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合集下载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张海鹏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学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从形成迄今大约不到一个世纪。

1949年以前,为国民党政权和国民党统治服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少数共产党员和非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服务、推进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观察、研究中国近代史,在那时的时代条件下,这样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挑战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范文澜在延安写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胡绳在香港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国家形式。

对于中国历史的这一巨大变化,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欢欣鼓舞,他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潮流中去。

中国学术界要讴歌这一巨大历史进步,要探索这一历史进步之所由来。

在新中国的学术园地里,中国近代史学科空前地发展、成长起来。

较之1949年以前,中国近《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代史研究有了很大前进,无论是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与往昔不能相比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进步是在历史观方面,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概括起来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积极开展百家争鸣,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胡绳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1957年,《历史研究》编辑部汇集了三年来学者的讨论文章予以出版。

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唯物史观、寻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宝贵纪录。

近代史学

近代史学

近代史学1、 中国近代史学的主要特点第1, 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 入了救亡图强的民族危机意识。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夏燮、张穆、何秋涛、姚莹等,都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历史著作。

以历代皇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为参照系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逐步转向以世界历史为参照系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了近代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使之成为近代改良在历史理论上的根据。

王韬、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著作,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

戊戌变法失败后,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进而宣扬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成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

第三,传统史学中的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注入了近代进化论思想,使中国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开始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内涵和形式。

康有为的《论语注》、《大同书》等著作以“《公羊》三世说”和近代进化论相结合,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张目;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以及译述的《天演论》,宣传普遍进化理论,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

梁启超认为,这是“以史学言进化之理”。

康、严都主张“循序而进”,不赞成激变,因而都带有庸俗进化论的局限。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夏曾佑写出了《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中国近代史学萌生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和具体表述。

而章太炎倡言革命论,从而突破了康、严庸俗进化论的束缚。

总之,传统史学日衰,近代史学日盛,这是中国史学分化的大趋势。

2、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1、《蒙古游牧记》张穆(1805-1849)《蒙古游牧记》16卷,10年之功撰成前12卷,“末四卷尚未排比”,何秋涛10年之功补辑而成,校阅,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

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

作者自序:“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

首叙封爵、功勋,尊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

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1.“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几种新史观介绍

几种新史观介绍

6.社会史观 主要观点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 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 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 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 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 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 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 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③ 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 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 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例1.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 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B.①儒家 C.①墨家 D.①法家
期末复习
1.正确区分诸子百家思想
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 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 主张法 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来侵略的思
想。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多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则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与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概况、变革与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

本教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引入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背景。

近代中国历史是指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独立斗争、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1. 学科发展概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2. 学术界的争论与探索近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学术争论和探索。

例如,在对中国近代史发生的原因、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解读等问题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这些争论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与解释,丰富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1. 史料研究的革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开掘和利用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学者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手段,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整理历史史料。

同时,他们注重挖掘被忽视的次级史料,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

2. 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上。

学者们在研究中开始关注民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群体的冲突与对抗等问题,试图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

这种新的解读方法使得历史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1. 国内研究的进展中国的历史学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

随着学术研究环境的改善和学科的发展,国内的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述评

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述评
的不 断成 长 。

1 28 ・
第 三 , 书 图文 并茂 , 该 具有 直 观 、 读 、 理解 的特 点 。语 言质 朴 、 易 易 清新 , 生动 有趣 。书 中还 插入 大 量 的书影 和 图片对相 关史 料 的形 式 与 内容 进行 说 明 , 初学 者 很 快 就能 对 中国近 代 史料 形 成 一个 初 步 的 让 感 性认识 , 适合研 究 生和其 它 近代史 研究 初入 门者使 用 和学 习 。 很 第 四 , 书 内容丰 富 , 该 学术 信 息 量 大 , 十 分 注 重 对 该 书 使 用 者 进 行 近 代 史 研 究 的学 术 训 练 。在 且 《 国近代史 史料 学》 , 中 中 作者 将多 年 史料 学 的精 深学 养 融会 贯 穿 于具 体 史 料 的 说 明 中 , 每 个 章 节都 在 进 行专 门的技 术性论 述 。为 了更好 地帮 助学 习者 学 习、 参考 和借 鉴 , 书 中还列举 了很 多史 料 分析 的实 该
生在《 国家清史文献丛刊》 总序 中明确指 出: 编史要务 , “ 首在采集史料 , 广收确证 , 以为依据。 另一方 ” 面, 大量新 的近代报刊、 档案资料被发现或整理 出版, 中外学术交流 的活跃也使得许多海外资料被引人 国内。为总结近年来近代史料和史料学的发展 , 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 中师范 华
发展。《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中国近代史料分为十类 , 将 分别为档案、 奏议政书 、 传记、 结集 、 志书和典
制、 史实 记载 和笔记 、 野史 、 口碑 和文物 、 书和史 料 选 集等 。根据 分 类 , 者对 不 同史 料 的载 体 、 丛 作 特点 、 学 术研究 价值 以及 如何 鉴别 和运用 等做 了详 细 的解说 , 对一 些重要 的史 料进 行 了分析 和评 价 , 还从 史料 学 的角度 纠 正 了过 去近 代史研 究 中的一 些错谬 。在该 书 中 , 作者还 介 绍 自己发现 的一 些新 史料 , 以及 多 年 进行 近代史 史料 学研 究 的成 果 和心得 , 富 了中 国近代史 史料 学 的学术研 究成 果 。 丰 其 次 , 书在 阐述 和介绍 中国近代 史史料 学 的 同时 , 别 强调 了“ 史之 方 法 ” 具有 很 明确 的学术 该 特 治 ,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

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

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

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

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

”[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

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

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

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

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总结,青少年作文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总结,青少年作文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总结,青少年作文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

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个话颇有分量。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

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

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

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

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

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

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

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

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

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

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

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

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

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天津市委党校井建斌认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现代化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现代化取向’主导下,兼采‘革命史取向’的视角,更多关注阶级斗争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使‘现代化取向’臻于完善。

”二、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及其发展趋势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从社会性质改变的角度而言的,注重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地位、阶级矛盾的变化。

现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化。

首先,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认识问题。

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究竟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认为“两半”是不可分割的,并且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一个不断沉沦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两半”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

半殖民地指的是国家地位问题,半封建指的是社会形态。

当然,它们在表述近代中国历史时,又是互相联系的。

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发生,所以,这又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

其次,就近代社会的发展而言,近代中国表现为两种趋势: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这是向下沉沦的过程;从一个封建的国家演变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这是向上发展的趋势。

这表明人们对近代历史的把握,从仅仅关注阶级斗争转向同时注意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又有学者不断对上述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

指出,沉沦和发展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有先后。

如果以1840年至1949年这110年的历史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那么,以20世纪初(1901年一1915年)为界,前期主要表现为沉沦的过程,后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当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把握从仅注意阶级斗争扩大到整个社会、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后,进一步引起了对现代化(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关系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在近代的特殊条件下,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反过来,如果不同时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和努力,也难以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

这两个任务是并行的。

三、对太平天国的新评价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曾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述评价只强调了其打击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的一面,是长期以来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农民造反天然合理”观念的反映。

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

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

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四、关于洋务运动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即肯定其在引进先进的机器技术和启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认识。

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并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一部分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已很难出现一个如同西方早期那样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加上当时对民间工商业加以抑制的政策,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要从民间起步是非常困难的,只能由官方出面,依靠一部分开明的官僚创办近代机器工业。

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运用政府的力量筹集资金,引进机器技术。

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步伐。

关于洋务企业的性质,过去,曾流行“官僚资本主义”的说法,这也是值得推敲的。

首先,“官僚资本”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政治概念,即将军阀、官僚及国家、机关投资一概称之为官僚资本主义,使用上具有模糊性。

我们应以科学的经济概念“国家资本”取代它。

其次,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从思想意识来看,洋务派并没有脱离官僚士大夫的行列,当时并没有出现一个“官僚资本家”队伍。

因此,从当时的资本结构出发来考察洋务企业的属性,洋务企业应是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而言的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洋务企业中的一部分是官办企业,资金来源于政府;即使是官督商办企业,采取向民间集股方法筹集资金,但企业仍由官方派员管理。

所以,洋务企业又是不同于民间私人资本的国家资本主义。

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言,洋务运动只是第一步。

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是互相关联的。

当经济的变革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会对政治、文化的变革提出要求。

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只想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官夺商权、任用私人、贪污腐败……这种官商体制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一大消极因素。

五、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

教材上也是如此说的。

这里实际涉及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一定都能自然地发展到资本主义?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这实际是一个“假问题”,提出这种假设的原因,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后产生的“民族情绪”,试图以此证明中国也不比西方落后。

实际上,这一假设的深处,仍然是从西方模式出发的,即认为西方是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按照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中国只要有资本主义萌芽,也必然会自发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但是,各国的发展历程证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发展道路是不一致的。

因为各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不同,影响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因素不同。

任何历史运动都是“合力”作用的结果。

从这一历史观出发,我们说,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资本主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总结西欧资本主义发生的条件: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促使资本主义摆脱了萌芽状态那种“蜗牛般爬行的速度”;中世纪晚期出现的自治城市和市民等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基本力量;蒸汽机的发明和机器的运用,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就会发生一个疑问:许多国家都发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为什么只有英国首先成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这说明除了马克思所说的条件外,英国还有一些特有的条件: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宗教改革和新教运动所引起的观念变革,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等等。

所以,英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原创性的工业革命只发生在英国”,其他的欧洲国家是受英国影响后才向资本主义机器工业转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