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素材
生物多样性的濒危与保护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多样性的濒危与保护例题和知识点总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然而,当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濒危状况以及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下面将通过一些例题和知识点来进行总结。
一、生物多样性濒危的原因(一)人类活动1、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导致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题:在某热带雨林地区,为了获取木材,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使得原本生活在该地区的多种珍稀动物失去了栖息之所。
请问这是哪种因素导致生物多样性濒危?答案: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2、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例题:某河流附近新建了一家化工厂,该厂排放的污水导致河流中的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也受到严重损害。
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濒危的哪种原因?答案:环境污染。
3、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对本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例题:在某岛屿上,引入了一种外来的兔子,由于没有天敌,兔子数量迅速增长,大量啃食植被,导致岛上原有的一些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答案:外来物种入侵。
(二)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等气候变化问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一些沿海的生态系统,气温升高可能改变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环境。
例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某高山植物的生长区域不断上移,其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濒危与什么因素有关?答案:气候变化。
(三)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例题:一场强烈的地震过后,某地区的森林大面积倒塌,许多动物死亡。
这是哪种因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受损?答案:自然灾害。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一)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对其中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进行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作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涉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然而,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1.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全球大约有75%的陆地面积和66%的海洋面积受到了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森林砍伐、土地垦荒、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气候变化等,使得生物多样性值持续下降。
据统计,科学家所知的生物多样性已经下降了30%以上,数千种濒危物种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2. 石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石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石门县和常德市澧县之间的汉江上游,占地面积近1.2万公顷。
是长江中游水库建设区的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内拥有珍稀濒危物种森林贞操、叉蕨等2224种。
同时,自然保护区内蕴含的山岳气候和地貌景观特点、独特的生态系统环境也是石门自然保护区得以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3. 保护观念逐步被社会各界认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深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政府、学界和公众都逐渐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全球性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努力。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1.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当前像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方式多样,但效果却普遍不理想。
很多时候,政策和法规仅仅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监管和贯彻执行。
此外,一些传统的保护方法已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在一些特殊环境下,长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依然比较薄弱。
2. 经济利益的诱惑很多地区缺少立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生态补偿机制,并且经济利益的驱动也让保护工作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家庭并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而采伐木材等方式才能维持家庭生计,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关心这些地区。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的危机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的危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栖息地破坏:人类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大量的栖息地破坏,包括森林砍伐、湿地填埋以及城市扩张等。
栖息地破坏会导致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从而无法生存下去。
2.过度捕捞和滥捕滥猎:过度捕捞和滥捕滥猎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栖息地改变,使它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灭绝的风险增加。
4.入侵物种:人类引入的入侵物种对原生物种造成了威胁,入侵物种通过捕食或竞争等方式对本地物种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物种灭绝。
5.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污染使得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物种无法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环境的影响1.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物种之间相互依赖,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丧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退化。
2.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昆虫对传粉和控制害虫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许多药物和食品资源都源自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加强管理,可以有效保护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的物种、基因以及生态系统。
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生命之美的体现,更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持人类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并分析其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一、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目前有超过一百万种生物正面临灭绝风险。
这其中包括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如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物种本身,还有它们所承载的生态功能。
濒危物种数量增加近年来,濒危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
一些知名的物种如北极熊、雪豹和大熊猫等都面临着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狩猎等威胁。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这些服务包括水源净化、土壤肥力保持、气候调节和病虫害控制等。
例如,栖息地的破坏使得植物无法再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遗传多样性降低很多动植物种群规模骤减,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降低。
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疾病、气候变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了适应新环境或抵御外来威胁的能力。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空气和水质的清洁,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生态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责任,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增强生态系统抵御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的能力。
例如,在遭遇干旱或暴风雨时,多样化的植被可以更好地保持土壤结构,并减少水土流失。
促进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
例如,丰富的植物种类可以提供更多样的药用资源,而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
推动经济发展许多经济活动,如农业、渔业和旅游业,都依赖于健康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也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森林破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森林被砍伐、疏散和毁坏,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森林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讨论森林破坏的原因、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
森林破坏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人类对木材和其他森林资源的持续需求。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木材和木制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森林砍伐用于造纸、建筑、家具等各个方面,导致许多树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此外,森林面积的减少还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除了人类对木材的需求外,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也是导致森林破坏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森林被破坏和清除,以便腾出空地用于种田、养殖和建设。
这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裂,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深远的。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它提供了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森林的破坏,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甚至灭绝。
森林是各种动植物的家园,它们之间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生态环境的不稳定,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止和减少森林破坏。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森林砍伐和破坏。
对非法砍伐行为的打击力度需要加大,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合法利用森林资源。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可持续林业和农业实践。
可持续林业和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减少摧毁性的农业和林业实践,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此外,教育宣传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提高公众对森林的认识和意识,让人们了解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
只有大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森林植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分析与保护措施综述

森林植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分析与保护措施综述【摘要】森林资源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对营林工作的重视度,打造生态林业。
在对森林的保护和建设过程中,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是诸多工作的重点,森林植物的多样性的好坏,关系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是否稳定,植物物种结构分配是否合理,关系着整个林业建设的成败。
近年来,对植物多样性的破坏人所共知,我们要加大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使多样性逐渐的、合理的、稳步的恢复。
【关键词】森林植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分析;保护措施森林植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必要前提,是整个森林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生命系统经过数千年逐渐进化所得。
但伴随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了对森林的破坏,导致森林植物多样性遭受了从未有过的破坏。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被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所认同,并成为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当前,森林植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并以惊人的速度持续进行着,本文首先针对森林植物特种多样遭受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随后对具体的保护措施进行阐述,以期在森林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给出参考。
1.森林植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1.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一个客观的原因跟很多森林植物本身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物种的形成和灭亡都会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变化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肖遇到一些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很难应对,有可能导致一些植物物种的灭绝。
加上有环境灾害现象的存在,比如地震、火灾、暴风雪等,都有可能会对森林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1.2人为原因人类的活动行为是引起森林植物特种减少,多样性遭受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肆无忌惮的向自然伸手索要,同时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1.2.1人类对森林的过度开发为了满足人类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树木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如家具制造、造纸行业等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乱砍滥伐的现象较为严重,大大的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挑战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
这些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演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人类现代活动的主要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范围逐渐扩大,无论是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还是开采矿产资源,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至少有1万到1.5万种的生物在灭绝。
这个数字已经是自然灭绝速度的千倍之多。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和食品安全。
二、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是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尽管野生动物贸易是一项犯罪行为,在全球范围内被除法律保护,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南美洲等地,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仍然存在。
野生动物遭受非法贸易导致的生态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这些动物被捕后无法恢复其种群数量,从而严重影响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
三、污染和生态破坏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各种污染物如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有毒气体等造成了各种细胞物质及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人类有害,也对生态系统有害。
污染有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将导致某些种群的灭绝。
四、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自然栖息地造成影响,并改变某些物种的分布和种群数量。
气候变化的一些痕迹包括降雨量、温度、风向和天气条件的变化等。
这些影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从而使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被破坏、以及一些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加。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生态挑战之一。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公众意识、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技术创新。
高中生物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素材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新华网北京1月12日电联合国“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11日在德国柏林正式启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严峻形势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启动发去致词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以远远超过自然的速度走向灭绝,这种情况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严重损害。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德国联邦环境部长诺贝特·勒特根在11日的启动仪式上警告说,全球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相当于整个希腊的面积。而加勒比海的珊瑚礁80%都被破坏了。单单在德国,三分之一的本地动物物种和四分之一的本地植物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更新的濒危物种“红名单”显示,全球有1147种淡水鱼面临灭绝危险,约占该组织当年所监测的淡水鱼种类的三分之一。此外,世界上6000多种两栖类动物中有三分之一面临灭绝危险。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损失达2万亿至4.5万亿美元。反之,如果每年向自然保护区投入450亿美元用于改善生态系统,由此带来的收益可高达5万亿美元。为了让人们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推动各方迅速采取行动,联合国大会2006年通过决议,将2010年设立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样性也是我们的生命”。今年9月,联大将就生物多样性举行一个高级别会议,各国首脑将就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抗击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讨论。10月将于日本名古屋召开生物多样性峰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将就落实《公约》制定新的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1)受威胁现状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公顷,为世界平均人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
森林覆盖率低,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分布不均匀。
近些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森林仍在减少,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处于退化状态。
中国有林地面积、天然林面积在1973~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分别为12186万hm2和9817万hm2,1977~1981年间分别下降为11527万hm2和9308万hm2。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重点原始林区之一,1977~1981年调查期间天然林面积为1464万hm2,1984~1988年间降为1396万hm2。
据估计,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数约4500种,濒危植物种比例为15%,高于世界平均濒危和受威胁植物的比例10%。
中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8种,灭绝或濒于灭绝的森林植物有崖柏(Thuja sutchuanensi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eriana)、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桂滇桐(Craigia kwangsiensis)、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柔毛油杉(Ketleeria pubescens)、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爪耳木(Otophora umilocular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藤枣(Fleutharrhene macrocarpa)、华盖木(Manglietiastum sinicum)膝柄木(Bhesa siensis)、粗齿梭楞(Reevesia rotundifoli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金佛山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无喙兰(Archinecttia gandissarii)、双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等,这些植物种现存植株大多不超过10株,而且仅分布于一处。
中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处于濒危或威胁状态,已经灭绝或在中国境内绝迹的动物有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野马(Equus przewalskii)、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麋鹿(Elaphrus davidianus)等;濒临灭绝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台湾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ybulosa)、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雪豹(Panthera uncia)、长臂猿(Hylobates spp.)、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 feru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等。
很明显,中国目前统计濒危和灭绝的物种绝大多数属于森林中的野生生物种,它们的分布区逐步萎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
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
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小和生产力下降。
(2)受威胁原因a.森林过伐根据前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森林采伐量一直大于生长量。
而且呈增长和居高不下的趋势。
“五五”清查,森林资源消耗量约2.94亿m3,资源消耗率为3.19%,在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七八年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资源由384593万m3减少到262163万m3,共消耗掉1/3,年平均赤字17066万m3,年均净减率4.44%,下降幅度惊人。
在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虽然森林资源消耗下降趋势减缓,但是森林资源超额采伐还时常发生,1993年全国林木消耗量超出年森林采伐限额3400多万m3。
由于森林集中过伐,加之更新跟不上采伐,导致一些地区疏林、迹地和荒地扩大。
据1978年统计,森林采伐后未更新的面积中有1/3退化为荒山秃岭。
1977~1981的5年间,疏林面积增加10%,共达1720万hm2,相当于森林面积的14%~15%。
造成森林过伐的主要原因有:(a)毁林开荒。
中国现有的耕地中,由原始森林垦荒转化而来的占1/3左右。
中国热带地区林地向游耕地、农地和热作地转化问题尤为严重,海南岛的土地垦殖率(即农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率)一直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加。
从1985年至1989年间全国被征占的林业用地达27526hm2;1990年年度统计为7989hm2,1993年上升为440000hm2。
(b)樵采。
中国目前许多山区,仍以薪柴为唯一的农村生活能源,约占能源结构中的68%~74%,尤其是干旱区的农村生活能源至今仍十分E缺。
据统计,中国西部农村生活能源全年短缺659万t标准煤,一般一年内缺柴3~6个月。
能源不足使村镇居民加大了樵采的强度、频度,扩大了樵采的范围。
(c)乱砍滥伐。
以1987年统计为例,乱砍滥伐森林案件7.46万起,造成森林损失9.73万hm2,损失林木140.29万m3。
森林过伐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一是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二是因森林生境的破坏,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
b.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
据统计,1990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为12660hm2,1991年为22200hm2,该年森林火灾次数比1990年增加3.8%,受害森林面积比1990年增加53.9%。
但近年来中国森林火灾受害率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是1987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这场特大森林火灾面积为133万hm2,过火林地和疏林地面积114万hm2,其中受害面积87万hm2。
这次火灾使大量的下种母树,中幼林及更新幼树烧毁,造成森林无法天然更新,该区森林覆盖率由76.0%下降到61.5%。
森林火灾还改变了林地生态环境,如坡地的干旱化,杜鹃(Rhododendon)等阴湿植物种衰亡,而旱中生性的瓦松(Orostachys)、三七(Sedum)、蒿(Artemesia)类等滋生,低地则沼泽化。
岛状冻土层退缩,落叶松八齿小蠹虫(Ips subelongatus)发生,对林下土壤动物的影响也颇大,如个体大的捕食性种类减少,而个体小、腐食性种类增加。
c.森林病虫害据统计,中国有各种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生的约有200余种。
60年代后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剧增,对森林的危害影响十分严重。
根据1987至1991年间的统计数字,“八五”期间,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214倍,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
随着造林绿化的步伐加快,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森林病虫害也将进入高发期,防治工作形势将更加严峻。
d.造林方式及人工林品种单一化从造林方式来看,对保护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最有利的方法是封山育林,其次是飞播造林。
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0.33亿hm2,约占森林面积的1/4,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之首,而对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人工林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规模人工造林以破坏蕴藏丰富多样性资源的天然林为代价,使自然连续分布的天然森林被砍伐破坏,或片断地改造成人工林;另一方面是人工林品种单一化,针叶化和结构简单化。
e.环境污染主要是酸雨危害。
中国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氧化物。
据1994年统计,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1825万t。
酸雨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在中国十分普遍,涉及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长江以南的华东、中南和华南地区以及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已普遍发现酸雨;在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初步调查,发现已有15000多hm2森林枯死,400多hm2森林受害,还引起土壤酸化、地力衰退,间接导致林木生长衰退以及抗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而且使林区水体酸化后影响鱼类生存。
f.战争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几千年间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争,造成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大量消亡。
1840~1949年间,由于多次战争加上对林木资源的掠夺使中国天然植被遭受剧烈破坏,森林资源锐减。
当时中国近80%的原始森林被破坏而消失。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森林资源遭受日寇严重破坏。
仅东北森林就损失6421780万m3,全国损失森林蓄积量的10%以上。
g.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中国海南岛大片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大部分转变为橡胶林和其他人工林,部分变为山地草坡。
结果文鸟(Lonchura spp.)和麻雀(Passer spp.)取代绯胸鹦鹉(Psittacula alexandri)和鹩哥(Gracula religiosa),地栖兽类取代树栖兽类。
长臂猿(Hylobates spp.)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和巨鼠(Ratufa spp.)等也与树木相伴而生,热带森林成片消失后,这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绝迹。
据统计,海南坡鹿在解放初期有2000头,由于大面积的人工橡胶林的种植,到80年代初仅残余76头,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由2000头减少到30头左右。
栖息地碎裂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生存。
据中国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1986~1988年联合调查,大熊猫栖息地不断缩小,与70年代相比,大熊猫分布区由45个县减少到34个县,栖息地面积减少了1.1万km2,且变成不连续分布。
栖息地分离、破碎,将大熊猫种群分离切割成24个亚群体,造成大熊猫近亲繁殖,致使遗传狭窄,种群面临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