),经检验点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同理可得点的坐标为(-2, 3),经检验点不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综上:二次函数的图象上存在点(1,-1),(2,1)两点,使得△和△是以AB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 (1)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C 点坐标;(2)①把C 点代入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出y 的取值范围;③分二种情况进行讨论.6.某数学活动小组在作三角形的拓展图形,研究其性质时,经历了如下过程:操作发现(1)某小组做了有一个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DAC 和等边三角形GEB 纸片,DA DC =,让两个三角形如图①放置,点C 和点G 重合,点D ,点E 在AB 的同侧,AC 和GB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F 为AB 的中点,连接DF ,EF ,则DF 和EF 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为:________;数学思考(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GEB 绕着C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如图②,试判断DF 和E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类比探索(3)①将GEB 绕着点C 任意方向旋转,如图③或图④,请问DF 和E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改变了吗?无论改变与否,选择图③或图④进行证明;②GEB 绕着点C 旋转的过程中,猜想DF 与E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用一句话表述:________.【答案】(1)3EF DF =,DFEF ; (2)3EF DF =,DFEF ,理由见解析; (3)①3EF DF =,DFEF ;②旋转过程中3EF DF =,DF EF 始终成立.【解析】【分析】 (1)由题意过点D 作DM AB ⊥于点M ,过点E 作EN AB ⊥于点N ,利用等边三角形和中点性质设DM a =,2GB b =,结合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进行综合分析求解; (2)根据题意要求判断DF 和E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连接CF ,OB 与AE 交于点M ,并综合利用垂直平分线定理以及矩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与三角函数进行综合分析;(3)①根据题意延长DF 并截取FN DF =,连接NE ,连接NB 并延长交CE 于点P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O ,连接DE ,并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函数进行分析证明;②由题意可知结合①猜想可知旋转过程中3EF DF =,DFEF 始终成立. 【详解】解:(1)3EF DF =,DF EF ;如解图,过点D 作DM AB ⊥于点M ,过点E 作EN AB ⊥于点N ,AD CD =,EGB 为等边三角形.AM MC ∴=,GN BN =.又点F 为AB 的中点,AF BF ∴=.()12MF CF NC NB AC AM CB MC NC +=++=+=+∴. MF NC NB ∴==,CF CN FN AM +==.设DM a =,2GB b =,120ADC ∠=︒,DA DC =, 3AM a ∴=,3FN a =,MF NC NB b ===.tan 33EGB NE GN GN b =⋅==∠.在DMF 和FNE 中,333DM FN a==, 333MF NE b ==, 又90DMF FNE ∠=∠=︒,DMF FNE ∴∽. MDF NFE ∴∠=∠,33DF DM FE FN ==,即3EF DF =. 90MDF DFM ∠+∠=︒,90DFM NFE ∴∠+∠=︒.90DFE ∴∠=︒.3EF DF∴=且DF EF.(2)3EF DF=,DF EF.理由如下:如解图,连接CF,OB与AE交于点M,当旋转角是90︒时,则90ACB∠=︒,在Rt ACB△中,点F是AB的中点,CF BF∴=.又CE EB=,EF∴垂直平分BC.同理,DF垂直平分AC,∴四边形LCMF为矩形,90DFE∴∠=︒.DF EF∴⊥,//AC EF.DA DC=,120ADC=∠︒,30DCA∴∠=︒.GEB为等边三角形,60ECB∴∠=︒.∴∠DCA+∠ACB+∠ECB=180^∘∴D,C,E三点共线.30DCA DEF∴∠=∠=︒.∴在Rt DEF△中,3tan3DEDFFFE DF===∠;(3)①3EF DF=,DF EF.选择题图进行证明:如解图,延长DF并截取FN DF=,连接NE,连接NB并延长交CE于点P,交DC的延长线于点O,连接DE,在ADF和BNF中,AF BFAFD BFNDF NF=⎧⎪∠=∠⎨⎪=⎩,()SASADF BNF∴≅.AD NB∴=,ADF BNF∠=∠.//AD NB∴.18060O ADC∴∠=︒-∠=︒.又CPO BPE∠=∠,60O CEB∠=∠=︒,OCP OBE∴∠=∠.DCE NBE∴∠=∠.又GEB是等边三角形,GE BE∴=,又AD BN CD==,()SASDCE NBE∴≅.DE NE∴=,BEN CED∠=∠.BEN BED CED BED∴∠+∠=∠+∠,即60NED BEC∠=∠=︒.DEN∴是等边三角形.又DF FN=,DF EF∴⊥,60FDE∠=︒.tan3E EF DF DFFD∴∠=⋅=.或选择图进行证明,证明如下:如解图,延长DF并延长到点N,使得FN DF=,连接NB,DE,NE,NB与CD交于点O,EB与CD相交于点J,在ADF和BNF中,AF BFAFD BFNDF NF=⎧⎪∠=∠⎨⎪=⎩,()SASADF BNF∴≅.AD NB∴=,ADF BNF∠=∠.//AD NB∴.120NOC ADC∴∠=∠=︒.60BOJ∴∠=︒,60JEC∠=︒.又OJB EJC∠=∠,OBE ECJ∴∠=∠.AD CD =,AD NB =,CD NB ∴=.又GEB 是等边三角形,CE BE ∴=.()SAS DCE NBE ∴≅.DE NE ∴=,BEN CED ∠=∠.BEN BED CED BED ∴∠-∠=∠-∠,即60NED BEC ∠=∠=︒.DEN ∴是等边三角形.又DF FN =,DF EF ∴⊥,60FDE ∠=︒.tan 3E E F DF DF FD ∴∠=⋅=.②旋转过程中3EF DF =,DFEF 始终成立.【点睛】本题考查几何图形的综合探究题,难度大,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分析以及掌握并灵活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等是解题关键.错因分析:①未掌握旋转的性质,即旋转前后线段、角度均不变;②不能合理利用类比关系,由浅到深解决问题.7.如图,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ADE=90°,点F 为BE 的中点,连接CF ,DF .(1)如图1,当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时①证明:△BFC 是等腰三角形;②请判断线段CF ,DF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将图1中的△ADE 绕点A 旋转到图2位置时,请判断(1)中②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判断.【答案】(1)①证明见解析;②结论:CF=DF 且CF ⊥DF .理由见解析;(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解析】【详解】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CF=BF=EF,根据∠CFD=2∠ABC,∠ACB=90°,∠ABC=45°得出∠CFD=90°,从而得出答案;(2)、延长DF至G使FG=DF,连接BG,CG,DC,首先证明△BFG和△EFD全等,然后再证明△BCG和△ACD全等,从而得出GC=DC,∠BCG=∠ACD,∠DCG=∠ACB=90°,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中线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1)①证明:∵∠BCE=90°.EF=FB,∴CF=BF=EF,∴△BFC是等腰三角形.②解:结论:CF=DF且CF⊥DF.理由如下:∵∠ADE=90°,∴∠BDE=90°,又∵∠BCE=90°,点F是BE的中点,∴CF=DF=12BE=BF,∴∠1=∠3,∠2=∠4,∴∠5=∠1+∠3=2∠1,∠6=∠2+∠4=2∠2,∴∠CFD=∠5+∠6=2(∠1+∠2)=2∠ABC,又∵△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90°,∴∠ABC=45°,∴∠CFD=90°,∴CF=DF且CF⊥DF.(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如图,延长DF至G使FG=DF,连接BG,CG,DC,∵F是BE的中点,∴BF=EF,又∵∠BFG=∠EFD,GF=DF,∴△BFG≌△EFD(SAS),∴∠FBG=∠FED,BG=ED,∴BG∥DE,∵△ADE和△ACB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DA,∠DAE=∠DEA=45°,AC=BC,∠CAB=∠CBA=45°,又∵∠CBG=∠EBG﹣∠EBA﹣∠ABC=∠DEF﹣(180°﹣∠AEB﹣∠EAB)﹣45°=∠DEF﹣180°+∠AEB+∠EAB﹣45°=(∠DEF+∠AEB)+∠EAB﹣225°=360°﹣∠DEA+∠EAB﹣225°=360°﹣45°+∠EAB﹣225°=90°+∠EAB,而∠DAC=∠DAE+∠EAB+∠CAB=45°+∠EAB+45°=90°+∠EAB,∴∠CBG=∠DAC,又∵BG=ED,DE=DA,∴BG=AD,又∵BC=AC,∴△BCG≌△ACD(SAS),∴GC=DC,∠BCG=∠ACD,∴∠DCG=∠DCB+∠BCG=∠DCB+∠ACD=∠ACB=90°,∴△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F是DG的中点,∴CF⊥DF且CF=DF.点睛: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运用.要掌握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定理并会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8.已知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点D是射线BC上的动点,将AD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AE,连接DE.(1).如图,猜想ADE ∆是_______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2).如图,猜想线段CA 、CE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①当BD=___________时,30DEC ∠=;(直接写出结果)②点D 在运动过程中,DEC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DEC ∆周长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等边三角形;(2)AC CD CE +=,证明见解析;(3)①BD 为2或8时,30DEC ∠=;②最小值为423+【解析】【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60AD AE DAE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 (2)证明ABD A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 CE =,结合图形计算即可; (3)①分点D 在线段BC 上和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②根据ABD ACE ∆≅∆得到CE BD =,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解:(1)由旋转变换的性质可知,,60AD AE DAE =∠=,ADE ∴∆是等边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边三角形;(2)AC CD CE +=,证明:由旋转的性质可知,60,DAE AD AE ∠==, ABC ∆是等边三角形60AB AC BC BAC ∴∠︒==,=,60BAC DAE ∴∠∠︒==,BAC DAC DAE DAC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BD CE ∴=,CE BD CB CD CA CD ∴++===;(3)①BD 为2或8时,30DEC ∠=,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3060DEC AED ∠︒∠︒=,=,90AEC ∴∠︒=,ABD ACE ∆∆≌,9060ADB AEC B ∴∠∠︒∠︒==,又=,30BAD ∴∠︒=,122BD AB ∴==, 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3060DEC AED ∠︒∠︒=,=,30AEC ∴∠︒=,ABD ACE ∆∆≌,3060ADB AEC B ∴∠∠︒∠︒==,又=,90BAD ∴∠︒=,28BD AB ∴==,BD ∴为2或8时,30DEC ∠︒=;②点D 在运动过程中,DEC ∆的周长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4+理由如下:ABD ACE ∆∆≌,CE BD ∴=,则DEC ∆的周长DE CE DC BD CD DE BC DE +++++===,当CE 最小时,DEC ∆的周长最小,ADE ∆为等边三角形,DE AD ∴=,AD 的最小值为DEC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4+【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旋转变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二、初三数学 圆易错题压轴题(难)9.如图,在直角体系中,直线AB 交x 轴于点A(5,0),交y 轴于点B,AO 是⊙M 的直径,其半圆交AB 于点C,且AC=3.取BO 的中点D,连接CD 、MD 和OC .(1)求证:CD 是⊙M 的切线;(2)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D 、M 、A,其对称轴上有一动点P,连接PD 、PM,求△PDM 的周长最小时点P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当△PDM 的周长最小时,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S △PDM =6S △QAM ?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解:(1)证明:连接CM ,∵OA 为⊙M 直径,∴∠OCA=90°.∴∠OCB=90°. ∵D 为OB 中点,∴DC=DO .∴∠DCO=∠DOC .∵MO=MC ,∴∠MCO=∠MOC .∴. 又∵点C 在⊙M 上,∴DC 是⊙M 的切线.(2)∵A 点坐标(5,0),AC=3∴在Rt △ACO 中,. ∴545(x )x 5)12152-=--(,∴,解得10OD 3=. 又∵D 为OB 中点,∴15524+.∴D 点坐标为(0,154). 连接AD ,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kx+b ,则有解得.∴直线AD 为. ∵二次函数的图象过M (56,0)、A(5,0), ∴抛物线对称轴x=154. ∵点M 、A 关于直线x=154对称,设直线AD 与直线x=154交于点P ,∴PD+PM 为最小.又∵DM 为定长,∴满足条件的点P 为直线AD 与直线x=154的交点. 当x=154时,45y (x )x 5)152=--(. ∴P 点的坐标为(154,56). (3)存在. ∵,5y a(x )x 5)2=--(又由(2)知D (0,154),P (154,56), ∴由,得,解得y Q =±103.∵二次函数的图像过M(0,56)、A(5,0), ∴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又∵该图象过点D (0,154),∴,解得a=512.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又∵Q 点在抛物线上,且y Q =±103. ∴当y Q =103时,,解得x=15524-或x=15524+;当y Q =512-时,,解得x=154. ∴点Q 的坐标为(15524-,103),或(15524+103),或(154,512-).【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CM ,可以得出CM=OM ,就有∠MOC=∠MCO ,由OA 为直径,就有∠ACO=90°,D 为OB 的中点,就有CD=OD ,∠DOC=∠DCO ,由∠DOC+∠MOC=90°就可以得出∠DCO+∠MCO=90°而得出结论.(2)根据条件可以得出2222OC OA AC 534=-=-=和OC OBtan OAC AC OA∠==,从而求出OB 的值,根据D 是OB 的中点就可以求出D 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出对称轴,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连接AD 交对称轴于P ,先求出AD 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P 的坐标.(3)根据PDM DAM PAM S S S ∆∆∆=-,求出Q 的纵坐标,求出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横坐标.10.在直角坐标系中,A (0,4),B (4,0).点C 从点B 出发沿BA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同时点D 从点A 出发沿AO 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O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C 、D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0).过点C 作CE ⊥BO 于点E ,连结CD 、DE . ⑴ 当t 为何值时,线段CD 的长为4;⑵ 当线段DE 与以点O 为圆心,半径为的⊙O 有两个公共交点时,求t 的取值范围; ⑶ 当t 为何值时,以C 为圆心、CB 为半径的⊙C 与⑵中的⊙O 相切?【答案】(1); (2) 4-<t≤; (3)或.【解析】试题分析:(1)过点C 作CF ⊥AD 于点F ,则CF ,DF 即可利用t 表示出来,在Rt △CFD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到一个关于t 的方程,从而求得t 的值;(2)易证四边形ADEC 是平行四边形,过点O 作OG ⊥DE 于点G ,当线段DE 与⊙O 相切时,则OG=,在直角△OEG 中,OE 可以利用t 表示,则OG 也可以利用t 表示出来,当OG <时,直线与圆相交,据此即可求得t 的范围;(3)分两圆外切与内切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的和,当内切时,圆心距等于圆C 的半径减去圆O 的半径,列出方程即可求得t 的值. (1)过点C 作CF ⊥AD 于点F ,在Rt△AOB中,OA=4,OB=4,∴∠ABO=30°,由题意得:BC=2t,AD=t,∵CE⊥BO,∴在Rt△CEB中,CE=t,EB=t,∵CF⊥AD,AO⊥BO,∴四边形CFOE是矩形,∴OF=CE=t,OE=CF=4-t,在Rt△CFD中,DF2+CF2=CD2,∴(4-t-t)2+(4-t)2=42,即7t2-40t+48=0,解得:t=,t=4,∵0<t<4,∴当t=时,线段CD的长是4;(2)过点O作OG⊥DE于点G(如图2),∵AD∥CE,AD=CE=t∴四边形ADEC是平行四边形,∴DE∥AB∴∠GEO=30°,∴OG=OE=(4-t)当线段DE与⊙O相切时,则OG=,∴当(4-t)<,且t≤4-时,线段DE与⊙O有两个公共交点.∴当 4-<t≤时,线段DE与⊙O有两个公共交点;(3)当⊙C与⊙O外切时,t=;当⊙C与⊙O内切时,t=;∴当t=或秒时,两圆相切.考点:圆的综合题.11.已知:图1 图2 图3 (1)初步思考:如图1, 在PCB ∆中,已知2PB =,BC=4,N 为BC 上一点且1BN =,试说明:12PN PC =(2)问题提出: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圆B 的半径为2,点P 是圆B 上的一个动点,求12PD PC +的最小值.(3)推广运用:如图3,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4,∠B ﹦60°,圆B 的半径为2,点P 是圆B 上的一个动点,求12PD PC -的最大值.【答案】(1)详见解析;(2)5;(3)最大值37DG =【解析】 【分析】(1)利用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证明BPN ∆∽BCP ∆,得到PN BNPC BP=,即可得到结论成立;(2)在BC 上取一点G ,使得BG=1,由△PBG ∽△CBP ,得到12PG PC =,当D 、P 、G 共线时,12PD PC +的值最小,即可得到答案; (3)在BC 上取一点G ,使得BG=1,作DF ⊥BC 于F ,与(2)同理得到12PG PC =,当点P 在DG 的延长线上时,12PD PC -的值最大,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证明:∵2,1,4PB BN BC ===, ∴24,4PB BN BC =⋅=, ∴2PB BN BC =⋅,∴BN BPBP BC =, ∵B B ∠=∠,∴BPN BCP ∆∆∽, ∴12PN BN PC BP ==, ∴12PN PC =; (2)解:如图,在BC 上取一点G ,使得BG=1,∵242,212PB BC BG PB ====, ∴,PB BCPBG PBC BG PB=∠=∠, ∴PBG CBP ∆∆∽, ∴12PG BG PC PB ==, ∴12PG PC =, ∴12PD PC DP PG +=+; ∵DP PG DG +≥, ∴当D 、P 、G 共线时,12PD PC +的值最小, ∴最小值为:22435DG =+=;(3)如图,在BC 上取一点G ,使得BG=1,作DF ⊥BC 于F ,与(2)同理,可证12PG PC=,在Rt△CDF中,∠DCF=60°,CD=4,∴DF=CD•sin60°=23,CF=2,在Rt△GDF中,DG=22(23)537+=,∴12PD PC PD PG DG -=-≤,当点P在DG的延长线上时,12PD PC-的值最大,∴最大值为:37DG=.【点睛】本题考查圆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构建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把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题目比较难,属于中考压轴题.12.如图,在△ABC中,∠C=90°,∠CAB=30°,AB=10,点D在线段AB上,AD=2.点P,Q以相同的速度从D点同时出发,点P沿DB方向运动,点Q沿DA方向到点A后立刻以原速返回向点B运动.以PQ为直径构造⊙O,过点P作⊙O的切线交折线AC﹣CB于点E,将线段EP绕点E顺时针旋转60°得到EF,过F作FG⊥EP于G,当P运动到点B时,Q 也停止运动,设DP=m.(1)当2<m≤8时,AP=,AQ=.(用m的代数式表示)(2)当线段FG长度达到最大时,求m的值;(3)在点P,Q整个运动过程中,①当m为何值时,⊙O与△ABC的一边相切?②直接写出点F所经过的路径长是.(结果保留根号)【答案】(1)2+m,m﹣2;(2)m=5.5;(3)①当m=1或4或10433与△A BC的边相切.②点F 的运动路径的长为1136+572.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AP =2+m ,AQ =m −2.(2)如图1中在Rt △EFG 中, 30,90EFG A EGF ∠=∠=∠=, 推出3cos30cos30FG EF PE EP =⋅=⋅=,所以当点E 与点C 重合时,PE 的值最大,求出此时EP 的长即可解决问题.(3)①当02t <≤ (Q 在往A 运动)时,如图2中,设O 切AC 于H ,连接OH .当28m <≤(Q 从A 向B 运动)时,则PQ =(2+m )−(m −2)=4,如图3中,设O 切AC 于H .连接OH .如图4中,设O 切BC 于N ,连接ON .分别求解即可.②如图5中,点F 的运动轨迹是F 1→F 2→B .分别求出122F F F B ,即可解决问题. 试题解析:(1)当28m <≤时,AP =2+m ,AQ =m −2. 故答案为2+m ,m −2. (2)如图1中,在Rt △EFG 中, 30,90EFG A EGF ∠=∠=∠=,3cos30cos30FG EF PE EP ∴=⋅=⋅=, ∴当点E 与点C 重合时,PE 的值最大, 易知此时53553AC BC EP AB ⨯⨯=== 3tan30(2)3EP AP m =⋅=+⋅533(2)m =+ ∴m =5.5(3)①当02t <≤ (Q 在往A 运动)时,如图2中,设O 切AC 于H ,连接OH .则有AD =2DH =2, ∴DH =DQ =1,即m =1.当28m <≤(Q 从A 向B 运动)时,则PQ =(2+m )−(m −2)=4, 如图3中,设O 切AC 于H .连接OH .则AO =2OH =4,AP =4+2=6, ∴2+m =6, ∴m =4. 如图4中,设O 切BC 于N ,连接ON .在Rt △OBN 中, 43sin60OB ON ==4310AO ∴=- 4312AP ∴=-432123m ∴+=-, 4310m ∴=-, 综上所述,当m =1或4或4310-时,O 与△ABC 的边相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