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线条之美》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形似,而重于表现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借以抒发作者的心灵和情趣。

苏轼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主张。

在强大的文化影响下,文人把绘画变成文化的载体,要见才情、见学问、见人格、见风度。

与此互为因果的便是越来越成熟地追求诗、书、画、印在画面上的有机构成。

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不仅能增加画面形式的美感,而且能使画面的内涵容量无限增加,具有补充和阐发画面内容的作用。

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随着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走上画坛并且逐渐替代职业画家居主流地位而产生的。

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诗与画结合有两层意思,即画上无题诗、书款,而有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的结合;画上有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使有限的画面包含无限的寓意。

画与诗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从创作过程来看,在选材、艺术构思、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相似、相通之处。

画中有诗,其内在意蕴和抒情色彩就能丰富并提高画的意境。

从元代开始,画必题诗、书款,至明清更甚。

王冕所绘《墨梅图》中梅枝遒劲盘郁,冷傲孤高而生机盎然,其题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经此诗一点,作者傲兀脱俗的气质以及生活理想和高尚情操跃然纸上,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美学境界。

文人画的书画结合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文人画家兼擅书法,追求以书入画;二是诗文题跋要与构图密切配合,以求书画结合的形式美。

书、画本不同体,但是在中国传统文人的手中却同出一法。

随着书法艺术的全面繁荣,文人作画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

散文阅读15 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散文阅读15 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散文阅读之高考真题详解【目录】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3、【2020年高考天津卷】《线条之美》;4、【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建水记》5、【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6、【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7、【2017·课标Ⅱ卷】《窗子以外》;8、【2017·课标Ⅲ卷】《我们的裁缝店》【详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我认识……“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开篇的作用是引出本文写作对象——普通希金。

由自己的认识经历写起,真实自然。

文段虽然有些长,但不是主要内容,可以速读。

)汽车愈来愈……,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这一段时空跳跃比较大。

由上文中的普希金,到现在的对他的寻访。

由此可见,上一段提到的普希金是为这一段寻访做铺垫的。

注意两个地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普希金父母的庄园。

注意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对应的内容,“焦虑”是因为听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宁静”是因为导游小姐多方努力可以参观。

注意“夙愿”,说明我们一行人对普希金的敬仰。

)穿过……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这一段,作者来到普希金父母的庄园。

可以分两层,一是庄园的环境描写,一是由庄园联想到普希金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吉雅娜。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一人物呢?我们可以寻着这样的生活体验来思考:一个人(A)来到某一个地方,自然地想到某人(B),那么B肯定和这个地方有联系,而且B和A 之间也有联系,要不然A何以想到B。

阅读要有文本意识,从左边标黄底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出这几个原因:作者钟爱达吉雅娜这一文学形象,钟爱的原因是这一文学形象具有“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次要原因:达吉雅娜是普希金流放到眼前的这个地方——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所写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还有,在作者大学年青时代,作者曾经与同学们围绕达吉雅娜进行争论,印象深刻。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与答案解析(共6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与答案解析(共6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与答案解析(共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划线句子赏析++课件27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划线句子赏析++课件27张
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 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 作用。
(2019年天津卷)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 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 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 命。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 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 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 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废名《放猖》
8.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 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 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 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 蒙住了。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 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 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019·浙江卷)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 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 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 上开花了。

优化“参考答案”的“参考值”——202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线条之美》阅读试题辨正

优化“参考答案”的“参考值”——202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线条之美》阅读试题辨正

822021.2•高中优化“参考答案”的“参考值”(天津市河西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天津 300203)◆命题素养摘 要:对阅卷者尤其对一线师生而言,“参考答案”其实就是“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应该科学、严谨,有超高纯度的参考值。

202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线条之美》阅读题中四道主观题的参考答案,或窄化不到位,或泛化赘余,或答非所问,或笼统模糊,应该在审慎甄别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科专业标准”修订、完善。

关键词:参考答案;参考值;修订;完善参考,是参照、研究的意思;参考答案,也就是供相关人员参照、研究的答案。

不称“标准答案”而称“参考答案”,笔者认为其体现了命题人的谦逊与严谨:我给出的答案不一定“完美”或者不十分“标准”,难免存在或大或小的瑕疵,相关人员只能以此作为制定评分标准或评定正误的参考。

这里隐含的意思则是,相关人员要有对“参考答案”进行甄别、修订、完善的自觉。

虽有些小人之心,但对阅卷者尤其对一线师生而言,“参考答案”其实就是“标准答案”——“标答”这个很流行的简称就很能说明问题。

理由很简单,高考试题的命题人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他(或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设题及解答应该是准确的、全面的、规范的,当然也就是“标准”的。

笔者推测,这其实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命题人对自己成果的默许。

毕竟,高考试题的关注度极高,一旦高考试题出现哪怕极小极小的问题,都会是很严重的“社会事件”,所以只有命题人认为自己的成果完美无缺了,才会将其呈现给考生与公众。

2020年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梁衡的散文《线条之美》,获得点赞无数。

作者笔下的线条构成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艺术美,有着很好的陶冶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

该文最早发表在2018年《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原文2700余字,命题者删减了文中关于人体美的大部分内容以及语言表达与文章整体不够协调的一些句子(900字左右),删节后的文章更精致、更适合考生阅读。

所设四道主观题,涉及赏析评价、信息整合、概括分析、阐释解说等,能从不同向度和梯度考查考生的相关阅读与鉴赏能力。

专题03:生命诗意(链接高考+同文异题)(原卷版)

专题03:生命诗意(链接高考+同文异题)(原卷版)

第三单元生命诗意链接高考(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

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

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

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

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

这不是什么奇迹。

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

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

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

我一面走,一面看。

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

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

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

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

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

江面很宽。

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

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

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

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

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r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梁衡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

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

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

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

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

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

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

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

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

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

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

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

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

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

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

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

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

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

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

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

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

”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

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

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

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

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

”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

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

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费,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 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 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 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 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21. 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22. 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梁罗长城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

【答案】18. AC 19. 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20. 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21.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22. 运用角度,合理解释探究主题语言表达【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

结合原文“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可见这是作者自嘲自己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

C项,“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结合原文“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曹植的《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可见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想要表达线条可以定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而非“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

故选A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看文中有没有修辞手法,然后可以鉴赏词语特点、句式特点;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先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这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

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而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20题详解】本题考查情节或段落的作用。

解答时要先概括出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看结构上的作用,分析运用的手法等。

首先看林徽因的故事写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

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

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

’”,这是写林徽因认为汉唐的线条才符合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内涵,康乾线条不行。

然后分析作者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想要证明什么,这样的答案通常要到例子前面去找,结合原文段首句子“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可知,这个例子是证明线条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线条是蕴含着人的主观精神的。

最后分析引用例子的效果,很生动地诠释观点,并给文章注入文化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1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解答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梳理文本结构,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按照题干提示逐层筛选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特别注意总领句、总结句等;最后分点概括。

结合第二段“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可概括出“似有似无,亦幻亦真,引人无限遐想,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结合第三段“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

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

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可概括出“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不动时含而不露;动时横空出世,魅力无穷”。

结合第四段“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第五段“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可概括出“是艺术之母,可以帮助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结合第六段“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可概括出“线条中注入人的主观精神,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22题详解】首先分析本文的审美角度,通过题目“线条之美”以及文中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如“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等,可以把握住作者审美是通过对线条的欣赏进而欣赏艺术之美的,也就是通过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